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丹痧疾病英文名称: scarlatina疾病别名: 烂喉丹痧、烂喉痧、疫痧、疫疹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丹痧
疾病英文名称: scarlatina
疾病别名: 烂喉丹痧、烂喉痧、疫痧、疫疹
疾病概述:
丹痧(scarlatina)是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又名烂喉痧、烂喉丹痧、疫痧、喉痧等。临床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皮肤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主要特征。任何年龄都可发病,尤以2岁~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本病若早期诊断,治疗及时,一般预后良好,但也有少数病例在病程中或病后并发心悸、水肿、痹证等疾病。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就诊科室: 中医科、传染科
发病部位: 全身、咽喉
常见症状: 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皮肤弥漫性猩红色皮疹
主要病因: 感受痧毒疫疠之邪
检查项目: 血常规检查、细胞学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猩红色皮疹,伴有发热,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注意静养,避免风寒,防止心悸、水肿等并发症发生。
临床分类:
1、邪侵肺卫
见于疹前期,主要表现为肌肤无汗,咽喉红肿肿痛,影响吞咽,皮肤潮红,痧疹隐现,常伴有突然发热,头痛,恶寒,口渴;舌红,苔薄白或苔薄黄,脉浮数有力。
2、毒炽气营
见于出疹期,主要表现为咽喉肿痛,甚者糜烂,全身皮肤密布细小红疹,色红如丹,甚则疹色紫红或瘀点,皮疹由颈、胸开始,继而弥漫全身,压之退色。伴有壮热,烦躁,口渴;疹1天-2天后舌质红绛起刺,舌苔黄糙,继则剥脱,状如杨梅,脉数有力。
3、疹后阴伤
见于恢复期,主要表现为丹痧布齐后1天~2天,身热渐退,或见低热,疹退后皮肤脱屑、脱皮。咽部糜烂疼痛减轻,唇干口燥,或伴有干咳,食欲不振;舌红少津,苔剥脱,脉细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属乙类传染病。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儿与带菌者。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亦可经皮肤创口或产道感染。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任何年龄都可发病,2岁~8岁儿童发病率较高。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两季为多。
病因-总述:
丹痧的发病原因为感受痧毒疫疠之邪,病位在肺胃两经。主要病机为痧毒疫疠之邪侵犯肺胃,热毒炽盛,内外充斥,外透肌肤。若痧毒内陷,或余毒未尽,则可致变证。
病因-基本病因:
1、痧毒疫疠之邪趁时令不正、寒暖不调之时,从口鼻侵入人体,蕴于肺胃二经,郁而化热、化火。火热之毒发散,犯卫、入营、伤阴,从而形成邪侵肺卫,毒在气营,疹后伤阴三个病理阶段。
2、疾病初起,邪在肺卫,外窜肌表可见痧疹;邪毒入营,阴液亏损,可见“杨梅舌”等。疾病后期,痧毒已透,但肺胃阴伤,如余毒未消,流注肾脏,水液潴留,则引起水肿;热毒耗伤心阴,则出现心悸、结代脉等。
症状-总述:
丹痧主要表现为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皮肤弥漫性猩红色皮疹。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可分为疹前期、出疹期、恢复期。
症状-典型症状:
1、疹前期
一般不超过24小时,少数可达2天。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咽痛,吞咽时加剧。伴头痛,恶心,呕吐,厌食,烦躁不安等症。咽及扁桃体有脓性渗出物。软腭充血,有细小红疹或出血点,称为黏膜内疹,每先于皮疹出现。舌苔白,舌尖和边缘红肿,突出的舌乳头也呈白色,称为“白草莓舌”。
2、出疹期
多在发热24小时内出疹,皮疹最早见于耳后、颈部、上胸部、腋下,然后迅速由上而下波及全身。皮疹特点是全身皮肤弥漫性发红,其上有红色细小丘疹,呈鸡皮样,抚摸时似砂纸感,压之退色。皮疹密集,疹间皮肤红晕,偶可见正常皮肤,用手指按压皮疹,皮疹色退,暂呈苍白,10余秒后恢复原状,称“贫血性皮肤划痕”。皮肤皱褶处如腋窝、肘窝、腹股沟等处,皮疹密集成线状排列,可夹有出血点,形成明显的横纹线,称为“帕氏线”。起病4天~5天时,白苔脱落,舌面光滑鲜红,舌乳头红肿突起,称“红草莓舌”。面部潮红,无皮疹分布,口唇周围苍白,形成“环口苍白圈”。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3、恢复期
