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支原体尿路感染疾病英文名称: mycoplasma urinary tract infe...
养生
疾病名称: 支原体尿路感染
疾病英文名称: mycoplasma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疾病别名: 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
疾病概述:
支原体尿路感染(mycoplasma 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由于支原体侵袭尿路所致的感染性疾病。支原体是介于细胞和病毒之间最小的原核生物之一,通常寄居于人类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表面,以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最为常见,这两种已知致病微生物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引起的尿路炎症,即为支原体尿路感染。患者可有尿道刺痛、尿急、尿频等临床表现。临床上可以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适当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发展为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甚至危害生育健康。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肾内科、泌尿外科
发病部位: 尿道
常见症状: 尿频、尿急、尿痛、腰背部疼痛、发热
主要病因: 支原体在尿液中生长繁殖并侵犯尿路黏膜或组织
检查项目: 尿常规、支原体培养、血常规、血生化、尿细菌学检查、肾功能检查
重要提醒: 应及时就诊治疗,避免引发肾盂肾炎或危害生殖健康。
临床分类:
1、按照感染部位分类:
根据感染发生的部位,尿路感染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前者主要为急性或慢性肾盂肾炎,后者主要为膀胱炎。
2、根据有无尿路功能或解剖上的异常分类:
(1)复杂性尿路感染:指伴有尿路梗阻、尿路不畅、结石、尿路先天畸形及膀胱输尿管反流等解剖和功能上异常,或在慢性肾脏病基础上发生的尿路感染。
(2)非复杂性尿路感染:没有上述情况。
3、根据尿路感染是初发还是再发分类:
(1)初发尿路感染:即首次发作的尿路感染。
(2)再发性尿路感染:指6个月内尿路感染发作≥2次,或1年内≥3次的尿路感染,包括复发和重新感染。
流行病学-传染性:
该病属于支原体侵袭尿路所致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支原体感染的病人或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因尿路环境是支原体生存的理想环境,所以生殖道是支原体感染的多发部位,不洁性行为会导致支原体的传播。
2、产道感染
新生儿经生殖道分娩而出,若母亲患有尿路感染,或泌尿生殖道内有支原体生存,则容易通过母婴途径进行传播。
3、间接感染
通过接触带有支原体的衣物等,或浴室等公共环境中没有做好卫生消杀工作,使人与病原体产生接触,则容易发生支原体尿路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以支原体为致病微生物的尿路感染比较少见,目前没有权威调查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成年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儿童及未有性活动的成年人发病较少。此外,多性伴侣、口服避孕药者发病可能性较大。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有研究表明,该病发病呈上升趋势,且耐药性逐渐增强。
病因-总述:
支原体是一种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原核微生物,无细胞壁,是在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支原体是泌尿生殖道上的正常寄居微生物,一般不致病。但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黏膜受损时,支原体可大量繁殖而致病。
病因-基本病因:
1、病原体
支原体广泛分布在自然界,其中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支原体等7种与泌尿生殖道感染有关。
2、致病机制
支原体黏附于泌尿生殖道黏膜上皮后从宿主细胞膜获得脂质和胆固醇作为养料,并释放有毒代谢产物,如过氧化氢、NH3和超氧离子,导致宿主细胞损伤。
病因-危险因素:
1、性生活习惯
性工作者、性淫乱者、同性恋、淋病和其他性病病人的发病率较高。
2、年龄
有研究表明,解脲支原体感染、人型支原体感染和混合感染在>60岁女性生殖道感染患者中感染率最高,可能与该部分患者普遍免疫力较弱有关。
症状-总述:
支原体感染所引起的尿路感染初期可能无明显的不适,同时由于累及尿路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差异,患者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也可能会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男性患者尿道口可能会出现异常的分泌物,女性患者可能会出现白带增多等异常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上尿路感染
