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眼底血管堵塞疾病概述: 眼底血管堵塞多指视网膜血管阻塞,多由于血管炎症、血液成分改变、血...
养生
疾病名称: 眼底血管堵塞
疾病概述:
眼底血管堵塞多指视网膜血管阻塞,多由于血管炎症、血液成分改变、血流状态改变等原因导致血栓、栓塞形成,进而堵塞视网膜血管。一般包括视网膜动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阻塞两类。两者都以视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可表现为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一过性视力丧失等。该病得不到及时处理,可在数小时内引起不可逆的严重视力下降或失明。临床上常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眼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眼
常见症状: 迅速的视力下降、暗点或视野缺损、一过性视力丧失
主要病因: 血管炎症、血液成分改变、血流状态改变、栓塞脱落、血管痉挛、外力压迫
检查项目: 眼底检查、视野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重要提醒: 本病多为急症,可能在数小时内导致严重的视力下降或失明,一旦出现应立即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
1、视网膜动脉阻塞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严重损害视力的急性发作的眼病。从颈总动脉到视网膜内微动脉之间任何部位的阻塞都会引起相应区的视网膜缺血。根据堵塞动脉不同又可分为五类:
(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2)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
(3)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
(4)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阻塞-棉绒班。
(5)视网膜中央动脉慢性供血不足。
2、视网膜静脉阻塞
视网膜静脉阻塞是仅次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第二位最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病,按阻塞发生部位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2)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多见于60岁上老年人。
2、男性多于女性。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呈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眼底血管堵塞分为视网膜动脉阻塞和视网膜静脉阻塞两类,病因略有不同。血栓形成、栓塞或血管痉挛是导致视网膜动脉阻塞的原因。
病因-基本病因:
1、血管炎症
血管炎症多会导致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血管损伤,包括纤维素沉积、胶原纤维变性、内皮细胞及肌细胞坏死等,引起血栓形成,导致眼底血管堵塞的发生。
2、血液成分改变
血液成分改变可造成血液粘稠度的改变或血小板活性增加等,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出现眼底血管堵塞。
3、血流状态改变
主要是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有利于血栓形成,造成眼底血管堵塞。
4、栓塞脱落
身体其他部位血管的形成的栓子脱落或破碎后形成的微小栓子可能随血流转移至眼底血管,造成梗阻,引起眼底血管堵塞。常见于心功能不全患者。
5、血管痉挛
患者多无器质性病变,但血管收缩不稳定,因各种原因导致血管痉挛收缩可出现眼底血管堵塞。
6、外力压迫
各种原因导致的眼压升高,如青光眼、高血压、眼部肿瘤等。导致动脉受外力压迫,出现梗阻。
病因-危险因素:
1、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可增加本病发生风险。
2、年龄较大是眼底血管堵塞的危险因素之一。
症状-总述:
眼底血管堵塞的患者动脉及静脉均可受疾病影响,患者多表现为视力下降、眼前暗点或视野缺损,动脉阻塞患者还可出现一过性的视力丧失。
症状-典型症状:
1、视力下降
患者可根据阻塞血管的不同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2、暗点或视野缺损
动静脉阻塞患者均可出现视野缺损,缺损位置及程度根据患者阻塞血管的不同存在差异。
3、一过性视力丧失
部分动脉血管阻塞患者可在发病前出现一过性的视力丧失,多在几秒或几分钟后恢复。静脉阻塞患者一般无此症状。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突发性视力丧失后很快恢复。
2、眼前突然出现黑斑或黑点。
3、突然发生的视野缺损。
4、视力短时间突然下降。
出现以上情况,需立即到医院就诊或拨打120。
就医-门诊指征:
1、视力持续性下降。
2、伴有视野的缺损。
出现以上情况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可到眼科、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眼部检查,建议患者就诊前不要滴眼药水。
3、若近期患者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患者曾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出现了哪些症状?
2、症状出现了多久?
3、有无不良用眼习惯?
4、有无青光眼等其他眼病?
5、先前是否出现过视力突然丧失后恢复?
6、近期有无口服避孕药物?
7、有无“三高”,即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
8、有无其他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红斑狼疮等?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可以恢复么?
2、需要住院治疗么?
3、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疾病?
4、我应该吃什么药?医保可以报销么?
5、我需要进行手术么?手术会不会出现其他并发症?
6、这个病会导致失明么?
7、我这个病能治愈么?