皮疹于3天~5天后颜色转暗,逐渐消退,体温逐渐下降,一般情况好转。皮疹消退后1周,开始按出疹先后脱皮,先从面部糠屑样蜕皮,渐及躯干,最后四肢,重证可见大片状蜕皮,以指趾间最明显。约2周脱尽,蜕皮后无色素沉着。
症状-并发症:
1、心悸
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患者由于热毒炽盛,可及他脏。若伤于心络,耗损气阴,心失所养,则见心悸、乏力、脉象结代等证候。
2、痹证
少数患者余邪热毒流窜筋肉关节,经络痹阻,可导致关节红肿疼痛的痹证。
3、水肿
热毒损伤肺脾肾,导致三焦水液通调失职,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则见水肿、小便不利等证候。
就医-急诊指征:
1、若疹出不畅,壮热,无汗,神志昏迷等症状。
2、或已出疹,但色紫暗夹有瘀点,伴有神昏、谵语等症状。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若出现全身性皮疹,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咽喉肿痛。
2、或伴有心悸、胸闷、水肿、尿血,或关节肿痛。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传染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简单查体,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一般需要进行X线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等,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咽喉肿痛或腐烂,猩红色皮疹是什么时候发现的,多长时间了?
2、发现皮疹之前有没有吃过什么食物或药物?
3、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呕吐?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用什么药物治疗过?
5、大小便正常吗,饮食情况如何?
6、亲属或者同学中是否得过类似的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是什么病?什么原因引起的?
2、严重吗?传染性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需要怎么治疗?需要住院治疗吗?
6、治疗多久才能好?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还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血清学检查、病原学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等等检查,以帮助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神态、面色、皮肤出疹情况,咽喉红肿情况,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以及呕吐时声响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疼痛,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汗出,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皮肤局部的温度、潮湿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增高,可用于麻疹等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
2、尿常规检查
包括尿量、尿素、肌酐等,怀疑有肾炎等并发症时,可协助诊断和临床治疗依据。
3、血清学检查
包括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血清抗体lgM、lgG,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病毒导致的麻疹和风疹的鉴别。
4、病原学检查
咽拭子或伤口分泌物的细菌培养可有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生长。可以作为确诊依据。亦可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咽拭子涂片,以进行快速诊断。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可以初步明确患者心脏情况,了解有无合并心脏疾患,以便临床治疗。
