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不寐疾病英文名称: insomnia疾病别名: 失眠疾病概述: 不寐(insomnia)...
养生
疾病名称: 不寐
疾病英文名称: insomnia
疾病别名: 失眠
疾病概述:
不寐(insomnia)又称失眠,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发生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及病后体虚等因素有关。本病的预后一般较好,但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患者,容易产生其他神志疾病,增加治疗难度。西医学中的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慢性消化不良、贫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等以不寐为主要临床表现时,均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中医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症状: 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
主要病因: 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病后体虚
检查项目: 多导睡眠脑电图、肌电图、睡眠量表、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氧饱和度、X线、CT、核磁共振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的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咨询。注意调节情志,改变睡眠习惯,以免病程过长,病情复杂,难以治疗。
临床分类:
1、肝火扰心
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甚至彻夜不眠,急躁易怒,多梦;伴头晕头胀,耳鸣,口干口苦,口渴喜喝冷饮,食欲不佳,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2、痰热扰心
主要表现为心烦失眠,胸闷,胃脘胀满,恶心呕吐,暖气;伴头部重胀,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3、心脾两虚
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中惊悸不安,健忘,神情疲惫,饮食减少;伴头晕目眩,面部少华,四肢倦怠无力,腹胀,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无力。
4、心肾不交
主要表现为心烦不眠,入睡困难,心悸多梦;伴潮热,晚上睡觉时汗出,手足心热,咽干,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5、心胆气虚
主要表现为烦躁失眠,心中悸动,遇事易受惊吓,终日惶惶不安;伴气短自汗,神情倦怠,四肢无力;舌淡,脉弦细。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
病因-总述:
不寐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病后、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病因多为心神失养或邪扰心神。主要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病位主要在心,与脾、胃、肝、肾等脏腑相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不节
(1)暴饮暴食,长时间的积食停滞于胃,脾胃功能受损,运化食物和水液代谢的功能失调,酿生痰热,上扰神明,而致本病;
(2)平时嗜食肥腻,或过度偏食生冷食物,或经常过饥过饱,损伤脾胃,运化食物和水液代谢的功能失常,气血生化不足,心失所养而失眠;
(3)浓茶、咖啡、酒之类的饮料也是造成不寐的因素。
2、情志失常
(1)暴怒伤肝,肝疏泄功能受损,调达全身气机的作用失常,肝郁气滞,日久化火,扰动心神,心神不安发为本病;
(2)过度悲伤,过度欢喜等情绪太过,影响心处理各种刺激反应、协调脏腑的机能,心主神志的功能失调,心火炽盛,扰动心神而不寐;
(3)思虑过度,伤及心脾,心伤则阴血暗耗,神不守舍;脾伤则饮食减少,食欲不振,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心失所养,而致本病;
(4)突然受到过度惊吓或过度恐惧,导致心虚胆怯,神魂不安,入睡困难。
3、劳逸失调
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损伤脾胃,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营血亏虚,不能向上奉养心脏,以致心神失养而失眠。
4、病后体虚
(1)久病之后,心血耗伤,心血不足。血虚不能养心神,心神不安而致本病;
(2)年老体弱,营血亏少,心血不足。血虚不能养心神,而导致失眠;
(3)素体阴虚,兼因房劳过于频繁,肾阴耗伤。肾阴不能在肾阳的作用下化为肾气向上既济于心,心火旺盛,心神不安而致本病。
症状-总述:
不寐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难眠。西医学的失眠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等以不寐为主要表现,但临床表现各不相同。
症状-典型症状:
1、失眠症
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的症状,其他症状均继发于失眠。包括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适感、头痛、疲乏困倦、社会功能受损。每周至少发作3次,持续1个月以上。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失眠,睡眠脑电图有一定价值。
2、神经衰弱
大多缓慢起病,可找到导致长期精神紧张、疲劳的因素,常伴有精力不足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自制力差、头痛、头胀等症状。
3、更年期综合征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伴有月经改变、潮热、出汗。内分泌紊乱引起的精神神经症状如情绪不稳、烦躁失眠、多梦易醒、睡中不宁或多疑、惊恐、梦魇等,有性激素水平的改变。
症状-并发症:
不寐日久,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抑郁、健忘等表现,甚至还可影响食欲。
症状-伴随症状:
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症。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等症状。
2、或伴有心悸、乏力、头晕、头痛、健忘、多梦、心烦等症状。
以上均需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通常需要到中医科或神经内科等进行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进行一些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6、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等症状?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心悸、乏力、头晕、头痛、健忘?
