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腹股沟疝疾病英文名称: inguinal hernia疾病概述: 腹股沟区位于大腿根部三...
养生
疾病名称: 腹股沟疝
疾病英文名称: inguinal hernia
疾病概述:
腹股沟区位于大腿根部三角形区域,腹股沟疝(inguinal hernia)是指腹腔内脏器通过腹股沟区的先天或后天缺损向体表突出所形成的腹外疝,可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其病因主要为腹壁薄弱和腹内压力增高。强力劳动或排便等引起的腹内压骤增为其诱发因素。早期可仅有轻度坠胀感,随着疾病进展,疝块逐渐增大,造成腹壁损伤,影响日常生活。当发生嵌顿或绞窄时,易造成小肠坏死、肠梗阻等情况,严重时可危及生命,应尽早手术治疗。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暂无明确证据表明该病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腹部
常见症状: 腹股沟区肿块、坠胀感、疼痛、消化不良、腹部绞痛、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腹壁薄弱或缺损、腹内压骤增
检查项目: 腹部体格检查、B超、CT检查
重要提醒: 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避免疝块肿大、加重腹壁损害、影响生活或进展为绞窄性疝而出现生命危险。
临床分类:
1、根据耻骨肌孔解剖部位
(1)腹股沟斜疝:指从内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常见于儿童及青壮年,腹股沟区突出肿块,逐渐增大并导致腹股沟区坠胀感,并穿过浅环甚或进入阴囊嵌顿几率大。
(2)腹股沟直疝:指从直疝三角凸起的疝。常见于年老体弱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当病人直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平卧后疝块多能自行消失,不需用手推送复位。直疝很少进入阴囊,极少发生嵌顿。
(3)股疝:指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平时无症状,多偶然发现,疝块往往不大,表现为腹股沟韧带下方卵圆窝处有一半球形的突起。易复性股疝的症状较轻,常不为病人所注意,尤其在肥胖者更易疏忽。股疝若发生嵌顿,除引起局部明显疼痛外,常伴有较明显的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症状。
(4)股血管前疝:疝在股鞘之内,称为股血管前疝。
2、根据发病机制
(1)先天性腹股沟疝:胚胎早期,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2)后天性腹股沟疝: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此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发病也起着重要作用。腹内斜肌弓状下缘发育不全或位置偏高者易发生腹股沟疝(特别是直疝)。
3、根据疝内容物的情况和特点
(1)易复性疝: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2)难复性疝: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滑动性斜疝疝块除了不能完全回纳外,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3)嵌顿性疝:通常发生在斜疝,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是其主要原因。临床上表现为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疝块回纳。嵌顿内容物如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较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4)绞窄性疝:多较严重。但在肠袢环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因此,疼痛减轻而肿块仍存在者,不可认为是病情好转。绞窄时间较长者,由于疝内容物发生感染,侵及周围组织,引起疝外被盖组织的急性炎症。严重者可发生脓毒症。
4、特殊类型疝
(1)肠管壁疝:肠壁部分嵌顿,但是肠管的系膜侧及肠系膜无嵌顿,肠腔无梗阻或部分梗阻。
(2)滑动疝:疝内容物为膀胱、乙状结肠或回盲部。
(3)Littre疝:指小肠Meckel憩室嵌顿于疝囊内。
(4)逆行性嵌顿疝:嵌顿疝内的肠管包括几个肠段,呈“W”形,疝囊内各嵌顿肠段之间的肠管在腹腔内,也称Maydl疝。
(5)Cloquet疝:疝囊横跨耻骨腱膜的股疝。
(6)Laugier疝和Velpeau疝:疝囊经腔隙韧带向外突出的股疝。
(7)Teale疝:血管前疝,疝囊经股血管前疝出的股疝。
(8)Serafini疝:血管后疝,在股血管后方疝出的股疝。
(9)Hesselbach疝:股外侧疝,疝囊在股血管外侧疝出的股疝。
(10)Cooper疝:生殖股疝,疝囊进入阴囊或大阴唇。
(11)Amyand疝:疝内容物为阑尾,阑尾常伴有感染、脓肿而影响修补。
5、根据是否进入阴囊
(1)进入阴囊的疝:大多为斜疝且病史较长,疝囊容积较大。
(2)未入阴囊的疝:多数为疝囊容积较小的疝。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腹股沟疝是外科常见疾病,其具体的发病率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腹股沟疝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男性多见。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我国老年人口将超过2亿,腹股沟疝病人增多是必然的趋势。
病因-总述:
腹壁薄弱和腹内压力增高是腹股沟疝发病的两个主要原因。造成腹壁薄弱的原因有多种,主要为先天性解剖异常与后天性的腹壁薄弱与缺损。先天性解剖异常所导致的腹股沟疝称为先天性疝,后天性的腹壁薄弱与缺损所导致的腹股沟疝称为后天性疝。咳嗽、喷嚏、用力过度、妇女妊娠、小儿过度啼哭等原因可引起腹内压力增高,进而诱发或加重腹股沟疝。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性解剖异常
胚胎早期,睾丸逐渐下降,同时带动腹膜形成鞘突,睾丸紧贴在其后壁。鞘突下段在婴儿出生后不久成为睾丸固有鞘膜,其余部分自行萎缩闭锁而形成纤维索带。如鞘突不闭锁或闭锁不完全,就成为先天性斜疝的疝囊。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略晚,鞘突闭锁也较迟,故右侧腹股沟疝较多。
2、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
任何腹外疝,都存在腹横筋膜不同程度的薄弱或缺损。引起腹壁薄弱的原因很多,最常见原因有:
(1)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处。
(2)腹白线发育不全,成为腹壁的薄弱点。
(3)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感染、腹壁神经损伤以及老年和肥胖所致肌萎缩等也是腹壁强度降低的原因。
(4)此外,腹横肌和腹内斜肌发育不全对发病也起着重要作用。腹内斜肌弓状下缘发育不全或位置偏高者易发生腹股沟疝(特别是直疝)。
3、解剖生理因素
在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与腹股沟韧带之间有一空隙存在,在腹股沟内侧1/2部分,腹壁强度较为薄弱,这就是腹外疝好发于腹股沟区的重要原因。
病因-危险因素:
1、近亲婚配。
2、既往对侧疝。
3、男性。
4、老年。
5、胶原代谢障碍。
6、体质量指数低。
7、肥胖。
8、前列腺切除史。
9、便秘。
症状-总述:
多数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仅为腹股沟区有一突出的肿块。开始时肿块较小,仅仅通过深环刚进入腹股沟管,疝环处仅有轻度坠胀感。一旦肿块明显,并穿过浅环甚或进入阴囊,将可能会出现肿块不能回纳、疼痛的症状。当发生嵌顿或绞窄时,可能会引发小肠坏死、肠梗阻,出现消化不良、便秘、恶心、呕吐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易复性斜疝
除腹股沟区有肿块和偶有胀痛外,并无其他症状。
(1)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咳嗽或劳动时出现,多呈带蒂柄的梨形,并可降至阴囊或大阴唇。
(2)用手按肿块并咳嗽,可有膨胀性冲击感。
(3)平卧休息或用手将肿块向腹腔推送,肿块可向腹腔回纳而消失。回纳后,此时如咳嗽,指尖有冲击感。用手指紧压腹股沟管深环,起立并咳嗽,斜疝疝块并不出现。
2、难复性斜疝
除胀痛稍重外,其主要特点是疝块不能完全回纳。
3、嵌顿性疝
通常发生在斜疝,强力劳动或排便等腹内压骤增是其主要原因。临床上表现为:
(1)疝块突然增大,并伴有明显疼痛。
(2)平卧或用手推送不能使肿块回纳。肿块紧张发硬,且有明显触痛。
(3)嵌顿内容物如为大网膜,局部疼痛常较轻微;如为肠袢,不但局部疼痛明显,还可伴有腹部绞痛、恶心、呕吐、便秘、腹胀等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
(4)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多数病人的症状逐步加重。如不及时处理,终将成为绞窄性疝。
4、绞窄性疝
临床症状多较严重。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因此,疼痛减轻而肿块仍在者,不可认为是病情好转。若绞窄时间过长,可引起严重的后果。
5、腹股沟直疝
常见于年老体弱者,其主要临床表现是:
(1)当病人直立时,在腹股沟内侧端耻骨结节上外方出现一半球形肿块,并不伴有疼痛或其他症状。
(2)平卧后疝块多能自行消失,不需用手推送复位。
(3)直疝绝不进入阴囊,极少发生嵌顿。疝内容物常为小肠或大网膜。
(4)膀胱有时可进入疝囊,成为滑动性直疝。
症状-并发症:
腹股沟疝可发生嵌顿,若不及时处理,可并发感染、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绞窄时间过长者还可并发脓毒症,甚至造成器官功能及循环障碍,严重者还可能危及生命。
就医-急诊指征:
出现明显腹痛,伴疝块突然增大、紧张发硬且触痛明显,不能回纳腹腔,应高度警惕嵌顿疝发生的可能,需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尽快去急诊科就诊。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向外突出的肿块,持续不退。
2、伴腹痛、恶心、呕吐、便秘。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请于普通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备齐以往做过的检查结果及病历资料。最好按时间顺序排列起来,以便医生快速了解病情,也可避免重复检查。
3、医生可能会做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尽量穿宽松易脱的衣服。
4、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应将正在服用的所有药品列出一张清单。如果额外服用一些营养补品,也应该带上完整的药袋或者包装盒供医生参考。另外,除非病情紧急,一般在就诊前不宜乱用药,特别是镇痛药、解热药、降压药、镇静安眠药等。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向医生讲述病情时,应实事求是,既不隐瞒也不夸大。在医生询问症状出现的时间、位置、性质、数量等问题时,给予医生肯定、一致的回答。
7、就诊前尽量不喝酒、不吃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是因为什么来医院的呢?哪里不舒服呢?