检查-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检查可以了解心影大小,是否合并心脏疾病及水肿等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发热、咽喉肿痛或腐烂、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等相应临床表现,再结合中医望闻问切以及相应的辅助检查结果,即可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要与麻疹、奶麻、风疹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本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弥漫性猩红色皮疹为主症。起病急骤,多数患者在发病后12小时~24小时内出现丹疹,1日之内遍布全身。
2、咽部及喉核充血、肿胀,表面有黄白腐物易拭去,或软腭部位有红色小出血点,颈部臀核肿大。丹疹最早见于耳后、颈部、上胸部、腋下、腹股沟,渐及背部、腹部和四肢,面部潮红无皮疹,口脣周围苍白,疹退后有片状脱屑。
3、多发于冬春季节,有流行病史和接触史。
诊断-鉴别诊断:
1、麻疹
麻疹潜伏期一般6~21天,初期有发热,咳嗽,流涕,泪水汪汪的症状;发热3日-4日出疹,出疹时发热更高;皮疹为暗红色斑丘疹,疹间有正常皮肤。发疹有一定顺序,约3天左右出齐;疹后有糠麸样脱屑,有色素沉着。
2、奶麻
奶麻潜伏期一般7天-17天,初期突然高热,一般情况好;发热3~4天出疹,热退疹出;皮疹为玫瑰色斑丘疹,较麻疹细小,发疹无一定顺序。发热24小时后布满全身。疹后无脱屑,无色素沉着。
3、风疹
风疹潜伏期一般14~21天,初期发热,咳嗽流涕,枕后淋巴结肿大;发热1/2天~1天出疹,皮疹为淡红色斑丘疹,较麻疹为稀少,发疹无明显顺序,24小时布满全身。疹后无脱屑,无色素沉着。
治疗-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以清热解毒,清利咽喉为基本治疗法则。病初邪在肺卫,宜辛凉宜透,清热利咽;出疹期毒在气营,宜清气凉营,泻火解毒;恢复期疹后伤阴,宜养阴生津,清热润喉。若发生心悸、痹证、水肿等病证,则参照有关病证辨证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邪侵肺卫
(1)方药:解肌透痧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桔梗、甘草、射干、牛蒡子、马勃、荆芥、蝉蜕、浮萍、豆豉、葛根、连翘、僵蚕。
(3)中成药:银翘解毒颗粒、小儿清咽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
2、毒炽气营
(1)方药:凉营清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水牛角、赤芍、丹皮、生石膏、黄连、黄芩、连翘、板蓝根、生地、石斛、芦根、玄参。
(3)中成药:小儿金丹丸、清开灵泡腾片、小儿牛黄颗粒。
3、疹后阴伤
(1)沙参麦冬汤加减。
(2)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玉竹、天花粉、甘草、扁豆、桑叶。
(3)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
治疗-相关药品:
银翘解毒颗粒、小儿清咽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金丹丸、清开灵泡腾片、小儿牛黄颗粒、生脉饮口服液,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暂不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西医治疗
首选青霉素。如青霉素过敏,可用红霉素或头孢类抗生素。
2、针灸疗法
(1)发热咽痛的患者,可用毫针天突、曲池、合谷、少商等穴位,用泻法,不留针。
(2)咽喉疼痛属实热的患者,可选少商或商阳穴,用三棱针点刺岀血。
(3)咽喉疼痛属阴虚的患者,可针刺太溪、照海、鱼际。
3、外治法
咽喉肿痛腐烂者可选用锡类散、冰硼散、珠黄散吹喉。
治疗-治疗周期:
丹痧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丹痧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丹痧发病较急,危害较大,传染十分迅速,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及时治疗。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则本病治愈亦很快,预后良好。若治疗不及时,或延误诊断则有可能并发水肿、痹证、心悸等疾病。
预后-危害性:
1、在本病的发展过程中或恢复期,因患儿体虚,邪毒炽盛,若邪毒内陷心肝,则见神昏抽搐等变证。
2、本病的发展过程中,少数患者由于热毒炽盛,可及他脏。可出现心悸、痹证水肿等并发症。
预后-治愈性:
只要早期诊断,及早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很快治愈。
