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艾滋病恐惧症疾病英文名称: AIDS phobia疾病别名: 恐艾症疾病概述: 艾滋病恐...
养生
疾病名称: 艾滋病恐惧症
疾病英文名称: AIDS phobia
疾病别名: 恐艾症
疾病概述:
艾滋病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简称恐艾症。艾滋病恐惧症的病因大多数是由于患者自身的高危行为、个人的心理因素以及缺乏艾滋病的相关知识等导致的,具体症状为患者怀疑自己患有艾滋病,或者非常害怕感染艾滋病,有些患者还会有洁癖等强迫症表现。一般来说这类患者往往过度执拗、要求过度精确,过分坚持。他们常常错误地把心理恐惧所引起的一些自主神经症状认定为艾滋病的症状,每次看医生后,在阴性检查结果和医生细致解释后,心理负担可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没过多久新的疑虑会再次产生,使其不得不再次到医院要求检查。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对艾滋病强烈恐惧、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
主要病因: 高危行为、缺乏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心理因素等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HIV病毒检查、抗体检查、CD4淋巴细胞检查、心理测验等
重要提醒: 由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特殊、病死率高,加之网络的普及和媒体的渲染,患者常常对艾滋病有着莫名的恐惧,与其整日惶恐不安,不如做好自身防护,固定伴侣,避免高危性行为的发生。也可咨询专业医生,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如预防措施、传播途径以及最新的治疗进展。
临床分类:
艾滋病恐惧症在临床上一般可以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1、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
患者主要以情绪焦虑为主,主要表现为感到恐慌,此型患者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和相应的心理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2、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
包括思维和行为强迫两种,主要表现为反复检查躯体上的可疑体征,此型患者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3、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
主要表现为害怕与艾滋病患者接触,此型患者仅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4、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
主要表现为即使多次血清检测结果为阴性,仍然十分坚信自己患上了艾滋病,此型患者既需要艾滋病的知识教育,还需要结合针对疑病症的心理治疗。
5、抑郁型艾滋病恐惧症
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事物缺乏兴趣,严重者甚至出现自杀现象,临床上要结合抑郁症的治疗方式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静脉注射毒品或有高危性行为者(如多性伴、男男同性性行为者);
2、对艾滋病知识相对缺乏者;
3、敏感多疑、过分胆小者。
病因-总述:
艾滋病恐惧症的常见原因包括存在高危性行为、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个人心理素质差以及艾滋病本身的影响(如病死率高、治愈率低)等。
病因-基本病因:
1、存在高危性行为
在我国高危性行为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且早期艾滋病患者主要以男性同性恋者为主。随着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各大媒体对艾滋病宣传力度的加深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在有过高危行为之后,例如共用针具、不安全性行为、不安全拔牙、存在多个性伴侣等,就会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多数患者发生高危性行为后整日郁郁寡欢,身体上稍有不适就与艾滋病的症状联系起来,同时由于这种行为的罪恶感,内心充满矛盾,更加深了他们的恐惧感。
2、缺乏艾滋病相关知识
(1)由于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的不到位,恐艾症患者一般都知道目前尚无治愈艾滋病的方法,但对艾滋病多有不正确的认识。仅少部分人理解什么是艾滋病和了解艾滋病毒的传播途径及过程,有许多人认为共用生活用品可导致传染,并且还害怕与艾滋病患者接触。超过半数的恐艾症患者认为疲乏、体质量下降、睡眠质量差、皮疹、淋巴结肿大等自主神经症状是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
(2)大部分恐艾症患者都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可通过网络、专业书籍及专家咨询等各种渠道获得艾滋病的相关知识,但常常一知半解。同时由于通过网络获得的知识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他们对艾滋病的恐惧感。
3、个人的心理因素
有报道称,心理承受力较差、敏感多疑、脆弱者更容易患上恐艾症,并且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有过高危行为之后就会不断地做相关的抗体检测,且即使检查结果呈阴性,也仍然相信自己可能感染上了艾滋病。
4、艾滋病本身的影响
由于艾滋病传染途径特殊,传播速度快,病死率高,加上目前尚无特效的治愈性措施,患者在有过高危性行为之后就会有极度恐惧心理。
症状-总述:
艾滋病恐惧症的主要表现为怀疑自己患有艾滋病,甚至对和艾滋病相关的人或物产生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甚至抑郁的心理。严重者还可伴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心慌、出汗等。
症状-典型症状:
1、焦虑型的表现
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以及与艾滋病相关的报道即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经常担心自己已经感染或会被感染,时刻处于高度警觉状态。或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此型患者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也不明显。
2、恐惧型的表现
主要表现为恐惧,即对艾滋病及与艾滋病相关的所有东西和场所恐惧。这类患者知道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于是对血液表现出极度恐惧,对吸毒人员、性工作者及艾滋病患者也有强烈的恐惧心理,同时对医院里的针具、公共厕所也感到害怕。在接触到此类人或物时,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此型患者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较为明显。
3、强迫型的表现
此型临床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担心自己会被传染,因而处处小心谨慎,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合,如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等,而且伴有反复清洗的行为,如接触了自己认为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反复洗手、洗澡、洗衣物等,甚至用酒精、消毒液消毒。严重者需要戴手套、口罩才能生活,或者终日闭门不出,但是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患者可能自知完全没有必要(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但却无力控制也无法摆脱,伴随强烈的内心冲突,非常苦恼。此型患者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比较明显,社会功能受损严重。
4、疑病型的表现
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最为常见,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反复检查、四处求医,经多次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和担心。即使是权威机构的结果也不相信,甚至怀疑检查过程的各个环节,事后反复回忆检查过程,如认为工作人员当时不够专心、检查时使用的器具没有消毒等,因而整日奔波于各个医院。他们对和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一旦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此型患者也可能会出现回避或逃避行为,但一般不明显。
5、抑郁型的表现
神情呆滞,少言寡语,独行独往,疏远亲朋,茶饭不思,夜深不眠,时刻注意身体的任何变化,甚至蚊子叮出一个包也怀疑是艾滋病发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自杀的现象。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有过不安全的性行为,和别人共用过针头等,怀疑自己可能感染HIV,均须及时就医筛查。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需要前往精神心理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近期有过不安全性行为吗?什么时候?
