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转换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conversion disorder,CD疾病别名: 功能性神...
养生
疾病名称: 转换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conversion disorder,CD
疾病别名: 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
疾病概述:
转换障碍(conversion disorder,CD)又称功能性神经症状障碍,是一种影响自主运动、感觉或认知的躯体形式障碍,往往是由于心理因素引起的,而并不存在与这些症状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基础。本病容易反复发作,预后往往不佳。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无力、步态异常、痉挛、麻木、视觉异常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生化、头颅CT、磁共振、肌电图、脑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心理测查
重要提醒: 转换障碍患者应及时接受正规的治疗,以避免严重影响生理功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目前缺乏权威数据统计,具体的发病率并不十分清楚。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发生于身体创伤或心理创伤者,更常见于女性。
病因-总述:
转换障碍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可能是心理、生物、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因素包括应激事件、心理创伤等;生物因素涉及遗传及大脑化学物质异常;社会文化因素则包括家庭环境、教育背景等。
病因-基本病因:
1、心理因素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转换障碍是由潜意识心理冲突的抑制和焦虑转化为身体症状引起的。比如,经历战争、幼年期遭受精神虐待以及回避型、表演型人格障碍者,更容易发生转换障碍。
2、生物因素
研究发现,转换障碍患者的亲属中可能存在较高的心理障碍或神经症状障碍发病率。而且,患者的大脑功能和结构可能存在一些异常,比如海马及杏仁核体积缩小、前额叶功能下降等。
3、社会文化因素
比如家庭矛盾、失去或与亲人分离、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等。
症状-总述:
转换障碍的症状由患者不自主产生,表现多样,主要可以分为运动功能障碍、感觉功能障碍以及非特异性躯体症状三大方面,严重程度从轻度到重度不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运动功能障碍
(1)乏力:常表现为运动乏力,肌肉无力。
(2)步态异常:下肢肌力正常,但不能支撑体重,向各个方向摇摆而似欲跌倒,搀扶行走时步态拖曳,但少有跌倒致伤。
(3)心因性非痫性发作:可表现为肢体抖动或肢体痉挛、过度运动、头部运动、过度换气及发声、身体僵直、下巴僵硬等。
(4)其他:比如吞咽或言语困难、瘫痪等。
2、感觉功能障碍
比如四肢、躯干的感觉丧失或麻木,以及视觉、嗅觉、听力异常等。
3、非特异性躯体症状
比如腹部不适、头痛、疲劳等。
症状-并发症:
1、焦虑障碍以及抑郁障碍,通常与转换障碍同时出现。
2、躯体症状障碍也可能与转换障碍同时出现。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无力、步态异常、痉挛;
2、伴肢体麻木、视觉异常、听觉异常;
3、伴腹部不适、头痛等症状。
以上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属于精神心理科的诊疗范围,应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家属应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
2、这些症状出现多久了?
3、您在出现症状前经历过什么吗?
4、您的家庭氛围怎么样?
5、您的性格怎么样?
6、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情况?严重吗?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3、能治好吗?
4、需要如何治疗?
5、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
6、会复发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无力、步态异常、痉挛、麻木、视觉异常等症状,需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机体的一般情况,然后建议其通过血生化、头颅CT、磁共振、肌电图、脑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心理测查等检查确定具体病变情况,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了解其意识水平、认知功能、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反射等情况,以便初步判断有无神经系统病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通过血生化检查,了解机体内的电解质、血糖、血脂以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水平,进而判断肝肾功能有无异常、是否存在诱发神经系统病变的因素。
检查-其他检查:
1、肌电图
肌电图是收集肌肉电活动的一项神经系统电生理检查,可以用来评估肌肉、神经肌肉接头、周围神经和控制肌肉的神经细胞(运动神经元)是否正常,对肌肉麻木、无力的病因诊断有重要意义。
2、脑电图(EEG)
EEG是一种检查大脑电生理活动的无创性诊断方法,通常无明显异常。
3、视觉诱发电位(VEP)
VEP是一种神经电生理检查方法,可通过记录大脑皮层对特定视觉刺激的电生理反应,来了解视觉信号从眼睛到大脑皮层的传导情况,有助于确定导致视觉异常的原因。
4、心理测查
医生会让患者填写汉密顿焦虑量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问卷等,进而判断其有无合并焦虑等问题。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可通过头颅CT、磁共振检查,确定大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的情况,判断有无中风、多发性硬化等神经系统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一般根据病史,出现无力、步态异常、痉挛、麻木、视觉异常等症状,并结合头颅CT、磁共振、肌电图、脑电图、视觉诱发电位、心理测查等辅助检查结果,即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与做作性障碍、抑郁障碍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做作性障碍
做作性障碍是指患者为了寻求关注、同情、温暖以及获得诊疗时情感上的满足,而通过编造病史、夸大现有症状、伪装症状以及自残等方式,使自己出现躯体症状、精神症状。
2、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患者的肢体可能有沉重感,而转换障碍的无力更局限、更显著。
治疗-治疗原则:
转换障碍的发生主要与心理因素有关,故患者首先应通过心理治疗认识和改变负面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如果合并抑郁、焦虑等症状,则可以考虑使用药物治疗。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来帮助恢复正常功能。
治疗-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伴有抑郁症、焦虑症,则可遵医嘱应用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等药物治疗,但不宜长期使用,以免增加暗示作用,导致病情迁延。
治疗-相关药品:
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兰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需要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经颅磁刺激
患者可以通过该治疗对运动皮层或其他与症状相关的大脑区域进行刺激,以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帮助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
2、其他
对于肢体无力、瘫痪等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疗法、功能训练,来帮助恢复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技能。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转换障碍的预后与发病年龄、人格特质、病程长短、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通常不佳,而儿童的预后一般较成人更好。
预后-危害性:
1、患者可出现无力、步态异常、痉挛、麻木、视觉异常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2、患者可能合并焦虑等问题。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可使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预后-复发性:
本病容易复发。
日常-总述:
转换障碍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学会自我调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记录症状和进展等,以帮助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可借助自我暗示等方法,调整情绪和心理状态。
2、患者可通过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方法,有效的应对压力,帮助缓解症状。
3、患者应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寻求理解和支持,以便帮助应对病情。
4、患者应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度运动等。
饮食调理:
转换障碍的发生与饮食没有太大关系,故患者在饮食上并没有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但一般建议患者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这样对于身心健康和整体康复过程是有益的。
饮食建议:
1、定时定量进餐
2、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3、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维持身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饮食禁忌:
1、减少高糖、高脂、高盐、加工食品的摄入。
2、避免长时间空腹或暴饮暴食。
3、限制酒精摄入。
预防措施:
转换障碍的病因尚不明确,无法完全预防。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乐观态度、保持良好的沟通、关注心理健康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以减少负面情绪的产生。
2、保持乐观态度: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对生活保持信心。
3、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家人、朋友分享感受,寻求理解和支持,以便更好的应对生活压力。
4、关注心理健康:留意自己的情绪波动,如果有抑郁、焦虑等症状,则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