预后-复发性:
本病感染后可获得较长久的抗菌和抗红疹毒素的能力。由于红疹毒素有型特异性,型间没有交叉免疫,故可见到再次罹患本病的患儿。但只要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阴性后,复发的几率很小。
日常-总述:
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治疗效果,缓解或控制症状,以促进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患儿须隔离治疗,尤其学龄儿童应予劝慰开导,适时解释病情,安心休息配合治疗。
2、烦躁不安的患儿要耐心调护,防止哭吵过度而加重症状。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宜浓煎,少量温服、频服。中成药可给清热解毒口服液等。
2、口渴的患者可用鲜芦根煎汤代茶饮。
3、咽喉肿痛溃烂的患者可用西瓜霜、锡类散、冰硼散吹喉,以消肿止痛、祛腐生肌。
4、岀疹时皮肤发痒可选用防风、蝉蜕煎水洗浴。
5、使用退热剂后应密切观察体温及汗出情况,汗出较多时应及时更换内衣,注意保暖,防止复感外邪。
6、婴幼儿服药不合作时,可用塑料软管将汤药送至其舌根部使之吞下。
7、如使用水杨酸类药物,需观察有无恶心、呕吐、重听、头痛等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师。
日常-生活管理:
1、丹痧传染性最强,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应执行呼吸道隔离制度,至症状消失,咽培养3次阴性,无并发症方可解除隔离。居室环境应保持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温度适宜。
2、发热期间应卧床静养,避风寒,防止并发症。一般在退疹后1周可逐渐下床活动。
3、注意皮肤清洁,勤剪指甲,避免搔抓,防止皮肤感染。忌用肥皂清洗,以免刺激。皮肤脱皮时,半脱落处可用剪刀修去,患儿切勿撕剥皮屑。
4、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或银花甘草液含漱。唇部涂液状石蜡,以防干裂。
日常-病情监测:
1、疾病初期注意观察发热及咽喉肿痛、糜烂程度,以及局部有无皮疹开始出现,若有皮疹,详细观察和记录皮疹的透发和分布情况。
2、疾病后期注意观察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如出现心悸、胸闷、水肿、尿血,或关节肿痛,及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主要复查尿常规、血常规、病原学检查、X线检查、心电图等检查等项目,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易消化流质或半流质,摄入足够的水分与热量,多食水果及蔬菜,忌油腻辛辣及鱼腥发物。食物温度适宜,不宜过冷过热,减少对咽部的刺激。
饮食建议:
1、邪侵肺卫的患者饮食以流质、半流质为宜,如稀粥、米汤、面条、绿豆汤等,或以鲜芦根、鲜茅根煎水代茶饮用,补充水分。
2、邪入气营有高热的患者,给予流质饮食,并配以西瓜汁、甘蔗汁、绿豆汤等甘凉生津饮料。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输液补充热量和液体。
3、疹后阴伤的患者注意饮食调养,给予瘦肉菜泥、银耳百合汤等食物调补,配合养阴、降火、除热的食疗,如鸭蛋汤、鸽子汤、芦根汤等。
4、咽喉肿痛显著的患者予甘桔饮利咽、祛痰,恢复期应逐渐过渡到高蛋白、高热量的半流质饮食,如鸡肉泥、藕粉、莲子粥等。
5、病情好转可改为软饭,但仍应注意少油腻及无辛辣刺激的食物,并保持大便通畅。
饮食禁忌:
1、忌食油炸糕、炸猪排、奶油蛋糕,肥油,带油的鸡汤、鸭汤等油腻的食物,妨碍小儿的消化,不利于疾病恢复。
2、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以免加重症状。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等食物。这些食物多属温热,易助热生火。
预防措施:
丹痧目前尚无自动免疫预防的疫苗,预防着重在控制疾病的传播。通常可以通过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减少疾病的发生。
1、发现丹痧患者应及时隔离,隔离至临床症状消失,咽拭子培养链球菌阴性时解除隔离。对密切接触的易感人员应隔离7天~12天。
2、对患者的分泌物和污染物及时消毒处理,接触患者应戴口罩。
3、疾病流行期间,儿童集体场所应经常进行消毒。冬春流行季节,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减少传染机会。
4、小儿稚阳之体,卫外不固,易染邪成病,故当平素加强患儿体质锻炼,顺应节气,调适冷暖,以防并发症。
5、易感儿童加强预防,可口服板蓝根、大青叶等清热解毒中药煎剂。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