3、是够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甲亢等疾病?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有没有经常熬夜的习惯?
6、最近的饮食情况、二便情况如何?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
5、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需要复查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会复发吗?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首先应进行多导睡眠脑电图、肌电图、睡眠量表、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氧饱和度、X线、CT、核磁共振检查等检查。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睡眠,问寒热,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和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是否有包块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电解质、血糖、血氧饱和度等
发现躯体疾病,如咳嗽、疼痛、气短等引起的失眠,用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1、多导睡眠脑电图检查
全面地、客观地、量化地反映和诊断失眠的可靠手段,可对失眠进行质和量的分析、评估,还有助于某些失眠的病因诊断。
2、睡眠量表
Epworth睡眠量表、夜间多相睡眠图、多相睡眠潜伏期测定,可以对患者情绪、睡眠等作出评估,是精神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
3、肌电图
用以追踪有节律性的昼夜活动和休息周期及其特点,从而判断觉醒和睡眠这两种不同状态。在失眠中的主要用途是作为失眠的一项补充性的客观诊断依据,作为进行睡眠脑电图或多导睡眠图检查前的一种初步筛选手段。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CT、核磁共振检查
脑部X线、CT、核磁共振检查,对脑部疾病及功能状况检查,排除脑部器质性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甚至彻夜难眠等的临床特点,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医学辅助检查,即可诊断。此外需要与一过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加以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以失眠为主症: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能再睡,持续3周以上;重者彻夜难眠。
2、可伴心悸、乏力、头晕、头痛、健忘、多梦、心烦等症。
3、常有饮食不节、情志不遂、劳倦过度,以及病后、体虚等病史。
诊断-鉴别诊断:
1、一过性失眠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因一时性情志变化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称为一时性失眠。不属于病态,也不需任何治疗,可通过身体自然调节而恢复正常。与不寐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不难鉴别。
2、生理性少寐
老年人或某些特殊的人,长期以来睡眠减少,早醒,白天无疲乏无力、头昏脑胀等不适,多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称为生理性少寐。不寐是以失眠为主症,且白天多有疲乏、头胀、头昏等,系由睡眠障碍干扰所致,甚至影响工作、生活。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为基本原则。实证宜清心泻火,清火化痰,清肝泻热;虚证宜补益心脾,滋阴降火,益气镇惊。在泻实补虚的基础上安神定志,如养血安神、镇惊安神、清心安神,配合心理调适,消除紧张焦虑,保持精神舒畅。
治疗-对症治疗:
1、肝火扰心
(1)若胸闷胁胀,善叹息者,可加用香附、郁金、佛手。
(2)若肝胆实火,肝火上炎之重症出现头痛欲裂、大便秘结,可服用当归龙荟丸。
2、痰热扰心
(1)若心悸动惊惕不安,可加用琥珀、珍珠母、朱砂。
(2)若痰热盛,痰火上扰心神彻夜不眠,大便秘结不通者,可加用大黄或用礞石滚痰丸。
3、心脾两虚
(1)若心血不足较明显的患者,可加用熟地黄、白芍、阿胶。
