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足内翻疾病别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球棒足疾病概述: 足内翻一般多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
养生
疾病名称: 足内翻
疾病别名: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球棒足
疾病概述:
足内翻一般多指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小儿常见的一种严重影响足部外观和功能的足部畸形。其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足出现不同程度的内翻下垂畸形(呈马蹄内翻状)。可通过矫形及外科手术进行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跟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骨科、小儿科
发病部位: 下肢、足部
常见症状: 足部内翻
主要病因: 病因尚无定论,胚胎发育异常学说、遗传基因学说、宫内胎儿足发育阻滞学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
重要提醒: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同时应长期按时复查直到发育成熟(约14岁),否则会因部分复发而有残留畸形。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发病率约为0.1%。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发于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
病因-总述:
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的病因目前尚无定论,有多种学说,包括胚胎发育异常学说、遗传基因学说以及宫内胎儿足发育阻滞学说等。
病因-危险因素:
1、有先天性马蹄足家族史。
2、怀孕期间吸烟会大大增加婴儿发生马蹄足的风险。
3、怀孕期间羊水不足,子宫中环绕婴儿的液体太少会增加发生马蹄内翻足的风险。
症状-总述:
其主要表现为出生后一侧或双侧足出现不同程度的内翻下垂畸形(呈马蹄内翻状),即尖足,足跟小,跟骨内翻,前足内收,即各足趾向内偏斜,此外胫骨可合并内旋。
症状-典型症状:
1、一般分为松软型与僵硬型。
2、松软型畸形较轻,足小,皮肤及肌腱不紧,容易用手法矫正。
3、僵硬型畸形严重,跖面可见一条深的横行皮肤皱褶,跟骨小,跟腱细而紧,呈现严重马蹄内翻、内收畸形,手法矫正困难。
症状-病情发展:
随年龄增长体重增加,小儿学走路后,用足外缘着地,步态不稳、跛行、畸形逐渐加重。足背负重部位产生胼胝及滑囊,严重者常有胫骨内旋畸形。病侧小腿肌肉较健侧明显萎缩。
症状-并发症:
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治疗不恰当,可能会有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1、皮肤压迫性溃疡
由于石膏过紧或矫形时压点太重所致。
2、平顶距骨
常由于强力的背伸,使距骨卡压在踝关节内,产生“轧胡桃”样挤压动作而形成平顶距骨,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马蹄畸形的矫正不能用暴力,必要时可先做后侧软组织松解术。
3、舟底(摇椅)足畸形
由于对僵硬的跖屈畸形行强力背伸矫正时导致。短肥型患者的跟骨小,因此在背伸时不能摸清后跟,使背伸的作用力不在踝关节而在中跗关节,使足纵弓反屈,形成舟底足。预防方法为内收内翻畸形未矫正前,决不矫正马蹄畸形;跟腱太紧时必须先作跟腱延长或皮下切断术后再作手法矫正马蹄;矫正马蹄畸形时应采用两步石膏法。一旦发现舟底足畸形,应立即用石膏固定在马蹄位,并尽早做跟腱延长术。
4、平足外翻畸形
一般在过度矫正后晚期,尤其是开始步行后或手术矫枉过正后产生。轻度者不必处理,严重者应穿矫形鞋或应用支架。
5、骨折
常见于胫腓骨远端,一般由于矫形中用力过猛所致,应予避免。
症状-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部位畸形,如先天性髋脱位、并指(趾)、多指(趾)、脊柱裂等。随着病情的进行,还可出现关节内炎症、痛性胼胝和皮肤溃疡等。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对患儿进行详细的足部视诊与触诊,同时为了确诊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医生会要求行足部X线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通过仔细的视诊与触诊,可判断前足内收、跟骨内翻踝关节马蹄形的情况,同时判断是否存在胫骨内旋。触诊时,医生会用手握住患儿足前部向各个方向活动。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确定足部内翻、马蹄的程度,以及可以帮助评价治疗效果。正位X线片上可测量距跟角(距骨长轴与跟骨长轴向前开口的夹角),正常为30°~40°,距骨长轴线与第1跖骨轴线的夹角为0° ~ 20°,跟骨的长轴线和第四跖骨轴线则大致平行。马蹄内翻足则由于跟骨内翻与距骨重叠,使得距跟角减小,趾骨内收。在侧位X线片上,可观测到距骨纵轴与跟骨跖面切线所成相交角,正常约为30° ~40°,足下垂患儿小于30°。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畸形较为明显,通过体格检查即可诊断,X线检查能确定病情的严重程度。在诊断过程中,需注意与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脑性瘫痪、脊髓灰质炎后遗症、腓总神经损伤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先天性多发性关节挛缩症
