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疾病英文名称: 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
养生
疾病名称: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
疾病英文名称: 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in infancy,SMEI
疾病别名: Dravet综合征
疾病概述:
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severe myoclonic epilepsy in infancy,SMEI)又称Dravet综合征,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癫痫综合征。主要特征是婴幼儿期起病、发作形式多样、精神运动发育迟滞、药物难治性等,是难治性癫痫的代表综合征。患儿可在1岁以内起病,主要表现为热性惊厥或热敏感;也可在1~4岁起病,出现无热惊厥,具有多种发作类型。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发育迟缓、持续性步态共济失调、认知和(或)行为障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严重者可因突发癫痫和癫痫持续状态而死亡。通过早期积极治疗可改善神经认知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等
就诊科室: 小儿科、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热性惊厥、热敏感、肌阵挛、不典型失神、部分性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
主要病因: 基因突变
检查项目: 头颅MRI、视频脑电图(VEEG)、过基因检查
重要提醒: 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发育迟缓、持续性步态共济失调、认知和(或)行为障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严重者可因突发癫痫和癫痫持续状态而死亡。通过早期积极治疗可改善神经认知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发病率为1/40 000~1/20 000;占小儿各型肌阵挛性癫痫的29.5%,占1岁以内婴幼儿癫痫的3%,3岁以内婴幼儿癫痫的7%。
流行病学-死亡率:
患儿早期死亡风险高达1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在婴幼儿期起病,男女比例约为2:1。
病因-总述:
本病与基因突变有关。目前已知的致病基因还包括SCN1A,SCN2A,SCN8A,SCN9A,SCN1B,PCDH19,GABRA1,GABRG2,STXBP1,HCN1,CHD2,KCNA2基因等,遗传方式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X连锁隐性遗传等。与其他遗传性癫痫脑病相似,大多数患者为新生突变(是指父母的生殖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并遗传给下一代的突变)。
病因-基本病因:
最常见的致病基因为SCN1A,编码钠离子通道α1亚单位,研究报道70%~80%的患者是由SCN1A突变导致的。少数未携带SCN1A基因突变的女性患者被发现携带PCDH19基因的变异(约占5%),该基因编码原钙粘蛋白19,与神经元的连接和突触膜上信号转导有关。
症状-总述:
患儿可在1岁以内起病,主要表现为热性惊厥或热敏感;也可在1~4岁起病,出现无热惊厥,具有多种发作类型,如肌阵挛、不典型失神、部分性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等。
症状-典型症状:
1、1岁以内起病
(1)患儿出生时多正常,在1岁以内起病,平均发病年龄为5.6个月。
(2)首次发作常为热性惊厥,为一侧性或全面性阵挛或强直阵挛发作,具有发作持续时间长和反复发作的特点,可出现持续状态。
(3)28%~35%患儿可能表现为无热惊厥,但常有热敏感的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体温升高(如运动、发热、疫苗接种、洗热水澡和环境温度高等),均容易诱发或使发作加重,并易发生癫痫持续状态。
(4)有些患儿会出现以癫痫持续状态之后深昏迷为特征的急性脑病。
2、1~4岁起病
有多种发作类型,如肌阵挛、不典型失神、部分性发作、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等。
(1)肌阵挛发作常由光刺激、闭眼和某种特定的图形刺激诱发,一块或数块肌肉同时阵挛。肌阵挛强度不一,轻者出现身体轻微向前或向后的动作,严重者可跌倒或突然抛掷手中物体。肌阵挛发作可以是孤立的,也可群发,但持续状态比较罕见。约25%患儿可以始终不出现肌阵挛发作。
(2)30%的患儿可发生不典型失神持续状态。不典型失神发作同期脑电图显示半数为局灶起源放电,多数呈不规则不节律的慢棘慢波发放,经常伴随肌阵挛发作。
