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疾病英文名称: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
养生
疾病名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疾病英文名称: 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mphoma,PCNSL
疾病概述: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rimary central nervous system lyphoma,PCNSL)是一种十分少见的恶性肿瘤,仅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属于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男性患者比例略高;病因尚不明确,在患有免疫缺陷病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主要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嗜睡等,也常出现精神、性格方面的改变,特殊部位的病变可出现对应的症状和体征,如肢体无力、癫痫、视力障碍等,影像学检查无特异性,立体定向穿刺活检术是首选确诊方法。本病有可能复发,预后较差。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肿瘤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头部、颅脑、眼
常见症状: 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嗜睡、视力障碍、肢体麻木、瘫痪、失语、共济失调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EB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睾丸超声、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骨髓活检、免疫组织学检查、病毒学检查、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病程短,进展快,预后差,具有高度致死性,若不经治疗,中位生存期仅为1.5-3个月,经过治疗5年生存期可达到30%-40%,应尽早就医,积极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仅占颅内肿瘤的1%-4%。美国一项研究表明,PCNSL患病率为4.6/100万,另一项统计指出,本病的年发病率为0-5/10万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10年至2012年的资料统计结果表明,PCNSL占同期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17%。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好发于中老年人。
2、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更容易发病,如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患者、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1、 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免疫缺陷病的患病人数的增多,PCNSL发病人数有增加趋势。
2、 近年来,免疫正常人群的患病率也在显著增高。
病因-总述: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PCNSL的发生可能与患者存在原位淋巴细胞恶性克隆增生、嗜中枢性淋巴细胞增多及感染EB病毒等有关。免疫功能低下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危险因素。
病因-危险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危险因素,如免疫缺陷病、器官移植等。目前认为,免疫抑制患者的PCNSL是由预先潜伏于B细胞的EB病毒感染导致。EB病毒感染不仅可以使正常B细胞永生化,被感染B细胞也能逃避正常T细胞的抑制,进而发生恶性转化。
症状-总述:
肿瘤可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任何部位,因此没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但病灶周围往往伴随弥漫性水肿区,可表现为颅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嗜睡等,也常出现精神、性格方面的改变,特殊部位的病变也可引起对应的症状和体征,如肢体无力、癫痫、视力障碍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生病灶出血和坏死的比例较高,临床有时表现为急性发病。
症状-典型症状:
占位性病变或弥散性脑水肿常导致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嗜睡、意识障碍等高颅压症状。
1、头痛
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头痛性质以胀痛和撕裂痛多见,早晨或晚间较重,可随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咳嗽、弯腰或低头活动也可加重症状。
2、恶心、呕吐
一般为喷射状呕吐,常发生于饭后,严重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
3、视乳头水肿
也称视盘水肿,是颅内高压的重要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盘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眼底静脉怒张,最终导致视力障碍,视野向心性缩小,甚至失明。
4、意识及精神障碍
PCNSL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意识模糊、嗜睡等。颅内压缓慢增高时,轻则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重则进行性痴呆、感情淡漠、大小便失禁。中老年患者常有精神障碍症状。
症状-并发症:
1、脑疝
当颅内压增高超过人体承受范围时,脑组织受挤压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被挤入硬脑膜或颅腔内生理裂隙,形成脑疝。疝出的脑组织可继续挤压周围重要的脑组织结构,阻塞脑脊液循环等,使颅压进一步升高,严重可危及生命。
2、脑出血
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发生病灶出血和坏死的比例较高。
症状-伴随症状:
肿瘤因发生部位和范围不同,累及不同组织时,可出现不同的表现。
1、累及胼胝体和额叶深部,可能会出现认知、行为、人格的改变和癫痫症状。
2、累及脑膜的病灶常有明显的头痛症状,有时呈现为假性脑膜炎、颅神经麻痹、脑积水或偏身麻木等症状。
3、累及眼眶内的病灶,可表现为视力下降、玻璃体浑浊及幻视等。
4、累及脊髓的病例较为少见,可表现为髓内占位性病变征象,出现相应的运动、感觉障碍或大小便失禁。
就医-急诊指征:
1、癫痫持续状态,发作30分钟以上不能自行停止。
2、偏瘫。
3、大小便失禁。
4、意识丧失。
5、出现生命体征异常,如呼吸、心跳停止。
出现上述症状应就近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颅内高压症状。
2、出现肢体无力、癫痫、视力障碍、感觉障碍、运动障碍、认知障碍等症状。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于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需要尽量穿宽松适合的衣服。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症状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啦?近期有没有变化?是否还有其他不适?
