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子宫破裂疾病英文名称: uterine rupture疾病概述: 子宫破裂(uterin...
养生
疾病名称: 子宫破裂
疾病英文名称: uterine rupture
疾病概述:
子宫破裂(uterine rupture)是指在妊娠晚期或分娩过程中子宫体部或子宫下段发生的破裂,是直接威胁产妇及胎儿生命的产科严重并发症。引起子宫破裂的原因包括子宫手术史、胎先露下降受阻、缩宫素使用不当、产科手术损伤等。根据子宫破裂的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不完全性破裂和完全性子宫破裂,一般不完全子宫破裂时的症状和体征并不明显,完全性子宫破裂者可出现腹部撕裂痛、宫缩停止、呼吸急迫、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产科
发病部位: 子宫
常见症状: 腹部撕裂痛、宫缩停止、呼吸急迫、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
主要病因: 子宫手术史、胎先露下降受阻、缩宫素使用不当、产科手术损伤
检查项目: 腹部触诊、阴道检查、血常规、尿常规、B型超声检查、核磁共振成像
重要提醒: 子宫手术史是子宫破裂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有过子宫手术史的患者应在妊娠前咨询专业妇科医生。
临床分类:
子宫破裂的分类主要根据破裂原因、破裂时间、破裂部位和破裂程度等因素进行如下分类。
1、按破裂原因分类:
(1)自发性子宫破裂:多发生于产前,常见于瘢痕子宫和子宫发育不良如双角子宫等。
(2)创伤性子宫破裂:多发生于产时。
2、按破裂发生时间分类:
(1)妊娠期子宫破裂:常见于瘢痕子宫和子宫发育不良。
(2)分娩期子宫破裂:多见于经产妇,原因多为梗阻性难产或手术创伤或缩宫素(催产素)使用不当,多数子宫破裂发生于该时期。
3、按子宫破裂的部位分类:
(1)子宫体部破裂:多见于宫体部瘢痕,胎盘植入和子宫发育不良。
(2)子宫下段破裂:多见于梗阻性难产,不恰当的阴道助产导致子宫颈裂伤并上延。
4、按子宫破裂程度分类:
(1)完全性子宫破裂:子宫壁全层裂开,子宫腔与腹腔相通,胎儿和胎盘可嵌顿于子宫破裂口处,也可以进入腹腔,如果胎龄较小,胎盘、羊膜囊包裹胎儿完全进入腹腔。
(2)不完全子宫破裂:子宫肌壁部分或全层破裂,浆膜层完整。常见子宫下段破裂,形成阔韧带内血肿,又称阔韧带内子宫破裂。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发生率在0.05%~1%。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产妇。
病因-总述:
临床上能引起子宫破裂的原因包括子宫手术史、胎先露下降受阻、缩宫素使用不当、产科手术损伤等,其中子宫手术史是较为常见的原因。
病因-基本病因:
1、子宫手术史(瘢痕子宫)
较常见的原因。如剖宫产史、穿过或达到子宫内膜的肌瘤挖出术、输卵管间质部及宫角切除术、子宫成形术。妊娠晚期或者临产后,由于子宫腔内压力增大,可使肌纤维拉长,发生断裂,造成子宫破裂。尤其术后瘢痕愈合不良者,更易发生。
2、胎先露下降受阻
骨盆狭窄,头盆不称,软产道阻塞(如阴道横隔、宫颈瘢痕等),胎位异常,胎儿异常(如脑积水、联体儿),均可发生胎先露部下降受阻,为克服阻力引起强烈宫缩,可导致子宫破裂。
3、缩宫素使用不当
缩宫素使用指征及剂量掌握不当,或者子宫对缩宫素过于敏感,均可造成子宫收缩过强,加之子宫瘢痕或者胎先露部下降受阻,可发生子宫破裂。
4、产科手术损伤
若宫口未开全行产钳术、胎头吸引术、臀牵引术或臀助产术,极可能造成宫颈撕裂,严重时甚至发生子宫下段破裂。内转胎位术操作不慎或植入胎盘强行剥离也可造成子宫破裂。有时行毁胎术或者穿颅术,器械损伤子宫也可造成子宫破裂。
5、其他
子宫发育异常或多次宫腔操作,局部肌层菲薄也可导致子宫破裂。
症状-总述:
根据子宫破裂的程度可将子宫破裂分为完全性子宫破裂和不完全性子宫破裂。一般不完全性子宫破裂的症状多不明显,常在剖宫产术中发现。
症状-典型症状:
1、不完全性子宫破裂
子宫肌层部分或全部断裂,浆膜层尚未穿破,宫腔与腹腔未相通,胎儿及其附属物仍在宫腔内,称为不完全性子宫破裂。不完全破裂时腹痛等症状和体征不明显,仅在不全破裂处有明显压痛。但如果不完全破裂累及子宫动脉时,可导致急性大出血。
2、完全性子宫破裂
子宫肌壁全层破裂,宫腔与腹腔相通,称完全性子宫破裂。子宫破裂常发生于瞬间,产妇突感腹部撕裂样剧烈疼痛,子宫收缩骤然停止,腹痛可暂时缓解。随着血液、羊水进入腹腔,腹痛又呈持续性加重。同时产妇可岀现呼吸急迫、面色苍白、脉搏细数、血压下降等休克征象。
症状-并发症:
休克、胎死不下等。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腹部撕裂痛、宫缩停止、呼吸急迫等症状,需及时就诊。医生一般会对患者进行腹部触诊、血常规检查、尿常规检查、胎心监护、B型超声检查及磁共振成像检查,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决定是否做腹腔穿刺或后穹隆穿刺,若产后怀疑患者有子宫破裂者还需做阴道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腹部触诊
全腹有压痛和反跳痛,可在腹壁下清楚地扪及胎体,在胎儿侧方可扪及缩小的宫体,胎动和胎心消失。
2、阴道检查
可发现曾扩张的子宫颈口往往回缩,已下降的胎儿先露上升,伸手入宫颈探查时可触及子宫破裂部位,裂口与腹腔相通,还可触及肠管。但阴道检查常可加剧损伤,故除产后疑有子宫破裂需探查宫腔外,一般不宜进行。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可见血红蛋白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加。