(2)若睡眠困难较为严重的患者,可加用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合欢皮。
(3)若夜梦多,睡后易醒的患者,可加用肉桂、黄连。
(4)如兼胃脘胀满,饮食减少,食欲不振,苔滑腻,可加用二陈汤。
(5)若兼腹泻,可减当归加用苍术、白术等。
4、心肾不交
(1)若以心阴不足为主患者,可加用天王补心丹;
(2)若因心烦导致入睡困难,失眠严重、彻夜难眠,可加用朱砂、磁石、龙骨、龙齿。
5、心胆气虚
(1)若心肝血虚,惊悸汗出的患者,重用人参,可加用白芍、当归、黄芪;
(2)若木不疏土,出现胸闷,经常长声叹气,饮食减少、腹胀的患者,可加用柴胡、陈皮、山药、白术;
(3)若心中惊悸不安,遇事易惊,坐卧不宁的患者,可加用生龙骨、生牡蛎、朱砂。
治疗-药物治疗:
1、肝火扰心
(1)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
(2)常用中药:龙胆草、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栀子、生甘草。
(3)中成药:六郁丸、丹栀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越鞠丸、解郁安神冲剂。
2、痰热扰心
(1)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2)常用中药:黄连、竹茹、枳实、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3)中成药:清脑复神液。
3、心脾两虚
(1)方药:归脾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肉、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3)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安神丸、刺五加脑灵液、参芪五味子片、养血安神丸、安神健脑液。
4、心肾不交
(1)方药: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黄连、肉桂。
(3)中成药:天王补心丹、补肾益脑胶囊、乌灵胶囊。
5、心胆气虚
(1)方药: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石菖蒲、龙齿、茯苓、茯神、远志、酸枣仁、知母、川芎、茯苓、甘草。
(3)中成药:宁神定志丸、安神温胆丸。
治疗-相关药品:
六郁丸、丹栀逍遥丸、加味逍遥丸、越鞠丸、解郁安神冲剂、清脑复神液、柏子养心丸、安神丸、刺五加脑灵液、参芪五味子片、养血安神丸、安神健脑液、天王补心丹、补肾益脑胶囊、乌灵胶囊、宁神定志丸、安神温胆丸
治疗-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不寐效果良好,尤其是在下午或晚上治疗,效果更好。
(1)体针
取穴百会、神门、三阴交、照海、申脉、安眠、肝火扰心配太冲、行间、侠溪;心脾两虚配心俞、脾俞、足三里;心肾不交配心俞、肾俞、太溪;心胆气虚配心俞、胆俞;脾胃不和配丰隆、中脘、足三里。噩梦多配厉兑、隐白;头晕配风池、悬钟;重症不寐配神庭、印堂、四神聪。在治疗前应做各种检查以明确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
(2)耳针
取穴神门、皮质下。心肾不交加心、肾;阴虚火旺加肾、肝;心脾不足加心、脾;肝胆火盛加肝、内分泌及耳尖放血;头晕头痛加玉枕。毫针轻刺激,或王不留行贴压。
2、按摩
睡前可用一手掌放在后脑枕部,另一手用手指揉按双眉中间印堂穴。
(1)指压点穴
每晚临睡前1小时,在双侧神门穴(手腕部掌侧腕横纹内侧端),用拇指点、旋、揉按各20~30分钟(用力应轻柔徐缓,不宜过重),可收到良好效果。
(2)拍打涌泉穴
睡前端坐床上,用右手掌拍打左脚涌泉穴(在足底心,足底前1/3与中1/3连结处)120次,力度以感到微微胀痛为宜。然后,再换用左手掌拍打右脚涌泉穴120次。
(3)仰卧揉腹
睡前仰卧床上,意守丹田(肚脐),先用右手按顺时针方向绕脐揉腹,一边揉一边默念计数,揉腹100次。再换用左手揉100次,方向相反。这时停止揉腹,便有倦意,很快即可入睡。
3、足浴
每晩睡前用所服药渣再加水煎煮,待温后泡洗双脚,并可自搓双脚涌泉穴。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较好,但因病情不一,结果各异。病情单纯,病程短者易治愈;病程长且虚实夹杂者,多难短期治愈。
预后-危害性:
1、不寐严重的患者可能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身心健康,并能加重或诱发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病等病证。
2、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患者,病因不除或治疗不当,容易产生其他神志疾病,如癫病、狂病,使病情更加复杂,治疗难度增加。