2、您之前有没有类似症状?什么原因引起的?
3、您本次就诊之前是否进行过治疗?做了那些检查?用了何种药物?是否有效?
4、您有没有做过器官移植?有没有用过免疫抑制剂?
5、您有没有其他基础疾病?
6、您有没有食物或者药物过敏?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现在的病可以确诊吗?是否会遗传?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和什么因素有关?
3、我需要进行哪些检查?
4、我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吗?有哪些手术方式?疗效如何?
5、我的病会有什么并发症?后遗症?
6、我的病能根治吗?会复发吗?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7、我的病治疗费用贵吗?
8、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细胞学检查、免疫组织学检查等,明确肿瘤的发病部位和范围以及细胞来源,最终还需依赖立体定向活检术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观察患者面容、步态、营养状态、意识状态、生命体征等,可能有痛苦面容、语言节奏混乱、偏瘫步态、嗜睡、意识模糊、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症状。
2、 裂隙灯检查
明确是否累及眼部。
3、神经系统检查
注意观察患者认知功能、语言功能、运动系统、感觉系统等方面的改变。
(1)认知功能:主要包括记忆、计算力、定向力、失用、失认等。患者可出现记忆力、计算力和定向力减退,不能完成简单的动作如刷牙、穿衣(失用),不能辨别熟悉的物品和声音如照片、铃声(失认)等。
(2)语言功能:包括口语表达、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能力等。患者不能理解语意,可出现语言表达、阅读和表达等障碍。
(3)运动系统:主要包括肌张力、肌力、共济运动等。患者可出现肌肉僵硬或松弛,肌力减退如瘫痪,动作协调困难如吃饭、写字困难等症状。
(4)感觉系统:主要包括浅感觉(痛觉、触觉、温度觉)和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异常。患者可能出现痛觉降低、无法辨别冷热感、闭眼后无法辨别肢体运动方向等症状。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但无特异性,其原因也不十分清楚,可作为疾病诊断的参考。
2、脑脊液细胞学检查
几乎所有患者脑脊液中的蛋白含量都会增高,脑炎型患者蛋白尤其明显;细胞计数也增高,糖含量常降低。PCNSLs有沿脑脊液播散的倾向,半数患者脑脊液中能检出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增高。
3、病毒学检查
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等。
检查-病理检查:
PCNSL确诊依赖于组织学诊断,可通过立体定向活检术获得标本。
1、检查过程
根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通过专业软件重建病灶及其周围组织,避开重要结构,设计穿刺路径,用开颅钻在颅骨上打孔,在导航的引导下取病变活组织,进行病理切片组织学观察。术中根据MRI判断所取组织位置是否理想、有无出血等,确认后可关颅。激素的使用对病理诊断影响很大,检查前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暂时停用激素。若为肿瘤复发,需在使用激素前再次活检。
2、检查结果
PCNSL主要发生于脑实质内,脊髓、眼球、颅神经和脑膜也有累及。肿瘤切面呈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软,无包膜,血供不丰富,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密集呈片状分布,大小不一,胞浆少而核大,围绕血管呈套袖样浸润生长,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肿瘤增殖指数常大于50%,恶性程度高。
检查-其他检查:
1、骨髓活检
明确有无其他器官、系统受累。
2、免疫组织学检查
90%-95%的PCNSL属于弥漫型大B细胞淋巴瘤,检查可见CD20、CD19、CD22、CD79a等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阳性。
检查-影像学检查:
1、睾丸超声
明确肿瘤是否累及生殖系统,如睾丸等。
2、CT
平扫时多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多为实体额圆形或卵圆形,病灶周围常有水肿带,好发于额叶、颞叶、基底节、胼胝体、脑室周围白质和小脑,强化后明显均匀一致增强是本病的特点。有时病变多发,也可沿室管膜播散。
3、MRI
PCNSLs在MRI上的表现变化多,对病变部位、范围和周围水肿的显示优于CT,但无特征性的定性表现。
4、PET-CT
PET是采用正电子核素作为示踪剂,通过病灶部位对示踪剂的摄取了解病灶功能代谢状态,可以宏观显示全身各脏器功能、代谢等病理生理特征。PCNSLs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FDG-PE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MET-PET)上均表现为高代谢以及摄取增多。使用激素治疗后,PCNSLs的FDG-PET高代谢活性可能有降低,放疗后MET-PET的面积和摄取程度均减低。因此PET能用于评估PCNSLs的临床疗效以及用于评估肿瘤切除术后是否有残余。
诊断-诊断原则:
仅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难以诊断,若血常规淋巴细胞比例异常增高,提示本病发生的可能,而后可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或立体定向活检等其他辅助检查,以明确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与体征
患者出现头痛、呕吐、嗜睡、肢体无力、癫痫、视盘水肿等颅内高压症状,或出现精神、性格方面的改变等。
