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疾病英文名称: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
养生
疾病名称: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
疾病英文名称: 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
疾病别名: 肠病原的大肠埃希氏菌感染、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致腹泻性大肠杆菌性肠炎
疾病概述:
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PEC)又称为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侵入肠道后可引起肠道传染性疾病,即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感染(ente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fection)。患者一般可有发热、呕吐、腹泻等不适症状,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药物等治疗措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该病是由于致病菌感染所致,不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腹痛、腹泻、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致病菌感染
检查项目: 血常规、粪便细菌培养
重要提醒: 该病属于传染性疾病,发病期间注意做好胃肠道隔离措施,以免传染给他人。
流行病学-传染性:
该病具有传染性,且传染性强。一般呈散发流行或托儿单位暴发流行,或在医院内造成院内交叉感染。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及带菌者,有婴儿带菌者,亦有成人带菌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1、以直接接触传播为主,致病菌可通过污染的手、食品,以及日常生活用具而传播。
2、存在由呼吸道吸入污染的尘埃进入肠道而致病的可能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确切的发病率尚无准确数据可供参考。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2岁以下小儿多见,有时也可发生于成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该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季节性,5~6月份为发病高峰。
病因-总述:
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经口进入人体内,在肠道大量生长繁殖,导致患者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免疫力低下、卫生习惯差等因素可增加患病的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1、致病菌
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EPEC)是本病明确的致病菌,又被称为肠道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2、发病机制
EPEC比较肯定的致病性是它们对肠道表面具有黏附能力。病原菌经口进入小肠,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上段生长繁殖,紧密黏附于肠上皮细胞表面,或嵌入肠上皮细胞表面的凹陷中。使黏膜呈特征性损伤,局部微绒毛萎缩,肠功能紊乱,甚至导致肠黏膜坏死、溃疡,引起腹泻。此外,EPEC尚可产生非洲绿猴细胞毒素(VT),引起肠上皮细胞向肠腔分泌液体。全身脏器均可出现非特异性充血、水肿,以心、肝、肾、中枢神经系统较明显。
病因-危险因素:
1、日常生活中食物、水源被污染。
2、平时不注重卫生清洁,会增加病菌感染的风险。
3、免疫力低下者(如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者(如儿童)患病风险增高。
4、日常生活中喜欢吃生食。
症状-总述:
肠病原性大肠埃希杆菌引起的主要症状是发热、不适、呕吐、腹泻,以及粪便中有大量粘液但无血,重症患者会有意识障碍等全身性的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患者发病前会有潜伏期,一般为2~5天,起病一般较慢,也可急性起病。有饮食不调、添加辅食不当等诱因。
2、轻症者不发热,主要症状为腹泻,大便每天3~5次,呈黄色蛋花样带奶瓣,量多。
3、病情继续发展则出现发热、呕吐、食欲缺乏、 腹胀、中毒性肠麻痹。
4、在出现肠麻痹前腹泻加重,可出现黏液血便。
5、成人患者常急性起病,有脐周隐痛、腹鸣,偶有里急后重。
症状-并发症:
病情严重的患者会出现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钾、低钙、肺炎、败血症,以及心、肝、肾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就医-门诊指征:
1、突然出现腹泻,每日可3~5次;
2、伴有发热、呕吐、食欲缺乏、 腹胀等症状;
3、成年患者出现脐周隐痛、腹鸣、里急后重等症状;
4、出现其他异常情况。
出现以上情况需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年龄较小的患者可到儿科就诊。
2、成年患者可到消化科或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主要表现为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开始的?
2、除了腹泻以外还有其他症状吗?如腹痛、恶心、呕吐、发热?
3、在出现这些症状前有什么诱因吗?如食用了不洁的食物?
4、身边的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5、去其他医院治疗过吗?
6、有自行服用过药物吗?吃的什么药?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会传染吗?
3、目前的病情严重吗?
4、需要做胃镜检查吗?会有损伤吗?
5、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7、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8、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对于前来就医的患者,医生首先会对其进行一般的体格检查,判断患者的病情。还会建议患者进行血常规、X线、粪便培养等检查以进一步评估实际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就医时医生会测量患者体温,监测血压、脉搏、心率,评估患者的一般状况,评估是否有危急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医生采集患者的血液进行实验室化验分析,可判断是否有感染。患者可见周围血象正常或白细胞稍高。脱水的患者会有血红蛋白轻微上升的情况。
2、粪便检查
镜检可见少数红、白细胞,偶可见满视野,有大量脂肪球。粪便培养可判断致病菌的类型。
3、电解质检查
医生抽取患者的血液进行分析,评估钾、钠、钙的浓度,判断有无降低。
检查-影像学检查:
一般来说无需进行特殊的影像学检查,有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X线等检查,以评估肺部等脏器是否受累。有时为了与其他胃肠道疾病相鉴别,可能会进行影像学的检查,建议患者遵医嘱进行。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结合临床表现、大便培养大肠埃希杆菌阳性,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可诊断。医生在诊断的过程会与其他有相似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由志贺菌属引起的肠道传染病。急慢性患者和带菌者为传染源,经粪口途径传播,终年散发,夏秋季可流行。患者同样有腹痛、腹泻、排黏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临床表现。医生通过细菌培养等方式可进行鉴别。