(3)部分性发作发生率为43.0%~78.6%,表现为偏侧肢体(或)头部偏转性发作或阵挛性发作,也有运动性发作(某一个身体部位不自主抽动)伴有意识障碍和自主神经症状(出汗、头晕等)、自动症(无意识地做出各种动作)、肌张力降低等。
(4)患儿一般不出现强直发作。
症状-并发症:
1岁以后患儿出现精神运动发育迟滞,尤其是语言发育迟缓。
症状-伴随症状:
通常患者不伴有其他系统症状。
就医-家庭处理:
患者的学校及其看护人员应根据应急流程手册,学习癫痫持续状态的应对措施。手册内容包括需要到医院急诊就诊的情况,3~5分钟内就应启动救援措施,如果近期有长时间抽搐发作的病史,救援措施应在痫性发作刚开始时就启动。苯二氮卓类药物常为这种情况下控制发作的首选药物,家庭救援措施包括肛门给予地西泮、使用舌下或喷鼻剂型的咪达唑仑等。
就医-门诊指征:
1、抽搐、意识丧失、深昏迷。
2、身体轻微向前或向后的动作。
3、跌倒或突然抛掷手中物体。
4、偏侧肢体(或)头部偏转性发作或阵挛性发作。
5、出汗、头晕、某一个身体部位不自主抽动。
6、无意识地做出各种动作、肌张力降低。
7、语言发育迟缓、表达能力差。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小儿需要去小儿科就诊,新生儿需要去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您的家里人是否有类似症状?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
2、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3、我为什么会得病?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
6、需要终身治疗吗?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11、这个病会遗传吗?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头颅MRI、视频脑电图(VEEG)等检查,了解患者大脑的异常改变以及脑电图变化,作出基本诊断,然后通过基因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因。
检查-实验室检查:
基因检查可以确定婴儿严重肌阵挛性癫痫的病因。基因确诊后进行遗传咨询,可以明确预后及家系内其他成员的患病风险,还可有利于后续用药指导。
检查-其他检查:
1、视频脑电图(VEEG)是将脑电图和视频图像的同步记录技术,监测过程中被检者的动作表现将在电脑上同步记录,可以反映异常动作与脑电图之间的关系,具有安全、无创伤、无痛、无辐射等优点。可以准确的判断典型发作性质和发作类型。患儿早期脑电图多正常,1岁以后出现背景活动异常,以慢波增多为主,随后出现全导棘慢波或多棘慢波,局灶性或多灶性异常放电,约1/3的患儿可被闪光刺激诱发。在患儿1岁之后,发作类型增多,脑电图背景逐渐恶化,主要表现为双侧中央、顶区为主的5~7Hz节律慢波长程发放,也可有阵发高波幅慢波节律。
2、还可选择脑电图检查,早期大多正常,随年龄增长可出现多棘波或广泛性棘波,对间歇性闪光刺激敏感。
检查-影像学检查:
头颅MRI可观察脑部有无病变。患儿早期检查结果绝大多数正常,随着年龄增长可出现异常。表现为大脑皮质萎缩,侧脑室扩大,灰白质容量减少,分界不清,少数患儿可出现海马硬化,半侧阵挛持续状态患儿恢复期可遗留半侧脑萎缩。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患者有哪些症状、症状首次出现的时间以及诱发的因素,了解患者有无疾病的家族史,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及头部影像学、脑电图等辅助检查结果,根据国际抗癫痫联盟诊断标准做出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国际抗癫痫联盟诊断标准:
(1)有癫痫或热惊厥家族史;
(2)出现痫性发作前生长发育正常;
(3)癫痫发作出现在1岁前;
(4)多种类型癫痫(肌阵挛、局灶性痉挛发作、失神发作、全面性发作);
(5)脑电图可见广泛性棘波和多棘波;
(6)早期光敏感;
(7)2岁后神经运动发育迟滞;
(8)发育迟滞症状开始后出现共济失调、锥体束损害、发作间期肌阵挛;
(9)体温升高加重癫痫发作。
诊断-鉴别诊断:
由于本病不同发展阶段的临床表现差异性大,导致鉴别诊断非常困难。在仅有一次或数次发热惊厥的疾病早期,很难进行诊断;成年患者,可能已经不再出现典型的肌阵挛癫痫,也很难明确诊断。但是对于典型患者,需要与发热惊厥、Lennox-Gastaut综合征(LGS),肌阵挛-站立不能性癫癫(Doose综合征),进行性肌阵挛癫痫(PME),严重婴儿多灶性癫痫(SIMFE)等相鉴别。主要通过头颅MRI、视频脑电图、基因检查等检查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的原则是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减轻发作程度,预防癫痫持续状态的出现,减少抗癫痫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改善神经认知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一般治疗:
1、避免诱发癫痫的因素
