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异食癖疾病英文名称: pica疾病别名: 异食症疾病概述: 异食癖指发生于婴幼儿和童年期...
养生
疾病名称: 异食癖
疾病英文名称: pica
疾病别名: 异食症
疾病概述:
异食癖指发生于婴幼儿和童年期,以持续性嗜食非食物和无营养的物质为特征,且并非其他精神障碍所致的一种进食障碍。异食癖的病因可能与患儿脾胃失调、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以及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有关。临床表现为儿童持续性的食用不可作为食物的非营养性物质,如泥土、沙子、纸、石头、石膏、颜料、指甲等。这些行为与儿童的发育水平不相当,也不符合儿童所处的文化背景。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食用沙子、食用泥土、食用石头、行为障碍、情绪障碍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脑电图、头颅CT、MRI、心理测量、精神状况检查
重要提醒: 异食癖一旦发现后要及时治疗,以免出现严重并发症从而危及患者生命。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生长发育迟缓及心理障碍的儿童。
病因-总述:
异食癖的病因目前并不十分清楚,中西、西医、精神病学所认为的病因各有不同。可能与脾胃功能失调、微量元素缺乏症、生存环境不利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中医上认为异食癖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导致的。
2、西医上认为异食癖可能与患儿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有关,如微量元素缺乏症、寄生虫症等。
3、精神病学上认为异食癖是一种心理失常的强迫行为,往往与生存环境不利有关,像弃婴,缺乏母爱,缺乏亲情,缺少关爱,或小儿出现行为起初是为了引起家长的关注,久而久之形成了不易解除的异食癖行为。
症状-总述:
异食癖主要表现为患者会食用一些非食物和无营养的物质,如毛发、黏土、油漆、纸片等,一般先咬,然后吞食,还常伴有行为和情绪障碍。
症状-典型症状:
1、主要表现患者自觉或不自觉持续性的咬食一些通常人们认为是非食物和无营养的物质,并引以为乐。一般先咬,然后吞食。也有些患者在口中咬嚼后吐出,然后再咀嚼新的物质。
2、这类患者异食的常见物质有毛发、黏土、油漆、纸片、布块、粪便、石头等。患者一般消瘦,也有些营养不良,症状具有顽固性和持续性的特点,虽经阻止,仍喜欢偷愉咬食。
3、多数患者性格怪异,常伴有行为和情绪障碍。
症状-并发症:
异食癖的并发症因吞食异物的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的合并症有肠梗阻、贫血、缺锌、铅中毒、肠道寄生虫病等。经常性异食还可导致营养不良。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食用一些非食物和无营养的物质,应及时就医。医生一般会首先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而后做脑电图、头颅CT及MRI、心理测量、精神状况等检查,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通过全面的体格检查,查看患者是否有器质性病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常规的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微量元素、电解质、大便常规及镜检查虫卵等,帮助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有利于鉴别病因。
检查-其他检查:
1、心理测量
主要包括韦氏智力测验、孤独症相关测验。
2、精神状况检查
通过量表的方式检查了解有无思维、感知、情绪障碍,有无意识障碍。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脑电图
可通过脑电图来排查患者是否有癫痫等脑部疾病。
2、头颅CT及MRI
能够帮助鉴别患者是否有其他原发脑器质性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通常根据患者的病史、典型症状(患者食用一些非食物和无营养的物质)及相关的检查(如MRI、心理测量、精神状况检查)可以确诊。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神经性厌食、做作性障碍、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病、婴儿孤独症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持续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至少1个月。
2、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与个体的发育水平不相符。
3、这种进食行为并非文化支持的或正常社会实践的一部分。
4、如果进食行为出现在其他精神障碍[例如,智力障碍(智力发育障碍)、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或躯体疾病(包括怀孕)的背景下,则它要严重到需要额外的临床关注,才做出异食症的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神经性厌食
异食症是对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物质的摄入,不同于其他喂食和进食障碍。重要的是要注意到神经性厌食的一些临床表现,包括摄入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例如,纸巾,是作为企图控制食欲的手段。在这样的案例中,当进食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主要作为控制体重的手段时,神经性厌食应该是主要诊断。
2、做作性障碍
一些有做作性障碍的个体可能故意摄入异物作为伪造躯体症状模式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案例中,存在与故意诱发损伤或疾病一致的欺骗成分。
3、非自杀性自残与人格障碍中的非自杀性自残行为
一些个体在与人格障碍或非自杀性自残有关的适应不良行为模式的背景下,可能吞食具有潜在伤害性的物品(例如,大头针、缝衣针、小刀)。
4、精神分裂症、器质性精神病、婴儿孤独症
这些疾病均可伴有异食症状,但各有其如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感知、情绪障碍;器质性精神病的意识障碍和(或)智力、人格障碍;婴儿孤独症的社交能力严重损害等,各有其特殊的精神症状,表现可以鉴别。
5、重度精神发育迟滞
除异食症状外,患儿的整个语言及运动功能均发育迟缓,智商低。
6、Kleine-Levin综合征
表现为发作性嗜睡,醒后食欲旺盛、狼吞虎咽,每次发作可持续数日至数周,有时合并有运动性不安、兴奋、语无伦次、幻觉等,且多见于青年男性。
7、钩虫病
除异食症状外,患儿有贫血、腹痛等其他钩虫病的征象,大便中可找到钩虫卵。驱虫治疗后,体质改善,异食等症状消失。
治疗-治疗原则:
异食癖一旦发现后应当及时治疗,以免出现并发症。
治疗-一般治疗:
一般性治疗包括改善环境,对父母和患者进行指导、教育和训练,了解科学适当的进食方式,矫正异食行为。加强饮食照顾,烹调营养可口的食物,改变不良的进食方式或习惯。
治疗-药物治疗:
根据异食癖与铁缺乏有关的理论,给予补铁治疗。有些患者缺锌,可给予补锌。
治疗-相关药品:
铁剂
治疗-其他治疗:
行为治疗技术治疗异食症有效。可选用奖励和惩罚措施,对患者的积极行为给予奖励,进行正性强化治疗。厌恶治疗主要有如酸味剂、苦味剂、催吐等方法,治疗效果较为理想。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异食癖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是否及时接受治疗有关,异食癖的患者在异食行为后,可引起多种躯体疾病,严重时可影响患者生长发育,甚至威胁生命。
预后-危害性:
对于并发严重躯体疾病者,如不及时治疗可因躯体疾病而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一般随年龄的长大异食症状会逐渐消失,很少持续至成人期。
预后-治愈性:
本病在在积极治疗后一般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预后-根治性:
通过积极治疗,可以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用药时应按时按量,谨遵医嘱;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一般年龄较小,可能会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此时家属要耐心的安抚患者,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严格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出现不良反应时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保持合理且有规律的生活习惯,适当锻炼,但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受伤。
日常-复诊须知:
定期复诊,复诊时携带病历及相关资料。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应鼓励患者多吃瘦肉、猪肝、蛋黄等动物性食物,并养成不偏食、不挑食的良好习惯。
饮食禁忌:
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预防措施:
由于异食癖的病因并不明确,所以并没有较好的预防措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