2、沙门菌肠炎
肠炎型沙门氏菌感染常常是突然发病,首发症状是低热、怕冷,不久出现腹痛、腹胀。开始容易误诊为受凉感冒,继续发展出现剧烈腹泻,一般三天后症状逐渐缓解。通过细菌培养可鉴别。
3、空肠弯曲菌肠炎
空肠弯曲菌肠炎是由空肠弯曲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腹痛、血性便,以及粪便中有较多中性白细胞和红细胞为特征。通过细菌培养可鉴别。
4、病毒性肠炎
病毒性肠炎由肠道内病毒感染引起,是主要以呕吐、腹泻、水样便为主要表现的急性肠道传染病。通过血液、粪便检查等可鉴别。
5、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最常见的症状是开始的3~5天发烧,随后出皮疹而热退,或者热退而出皮疹。一般根据临床表现可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临床医生会采取抗菌消炎、控制腹泻、纠正脱水酸中毒等综合治疗措施,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用药,辅以良好的护理,促进疾病的恢复。
治疗-对症治疗:
1、对于电解质失衡的患者,医生给予其钾、钙、镁、葡萄糖补充治疗。
2、腹泻严重的患者,遵医嘱口服补液盐。
治疗-一般治疗:
1、禁食期间均需静脉补液,针对等渗性脱水与代谢性酸中毒,按不同脱水程度制定输液计划。
2、对于重症及营养不良患儿,可少量多次输血或人血白蛋白( 白蛋白),以改善全身状况。
3、腹泻的患者,注意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治疗-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
轻型病例可不用抗菌药物,通过调整肠道正常菌群而自愈。对重症婴儿及有败血症者,仍需抗菌治疗。据临床观察,以口服多黏菌素B及多黏菌素E效果较好,但药源较困难。临床上常首选诺氟沙星,另加甲氧苄啶,亦可口服庆大霉素或肌注妥布霉素。
2、微生态制剂
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药剂,可促进正常微生物群生长繁殖而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常用的有双歧杆菌、乳酸菌、乳果糖、果寡糖等。患者使用该类药物时注意与抗菌药物错开2小时左右,以确保各自能正常发挥作用。
3、肠黏膜保护剂
对于腹泻的患者,医生会给予蒙脱石散等药物,吸收肠道的水分,保护肠黏膜。
4、其他
对于发热的患者可给予布洛芬等药物治疗,还可给予胃蛋白酶以促进消化,腹痛明显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解痉药。
治疗-相关药品:
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诺氟沙星、甲氧苄啶、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双歧杆菌、乳酸菌、乳果糖、果寡糖、蒙脱石散、布洛芬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来说无需进行特殊的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成人预后较好,婴儿死亡率较高,主要死于脱水、酸中毒、营养不良、肺炎等。经过积极的治疗干预,一般大多数患者可取得良好的预后。
预后-危害性:
1、腹痛、腹泻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2、病情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安全。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在5~7天。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该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脱水、休克等危急情况,一般建议积极就医接受相应的干预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采取药物等治疗措施,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确切的治愈率尚无准确数据参考,一般来讲经积极治疗大多数患者可治愈。
预后-复发性:
当患者再次受到致病菌感染时,可复发。
预后-生存周期:
一般来说经过积极的干预治疗,不会对自然寿命造成影响。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治疗不及时,有可能由于脱水、休克等并发症而死亡。
日常-总述:
良好的日常护理有利于促进病情早日好转。患者要注意遵医嘱用药,多休息,合理饮食,做好隔离,防止传染给他人。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2、用药期间注意不良反应,如应用诺氟沙星时可能会出现躁动、焦虑、头晕、意识模糊、幻觉等症状,出现不良反应需及时报告医生,由医生调整用药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营造舒适、安静、放松的生活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
2、病情轻微或缓解患者,可适当增加活动、锻炼,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3、注意卫生,保持室内清洁,患者勤洗手,勤换洗衣物。
4、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家属应及时对被污染的地面和衣物进行清洁消毒,防止疾病传播。
5、注意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受凉。
日常-病情监测:
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大便性状、次数。注意是否有大汗、四肢湿冷,心率加快、昏厥等症状,这些症状提示病情加重,需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急性腹泻期可能需要暂时禁食,使肠道完全休息。必要时可静脉输液,以防失水过多导致身体脱水。
2、不需禁食者,发病初期宜进食清淡、流质食物,如蛋白水、果汁、米汤、薄面汤等,以咸为主。禁牛奶、蔗糖等易产气的食物。有些患者可能会对牛奶不适应,喝牛奶后常会加重腹泻。
3、排便次数减少,症状缓解后改为低脂、流质饮食,或低脂、少渣、细软、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如大米粥、藕粉、烂面条、面片等。
4、腹泻基本停止后,可供给低脂、少渣、半流质饮食或软食,如面条、粥、馒头、烂米饭、瘦肉泥等,少量多餐,以利于消化。仍应适当限制含粗纤维多的蔬菜、水果等,以后逐渐过渡到普通饮食。
5、注意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补充,如鲜橙汁、番茄汁、菜汤等。
饮食禁忌:
1、禁酒、肥肉、坚硬及含粗纤维多的蔬菜、生冷瓜果,以及含油脂多的点心等。
2、腹泻时不宜吃辣椒、芥末等对肠道有刺激的食物。
3、尽量不吃导致腹胀的食物,如豆类、过多的牛奶等,会使肠内胀气,加重腹泻。
4、避免暴饮暴食。
5、不可食用变质、过期食物。
6、不吃未煮熟的食物。
预防措施:
本病是一类传染性疾病,日常生活中注意个人卫生,不吃不洁食物有利于预防本病,具体措施如下:
1、人乳中的IgA可阻止需要铁的细菌(如大肠埃希杆菌)的生长,故人乳喂养是防治婴幼儿大肠埃希杆菌肠炎的有效措施。
2、日常生活中做好家庭及个人卫生,饮食要干净,避免细菌感染。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加机体抗病能力。
4、食物要充分加热,不吃生冷的食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