本病累及四肢多关节,畸形较固定,不易矫正,早期有骨性改变。
2、脑性瘫痪
下肢为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有病理反射,以及其他大脑受累的表现等。
3、脊髓灰质炎后遗症
本病肌肉有麻痹和萎缩现象。
4、腓总神经损伤
其所引起的马蹄内翻足为松弛性的,足下垂,伴有感觉障碍,反射消失。
治疗-治疗原则:
治疗的目的是矫正畸形、平衡肌力、恢复功能。诊疗原则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因人施术、预防复发。首选非手术治疗,新生儿时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机。如能早期治疗,大多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
治疗-手术治疗:
1、适应症
非手术治疗效果不满意或畸形复发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2、手术时机
手术年龄以6~18个月为宜,大多数采用软组织手术。一般认为10岁以前不宜做骨性手术,以免损伤骨骺,影响发育。10 岁以上仍有明显畸形者,可考虑通过骨性手术。
3、手术方式
常用的软组织手术方法有跟腱延长术、足内侧挛缩组织松解术、跖腱膜切断术和踝关节后方关节囊切开术。术后长腿管型石音固定2~3个月。骨性手术有三关节融合术(跟距、距舟跟骰三个关节的截骨融合)及其他截骨手术。
治疗-其他治疗:
1、Ponseti 矫形法
为国际流行的矫正方法。一般出生后 5~7天开始,治疗分为2个阶段。首先应用专业的手法矫形、连续的系列石膏固定及经皮跟腱切断术,使畸形得到完全矫正。然后在畸形完全矫正后佩戴足外展矫形支具,直至4岁,以防复发。Ponseti 方法在9个月龄以前开始治疗最有效。
2、手法扳正
适用于1岁以内的婴儿,在医生指导下家长配合作手法扳正。复位时使患足外翻,外展及背伸,每日2次。手法应轻柔,避免损伤,矫正适度即可。畸形矫正后用柔软绷带,由足内跖面向足背外方向缠绕,固定足于矫正位。如畸形显著改善,脚的外展背伸弹性抗阻力消失,即可改换为矫形足托,维持矫正位到病儿满1周岁后。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足内翻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如能早期治疗,大多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年幼者畸形矫正后,肌功能还可恢复。
预后-危害性:
能够影响足部外观及导致足部功能异常。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
预后-治愈性:
如能早期治疗,大多可获较好的治疗效果。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可通过积极治疗得到治愈。
预后-根治性:
部分人群可通过外科手术根治。
预后-复发性:
如不坚持治疗,则有复发的可能性。
日常-总述:
在术后应注意患儿创口情况,观察有无渗血过多、脚趾末梢是否发凉及发绀等情况;出院后应注意保持手术部位、石膏的清洁,以免造成感染;同时应遵医嘱定期复查,如有特殊不适的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日常-心理护理:
患儿可能会由于自身足部的畸形及受到其他儿童的嘲笑而产生自卑等不良的心理变化,家长应注意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了解自身的病清,教导孩子正确、勇敢面对疾病。
日常-生活管理:
1、伤口痊愈前,抬高患肢,勿垂足抱患儿。拆除石膏前,患足勿下地负重。骨性手术患儿X线检查提示骨愈合良好后方可拆除石膏,并逐步下床活动。
2、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防止污水、污物污染。
3、遵医嘱进行适当功能锻炼,按摩患儿患侧大腿肌肉、患侧脚趾的主动运动及被动运动、抬高臀部等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不可盲目进行。
日常-复诊须知:
在治疗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同时应长期按时复查直到发育成熟(约14岁),否则会因部分复发而有残留畸形。
日常-术后护理:
1、石膏未干前,勿挤压石膏,以防石膏变形。
2、保持石膏创面清洁干燥,勿向石膏中塞异物。
3、注意观察患儿脚趾皮肤温度、颜色、运动、感觉等,抬高患肢,减轻肿胀。如发现皮肤苍白或发绀、皮温低、感觉麻木、剧烈疼痛、不能活动足趾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食用富含钙的食物,钙是骨的主要成分。日常生活中,钙质丰富的食物有牛奶、海带和虾皮、豆制品、动物骨头等。
2、食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蛋白质是形成韧带、骨骼、肌肉所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有畜肉、禽肉、蛋类及鱼、虾、蟹等;还有大豆类,包括黄豆、大青豆和黑豆等,其中以黄豆的营养价值最高。
饮食禁忌:
尽量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的食物。
预防措施:
由于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无法完全预防。但是,在怀孕期间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减少婴儿出生缺陷的风险,例如:
1、不吸烟及避免吸入二手烟。
2、不喝酒。
3、怀孕期间使用药物应在咨询医生后使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