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巴特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bartter syndrome,BS疾病别名: 继发性醛固酮...
养生
疾病名称: 巴特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bartter syndrome,BS
疾病别名: 继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血管紧张素反应缺乏症、肾小球旁器增生症、弥漫性肾小球旁细胞增生症、先天性低钾血症
疾病概述:
巴特综合征(bartter syndrome,BS),是一组少见遗传性肾小球疾病。患者亨氏袢升支粗段和远端小管氯化钠重吸收功能异常,临床常见表现为多饮、多尿、嗜盐、脱水倾向、反复呕吐,部分可伴有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或间断性肢体麻木、疼痛、肌肉无力、瘫软、行走困难等。目前巴特综合征为临床少见病,多数于幼年时发病,尚无法治愈,临床以纠正低血钾和治疗碱中毒为主要治疗手段。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查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就诊科室: 小儿科、内分泌科、肾内科
发病部位: 肾脏
常见症状: 多饮、多尿、嗜盐、脱水倾向、反复呕吐、便秘、间断性肢体疼痛、四肢无力、抽搐、心悸、食欲降低、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
主要病因: 基因突变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生化检查、尿常规、血气分析、心电图、血清醛固酮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测定、肾穿刺活检
重要提醒: 如有就诊指征,需尽快就医,进行规范治疗,预防并发症产生。
相关中医疾病: 消渴
临床分类:
1、依照发病机制分类
(1)经典型巴特综合征
与肾脏特异氯通道缺陷造成Cl-重吸收障碍有关,并影响K+的再吸收。
(2)变异型巴特综合征(Gitelman symptom,GS)
患者远端肾小管皮质部的Na+/Cl-共同转运体缺陷,导致循环血量不足、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分泌增加;造成远端肾小管髓质部的主细胞加强对Na+及水的重吸收, 迫使排出K+量增加。同时为了促进K+吸收,间质细胞需要不断分泌H+,因而H+的分泌及Cl-的吸收障碍导致代谢性碱中毒的发生。
(3)新生儿型巴特综合征
与髓袢升支粗段细胞膜离子通道缺陷有关,对Na+、K+、Cl-及Ca2+的吸收障碍,并进一步影响肾小管周围间隙的渗透压,减少水在髓袢降支的重吸收,使电解质过多流失。
2、依照基因型不同分类
(1)Ⅰ型
变异基因位点为15q15-21(SLCI2AI),影响NaCl-的重吸收。
(2)Ⅱ型
变异基因位点为11q24-25(KCNJI),K+的提供与排泄。
(3)Ⅲ型
变异基因位点为1p36(CLCNKB),影响Cl-的重吸收功能。
(4)Ⅳ型
变异基因位点为1p31(BSND),影响Cl-的重吸收功能。
(5)Ⅴ型
变异基因位点为3q13.3-q21(CASR),抑制ROMK。
(6)Gitelman综合征
变异基因位点为16q13(SLCI2A3),影响NaCl-的重吸收。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据国外统计新生儿型巴特综合征发病率为1/10000~1/100000,我国目前数据不足,尚无发病率相关报道。
流行病学-死亡率:
目前暂无大样本数据支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有相关家族病史者发病率较高。
病因-总述:
本病主要由遗传因素导致。目前普遍认为由于多个遗传基因位点突变,导致亨氏袢升支粗段和远端小管不同部位的细胞膜及其离子通道功能障碍,进而引起发病。
症状-总述:
巴特综合征患者一般表现为烦渴、多饮、多尿、尿频、嗜盐、反复呕吐、手足抽搐、肌无力、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因依其类型不同而各自具有不同的临床特征。
症状-典型症状:
1、典型巴特综合征
(1)多饮、多尿、嗜盐,脱水倾向较为突出。
(2)反复呕吐,常见便秘。
(3)亦可出现烦躁、多汗、食欲不振、消瘦。
(4)偶可见到搐搦、阵发性喘憋胸闷、心律失常。
(5)生长发育迟缓。
2、变异型巴特综合征
起病较晚,临床典型症状不明显。
3、新生儿巴特综合征
(1)最早可于胎儿期发病,高尿量导致羊水过多、宫内发育迟缓和早产。
(2)婴儿初期会出现不易感知的脱水,表现发热、呕吐、喂养困难、生长迟缓。
(3)儿童期、青春期可出现遗尿。
(4)部分患者伴有肾钙化、骨质疏松、身材偏矮。
(5)偶可见面部畸形、斜视、耳聋。
(6)少数患者可有肢体麻木、疼痛、行走困难,四肢软瘫、肾盂结石。
(7)少数可出现智力发育障碍或倒退。
症状-并发症:
