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疾病英文名称: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
养生
疾病名称: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疾病英文名称: 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premature beats
疾病别名: 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交界性期前收缩
疾病概述: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atrioventricular junctional premature beats)简称交界性期前收缩,是早于基础心律(多为窦性心率)而提前出现的房室交界区的异位搏动。本病较为少见,可发生于心脏病患者,如缺血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患者发生洋地黄中毒、低血钾等,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也可发生本病。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偶有心悸,若继发于其他疾病可出现原发病的症状。治疗主要针对病因及诱因,症状明显者可辅助药物治疗,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时一般预后良好,若继发于心力衰竭等器质性心脏病则预后一般。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心血管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心脏
常见症状: 心悸、心前区跳动或心脏停跳感、胸闷、头晕、乏力
主要病因: 器质性心脏病、药物毒性作用、缺钾、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心脏神经症、不良生活习惯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心电图
重要提醒: 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时一般预后良好,若继发于心力衰竭等器质性心脏病则预后一般,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关中医疾病: 心悸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较为少见,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流行病学-死亡率:
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时预后良好,一般不导致死亡,死亡率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心脏神经症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病因-总述:
本病可发生于正常人,也可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亦可因某些药物的毒性作用而患本病。主要的发病机制是病变的浦肯野纤维细胞膜对不同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导致自律性增强而产生期前收缩。除此之外心脏神经症与不良的生活习惯会提高本病发病率。
病因-基本病因:
1、器质性心脏病
患有冠心病、晚期二尖瓣病变、心肌病、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二尖瓣脱垂、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患者常容易患本病。
2、药物毒性作用
洋地黄、锑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毒性作用可引起本病的发生。
3、其他因素
缺钾以及心脏手术或心导管检查都可引起本病发生。
病因-危险因素:
1、心脏神经症
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疲劳、消化不良的人容易患本病。
2、不良生活习惯
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均容易患本病。
症状-总述:
患者可无症状,或自觉心悸、心前区跳动或心脏停跳感等。当期前收缩发作频繁时可有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当本病继发于其他疾病时,可伴有原发疾病的症状,同时可能因本病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和心力衰竭。
症状-并发症:
阿斯综合征:患者可因严重心律异常而诱发阿斯综合征,临床少见。
症状-伴随症状:
本病继发于其他疾病时,可伴有原发疾病的症状。同时可诱发或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
1、心力衰竭
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严重时咳白色泡沫状痰或粉红色泡沫痰,患者有恐惧和濒死感。
2、心绞痛
患者可出现发作性胸痛,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下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甚至横贯前胸,常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经、咽或下颌部。胸痛常为压迫感、发闷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一般疼痛出现后逐渐加重后,3~5分钟内逐渐消失。
就医-急诊指征:
1、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烦躁不安,严重时咳白色泡沫状痰或粉红色泡沫痰,有恐惧和濒死感。
2、患者出现发作性胸痛,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下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甚至横贯前胸,常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经、咽或下颌部。胸痛常为压迫感、发闷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
以上情况均应至急诊就诊。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自觉心悸、心前区跳动或心脏停跳感。
2、患者自觉胸闷、头晕、乏力。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情况均需及时就医检查。
就医-就诊科室:
1、当患者情况危急时应就诊于急诊科。
2、当患者症状平稳,应就诊于心血管内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胸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以前出现过同样的症状么?
2、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既往有心血管病史么?
4、您最近工作忙么?有感觉精神紧张、疲乏么?
5、您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吗?
6、您抽烟么?饮酒么?喜欢喝浓茶么?
7、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
4、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5、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6、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心悸、心前区跳动或心脏停跳感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首先进行详细的问诊,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会建议患者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以明确诊断与鉴别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脉搏、心脏部位的体格检查以了解病情、协助诊断。
1、脉搏节律不均匀。
2、心脏听诊可发现一次提前搏动后有较长的间歇。期前收缩的第一心音增强,第二心音减弱或消失,有时呈联率。
检查-其他检查:
12导联心电图:交界性期前收缩可逆行向上传导至心房和顺行向下传导至心室,其传导速度不同,心电图可表现为提前出现逆行P’波并可引起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P波引起的QRS波群相似,此时P’-R间期<0.12秒;也可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逆行P’波重叠在QRS波群之中或出现在QRS波群之后,此时R-P’间期<0.20秒。交界性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完全。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在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体格检查后,结合12导联心电图明确诊断,并排除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等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本病主要通过心电图诊断,12导联心电图。交界性期前收缩可逆行向上传导至心房和顺行向下传导至心室,其传导速度不同,心电图可表现为提前出现逆行P’波并可引起QRS波群,形态与正常窦性P波引起的QRS波群相似,此时P’-R间期<0.12秒;也可表现为提前出现的QRS波群,逆行P’波重叠在QRS波群之中或出现在QRS波群之后,此时R-P’间期<0.20秒。交界性期前收缩的代偿间歇完全。
诊断-鉴别诊断:
1、房性期前收缩
主要依靠心电图鉴别两者,房早的P’波常提前出现,与其前窦性心律的P波形成配对期,其长短代表房早的提前程度。P’的长短代表房早的提前程度。P’的形态取决于房早出现在心房的位置,但不同于窦性P波。P’-R间期可正常,也可延长或不能传导到心室(称未下传的房早),易发生在配对间期较短,或并存房室传导障碍的患者。房早引起的QRS波群相对正常,也可出现QRS波群宽大畸形的情况。代偿间歇不完全。
2、室性期前收缩
主要依靠心电图鉴别两者,室早的典型特征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其前没有相关的P波,ST段和T波常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
治疗-治疗原则:
交界性期前收缩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病因或诱因,对于期前收缩频发且症状明显者可口服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阿替洛尔和艾司洛尔等为选择性β1受体阻滞剂。普萘洛尔、纳多洛尔等为非选择性β1、β2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本病治疗。
2、钙通道阻滞剂
对房室传导功能有明显抑制作用,代表药物有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
治疗-相关药品:
美托洛尔、阿替洛尔、艾司洛尔、普萘洛尔、纳多洛尔、维拉帕米、地尔硫卓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若本病诱发和加重心绞痛或心力衰竭时,应做如下处理。
1、急性心力衰竭
治疗上以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去除诱因为主要治疗目的。一般予坐位,双脚下垂,吸氧、镇静、快速利尿、扩张血管、正性肌力药治疗、支气管解痉、机械通气为主要治疗措施。
2、心绞痛
发作时应立刻休息,一般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药物治疗首先考虑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其次是减少缺血、缓解症状及改善生活治疗。
治疗-中医治疗:
中医药对交界性早搏的主要干预手段为药物治疗、针刺疗法等,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1、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证:予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主方用安神定志丸。
(2)心脾两虚证:予以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主方用归脾汤。
(3)阴虚火旺证:予以滋阴清热、养心安神,主方用天王补心丹。
(4)心阳不振证:予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主方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5)水饮凌心证:予以振奋心阳、化气利水,主方用苓桂术甘汤。
(6)痰火扰心证:予以清热化痰、宁心安神,主方用黄连温胆汤。
(7)心血瘀阻证:予以活血化瘀、理气宁心,主方用血府逐瘀汤。
2、针刺治疗
针刺治疗对本病的症状改善有作用,常用取穴有间使穴、神门穴、心俞穴、巨阙穴。心血不足,加膈俞穴、脾腧穴、足三里穴;肝肾阴虚,加厥阴俞穴、肾俞穴、太溪穴;水饮内停者加脾俞穴、三焦俞穴、气海穴;痰热上扰者,加肺俞穴、尺泽穴、丰隆穴;心胆气虚者加内关穴、厥阴俞穴、太溪穴。
以上均须在专业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自行用药或针灸。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患者无器质性心脏病时,一般预后较好。当继发于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等器质性心脏病者,预后一般。
预后-危害性:
部分患者因频繁发作本病导致严重焦虑、失眠等不适。
预后-自愈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发作频率不高时,可不需要治疗自行痊愈。
预后-治愈性: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绝大多数可以治愈,暂无大样本研究数据。
预后-根治性:
本病可复发。
日常-总述:
日常生活中应给予交界性期前收缩患者爱与关心,使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患者应管理好生活方式,避免复发。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部分患者因频繁发作本病导致严重焦虑、失眠等不适,从而导致本病发作更为频繁,使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同时精神焦虑也会诱发本病。
2、护理措施
患者应该正确认识本病,树立良好的心态,家人也应该给予患者关怀与安慰。
日常-用药护理:
1、β受体阻滞剂的多数不良反应与其药理学效应有关,如头晕、疲乏、心率减慢、传导阻滞、雷诺现象、性功能障碍和哮喘患者的气道阻塞加重等。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药物,用药出现以上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2、钙通道阻滞剂的不良反应包括水肿、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药物,用药出现以上情况时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应放松心情,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和疲劳。
2、服用洋地黄、锑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氯仿、环丙烷麻醉药等可诱发本病的药物需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3、戒烟、戒酒,不喝浓茶。
日常-病情监测:
由于本病有复发可能,出现以下情况应警惕复发,及时就医检查。
1、患者自觉心悸、心前区跳动或心脏停跳感等,可能为本病复发,应及时就医检查。
2、当患者有胸闷、头晕、乏力等症状,可能为本病发作频率增加,应及时就医检查。
日常-复诊须知:
复诊目的是检测病情变化,调整用药。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由专业医师评估转归。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以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合理、平衡的膳食营养结构。
2、增加全谷物、杂粮、杂豆和薯类的摄入,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发病风险。
3、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适量吃鱼类、蛋类、豆制品、乳制品,有助于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发病风险。
饮食禁忌:
1、不可饮用浓茶。戒烟、戒酒。
2、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或变质的食品。
预防措施:
1、患有器质性心脏病时,应及时就医,尽早干预,积极治疗,避免本病发生。
2、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
3、在服用有毒性的药物时,如洋地黄、锑剂、奎尼丁、拟交感神经类药物等,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服用。
4、避免过度吸烟、饮酒或喝浓茶。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