8、我需不需要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症状时,需立即到医院进行检查。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一般情况后,选择性的让患者做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以明确诊断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眼底检查
患者多需进行眼底检查对患者的疾病进行判断,部分眼底血管堵塞患者可由眼底的特征性表现,医生可通过眼底检查对病变的性质及严重程度进行初步判断。
2、视力检查
(1)通过视力表进行检查。
(2)视力下降严重时,医生会在一定距离移动手部,了解患者能看清手指指数的距离或感到手动的距离。
(3)患者指数及手动都不能看清时,医生会在暗室里使用光源照射患者的眼睛,判断患者是否有光感。
2、视野检查
医生会与患者相距1米,相视而坐。检查时,医生与患者同一侧眼睛彼此注视,并遮盖另一眼。医生手指(或持一棉球)作为视标置于二者中间等距离处,分别从上、下、左、右各方位向中央移动。如患者能与医生同时看到视标,则表明视野大致正常。通过此方法可简单判断患者视野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医生多在注射荧光剂后选择适当时间通过造影仪对眼底进行成像。由于阻塞血管的不同,患者可出现对应的特征性表现,对于判断患者堵塞血管类型及位置有一定帮助。
2、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医生多会给患者眼部滴扩瞳药,使用特殊仪器对患者眼部扫描以形成视网膜图像,能够安全无创地对视网膜各层次血管进行高分辨率显影和分析,对于眼底血管堵塞的患者有诊断和病情评估重要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一般可以明确诊断。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视网膜动脉阻塞多需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进行鉴别诊断;视网膜静脉阻塞则需要与静脉淤滞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以及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眼底血管堵塞的鉴别诊断可区别为两类:
1、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鉴别诊断
视网膜动脉阻塞多需与缺血性视乳头病变进行鉴别诊断,该症也多见于老年人或伴有高血压者,常双眼先后发病。视力障碍明显,但很少达到无光感的程度。视盘水肿或边界稍模糊。视网膜血管改变不明显或仅为视网膜动脉硬化。更无黄斑部樱桃红点。视野有与生理盲点相连的神经束状缺损。依病变的程度、晚期视神经萎缩或部分萎缩。如果一只眼视神经已经萎缩,另一眼发生同样的病变者更易于鉴别。
2、视网膜静脉阻塞的鉴别诊断
(1)静脉淤滞性视网膜病变:由于颈内动脉阻塞或狭窄,导致视网膜中央动脉灌注减少,致中央静脉压降低,静脉扩张,血流明显变慢。眼底可见少量出血,偶可见有小血管瘤和新生血管。与视网膜静脉阻塞不难鉴别,后者静脉压增高,静脉高度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多,症状更重。
(2)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一般为双侧,视网膜静脉扩张迂曲,但不太严重,且视网膜静脉压不增高,出血散在,不如静脉阻塞量多,常有硬性渗出,血糖增高,有全身症状可以鉴别,但糖尿病患者也容易患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者易致视网膜静脉阻塞,应加以重视。
(3)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病变常为双眼对称,视网膜出血表浅稀疏,多位于后极部,静脉虽然扩张但不迂曲发暗。常见棉絮状斑和黄斑星芒状渗出。而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常有高血压,多为单眼发病,静脉高度迂曲扩张,视网膜出血多。
治疗-治疗原则:
眼底血管堵塞的治疗原则是解除梗阻,尽快恢复视网膜血供,最大限度的保留视网膜功能。医生会根据患者眼底血管阻塞的部位及性质,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1、扩血管药物
通过血管扩张剂,解除血管痉挛,减少血管阻力,增加血流灌注,并驱使栓子进入小枝血管,减小视网膜缺血缺氧,从而避免或缩小视网膜功能的损害。通常选择鼻吸入亚硝酸异戊酯;含服硝酸甘油片;球后注射山莨蓉碱或妥拉苏林;静脉或肌内注射烟酸,或静脉点4%碳酸钠等方式。主要用于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治疗。
2、降眼压药物
医生通常选择注射或口服醋氮酰胺以降低眼压,促使血管扩张,以降低眼压,减少视网膜动脉阻塞造成的灌注压力,主要用于视网膜动脉阻塞的治疗。
3、纤溶药物
纤溶药物可水解纤维蛋白,促进新形成的血栓溶解,以达到解除血管阻塞的目的。常见的纤溶药物有尿激酶、链激酶等。
4、抗血小板药物
可预防性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治血栓形成或复发,常见的抗血小板药物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等。
治疗-相关药品:
亚硝酸异戊酯、硝酸甘油、山莨蓉碱、妥拉苏林、烟酸、碳酸钠、醋氮酰胺、尿激酶、链激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
治疗-手术治疗:
1、选择性动脉内溶栓
医生通常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入诊断导管,同时予肝素灌注抗凝。并在颈动脉造影,将微导管插入置于眼动脉近段,经导管注入溶栓剂进行局部溶栓。这一方法对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类型的患者有较好疗效。
2、经玻璃体视网膜中央动脉插管术