2、辅助检查
(1)影像学检查:CT或MRI多表现为高密度或等密度病灶,多为实体额圆形或卵圆形,周围常有水肿带,强化后明显均匀一致增强。PET-CT表现为高代谢以及摄取增多。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有淋巴细胞比例增高。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常表现为蛋白含量增高而糖含量降低,部分病人的脑脊液中能检出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计数增高。免疫组织学检查可表现出CD20、CD19、CD22、CD79a等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阳性。部分患者可出现HIV、HBV、HCV等病毒学检查阳性。
(3)病理学检查:主要表现为大体肿瘤切面呈灰红色或灰白色,质地软,无包膜,血供不丰富,镜下肿瘤细胞弥漫密集呈片状分布,大小不一,胞浆少而核大,围绕血管呈套袖样浸润生长,多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诊断-鉴别诊断:
依据头痛、呕吐、意识混乱等颅内高压症状,偏瘫、抽搐等局部症状或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很难与许多原发性或继发性颅内疾病相鉴别,如恶性胶质瘤、转移瘤、脑脓肿、结核和寄生虫性疾病等,确诊和鉴别依赖于立体定向活检组织学检查。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以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为目的,以化疗为主,根据患者自身情况(如年龄、对放化疗敏感性、肾功能、HIV感染等),结合放疗、化疗、手术、激素类药物等多种手段综合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激素类药物
皮质醇类激素如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等,可使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明显缩小,但并不能作为诊断依据和唯一治疗方法。一旦停用激素,淋巴瘤会迅速复发,同时大剂量长期应用激素也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
2、脱水利尿类药物
脱水类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等,降低颅内压,缓解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状况,为后续治疗争取时间。
3、利妥昔单抗
大部分PCNSL可表达CD20,利妥昔单克隆抗体直接作用于B细胞表面CD20抗原,故理论上具备治疗作用,但利妥昔单抗分子量较大,受血脑屏障限制,脑脊液中药物浓度仅为血浆浓度的0.1%,实际疗效还需进一步临床试验的验证。
治疗-相关药品:
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甘露醇、呋塞米、利妥昔单抗、甲氨蝶呤、阿糖胞苷、替莫唑胺。
治疗-手术治疗:
开颅手术切除病灶是获得组织标本并明确诊断的重要方式,但随着立体定向手术技术的成熟与普及,开颅手术逐渐被替代。多数临床研究认为,PCNSL具有弥漫性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故开颅手术切除病灶对PCNSLs患者的临床预后没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开颅手术仍具有很好疗效。
1、病灶导致严重的颅内高压,并出现脑疝等威胁患者生命的情况,紧急开颅手术治疗能挽救患者生命。
2、对较大且孤立的瘤体首先施行开颅切除手术,继而联合应用放、化疗方案,能取得较好疗效。
治疗-放化疗:
1、化疗
PCNSL对化疗很敏感,作为治疗PCNSL的基础组成部分,甲氨蝶呤可以穿透血脑屏障。临床可通过静脉注射、鞘内注射和脑室内注射等方式给药。单独应用甲氨蝶呤后,18%-65%的患者可完全缓解,中位生存时间可延长至25-84个月。目前,甲氨蝶呤常与其他化疗药物如阿糖胞苷、烷化剂、亚硝脲类及替莫唑胺等联用。多项临床试验显示,大剂量化疗支持下的自体干细胞移植对进一步改善PCNSL患者预后有良好效果。
2、放疗
PCNSLs对放疗敏感,且具有浸润性和多灶性生长的特点,因此放射治疗可有效减轻临床症状,临床推荐全脑放疗(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WBRT)。PCNSL对单纯全脑放疗的总体反应率为90%,完全反应率约为60%。接受单纯外放疗的PCNSL患者中位生存时间约12~18个月。全脑放疗的主要副作用是神经毒性,容易于引起神经认知功能障碍。全脑放疗后,约2/3患者出现迟发性神经毒反应,包括小脑功能障碍、进展性痴呆、尿失禁等。不建议60岁以上患者接受全脑放疗,这不仅对患者预后无明显改善作用,而且会增加神经毒性的发生率。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部分患者可因病灶的突然出血导致颅内压急剧升高,应立即予以脱水处理,稳定电解质平衡,调整血压,及时出血。一旦发现患者病情加重,如神志昏迷,剧烈呕吐,头痛加重等神经外科干预指征时,立即采取钻颅抽吸血肿、开颅清除血肿或去骨瓣降压等方法,挽救患者生命。
预后-一般预后:
与相同病理类型的全身淋巴瘤患者相比,PCNSL患者的临床预后通常较差。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因肿瘤导致失语、失明、认知能力障碍、偏瘫等后遗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患者可能会出现脑疝、脑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通过积极的治疗达到临床缓解,但难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本病很难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易复发,应注意复查。