2、尿常规检查
可有红细胞或肉眼血尿。
检查-其他检查:
1、腹腔穿刺或后穹隆穿刺
可明确腹腔内有无出血。如果腹部叩诊移动性浊音阳性,结合病史,体征多可诊断,就不必进行此项检查。
2、胎心监护
可疑病例应行连续胎心监护。如发现胎心率加快或减慢,各种减速的出现,特别是晩期减速持续较长时间而不恢复,应高度警惕子宫破裂。
检查-影像学检查:
1、B型超声检查
可协助诊断子宫有无破裂及其部位,可疑病例可行此项检查。特别对于可疑病例、不完全的子宫破裂、子宫后下部破裂等有确诊价值。超声若发现子宫下段瘢痕出现缺陷或下段厚薄不均,下段局部失去肌纤维结构或羊膜囊自菲薄的子宫下段向母体腹部前壁膀胱方向膨出,应考虑先兆子宫破裂或者子宫不完全破裂。
2、磁共振成像(MRI)
能较为清楚地显示胎儿、胎盘以及子宫的关系,是子宫破裂超声确诊的重要补充手段。
诊断-诊断原则:
典型的子宫破裂根据病史,伴有下腹疼痛和压痛,胎儿窘迫,母体低血容量较易诊断。子宫不完全破裂,由于症状、体征不明显,诊断有一定困难。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重型胎盘早剥、宫腔内感染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重型胎盘早剥
多伴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外伤史,剧烈腹痛,阴道流血量与贫血程度不成正比,子宫有压痛,超声检查可见胎盘后血肿,胎儿在宫腔内。
2、宫腔内感染
多见于胎膜早破、产程长、多次阴道检查,可出现腹痛和子宫压痛等症状及体征,易与子宫破裂相混淆。腹部检查可见胎儿在宫腔内。宫腔内感染多出现体温升高,血液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数、C反应蛋白升高等。
治疗-治疗原则:
不完全子宫破裂通常是在剖宫产术中发现,术中即可修补,而完全性子宫破裂治疗的目的在于止血及挽救产妇生命。
治疗-药物治疗:
应用麻醉药全身麻醉,同时肌内注射盐酸哌替啶以缓解子宫破裂的进程。对于有感染情况的患者可用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
治疗-相关药品:
盐酸哌嘧啶
治疗-手术治疗:
一旦出现子宫破裂,则需要根据产妇状态、子宫破裂的程度、破裂时间及感染的程度决定手术方式。若破裂边缘整齐,无明显感染征象,可作破裂口修补术。若破裂口大且边缘不整齐或感染明显者,多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若破裂口累及宫颈,应作子宫全切除术。
治疗-治疗周期:
子宫破裂的治疗周期一般为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子宫破裂的预后不良,孕妇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如未及时治疗,大多数死于出血和继发感染。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子宫破裂的预后已明显改善。
预后-危害性:
子宫破裂有可能危及产妇及新生儿的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不能自愈,需要积极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很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治愈率低,目前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后-根治性:
本病多不能根治。
日常-总述:
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陪伴,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日常应注意休息,适当进行体育活动;出院一段时间后,应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产妇在手术后很有可能会出现产后抑郁等情况,家属和好友应多和产妇交流、沟通,防止产妇出现产后抑郁。
日常-生活管理:
产妇应尽量休息,恢复期间可在咨询医生后适当活动,但注意避免剧烈活动。
日常-复诊须知:
严格遵医嘱复诊,如有不适,随时就诊。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产妇可能会由于手术部位疼痛而难以活动,此时家属可定时帮助产妇翻身。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尽量以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可食用菜粥、米汤等,少量多餐。
2、每天的食物需富含足够的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素,以满足人体所需。
饮食禁忌:
1、恢复期间戒烟戒酒。
2、患者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洋葱、麻椒等。
3、严格避免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免带来不适。
预防措施:
子宫破裂严重危及孕产妇及胎儿生命,应积极预防。
1、做好产前检查,有瘢痕子宫、产道异常等高危因素者,应在预产期前2周住院待产。
2、有过剖宫产的人尽量间隔2~3年以后在考虑妊娠。
3、有过子宫手术史的人应咨询专业的妇科医生后,定制专业的妊娠计划。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