通过机械的方法直接将深针插入中央动脉管腔捣碎阻塞物,以解除血管阻塞,使之重新再通而恢复视网膜血流供应。这种方法避免了溶栓治疗中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风险,并且可以用这种方法注入溶栓剂,使药物到达栓塞部位。同样多用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类型的患者有较好疗效。但此方法尚未普及,疗效仍需更多证据。
3、视乳头放射状切开术
医生通过玻璃体手术途径,将视乳头放射状切开,以达到解除血管阻塞的目的。多用于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患者。但此手术存在出血、脉络膜新生血管、虹膜新生血管、视网膜脱离,视野缺损等并发症。具体应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4、视网膜血管外膜切开术
医生多需切除后玻璃体,升高眼内压以减少出血。然后切开患者眼部内界膜,后将支脉和视神经纤维行钝性分离。最后将动脉交叉处的血管外膜切开,当动脉与其后的静脉分离,并可被挑起,表明分离成功。该治疗方法可以达到重建视网膜血液循环,使视网膜得到灌注并改善视功能的目的。多用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治疗,但仍有待研究。
5、激光手术治疗
利用激光进行视网膜光凝预防和治疗新生血管是防止严重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光凝治疗不是打通阻塞,而是重建视网膜供氧平衡,以达到水肿出血吸收、预防或减少新生血管形成等目的。同时还有利于保护黄斑功能。对于眼底静脉的堵塞的患者有较好疗效。
6、激光脉络膜视网膜静脉吻合术
用激光光凝的方法在视网膜和脉络膜之间诱导血管吻合,使静脉血流绕过阻塞处得到回流,因此视网膜静脉阻塞得以缓解,视功能得到改善。但据国外报道,该方法成功率仅有38%~67%,并能引起较严重的并发症,故在临床上不能普遍开展。
治疗-其他治疗:
1、降压治疗
通过按摩眼球、前房穿刺、药物(甘醇、乙酰唑胺等)等使眼压下降,增加眼内灌注压,扩张血管,使栓子随血流移到周边而减少阻塞范围。尽管这些方法治疗一些患者中屡见成功的报道,但都是一些非随机和对照的个案研究,其实际效果一直存在争议。
2、高压氧疗
高压氧通过提高血氧含量,血氧分压和增加血氧弥散,使脉络膜、视网膜组织储氧量增加,可迅速改变或纠正眼底组织的缺氧状态。近年来多用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眼底血管堵塞的预后与阻塞的部位、类型、严重程度等密切相关。视网膜动脉阻塞患者的预后多不佳,尤其是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即使经有效治疗,仍可出现严重的视力下降。部分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患者手术后可有较大的视力恢复,但也存在视力完全没有改善的患者。
预后-危害性:
眼底血管堵塞患者可在短时间内发生视力的严重下降,甚至失明。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会自愈,需积极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可以治愈,但患者视力能否恢复需要视患者病情决定。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统计。
预后-复发性:
若导致眼底血管堵塞的病因未得到控制,有可能再次复发。
日常-总述: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生活;此外,患者还应当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适度用眼,以避免疾病的复发。
日常-心理护理:
眼底血管堵塞可在较短时间内造成患者视力的严重丧失,患者多因此出现较大心理和情绪波动,家属应当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态度,对患者给予足够的陪伴和关心,避免患者因疾病出现消极、悲观或极端的想法。患者自己也应向医生了解本病的知识,树立治疗的信息,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当保持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适当休息,避免过度用眼。
2、积极锻炼,控制体重和内分泌指标以去除危险因素。但应注意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
3、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故应注意生活物品的摆放,尽力避免患者活动范围内有尖锐物品。
4、避免随意使用滴眼液,遇到眼部不适时及时与医生沟通。
5、注意日常生活中眼睛保护,避免眼外伤。
饮食调理:
患者应当注意饮食中各种影响因素的配比,平衡膳食,以促进疾病的恢复。
饮食建议:
1、患者膳食应当平衡,注意食谱中蔬菜、水果、肉类、杂粮等食物的搭配。
2、宜食具有降血脂作用的食物,如燕麦、大豆及其制品、大蒜、生姜、黑木耳、芹菜、木耳、玉米、山楂、柿子、菊花、苹果、深海鱼、牛奶等。
3、多吃富含钾、钙的食品多吃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品,如土豆、茄子、海带、莴查等。
饮食禁忌:
1、限制摄入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2、患者应当避免食用含盐量较高的食物,如腌肉、咸鱼等,同时应控制做饭时盐的用量。
3、勿食辛辣刺激性及生冷的食物,尤其是术后短期内应当严格禁止。
4、戒烟禁酒。
预防措施:
眼底静脉阻塞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以下措施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全身性疾病,减少原发病疾病的影响。
2、控制体重,适当的锻炼可有效改善人体血液循环,预防发病。
3、健康饮食,避免不良饮食造成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升高。
4、舒缓心情,尤其是老年人应避免情绪激动造成血压的波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