(1)减少热水浴和过度运动,尤其在炎热的天气;体温升高时,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退热药物(有些退热药会引发肝损害,尤其在与丙戊酸同服时)。
(2)对于声光或碰触敏感的患者,需要尽可能避免。
(3)虽然发现很多患儿有注射疫苗后出现癫痫的情况,但是没有证据显示患儿不能注射疫苗,观察研究发现注射疫苗并不影响患儿的临床和认知预后。虽然没有证据证实其有效性,对于疫苗注射后容易出现癫痫的患儿,目前的应对策略是在注射时和注射后24小时应用预防性退热药。
2、生酮饮食
具有显著疗效,但是需要在多科医师协作管理模式下进行。该治疗方法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便秘、血脂异常、肾结石等。
治疗-药物治疗:
1、本病是一种严重的药物难治性癫痫,传统的和新型的抗癫痫药物均不能完全控制病情。丙戊酸盐、托吡酯、左乙拉西坦、氯巴占、司替戊醇等药物有一定的效果。
2、应避免使用卡马西平及其衍生物、拉莫三嗪、苯妥英钠,以免加重携带SCN1A基因突变患者的发作。
3、大麻二酚(cannabidiol,CBD)对于辅助控制本病的发作有明显疗效,其他药物(如减肥药芬弗拉明、血清素能调控剂曲唑酮等)也可能有潜在疗效。
治疗-相关药品:
丙戊酸盐、托吡酯、左乙拉西坦、氯巴占、司替戊醇、卡马西平、拉莫三嗪、苯妥英钠、大麻二酚、芬弗拉明、曲唑酮
治疗-手术治疗:
大多数患者并不适用于外科切除性手术治疗。神经调控治疗(包括迷走神经刺激术、脑深部磁刺激)是潜在的治疗选择,但是治疗效果暂不明确。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不确定,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预后较差,少数患者可以成年后获得满意的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1、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发育迟缓、持续性步态共济失调、认知和(或)行为障碍,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2、可因突发癫痫和癫痫持续状态而死亡。
预后-自愈性:
本病通常无法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治疗效果有限,标准抗癫痫药通常难以控制发作。通过积极治疗可改善神经认知发育、提高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率:
目前尚无大样本数据统计结果。
预后-根治性:
本病较难根治。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诱发癫痫的因素,不要进行危险运动,降低受伤风险,同时还需要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身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因为发育落后容易产生自卑的的心理,导致患者不愿与他人交流,从而形成孤僻、自闭等不良性格。家属需要充分重视患者及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给予患者足够的陪伴和支持,少一些责骂,多一些鼓励,尽可能地恢复和维持患者的社会交往能力,比如坚持就学和工作,对于智能发育严重落后的患者,可以考虑从事简单社会劳动。同时患者需要向医生了解相关疾病知识,积极配合治疗,保持情绪稳定,抱着积极的心态面对每一天。
日常-生活管理:
1、适度锻炼,不要进行剧烈运动,热水浴的温度适度降低、时间尽量缩短,避免体温升高。
2、避免声音、强光或碰触对患者的刺激。
3、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不可过度劳累。
4、避免从事高空作业、井下作业、驾驶等职业。
5、不要进行游泳、滑雪、潜水等危险性运动。
6、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感染。
日常-病情监测:
患者或护理人员可记录癫痫发作的时间、持续时间、是否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两次发作的间隔,帮助医生更好的了解病情,甚至能协助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
饮食调理:
生酮饮食疗效显著,本病患者在生活中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生酮饮食。还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促进疾病恢复。
饮食建议:
1、生酮饮食是一种高脂、低碳水化合物和适当蛋白质的饮食方式,但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2、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
饮食禁忌:
1、不要吃生冷、油腻、刺激性食物,如冷饮、肥肉、辣椒等。
2、避免饮酒及含酒精的饮料。
预防措施:
1、避免近亲结婚。
2、患者家属需进行遗传咨询,明确患病风险。
3、患者及其家属于再次生育前,可进行产前诊断。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