2、性伴侣有几个?性伴侣有疑似性病吗?
3、有过抽血、输血、吸毒等经历吗?
4、您是什么职业?
5、以前在医院做过检测吗?结果如何?是否复查过?
6、有哪些症状不适?
7、近期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或治疗?
8、最近有没有服用某些药物?
9、具体药名是什么?用法和用药剂量是什么?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得这个病?
2、这个病有什么危害?会影响以后的生活吗?
3、在医院应该查什么项目?多久出结果?
4、这个病可以治好吗?
5、应该如何治疗?多久能好?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治疗费用大概是多少?医保可以报销吗?
8、日常生活中我需要注意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对艾滋病有强烈恐惧,一度怀疑自己患上艾滋病,并伴随焦虑、抑郁或强迫等相应表现,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建议患者做HIV病毒检查、抗体检查、CD4淋巴细胞检查以及心理测验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通过视、触、叩、听等体格检查来判断患者有无艾滋病恐惧症的阳性体征。
检查-实验室检查:
1、抗体检查
多次HIV-1/2抗体检查呈阴性。
2、HIV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检查
HIV病毒检查显示HIV RNA阴性。
3、CD4淋巴细胞检查
CD4淋巴细胞检查是用来评价免疫功能缺陷状态的检查,检查结果一般显示CD4+T淋巴细胞检测降低,但不低于200/μl,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例不倒置。
检查-其他检查:
心理测验:通过生活事件量表、个性评估量表、焦虑量表、抑郁量表等评分来评价患者的心理状况,大部分患者的评分都有异常表现。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既往病史(如高危性行为、共用注射器等),再结合临床表现以及体格检查、HIV病毒检查、抗体检查、CD4淋巴细胞检查以及心理测验等辅助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要点
部分患者过去可能曾有HIV暴露行为史,如高危性行为、静脉吸毒时共用过注射器等;少部分患者也可能没有明确的HIV暴露行为史,但有人格障碍、焦虑或抑郁等精神疾病史。
2、症状要点
患者一般会自述有口腔长白斑、皮疹、眩晕、淋巴结肿大、体重下降及咽喉疼痛等流感样非特异性躯体症状,也会伴有神经症性症状,如感到恐慌,反复思考艾滋病有关病症或反复描述曾经发生过的危险性行为,反复就诊,反复检查,对事物缺乏兴趣等。
3、检查要点
患者的体格检查呈阴性、实验室检查无异常,但是会有心理测验评分异常。
治疗-治疗原则:
艾滋病恐惧症的治疗主要为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焦虑和抑郁严重者,可给予抗抑郁药及苯二氮䓬类药物来缓解症状。
治疗-药物治疗:
1、抗抑郁药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具有抗抑郁的作用,可作为一线治疗药物,常用药物如帕罗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等。
2、苯二氮䓬类药物
苯二氮䓬类药物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等作用,可用于缓解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焦虑情绪,常用药物如劳拉西泮等,但此类药物可能不宜长期或单独使用,以免产生依赖性。
治疗-相关药品:
帕罗西汀、氟西汀、氟伏沙明、舍曲林、西酞普兰、劳拉西泮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艾滋病恐惧症若在起病一年内尚未痊愈者,则有可能演变为慢性,而且病程越长,预后越差,但本病不会演变为其他精神疾病。
预后-危害性:
患者可出现恐惧、焦虑、抑郁、疑病等复杂情绪,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有自杀倾向。
预后-治愈性:
通过积极治疗,患者的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预后-治愈率:
暂无临床大样本数据支持。
日常-总述: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应正确认识疾病,保持乐观的心态,管理好日常生活,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1、患者和家属应学习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如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正确看待疾病,相信检测的结果。
2、针对个别行为偏激的患者,家属要理解和包容患者,使其意识到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错误,树立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室内安静、整洁及空气流通。
2、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避免熬夜或情绪波动等。
3、改变不良的性行为习惯,坚持洁身自爱,做好安全防护。
4、及时增添衣物,避免受凉,防止感冒的发生。
5、戒烟,限酒,戒毒。
饮食调理:
艾滋病恐惧症患者的饮食并无特殊要求,主要是加强营养,增强患者的抵抗力,减少其他疾病发生的风险。
饮食建议:
1、给予高蛋白、高营养且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2、鼓励患者多饮水,多食用蔬菜、水果,饮食中适当增加纤维素等,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忌食生、冷、油腻的食物。
2、避免摄入咖啡、浓茶、可乐、辣椒等有刺激性或可使神经兴奋的饮料和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预防措施:
1、避免高危性行为
(1)正确使用安全套,采取安全的性行为。
(2)不滥交,避免同时拥有多个性伴。
(3)首次性接触前,了解对方的性生活史,了解对方有无性病。
2、避免血液和血制品传播
(1)不吸毒,避免与人共用针头、注射器等。
(2)去正规机构进行抽血、输血、文身操作等。
(3)献血人群应进行HIV筛查。
3、强化认知
提高对艾滋病的认知,了解其传播和预防知识,树立正确的防病观念,必要时可咨询专业的医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