持续的低钾和高肾素血症会导致进展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严重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症状-伴随症状:
1、变异型巴特综合征
(1)易疲劳,间断性肌肉无力、关节痛或手足搐搦。
(2)可伴腹痛、呕吐、发热。
2、Ⅳ型巴特综合征
伴有先天性神经性耳聋。
就医-门诊指征:
1、幼儿出现饮水量多、尿量多、时常出现头颈或四肢无力、痉挛抽搐、反复呕吐。
2、患者出现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无力、手足搐搦、关节痛,发作时伴呼吸急促、心悸。
3、患者出现食欲缺乏、恶心,伴有多饮、多尿。
出现以上情况时需积极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综合征相关症状的患者,请至肾病科或内分泌科就诊。
2、儿童患者可前往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成人患者请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给予血常规及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若需进行肾活检,术前需停用各种抗凝药物和血小板抑制药物。
3、近期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或携带药盒。
4、若为新生儿请主动告知孕妇妊娠期时状态,方便医生进行诊断。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资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症状大概持续多久了?以前也有过相似症状吗?
2、您家族中是否也有人出现过类似疾病?
3、您母亲怀孕时是否出现过羊水过多的症状?
4、您就诊前是否有过其他治疗?有任何改善吗?
5、您近期是否服用过噻嗪类利尿药、避孕药、雌激素类药物、呋塞米、普萘洛尔等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巴特综合征是什么病?由什么原因导致?
2、有痊愈的可能吗?
3、需要进行什么样的检查?
4、需要服用什么药物或者进行什么样的治疗?有没有副作用?
5、多长时间可以恢复正常?会复发吗?
6、需要定期复诊吗?多久一次?复诊时需要携带什么资料?
7、平时生活饮食需要注意些什么?
8、是遗传病吗?对未来生活会有什么影响?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完病史后,会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患者有无其他异常体征。因为此类疾病极易漏诊与误诊,多需进行生化检查、尿常规、血气分析、心电图等检查综合判断。对怀疑为巴特综合征者,还需通过血清醛固酮测定、血浆肾素活性测定、肾穿刺活检等检查手段,更准确的诊断以及判别类型。
检查-体格检查:
入院常规体格检查,典型巴特综合征患者或可见生长发育迟缓,对于本病的确诊有一定意义。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生化检查
生化检查主要用于了解人体内环境以及电解质平衡情况。巴特综合征患者可见血钾偏低,多为1.5~2.5mmol/L。变异型巴特综合征患者可同时存在低镁血症。
2、尿常规
用于了解人体内环境以及电解质排出情况,新生儿型巴特综合征患者可见高尿钾与高尿钙症,以及尿前列腺素升高。变异型巴特综合征患者可出现尿钙减少。
3、血气分析
主要用于评估是否有代谢性碱中毒(血浆HCO3->30mmol/L,AB、SB等数值增加)的存在,以及其严重程度。患者检测时需保持平静状态,家长需安抚患儿情绪避免紧张、哭闹。
4、血清醛固酮测定及血浆肾素活性测定
为此类疾病重要诊断依据,若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升高,结合临床其他表现,可以确诊为巴特综合征。
检查-病理检查:
肾穿刺活检术是一种肾脏疾病的检查手段,在其他数据未能明确提供诊断时,可以让医生借此进行此类疾病的明确诊断。
1、穿刺前准备
若为幼儿患者,家长需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教会患儿在肾穿刺时的体位下憋气与平卧位状态下大小便。
2、穿刺过程
(1)保持穿刺体位后,经局部常规消毒、局部逐层麻醉后,在穿刺点做一小缺口,将穿刺针按测得深度和进针方向到达肾表面,令深吸气后憋住呼吸,即可完成取材,拔针。
(2)穿刺后穿刺部位覆盖纱布、用力压迫5至10分钟,用腹带包扎,保持俯卧位平车送回病房。需观察一天,密切监测血压、心率。若一切经过顺利,24小时后即可下地活动。
3、检查结果
若检查结果显示肾小球旁器增生、肥大,加上其他相关临床表现,可作为诊断依据。
检查-其他检查:
通过心电图检查与其他导致心律失常的疾病进行鉴别。若血钾过低,心电图可显示低钾波形改变。
诊断-诊断原则:
巴特综合征国内外尚无统一诊断标准。此疾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不具有特异性,医生多需进行全面体格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判断,并结合肾穿刺活检结果以明确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小管性酸中毒、尿崩症、假性醛固酮增多症可能与本病部分症状相似,多需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及体征
