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虫霉病疾病英文名称: entomophthoromycosis疾病别名: 皮下藻菌病、蝇...
养生
疾病名称: 虫霉病
疾病英文名称: entomophthoromycosis
疾病别名: 皮下藻菌病、蝇疫霉病、接合菌病
疾病概述:
虫霉病(entomophthoromycosis)是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感染性疾病,致病菌主要为蛙粪霉和耳霉。蛙粪霉病主要表现为臀部、四肢、躯干皮肤和皮下组织肿块等;耳霉病主要表现为鼻子肿大、鼻塞、鼻溢液,面部皮肤红肿、发硬等。经过规范治疗后,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皮肤
常见症状: 鼻子肿大、鼻塞、皮下组织肿块
主要病因: 蛙粪霉和耳霉感染所致
检查项目: 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血清学检查、病理检查
重要提醒: 患者应早期就医,积极治疗,否则疾病可转为慢性,反复发作。
临床分类:
根据致病菌分为蛙粪霉病和耳霉病。
1、蛙粪霉病
又叫蛙粪虫霉病,致病菌为固孢蛙粪霉、林蛙粪霉和裂孢蛙粪霉。它们存在于土壤、腐烂的植物,以及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蝙蝠的胃肠道内,或为昆虫和人及其他脊椎动物的兼性病原体。
2、耳霉病
又叫耳霉虫霉病,致病菌为冠状耳霉和异孢耳霉。冠状耳霉约占90%以上,是分布较广泛的昆虫病原真菌,可存在于各种植物的腐烂组织甚至活组织中,以及蚜虫、毛蠓、稻田植株上飞虱的尸体中,通常引起昆虫疾病,极少感染人。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不十分清楚。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的发病率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病人多为男性,约占发病者的80%,成人为主,年龄20~40岁为多,且职业多为农民。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病人多生活于非洲热带雨林,尤其是尼日利亚。世界其他地区也可见到,但以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为多发。
病因-总述:
虫霉病的病因主要为蛙粪霉(固孢蛙粪霉、林蛙粪霉和裂孢蛙粪霉)、耳霉(冠状耳霉和异孢耳霉)感染所致。感染初始多位于鼻中隔,随疾病发展,感染可以逐渐蔓延至鼻窦、喉部及面部中心区的皮下组织,出现鼻黏膜息肉及广泛的可触及皮下局限性肿块。蛙粪霉存在于土壤、腐烂的植物,以及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鱼、蝙蝠的胃肠道内,推测其发病是由于有皮肤微小的外伤后直接接触病菌或被昆虫叮咬而致。
病因-危险因素:
1、去过热带、亚热带雨林地区。
2、农民、男性等个体,患虫霉病的风险更大。
3、环境温度和湿度高。
4、免疫力下降。
症状-总述:
虫霉病分为耳霉病和蛙粪霉病两类,两类症状有所不同:蛙粪霉病主要表现为臀部、四肢、躯干皮肤和皮下组织肿块等;耳霉病主要表现为鼻子肿大、鼻塞、鼻溢液,面部皮肤红肿、发硬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耳霉病
主要表现为鼻肿,多以单侧鼻塞、下鼻甲肥大为首发症状,也可双侧。以后皮肤组织红肿、坚硬,与下方组织粘连紧密,逐渐累及前额、全鼻部、颊、上唇,呈连续肿块,造成以面中部为中心的奇特毁容外观。肿块无明显疼痛,附近淋巴结无肿大,无全身发热等症状。周边骨质不受累,损害界限清楚,皮肤表面结构完整,病程慢性。也可引起婴儿眼眶周围蜂窝组织炎,表现为眼眶疼痛、视力下降等。
2、蛙粪霉病
好发部位通常在股、臀、四肢上端及躯干,极少发生在面部。损害为限局性皮肤和皮下组织肉芽肿,质地硬而无触痛的肿块,极少有深部肌肉受累,而骨骼和关节不受侵犯。皮肤表面颜色可正常、红色或紫色,偶有溃疡形成。局部组织肿胀可造成淋巴回流受阻而形成橡皮肿。少部分还可引起胃肠道蛙粪霉病,临床可有胃部不适、腹痛、腹泻、腹部包块等。
症状-并发症:
免疫抑制的个体,如肾移植病患者,两种致病耳霉均可引起致死性播散性感染。
就医-门诊指征:
1、面部皮肤组织红肿、坚硬,与下方组织粘连紧密,严重毁损容貌外观;
2、躯体皮肤出现无痛性肿块;
3、局部组织明显肿胀;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可在感染科诊治。首次就医,以皮肤症状为主者,一般咨询皮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去过非洲热带雨林吗?
