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疾病别名: 分裂情感性障碍疾病概述: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又称为分离情感性障...
养生
疾病名称: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疾病别名: 分裂情感性障碍
疾病概述: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又称为分离情感性障碍,患者可同时出现交替出现幻觉、妄想等分裂性症状,以及躁狂、抑郁等情感性症状。目前本病的确切病因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异常、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对于分离情感性精神病目前并没有治愈的方法,因此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物理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躁狂、抑郁、妄想、幻听、情绪高涨、心情低落
主要病因: 目前病因并不十分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头部CT、头部MRI、量表检查
重要提醒: 亲友不要对患者抱有歧视想法,要多关心、鼓励患者,帮助患者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
临床分类:
国际疾病分类(ICD-11)将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分为三型。
1、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躁狂症状均突出。
2、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抑郁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分裂性症状和抑郁性症状均突出。
3、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混合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精神分裂症症状与混合型双相障碍同时存在。
4、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其他型)
不属于上述三型典型,不能归于上述三型中的任何一型中。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一般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分裂情感性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5%~0.8%。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青少年或成年人。
病因-总述:
目前来说,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病因并不十分明确,有研究认为本病可能与遗传因素、大脑结构异常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发现,分裂情感性障碍患者一级亲属发生精神障碍的比率,要大于精神分裂症。
2、大脑结构异常
有研究显示,在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大脑的各个区域都可发现脑结构异常,例如颞叶、顶叶等。并且,这些结构的改变与精神分裂症和情感障碍发生改变的区域是一致的。这些影像改变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分裂情感性障碍与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临床表现的重叠。
3、心理社会因素
虽然许多研究表明本病的发生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但尚未发现决定性的因素。目前仅认为心理社会因素会促进本病的出现,常见的因素包括各种应激事件、孕期饥饿、缺少社会支持、人格侮辱等。
病因-危险因素:
1、长期存在紧张、焦虑的情绪,或处于高压的环境下。
2、母亲在孕期被病毒感染,导致孩子容易出现精神障碍。
症状-总述:
患者可出现精神分裂症状和情感症状(躁狂、抑郁)同时存在或交替发生,并且还可反复发作。本病起病急,患者以躁狂、抑郁等情感症状为主要表现,病程多在3个月以内。
症状-典型症状:
1、分裂情感性障碍(躁狂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患者的分裂性症状和躁狂症状均突出。患者可出现心境高涨,伴有自我评价增高和夸大观念,有时还可出现更明显的兴奋或易激,且伴攻击性行为。同时存在精力旺盛、活动过多、集中注意力受损,正常社会约束力丧失等症状。患者还可存在关系妄想、夸大或被害妄想。此型患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明显,虽常有广泛的行为紊乱,但一般在数周内可完全缓解。
2、分裂情感性障碍(抑郁型)
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患者的分裂性症状和抑郁症状均突出。通常伴有一些特征性的抑郁症状或行为异常,如迟缓、失眠、无精打采、食欲或体重下降、兴趣减少、难以集中注意力,患者还有内疚、无望感及自杀观念。同时存在其他更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如妄想、幻听等。该型患者表现不如躁狂型鲜明或令人吃惊,但症状一般持续时间较长,预后较差。
3、分裂情感性障碍(混合型)
在疾病的同意次发作中,精神分裂症症状和混合型双相情感性障碍同时存在。患者既有躁狂发作的症状,又有抑郁发作的症状。同时伴有精神病性表现,比如患者可存在关系妄想、夸大或被害妄想
4、分裂情感性障碍(其他型)
根据患者发作的主要临床表现,分裂情感性障碍还可分其他型,其表现不似上述三型典型,不能归于上述三型中的任何一型。
症状-并发症: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治疗,躁狂或抑郁等症可能会持续加重,导致患者出现自杀倾向。
就医-门诊指征:
1、性格突然出现明显的变化,如开朗的性格转变为沉闷;
2、出现一些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如妄想、幻听等;
3、出现躁狂、抑郁等情绪;
4、出现其他进展性的症状或体征。
出现以上情况均需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一般可以到精神心理科就诊检查。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2、您之前有过其他疾病吗?服用过什么药物?
3、您的工作是什么?平时工作压力大吗?
4、您与同事、家人的关系怎么养?
5、您睡眠好不好?
6、您出生时是否为早产儿或低体重儿?
7、您饮食习惯怎么样?平时酗酒吗?
8、您平时有长期服用什么药物吗?
9、您有过自杀或伤害他人的想法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为什么会出现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2、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4、我的抑郁严重吗?
5、您建议尝试什么治疗?
6、治愈的概率大吗?这个病会不会遗传?
7、这个治疗方案如果失败,我还可以做哪些治疗?
