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躁狂症疾病英文名称: Mania疾病别名: 躁狂发作疾病概述: 躁狂症(Mania)是躁...
养生
疾病名称: 躁狂症
疾病英文名称: Mania
疾病别名: 躁狂发作
疾病概述:
躁狂症(Mania)是躁狂抑郁症的一种发作形式,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以及言语动作增多为典型症状,目前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单纯躁狂发作患者少见,多数患者为双相障碍,即患者间歇性表现为抑郁发作和躁狂发作。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情感高涨、思维奔逸、言语动作增多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心理问卷
重要提醒: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患者间隙期精神状态基本正常。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发病年龄在19岁左右,几乎90%以上的患者起病于50岁以前,但也有5~6岁或50岁以后发病的情况。
病因-总述:
躁狂症的病因尚不明确,大量研究资料提示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等多因素对本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导致了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研究发现,双向障碍与遗传有很大关系。双相障碍患者的亲属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血缘关系越近,患病风险也越高。关于本病的遗传方式,有单基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连锁显性遗传、多基因遗传和异质性遗传等假说,但均未获得证实。目前多倾向于多基因遗传模式。
2、神经生化因素
一些研究初步证实了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可能与双相障碍的发生有关。相关的假说有5-羟色胺(5-HT)假说、去甲肾上腺素假说及多巴胺假说等。
3、心理社会因素
研究提示,应激、负性生活事件(如丧偶、离婚、婚姻不和谐、失业、严重躯体疾病、家庭成员患重病或突然病故)及社会经济状况缺乏等因素与本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关系。
4、其他
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及脑神经的结构和功能改变也可能跟本病的发病有关。
症状-总述:
躁狂症的典型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行为增强。由于患者症状严重程度不同,本病轻度发作时可能较难发现。且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可有一定差异。
症状-典型症状:
1、情感高涨
(1)情感高涨是躁狂发作的主要原发症状。
(2)典型表现为患者自我感觉良好,主观体验特别愉快,生活快乐、幸福;整日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其高涨的情感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言语诙谐风趣,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车阵欢笑。
(3)症状轻时可能不被视为异常,但了解他(她)的人可以看出这种表现的异常性。
(4)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易怒。
(5)部分患者可表现为易激惹、愤怒、敌意为特征,尤其当有人指责其不切实际的想法时,动辄暴跳如雷、怒不可遏,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持续时间较短,易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
(1)患者联想速度明显加快,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自觉脑子聪明,反应敏捷。
(2)联想丰富,概念个接一个地产生,或引经据典,或高谈阔论,信口开河,由于患者注意力随境转移,思维活动常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致使话题突然改变,讲话的内容常从一个主题很快转到另一个主题,即意念飘忽,严重时可出现“音联”和“意联”。
(3)语量大、语速快,口若悬河,有些自感语言表达跟不上思维速度。患者讲话时眉飞色舞或手舞足蹈,常因说话过多口干舌燥,甚至声音嘶哑。
3、活动增多、意志行为增强
(1)多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即内心体验、行为方式与外界环境相协调。
(2)患者自觉精力旺盛,能力强,兴趣范围广,想多做事,做大事,想有所作为,因而活动明显增多,整日忙碌不停,但多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3)有的表现为喜交往,爱凑热闹,与人一见如故,爱管闲事,爱打抱不平,爱与人开玩笑,爱接近异性;注重打扮装饰,但并不得体,行为轻率或鲁莽(如挥霍、不负责任或不计后果等),自控能力差。
(4)患者无疲倦感,声称“全身有使不完的劲”。
(5)病情严重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举止粗鲁,可出现攻击和破坏行为。
4、其他
(1)躁狂发作可以有不同的严重程度,临床表现较轻的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有显著的自我感觉良好,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轻度挥霍,社交活动增多。有时表现为易激惹,行为较鲁莽,但不伴有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常不易觉察。
(2)若躁狂发作较重,可伴有精神病生症状(多与心境协调,但也可不协调),明显影响社会功能者称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
症状-并发症:
一般没有并发症发生。
症状-伴随症状:
躁狂发作患者常伴有睡眠需要减少,终日奔波而不知疲倦;患者常常面色红润、两眼有神、自我感觉良好,很少有身体不舒服的感觉;患者性欲亢进,偶可出现兴致所致的性行为,有时则可在不适当的场合出现与人过分亲热、拥抱、接吻而不顾别人的感受。
就医-门诊指征:
1、不明原因的持续性精神高涨。
2、经常性言语增多超出正常。
3、经常性思维奔逸。
4、行为冲动且不计后果。
5、性欲亢进,妄想。
出现以上情况应积极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怀疑精神心理问题者宜前往精神心理科治疗。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药物治疗其他疾病,可携带药盒。
5、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何时出现的症状?
2、症状出现多久了?
3、平时有物质滥用吗?
4、是否经历过某些创伤?
5、是否担心与其他人有交际障碍?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症状严重么?
2、我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
3、应该做什么检查?
4、应该吃什么药?
5、我多久能够痊愈?
6、这些治疗是否有效?