6、您最近有没有被昆虫叮咬过呢?
7、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6、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9、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10、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鼻子肿大、鼻塞、皮下组织肿块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询问病史后,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建议行直接镜检、真菌培养、血清学检查、病理检查等检查,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检查患者鼻部是否肿大,鼻部、躯干、四肢或臀部等是否有肿块,不易推动等,有助于诊断本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直接镜检
病损组织剪碎或研磨后,直接镜检可见到有或无隔的宽菌丝,但阳性率极低。
2、真菌培养
取患者鼻部分泌物等进行真菌培养,培养出蛙粪霉、耳霉菌落可以确诊。
3、血清学检查
免疫扩散试验可做为诊断和判断疗效的辅助方法。
检查-病理检查:
取小块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辅助诊断。组织病理呈肉芽肿改变,多为嗜酸粒细胞浸润,偶有小片灶状坏死,经常在多核巨细胞内见到不规则分枝、壁薄偶尔有隔的宽菌丝,并在其周围有厚的嗜酸性结构呈袖套状环绕。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面部、臀、大腿等部位出现无痛性毁容性肿块,或常规难治的胃肠道疾病,以及患者居住在热带或亚热带,再结合组织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等检查(若在病变组织中多次培养出形态特征符合蛙粪霉或耳霉菌特点的真菌并得到病理证实),可以诊断本病。
治疗-治疗原则:
虫霉病的治疗主要为药物治疗,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炎症缓解后,可以采用手术切除病灶。鼻塞严重者,可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鼻塞严重者,可使用热水蒸汽治疗或遵医嘱服用药物等。
治疗-药物治疗:
1、碘化钾
把碘化钾涂抹在患处,一般治疗3个月左右,部分患者可痊愈。
2、抗真菌药物
首选全身抗真菌治疗,患者容易产生耐药性,因此要早期、足量,足疗程地使用。常用药物有磺胺甲基异噁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等。将来,随着少见真菌感染的增多,新的广谱高效三唑类药(伏立康唑)及棘球白素将取代两性霉素B,用于少见真菌感染。
治疗-相关药品:
碘化钾、磺胺甲基异嗯唑、酮康唑、伊曲康唑、氟康唑、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病情严重且保守治疗无效者,可待药物治疗使炎症缓解后,采用外科手术切除病灶。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及时接受规范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可导致面部奇特毁容外观,严重影响美观,可造成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
2、治疗不及时,可转为慢性,反复发作。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过正规治疗,都可控制病情,不影响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后-复发性:
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可导致面部奇特毁容外观,严重影响美观,可造成患者巨大的心理压力。
(2)部分患者可转为慢性病程,反复发作,患者可能因此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甚至抑郁。
(3)本病为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将疾病传染给家属而产生忧虑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不要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分散患者注意力,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患者应相信医生,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可适当参加文艺活动,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温度、湿度均适宜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6、穿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磨破皮肤的风险。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定时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换药,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切口,若出现红肿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维持身体所需营养。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术后患者应先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食物,慢慢过渡到正常食物。
5、为保持病人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毒素的排泄和健康的恢复,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应量也要增加。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尽量避免去疾病暴发地区。
2、在非洲热带雨林生活的人群,外出时应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和长筒袜,在身上喷昆虫驱避剂,降低被昆虫叮咬的机会。
3、非洲热带雨林生活的人群应注意安装纱窗和纱门,使用蚊帐,喷昆虫驱避剂,减少昆虫进入家中叮咬家人的风险。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避免虫媒孳生。
5、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