多饮、多尿、嗜盐、脱水倾向、反复呕吐、便秘、间断性肢体疼痛、四肢无力、抽搐,可伴呼吸急促、心悸、食欲降低、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
2、实验室检查
(1)低血钾(1.5mmol/L~2.5mmol/L)、高尿钾(>20mmol/L)、代谢性碱中毒(血浆HCO3>30mmol/L),且血压正常,需考虑巴特综合征,进一步予血清醛固酮测定及血浆肾素活性测定。
(2)若血肾素活性增高、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升高,即可确诊。
(3)当醛固酮正常时,仍不能排除本病,需进一步行肾穿刺活检。
3、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显示低钾波形改变。
(2)肾穿刺活检示肾小球旁器增生、肥大。
(3)此为遗传性疾病,条件允许时可完善基因筛查。
诊断-鉴别诊断:
1、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与巴特综合征均有烦渴、多尿、血醛固酮水平升高及血钾降低。但前者以血Na+、血压升高为特征,而无代谢性碱中毒,易与巴特综合征鉴别。
2、肾小管性酸中毒
此二者疾病均可出现多饮、多尿、脱水、厌食、呕吐、生长发育不良及低钾症状,但肾小管性酸中毒特点为血氯值升高、pH值降低。二者症状相似,应注意鉴别。
3、尿崩症
病因源于垂体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或缺乏,使肾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而排出大量稀释尿,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多饮、多尿、烦渴、尿比重减低、生长发育迟缓,但并不会出现低钾血症以及代谢性碱中毒的特征,可以予以鉴别。
4、假性醛固酮增多症(Liddle综合征)
二者皆可呈现低血钾性代谢性碱中毒,但假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兼有高血压、低肾素血症以及低醛固酮血症,可以与巴特综合征鉴别。
5、假性Batter综合征
是由于滥用利尿剂或长期腹泻丢失钾和氯化物,出现低钾血症、高肾素血症和高醛固酮血症,但停用上述药物后,予以替代治疗,症状将好转。
6、范科尼综合征(Fanconi syndrome,Fs)
多在出生后6个月内发病,伴有生长发育不良、多尿、呕吐、脱水、发热、便秘、血钾降低。但与巴特综合征不同的是,范科尼综合征会伴有高氯血症及代谢性酸中毒、高氨基酸尿症等实验室检查特征,此点可以予以鉴别。
7、低钾性周期性瘫痪
可呈周期性发作,起病迅速,表现为四肢瘫痪,短期可痊愈,血钾降低,但无代谢性碱中毒表现,可以和此病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巴特综合征的治疗以控制症状、避免严重并发症为主要目的。医生会针对不同亚型患者的水和电解质的紊乱情况给予替代治疗,纠正其内环境的紊乱,缓解症状,减缓肾功能恶化,维持其生长发育的要求以及提高生活质量。中医或有一定治疗效果,但需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
治疗-药物治疗:
1、新生儿型巴特综合征治疗
持续生理盐水灌注以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生后4~6周可开始应用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吲哚美辛治疗。对于发育迟缓的患儿,可使用生长激素(GH)治疗,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经典型巴特综合征治疗
口服氯化钾以纠正低血钾,吲哚美辛或者布洛芬口服,同时需要密切治疗与控制,防止肾功能缓慢恶化。
3、变异型巴特综合征治疗
予氯化镁口服治疗,一般不需要补充钾或者给予前列腺素抑制剂。
4、其他治疗
(1)伴有音感神经性耳聋者,使用吲哚美辛无效,可试用布洛芬。
(2)伴低钙血症证,可以用氢氯噻嗪及维生素D3治疗低钙血症。
(3)代谢性碱中毒的患儿可使用盐酸精氨酸纠正。
治疗-相关药品:
吲哚美辛、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螺内酯、氨苯蝶啶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通过手术方式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约为1~2年,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此疾病依照临床表现在中医属于“消渴”范畴,中医药对于此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药物治疗,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并配合饮食调节综合调治。以下治疗方式需在专业中医医师指导下进行:
1、上消-肺热津伤证
①症状:口渴而饮水多,口舌干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②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③方药:消渴方加减。
2、中消
(1)胃热炽盛证
①症状: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②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③方药:玉女煎加减。
(2)气阴亏虚证
①症状:口渴引饮,便溏,能食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②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③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3、下消
(1)肾阴亏虚证
①症状:尿频量多,浑浊入脂,或尿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苔少,脉细数。
②治法:滋阴固肾。
③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阴阳两虚证
①症状:小便频数,浑浊如膏,甚至一饮一溲,面容憔悴,耳轮干枯,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畏寒肢冷,阳痿或月经不调,舌苔淡白而干,脉沉细无力。
②治法:滋阴温阳,补肾固摄。
③方药:金贵肾气丸加减。
预后-一般预后:
巴特综合征无法治愈,短期经积极治疗有效控制相关症状,但长期预后较差,可能合并多种疾病最终致残或造成死亡。
预后-危害性:
1、婴儿期发病者症状中,1/3伴有智力障碍。
2、成人未经积极治疗可导致骨质疏松,且持续的低钾、高肾素血症会导致进展性小管间质性肾炎,严重可导致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3、患者未得到有效进行治疗时,如病情严重可导致死亡。
预后-治愈性:
本病不能治愈,需要终身服药治疗及饮食控制。
预后-治愈率:
目前本病尚无有效治愈方式。
日常-总述:
巴特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定期复诊并遵医嘱用药,注意日常避免激烈运动。随病情发展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寻求医生调整用药和护理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此病不常见且无法根治,患者会产生犹豫、无助、焦虑、悲伤等不良心理。
(2)此病需终身服药及饮食控制,影响生活质量,患者可能会出现悲观、抑郁的心理。
2、护理要点
患者家属对疾病的认识与态度对患者心理影响较大,需要多关心和体贴患者,并保持积极乐观心态,营造良好的情感环境减少患者的心理压力。患者也应当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应对治疗,尽可能控制疾病进展。
日常-用药护理:
1、此病需长期服用药物与饮食控制,要严格遵医生医嘱用药,不能擅自停药、过量服用或自行更换药物,避免严重并发症的产生。
2、此病的常用药物如吲哚美辛与螺内酯易出现胃肠不适,宜饭后服用。同时应遵医嘱按时复诊并进行生化、心电图等检查。
3、用药前应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用药过程中需注意监测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的效果,若出现心悸、心动过速、胸痛、低血压不适需立即停药,并积极与医生沟通治疗注意事项。
4、勿自行使用其他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1、在低钾低镁的情况下,剧烈运动可能会导致肌纤维断裂,需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日常生活中需注意卫生,预防泌尿感染。
3、保持良好情绪,维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饮食调理:
巴特综合征以低钾血症及代谢性碱中毒为主要症状。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饮食上的搭配,有利于稳定病情,防止复发。
饮食建议:
1、婴幼儿以母乳喂养。
2、针对反复呕吐的患儿,坚持少食多餐原则。
3、成人需坚持长期服用高钾、高钠的食物。含钠高的食物有肉松、咸菜、香肠、火腿、豆腐乳等腌制品以及各种含钠饮料及调味品;含钾量高的食物,例如荞麦面、红薯、香蕉。
4、有低镁症状的患者适当补充高镁食物,如绿叶蔬菜、粗粮、坚果类食物。
饮食禁忌:
1、少吃或辛辣及刺激性食物,例如辣椒、洋葱、芥末等。
2、避免摄取油腻、油炸的食物,例如奶油、火锅、油条等。
3、戒烟,戒酒、咖啡等兴奋性饮料。
预防措施:
本病为基因遗传性疾病,积极进行产前检查或可降低巴特综合征的发生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