检查-预计检查:
躁狂症一般无特殊检查,对于本病的确诊通常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发现,多数通过问卷方式对患者进行判断,常规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对精神心理疾病意义较小。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一般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病史及心理问卷结果可对患者进行诊断,本病具有较为完善的诊断标准。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躯体疾病、青春期精神分裂症、服用药物引起的躁狂状态可与躁狂症有相似症状,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躯体疾病
在诊断时,医生要充分采集患者病史,做相关的化验检查,排除躯体疾病的影响。
2、精神科的其他疾病
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在发病早期和躁狂症症状相似,医生要对患者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最终诊断。
3、服用药物引起的躁狂状态
可根据患者停药或减药后的状态,进行鉴别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可通过心理疗法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症状较重患者,有时可选择电休克治疗,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患者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1、心境稳定剂
(1)锂盐是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物,治疗躁狂的总有效率约为70%。临床上常用碳酸锂,既可用于躁狂的急性发作,也可用于缓解期的维持治疗。
(2)碳酸锂一般起效时间7~10天。
(3)宜饭后服用,以减少对胃的刺激。
(4)锂盐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腹泻、多尿、多饮、手抖乏力等。锂盐中毒则可有意识障碍、共济失调、高热、昏迷、反射亢进、心律失常、血压下降、少尿或无尿等,必须立即停药,并及时抢救。
2、抗癫痫药
当碳酸锂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碳酸锂治疗时可选用此类药物。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丙戊酸盐(钠盐或镁盐)和卡马西平。
(1)许多研究显示丙戊酸对急性躁狂发作患者的疗效与锂盐相同,在用药第5天后开始起效。丙戊酸盐对混合发作、快速循环发作的疗效与单纯躁狂发作的疗效接近。该药可与碳酸锂联用,但剂量应适当减小。丙戊酸盐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震颤、体重增加等。
(2)卡马西平适用于锂盐治疗无效、快速循环发作或混合发作的患者。该药也可与锂盐联用,但剂量应适当减小,常见不良反应有镇静、恶心、视物模糊、皮疹、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能异常等。
3、抗精神病药物
对严重兴奋、激惹、攻击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急性躁狂患者,治疗早期可短期联用抗精神病药物。
(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和氟哌啶醇,能较快地控制精神运动性兴奋和精神病性症状,疗效较好,但有诱发抑郁发作的可能,应尽量选择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等均能有效地控制躁狂发作,疗效较好。
(3)在所有抗精神病药物应用于急性躁狂发作的研究中,奧氮平治疗躁狂及混合发作的疗效优于安慰剂,与锂盐、氟哌啶醇、丙戊酸钠疗效相当,而奥氮平联合锂盐或丙戊酸盐的疗效更佳。但要注意过度镇静、直立性低血压、体重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等问题。
(4)氯氮平虽对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显著,但由于易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如粒细胞缺乏、抽搐发作等),氯氮平和碳酸锂合并治疗可用于难治性躁狂发作。
(5)其他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如齐拉西酮、阿立哌咝等均能有效地控制躁狂发作的兴奋症状,治疗急性躁狂发作的疗效均优于安慰剂。齐拉西酮、阿立哌唑所致的高催乳素血症、体重增加和糖脂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很少见,也较少导致或加重抑郁障碍症状。
4、苯二氮䓬类药物
躁狂发作治疗早期常联合使用苯二氮䓬类药物,以控制兴奋、激惹、攻击失眠等症状。对不能耐受抗精神病药的急性躁狂患者可代替抗精神病药物与心境稳定剂合用。在心境稳定剂疗效产生后即可停止使用该类药物,因其不能预防复发,长期使用可能出现药物依赖。
治疗-相关药品:
碳酸锂、丙戊酸盐、氯丙嗪、氟哌啶醇、卡马西平、喹硫平、奥氮平、利培酮、氯氮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法通过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
对急性重症躁狂发作、极度兴奋躁动、对锂盐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患者可使用电抽搐或改良电抽搐治疗,起效迅速,可单独应用或合并药物治疗,一般隔日一次,4~10次为一疗程。合并药物治疗的患者应适当减少药物剂量。
2、心理治疗
患者多需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进行长期的心理咨询治疗,以达到最大程度的控制患者病情的目的。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约为1~3个月,具体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一般较好,症状未发作时患者精神状态基本正常。近年发现约15%~20%的患者处于慢性、轻性精神病状态,社会功能似未能恢复到病前水平,预后可能与遗传、人格特点、躯体疾病、社会支持、治疗充分与否等因素有关。
预后-危害性:
患者得不到有效的心理治疗时,症状可逐渐加重,出现物质滥用、自伤、自杀行为等。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患者经长期治疗,临床症状可消失。
预后-根治性:
目前本病尚不能根治。
日常-总述:
躁狂症患者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生活的管理,预防疾病可能造成的并发症,必要的生活习惯调整,对于改善患者症状,促进疾病恢复有重要作用。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
日常-心理护理:
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对于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家属应该与患者多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内心困扰与不稳定情绪。除此之外,还应该为患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让患者切实地体会到来自他人的关心与呵护,感受到温暖,帮助患者打开心扉,学会与他人进行沟通。同时还应该鼓励患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进行表达,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使用碳酸锂治疗时,应除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监测血锂浓度,并根据病情、治疗反应和血锂浓度调整剂量。
日常-生活管理:
患者可能情绪不稳,部分躁狂症患者可能攻击性较强,因此应当避免对患者产生情绪刺激,对患者保持一定程度的关注,避免其出现毁物、伤人、自杀、自伤等一系列的行为。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
饮食调理:
本病属精神心理疾病,饮食调理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意义较小。
饮食建议:
1、 患者可能受情绪影响出现暴饮暴食或抗拒饮食,应当尽可能规律饮食保持良好的状态。
2、 部分精神精神药物可能导致患者体重增加,但患者应正常饮食,必要时可与医生沟通制定合理的饮食食谱,但避免节食。
饮食禁忌:
患者无特殊的饮食禁忌。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明确,因此尚无有效的预防方式。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