8、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怎么护理?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在就诊时医生首先会通过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的精神情况,随后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肾功能检查、甲状腺功能检查、头部CT、头部MRI以及精神量表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和患者进行沟通交流,观察患者的行为、情绪状态、言谈与思维、感知觉、认知功能、自知力等,以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以及甲状腺检查,了解患者是否有肝肾功能异常或甲状腺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疾病。
检查-其他检查:
患者可能还需要进行一些量表检查,如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等,帮助了解患者的症状及严重程度。
检查-影像学检查:
通过脑部CT、MRI(核磁共振)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患者脑部的情况,查看是否有病理性变化。
诊断-诊断原则:
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患者在疾病早期很可能会被诊断为最早出现的精神性障碍,而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了符合本病的诊断依据时,才可能会被诊断分裂情感性精神病。
诊断-诊断依据:
1、在疾病的同一次发作中,患者有主要心境发作(重性抑郁或躁狂),同时还存在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症状。其中重性抑郁发作患者,必须包括抑郁心境的诊断标准。
2、在疾病的全程中,在缺少主要心境发作(抑郁或躁狂)的情况下,存在持续2周或更长时间的妄想或幻觉。
3、在此疾病的整个病程的大部分时间内,包括活动期和残留期,患者存在符合主要心境发作诊断标准的症状。
4、排除其他精神疾病引起。
诊断-鉴别诊断:
1、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
躯体的一些疾病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相应的精神症状,不过根据患者的血常规、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相关检查,可以鉴别。
2、精神分裂症
虽然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也可伴有焦虑、抑郁等症状,但这些症状所占病程的比例并不相同。分裂情感性精神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持续时间长,可占病程的大部分时间,而精神分裂症的抑郁等症状多出现在疾病的前驱期或残留器,持续时间短。
3、心境障碍
可通过情感症状持续的时间区别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和心境障碍。两者的精神病性症状都可以从疾病开始持续到疾病恢复前,但情感症状持续的时间明显不同。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目前来说并不能治愈,仅能够通过药物进行控制,尤其是在病程发作期间,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还需要辅助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目前并没有针对本病的特效药物,仅能够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控制。
1、抗精神病药物
(1)第一代抗精神病药物:常用氯丙嗪等药物,氯丙嗪作为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能有效控制高度兴奋的病人,并且和锂盐合用效果比单独使用效果好。
(2)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常用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药物,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分裂症状。
2、心境稳定剂
(1)锂盐:锂盐可和抗精神病药物联合用于分裂情感性精神病躁狂发作的急性期治疗,并且锂盐可用于维持治疗及预防分裂躁狂型或双相型复发。接受长期锂盐治疗的病人应注意液体和食盐的摄入,定期检测血锂水平、肾和甲状腺功能。此外,锂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发育。妊娠头3个月要慎用。
(2)丙戊酸钠、卡马西平:部分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的病人,可考虑丙戊酸钠、卡马西平单独或合并使用。
3、抗抑郁药物
常用阿米替林、多塞平等药物,在急性期可以和抗精神病药联合应用,但合用时副作用明显。
治疗-相关药品:
氯丙嗪、丙戊酸钠、卡马西平、阿米替林、多塞平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本病的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目前分裂情感性精神病并没有治愈的方法,所以患者可能需要长期治疗,该病的预后不及情感性障碍,但相比于精神分裂症的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由于抑郁、躁狂等精神症状反复出现,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丧失生活信心。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缓解症状。
预后-治愈率:
由于目前缺乏权威数据统计,因此暂无确切的治愈率。
预后-生存周期:
本病对患者的自然寿命一般不会有影响。
日常-总述:
科学有效的护理有利于帮助患者控制病情,尽快恢复,家属要多关注患者的内心变化,开导患者,帮助其树立克服疾病的信心,另外患者自己也要积极配合治疗,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用量。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由于社会上普遍存在对精神病的歧视和偏见,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常表现为自卑、抑郁、绝望等,有的患者会因为无法承受压力或症状反复发作而自杀。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多给一些爱心和理解,满足其心理需求,尽力的消除病人的悲观情绪。
(2)患者生活在家庭中,与亲人朝夕相处,接触密切,家属便宜对病人的情感行为进行细致的观察,病人的思想活动,也易于向家属暴露,家属应掌握适当的心理护理方法,随时的对病人进行启发与帮助。启发病人对病态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以积极的心态,好回归社会。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随意加减药物的用量,即使已经感觉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也不能随意停药,以免出现复发。
2、患者在用药期间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应用奥氮平时可能会出现嗜睡、食欲增加等不良反应,需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规律作息,早睡早起,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失眠的症状,可以通过腹式呼吸或睡前听一些轻音乐来助眠。
2、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增强身体素质,改善不良情绪以及帮助睡眠。
3、平时注意预防中暑,服药会干扰人体调节体温方式,因此,夏季温度过高,会让患者中暑和精神症状发作,因此要注意预防中暑。
饮食调理:
一般饮食对于本病并没有较大的影响,患者可在咨询医生后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但应注意调整就餐时间,规律饮食,不可过饥过饱。
饮食建议:
1、可以多吃一些豆类、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食物。
2、定时定量用餐,合理膳食。
3、吃饭时可以放一些悠扬的音乐,在心情愉悦的情况下用餐。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减少摄入咖啡、可乐、咖啡、辣椒等有刺激性或引起兴奋的饮料和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避免摄入太多高热量食物,尤其是对于因服用抗精神病药物而致体重增加,糖脂代谢异常,甚至引起糖尿病的患者,更应减少糖及油腻食物的摄入。
预防措施:
对于分裂情感性精神病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预防措施,但是可以通过下列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1、学会用正确的方式释放压力,例如可以找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呐喊,或是向他人倾诉等方法,不要长时间的憋在心里。
3、保持良好的情绪,培养自己乐观的心态,克服自己的性格缺点,让自己能够适应各种环境。
3、遭受重大事件的刺激后,如果长时间难以缓解,可以去进行心理咨询。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