预后-治愈性:
一般病程短,病情单纯者治疗收效较快,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若引起不寐的饮食、情志及原发疾病等因素没有彻底纠正,可能会使疾病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情志调护、避免环境噪音干扰、按时睡眠等良好的护理干预,有利于疾病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不寐与病人精神因素有密切关系,平时思虑过度、郁闷恼怒等不良情绪都可造成脏腑功能失调,加重失眠。
2、平时应放松情绪,避免思虑过度,保持心情舒畅以条达气机。
3、睡前避免情绪过度激动、兴奋,情绪不宁,解除烦恼,在心绪平静后安然入睡。
4、平时进行自我情志调节,做到喜怒有节,控制情绪。顺应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以豁达乐观平和的态度为人处世,正确对待失眠,树立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温服,安神药应在睡前30~60分钟服用。
2、药中有酸枣仁、五味子等酸味药时,要避免同时服用碱性药物。
3、方中有助阳温热的药物,如附子、肉桂、麻黄,有兴奋大脑皮层作用,应在上午服用。
4、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服用西药安眠药应注意产生依赖性、成瘾性及药物不良,避免长期依赖。
5、痰热内扰的患者,中药汤剂宜少量多次分服,以防呕吐,或服药时口嚼少许生姜。
6、心脾两虚的患者,中药汤药宜饭前温服,以充分发挥药效,并需长期服用,如服丸药类用红枣更佳。服药期间忌思虑过多、劳累过度、以免耗伤脾气。服药后稍稍活动,以助脾气运化药力。
7、因饮食停滞引起的失眠患者,可遵医瞩服用消食导滞药,或壅探吐法,吐出胃中积滞食物。
8、治疗肝火扰心的中药汤剂,多苦寒药物,易伤脾胃,不宜久服,因清肝泻火,故脾胃虚寒、阴虚火旺者忌用。服药期间如出现食欲减退、胸闷、恶心、腹痛、便溏者应停服。
日常-生活管理:
1、居室安静舒适,光线柔和,温湿度适宜,远离强光、噪音、异味刺激,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
2、保持床单舒适、平整、清洁,枕头高度适宜。
3、按时就寝,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睡前排除杂念,或聆听轻音乐、催眠曲等诱导入睡。
4、心肾不交、痰热扰心、肝火扰心的患者,衣被不宜过厚,汗出后及时更换,保证干爽舒适。
5、心脾两虚的患者,注意劳逸结合。鼓励患者多锻炼,如练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避免思虑过度。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睡眠时间、睡眠深度和睡眠质量。
2、注意不寐的临床表现及轻重程度,观察有无头晕、头痛、心悸等伴随症状。
3、注意发现并消除各种诱发,如因疼痛引起及时止痛,咳嗽引起的及时止咳。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复查多导睡眠图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少食油炸、肥腻,过甜或过咸的食物,睡前少饮水,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晚餐不宜过饱,入睡前忌饮浓茶、咖啡、可乐等。并按不同的证型采取适当的饮食措施。
饮食建议:
1、心脾两虚、心虚胆怯的患者,应多食补益气血、益气安神食物,如山药、大枣、龙眼肉、黄芪粥、党参粥或酸枣仁粥。
2、心肾不交的患者,应多食养阴降火的食物,如百合、莲子、海参等,并多吃新鲜水果、蔬菜等。
3、肝火扰心的患者,宜多食清肝泻火的食物,如芹菜、菊花等。
4、痰热扰心的患者,宜多食清热化痰的食物,如白萝卜、荸荠、海蜇等。其中因宿食停滞所致痰热的患者,应多食消食导滞的食品,如山楂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条、炸鸡、炸薯片等。
预防措施:
重视精神调摄和讲究睡眠卫生具有实际的预防意义。另外,注意饮食调摄,劳逸结合有助于减少疾病的发生。
1、注重精神调摄,克服焦虑、紧张、抑郁、恐惧、愤怒、兴奋等不良情绪。适当参加社会活动,保持愉快舒畅的心情,知足常乐的心理。
2、家居环境应保持安静、舒适。养成合理作息、规律睡眠的习惯,睡前尽量放松,避免从事紧张、兴奋的活动,睡前可用温水或中药煎汤足浴。
3、饮食有节,晚餐不宜过饱,忌浓茶、咖啡、醇酒。
4、适当从事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增强体质,劳逸结合。
5、可睡前适当散步。脑力劳动者,应坚持每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