上尿路感染患者往往会有发热、寒战、腰痛、恶心、呕吐等不适。
2、下尿路感染
患者典型表现为尿道刺痒及轻重不等的尿痛及烧灼感,尿道口轻度红肿,常有浆液性或浆液脓性尿道分泌物,或仅在晨起时发现尿道口有白膜形成。
3、其他
女性患者可出现白带增多、浑浊、宫颈水肿、充血或表面糜烂等异常表现。
症状-病情发展:
支原体尿路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多为1~3周,部分患者可长期呈无症状感染状态。该病的病情可由支原体顺尿路上行而发展变化,经尿道上行至膀胱时,多表现为膀胱炎,出现下尿路感染的相关症状,之后伴随着上行感染,可发展为肾盂肾炎,出现上尿路感染的相关症状。
症状-并发症:
可能导致男性出现前列腺炎、附睾炎,女性出现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等严重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1、支原体损伤尿路组织后,可能会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感染,出现恶心和呕吐的症状。
2、当形成肾脏或肾周脓肿可能导致无痛的发热、腰部肿块和压痛。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
2、患者出现腰腹痛、排尿不畅。
3、患者尿道口刺痒、烧灼痛。
4、患者尿道出现异常的分泌物。
5、女性患者出现白带异常等。
6、出现其他异常不适症状。
以上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可在泌尿外科、肾内科就医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准备并携带好身份证、医保卡、就诊卡等。
2、如有前期自用药,应将药品名称和服用方法准备好并告知医生。
3、如果在就诊前有其他疾病或医院的诊疗史,应携带该病历并主动向医生说明。
4、医生可能要求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检查,尽量空腹去医院就诊。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感觉哪个部位不舒服?
2、您从什么时间开始有不舒服的感觉的?之前有没有什么特殊经历?
3、您近期有没有过性生活?
4、您性行为时有没有采取避孕措施?
5、您现有症状是否影响正常生活?
6、您什么情况下症状表现会加重?
7、您身边亲人和朋友有没有支原体感染的患者?
8、您来医院就诊前自己吃过什么药物?
9、您有没有其他疾病,例如高血压或糖尿病?
10、您对什么药物过敏?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支原体尿路感染会不会危及生命?
2、该疾病只会由性接触这一种途径导致感染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项目?
4、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5、是打针吃药还是做手术?
6、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恢复健康?
7、治愈之后有没有后遗症?
8、治疗期间有什么禁忌事项?
9、我身边的人会不会被我传染?
检查-预计检查:
在结合症状和体格检查怀疑是尿路感染之后,医生首先通过尿常规和尿微生物学检查,判断尿路感染的致病微生物种类,然后通过血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判断尿路感染病情阶段,明确是否有肾盂肾炎等疾病损伤。支原体抗体检测或支原体液体培养,可帮助医生建立明确诊断。医生还可能通过血生化检查,排除可能引起尿路感染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以完善治疗方案。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患者的一般情况,下尿路感染所引起的急性膀胱炎患者可能有耻骨上区压痛。上尿路感染所引起的肾盂肾炎可能出现肋脊角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尿常规
尿常规可作为门诊尿路感染的初步检查,肉眼观察尿色可清可浑浊,可有腐败气味,极少数患者可有肉眼血尿,尿蛋白多为阴性或微量,如果尿蛋白量较大,应注意有无肾小球疾病。
2、尿细菌学检查、尿白细胞排泄率
是判断菌尿、脓尿的重要检查,该项检查是判断尿路感染中致病微生物的重要环节。
3、血常规
上尿路感染引起急性肾盂肾炎患者,血白细胞计数可轻或中度增加,中性粒细胞也常增多,有核左移。红细胞沉降率可加快。
4、血生化
进行生化检查主要是排除一些可能引起尿路感染的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尿酸血症、高钙血症和低钾血症等。
5、肾功能检查
上尿路感染引起急性肾盂肾炎的患者偶有尿浓缩功能障碍,于治疗后多可恢复。
6、支原体培养、支原体抗体检测
是确定尿路感染的致病微生物的重要环节,能够为支原体尿路感染的诊断提供关键依据。
检查-其他检查:
膀胱穿刺尿细菌培养:如果连续两次清洁中段尿培养可疑,则考虑进行膀胱穿刺尿细菌培养,检查结果主要用于判断尿路感染的致病微生物种类。
检查-影像学检查:
大多数尿路感染的患者无需进行特殊的影像学检查,但有时与其他有类似症状的尿路疾病相鉴别,可能需要进行以下检查:
1、X线检查
尿路X线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尿路状况,及时发现引起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不利因素如结石、梗阻、反流、畸形等。
2、B超或CT检查
尿路B超检查的目的和X线检查是一致的,尤其适用于急性期尿路感染患者。如果X线和B超检查均不能明确病变的性质,可考虑进行CT检查,CT检查对细小病变的分辨率高于B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检查等初步判断是否为尿路感染,若实验室尿常规等检查结果不支持致病微生物为常见细菌,并且结合个人生活史,开展支原体培养的检查,培养结果阳性,则可以诊断为支原体尿路感染。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
患者有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背部疼痛等不适,对尿路感染有诊断意义。
2、体格检查
患者有耻骨上区压痛、肋脊角压痛等异常体征。
3、实验室检查
支原体培养结果阳性,或支原体抗体检测阳性,可确诊为支原体尿路感染。
诊断-鉴别诊断:
1、淋球菌性尿道炎、非特异性尿道炎
淋球菌性尿道炎潜伏期较短,尿道刺激症状明显,尿脓性分泌物较多,可见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病原体培养有淋球菌生长。非特异性尿道炎与性接触无关,细菌培养有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生长。
2、发热性疾病
当急性尿路感染患者出现发热等全身感染症状突出,而尿路局部症状不明显时,容易与发热性疾病混淆。医生一般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同时注意其有无尿路感染的局部症状,可进行鉴别诊断。
3、腹部器官炎症
有些尿路感染患者无明显的尿路刺激症状,而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等,容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阑尾炎、及女性附件炎等。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尿常规等检查,可以进行鉴别。
4、急性尿道综合征
该类患者主要表现为下尿路的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膀胱区疼痛等,对仅有尿路刺激症状、无脓尿和细菌尿的患者,应当注意排除衣原体和支原体感染的可能,也要注意排查厌氧菌、尿路结核菌和真菌感染。
治疗-治疗原则:
临床上对支原体尿路感染患者大多采用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建议在明确诊断后应进行支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检测,选择有效药物进行治疗,从而更好减轻患者痛苦。
治疗-一般治疗:
出现不适症状的患者,注意休息,同时多饮水、勤排尿,冲刷尿路,促进疾病的恢复。对于反复出现尿路感染的患者,要及时就医咨询,寻找病因,及时去除不良诱发因素。
治疗-药物治疗:
临床上一般选择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注意事项如下:
1、由于支原体耐药性明显增加,治疗前应尽可能做培养及药敏试验,选择有效抗菌药进行规范治疗。
2、四环素、红霉素、链霉素及氯霉素可抑制或影响蛋白合成,有杀灭支原体的作用。首选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也可用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3、喹诺酮类抗菌药也可选用,但应注意日益增高的耐药性。
4、患者注意遵医嘱足疗程用药,疗程一般为7~14天,若效果不佳,应考虑合并其他病原体感染的可能性。
治疗-相关药品:
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红霉素、琥乙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支原体尿路感染的患者一般无需借助特殊的外科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支原体尿路感染治疗所需的时间要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医院的医疗水平、所用的药物种类等综合而定。一般可能需要1~2周。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尿路感染多属下焦湿热,实证居多,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通淋,病情日久或年老体弱,正气不足者,还应兼以扶正祛邪。中西医综合治疗尿路感染有退热迅速、膀胱刺激症状消失早、尿常规阴转快的优点,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法。中医会注意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临床上一些中成药物对治疗该病有一定的疗效,如三金片、缩泉丸等。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由支原体侵犯尿路黏膜和组织引发炎症所致,及时就诊后根据支原体培养结果和药敏试验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或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式积极干预,通常预后较好。但若不积极治疗或用药不合理,可能会导致感染迁延不愈,造成严重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1、可能通过性接触的方式传播给他人,或被他人传播。