预后-后遗症: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大小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脑部功能区受损,导致失语、失明、认知能力障碍、偏瘫等后遗症。
预后-生存周期:
新确诊患者若无治疗,自然生存期为3个月,治疗后5年生存期约为30%-40%。患PCNSL的艾滋病(AIDS)患者若无特殊治疗,生存期不超过2个月,半数以上患者死于机会性感染。
日常-总述:
本病预后较差,患者容易背负较重的心理负担,亲属应予以疏导,使其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定期复查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进展快、病情较重、预后较差,患者可能会对治疗丧失信心,出现恐惧、抑郁、悲观的心理。
(2)本病易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影响生活质量,患者易出现焦虑情绪。
(3)本病不能根治,可能复发,患者容易对病情过分忧虑,出现恐惧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多与患者沟通,帮助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建立战胜病魔的决心,减缓病人心理上产生的压力,鼓励患者积极就医,配合相关的诊疗工作。
(2)鼓励患者相互交谈,营造和谐友好的氛围,将患者的注意力从癌症转移开,多鼓励患者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
(3)家属可根据患者的不同情绪,播放适当放松的音乐和录像,避免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的累积。
日常-用药护理:
1、服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
(1)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
(2)患有骨折、重度高血压、糖尿病、妊娠、活动性溃疡病等患者禁用。
(3)应避免与呋塞米等排钾利尿药、苯妥英钠等抗癫痫药、链霉素等抗菌药、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降糖药、强心苷药等配伍用药。
(4)可能会出现高血压、胃溃疡、真菌感染、失眠等不良反应,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引起药源性库欣综合征,表现为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免疫功能减弱等症状,应及时与医师沟通,调整用药剂量。
2、服用化疗药物的患者
(1)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
(2)用药前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掌握适应症、禁忌症。
(3)化疗药物通常刺激性较大,用药过程中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2、保持适度的运动
患者可适度锻炼身体,进行有氧运动,提高机体免疫力。
日常-病情监测:
本病有复发或转移的可能,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监测自身变化,若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恶心、感觉障碍、运动障碍、癫痫发作等,应警惕复发或转移,及时就医排查。
日常-复诊须知:
PCNSL患者应遵医嘱定期复诊,评估肿瘤复发情况和进行用药调整。
1、颅脑核磁共振检查
前2年,每3个月一次;第2-5年,每6个月一次;此后应每年一次。
2、既往有脊柱疾病的患者
按照临床指示同时进行脊柱成像和脑脊液取样检查。
3、有眼部病变的患者
根据临床表现,同时进行眼科随访。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应注意手术切口的恢复情况,观察有无渗血、渗液及渗出的范围。
2、避免辅料绷带松脱、移位。切口敷料渗血明显者,应在敷料上做标记范围,并及时记录时间,以判断有无活动性出血。
3、伤口局部保持干燥、清洁,以免发生感染。
饮食调理:
患者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营养均衡,规律饮食。
饮食建议:
1、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胃肠道的不良反应,饮食应多以清淡流质类食物为主。饭食、蔬菜、鱼肉皆宜软烂,流质饭、面食、发面、细粮及淀粉类更容易消化,主食可采用细面条、馒头、发糕、包子、面包、大米饭等。
2、化疗过程中患者机体免疫力低下,应注意营养丰富均衡。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种类齐全,比例合适,搭配适当,并注意饮食卫生。
3、化疗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出血症状,贫血或营养不良者,可在饮食中增加富含蛋白质和血红素铁的食物,如黑木耳、芝麻酱、瘦肉、鱼、鸡、蛋类、动物血、肝等内脏,并注意维生素C和维生素B族的补充,包括维生素B12和叶酸;适量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茄子、红枣、绿叶蔬菜,促进铁的吸收。
饮食禁忌:
1、本病应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如生葱、大蒜、辣椒、芥末等。
2、本病应戒烟忌酒,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3、本病应忌食生冷、海鲜等发物。特别是术后,否则可能会使创口不易愈合,不利于康复。
预防措施: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避免熬夜,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来降低发病风险、预防并发症出现。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