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埃利希体病疾病英文名称: ehrlichiosis疾病概述: 埃利希体病(ehrlich...
养生
疾病名称: 埃利希体病
疾病英文名称: ehrlichiosis
疾病概述:
埃利希体病(ehrlichiosis)是由埃利希体经蜱叮咬人体所致,临床上以发热、肌肉痛、皮疹、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为特征。本病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经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皮疹
主要病因: 感染埃利希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检查、肝功能检查、血清抗体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可经蜱传播,因此,在流行区域外出时应做好防护,以免被蜱虫叮咬。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受染的野生动物如白尾鹿、白脚鼠、鼹鼠、木鼠和花粟鼠等为主要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硬蜱属中的美洲钝眼蜱、肩突硬蜱、蓖子硬蜱等是人埃利希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蜱叮咬受染动物后,埃利希体幼虫遂移至蜱的中肠生长繁殖,成熟后再移至睡液腺,通过叮咬,将埃利希体注入人或动物体内。埃利希体在蜱体内不能经卵传代。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美国中南部和东南部。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好发于春季和夏季。
病因-总述:
本病常见的病原体有查菲埃立克体、嗜吞噬细胞埃立克体群、传染性单核细胞埃立克体等。病原体是通过蜱的叮咬进入人体内,经微血管或淋巴道进入有关脏器。
病因-基本病因:
1、查菲埃立克体
经免疫组化分析,发现查菲埃立克体主要存在脾、肝、骨髓和淋巴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器官和组织。查菲埃立克体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中,偶有淋巴细胞,但不侵入多核白细胞。该病原体在单核巨噬细胞内生长繁殖,直接引起宿主细胞损坏,或诱导机体免疫系统应答,使免疫细胞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和其他炎症介质,导致组织损伤、灶性坏死及肉芽肿形成等。
2、嗜吞噬细胞埃立克体群(包括人嗜粒细胞埃立克体)
主要侵犯骨髓前体细胞,在成熟的中性粒细胞中生长繁殖,使中性粒细胞的黏附、游走、吞噬及杀菌能力降低,并影响淋巴细胞,使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及增生减少,抗体产生减少,致使患者易发生机会性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由于单核-巨噬细胞相对增加,外周血细胞在脾、肝、淋巴结中破坏也会增多,致使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
3、传染性单核细胞埃立克体
主要侵犯单核-巨噬细胞,有全身淋巴结肿大及正常和非典型淋巴细胞增加等感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主要病理特征。动物感染发现有明显脾肿大。
症状-总述:
本病潜伏期约12~14天,常突然发病,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呈多种形态,有斑疹、丘疹、斑丘疹等。
症状-典型症状:
1、一般表现
寒战、高热,常伴缓脉(<90次/分),还可有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不适。
2、皮疹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皮疹呈多种形态,有斑疹或丘疹,或斑丘疹、出血疹,或红斑,常见于胸部、腿部和手臂。皮疹约在发病5天后出现,自然病程平均7天(3~19天)。
症状-并发症:
老年患者易成重症,重症患者可引发严重并发症,如肾衰竭、脑膜炎、昏迷、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甚至出现全血细胞减少及骨髓造血细胞再生障碍,血液成分分离破坏(即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不及时可致死亡。
就医-急诊指征:
1、突发寒战、高热;
2、伴明显头痛、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等;
3、大范围皮疹;
4、伴精神萎靡、嗜睡、昏迷等。
以上须紧急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可于感染科诊治;紧急情况可于急诊科处理。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早晨空腹就诊最好。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去过疫区吗?
6、您最近有没有被蜱虫叮咬过呢?
7、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我需要隔离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6、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8、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发热、头痛、皮疹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然后可能会建议做血常规、血涂片检查、肝功能检查、血清抗体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检查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然后会检查皮肤有无皮疹以及皮疹形态、大小、部位、数量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患者有白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绝对数降低、血小板减少表现。
2、血涂片检查
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或中性粒细胞中可见桑葚状包涵体。
3、肝功能检查
在病程第1周末即见ALT(谷丙转氨酶)和AST(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
4、血清抗体检查
取患者血清,检查患者体内有无特异性抗体,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5、分子生物学检查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可检测细胞、血液等标本中的埃利希体基因,具有敏感度高、特异性强的特点,对于本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史(蜱叮咬史)及临床表现(发热、头痛、皮疹),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血涂片检查、血清抗体检查等)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落基山斑点热、科罗拉多蜱咬热、莱姆病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落基山斑点热
又称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是由立氏立克次体经蜱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地方性传染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皮疹,但落基山斑点热无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可与埃利希体病相鉴别。
2、科罗拉多蜱咬热(CTF)
CTF是由呼肠病毒科考蒂病毒经蜱传播,流行于美国西部。起病突然,有寒战、高热,可有相对缓脉、恶心,但无呕吐,白细胞减少。约半数患者在起病2~3天后体温下降,症状大多消失。1~2天后,又开始发热,体温更高,症状更重。热型呈马鞍状,称“鞍背热”,类似登革热。由于有典型热型,临床上不难鉴别。
3、莱姆病
莱姆病也系蜱传,为疏螺旋体感染。临床上有典型的移行性红斑,白细胞不减少,血小板也不降低,可资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明确诊断后,需及早使用药物治疗,早期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如多西环素),可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如多西环素耐药或不耐受者,可使用氯霉素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早期应用四环素类抗生素可在1~2天后退热,且预后良好。常使用多西环素,需注意孕妇禁用。如多西环素耐药或不耐受者,可使用氯霉素治疗,但是目前疗效尚不确定。
治疗-相关药品:
多西环素、氯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3~6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后,大部分可痊愈,一般预后好。但老年患者且合并严重并发症者,预后欠佳。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有发热、头痛、肌肉疼痛等不适,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2、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引起肾衰竭、脑膜炎、昏迷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建议患者穿棉质、宽松、舒适的衣服,减少摩擦、磨破皮疹的风险。
6、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家里要准备蚊帐,涂抹蜱虫驱避剂,防止疾病传播。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应保持低脂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尽量避免在疾病流行的季节去疾病暴发地区。
2、在疾病流行的季节和地区,外出时应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和长筒袜,在身上喷蜱虫驱避剂,降低被蜱虫叮咬的机会。
3、居住在疾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应注意安装纱窗和纱门,使用蚊帐,减少蜱虫进入家中叮咬家人的风险。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避免蜱媒孳生。
5、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