2、支原体可能通过母婴途径使婴幼儿感染。
3、如不及时治疗可能由下尿路感染上行发展为上尿路感染,出现肾盂肾炎的症状。
4、少数支原体尿路感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最终导致肾衰竭。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但支原体感染是条件致病,可能存在无症状的支原体携带者,或患者在一段时间后症状消失。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通过药敏试验选定抗生素,积极治疗后实现治愈。
预后-治愈率:
目前暂无相关研究提供数据。
预后-根治性:
消除作为致病微生物的支原体后可实现根治。
预后-复发性:
目前没有针对支原体尿路感染复发性的调查数据,但研究认为该病容易通过性传播等方式复发。
预后-后遗症:
目前已经明确当存在梗阻、感染性结石、糖尿病以及其他危险因素时,成人的尿路感染会导致进行性肾损害。
日常-总述:
患者在确诊支原体尿路感染后,应当正确认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积极配合治疗。多饮水多排尿以达到冲洗尿道的目的,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机体抵抗力。
日常-心理护理:
尿路感染由于疾病的反复发作,导致患者心理障碍较常见,可能会出现焦虑等不良情绪,日常生活中可从事一些感兴趣的活动,如听轻音乐、欣赏花草、读小说、看电视、聊天等,分散注意力,减轻焦虑。同时应当学习了解相关知识,正确认识尿路感染,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遵医嘱使用抗感染药物,不可自行滥用药物,以免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使用过程必须足量、足疗程,这样才能够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的产生。如果在抗生素使用过程中产生了耐药菌,要由专业医师及时重新进行细菌的培养以及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其他种类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一般建议症状消失、尿检查阴性后,仍需服药3~5天。
日常-生活管理:
1、支原体感染与性活跃程度明显相关,具有性传播性,患者治疗期间要避免性生活。
2、孕妇、经期妇女,要做好会阴部的清洁,比如及时更换卫生巾。月经期间用品严格消毒灭菌,清洁时沿尿道至排便方向擦洗会阴,以防逆行感染。
3、勤洗澡,最好用淋浴,勤换内裤。
4、增加液体摄入保持适当的尿量,建立良好的排便习惯,有尿意时立即排尿而不等待。
5、心情尽量放松,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来缓解焦虑情绪。平时注意保持充足睡眠。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遵医嘱及时复诊,通常在治疗结束后第二周、第六周复查尿常规。复诊时应当主动告知近期生活状态,并配合医生进行检查采样。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尿路感染的患者,一般都会建议其多饮水,勤排尿来冲刷尿道,促进疾病的恢复。
饮食建议:
患者日常生活中宜多吃一些清淡利尿食物,如梨、西瓜、香蕉、冬瓜、黄瓜等。食用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富有高蛋白的食物。同时多饮水,促进排尿,坚持2000~3000ml/日的饮水量。
饮食禁忌:
1、尿路感染患者不宜食用“发物”,如带鱼、螃蟹等。中医认为,带鱼、螃蟹等发物可以促使尿路感染患者的炎症、发热等症状加重,加剧其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而且鸡肉、带鱼等属于性温之品,多食可积温成热,助长尿路、膀胱的湿热之邪,从而会加重局部炎症。
2、羊肉、狗肉等性热食物,以及葱、韭菜、蒜、胡椒、生姜等辛辣、刺激而且性温热的食物在进入人体后,均可刺激炎症部位,使其充血、肿痛,加剧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症状。此外,醋等酸性食物会降低抗菌药物的活性,从而加重尿路感染患者的病情以及影响尿路感染患者的病情恢复。
预防措施:
1、加强性道德和性卫生教育,坚决取缔卖淫嫖娼。对高危人群及其性伴侣进行监测。建议性交时使用安全套。
2、该病通过性生活传染,故诊治中应注意夫妇双方同查同治,以提高疗效和预防复发。
3、坚持多饮水、勤排尿(每2~3小时排尿1次),避免支原体在尿路繁殖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关疫苗:
尚无特殊有效的疫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