2、第一次出现这种情况是什么时候?这种情况持续多久了呢?具体在什么时候发作呢?
3、有什么原因会加重或者减轻这种情况吗?
4、突出的包块能用手按回去吗?
5、之前有做过检查吗?检查结果如何呢?
6、之前有得过什么病吗?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吗?
7、有做过治疗吗?是什么治疗呢?治疗效果怎么样?
8、您平时从事什么工作呢?是否有重体力劳动?经常咳嗽吗?
9、平时饮食正常吗?大小便正常吗?是不是经常便秘呢?睡眠情况怎么样?
10、平时吸烟吗?饮酒吗?多久一次呢?一次大概多少呢?持续多少年了呢?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是什么病呢?
2、这个病严重吗?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需要做手术吗?手术有风险吗?不治疗会怎么样?
5、手术费用大概多少呢?
6、多久可以好?好了还会复发吗?
7、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
8、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腹股沟区出现肿块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有选择性的进行超声、CT、磁共振(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让患者站起来咳嗽,观察体表是否有突出的肿块,还会检查肿块的大小、位置、软硬程度,询问患者肿块是否疼痛,按压肿块看能否变小或消失,对肿块进行叩诊以判断疝内容物情况。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
医生会让患者平躺在检查床上,然后在探头上抹上耦合剂,轻轻接触腹股沟区的皮肤,在显示屏上观察肿块的结构与内容物,判断肿块能否回到腹腔。对腹股沟疝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2、CT、磁共振(MRI)
明确肿块的具体情况以及和周围组织的关系,为后续的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史、体格检查提示的典型症状,结合相应的影像学检查的结果,即可作出诊断。需要注意肠管壁疝嵌顿时,由于局部肿块不明显,又不一定有肠梗阻表现,容易被忽略;而绞窄性疝在肠袢坏死穿孔时,疼痛可因疝块压力骤降而暂时有所缓解,因此,疼痛减轻而肿块依然存在者,不可认为是病情好转。医生在诊断时,应排除睾丸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精索鞘膜积液、隐睾、急性肠梗阻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睾丸鞘膜积液
鞘膜积液所呈现的肿块完全局限在阴囊内,其上界可以清楚地摸到;用透光试验检查肿块,鞘膜积液多为透光(阳性),而疝块则不能透光。应该注意的是,幼儿的疝块,因组织菲薄,常能透光,勿与鞘膜积液混淆。腹股沟斜疝时,可在肿块后方触及实质感的睾丸;鞘膜积液时,睾丸在积液中间,故肿块各方均呈囊性而不能触及实质感的睾丸。
2、交通性鞘膜积液
肿块的外形与睾丸鞘膜积液相似。于每日起床后或站立活动时肿块缓慢地出现并增大。平卧或睡觉后肿块逐渐缩小,挤压肿块其体积也可逐渐缩小。透光试验为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
肿块较小,在腹股沟管内,牵拉同侧睾丸可见肿块移动。
4、隐睾
腹股沟管内下降不全的睾丸可被误诊为斜疝或精索鞘膜积液。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如患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诊断更为明确。
5、急性肠梗阻
肠管被嵌顿的疝可伴发急性肠梗阻,但不应仅满足于肠梗阻的诊断而忽略疝的存在;尤其是病人比较肥胖或疝块比较小时,更易发生这类问题而导致治疗上的错误。
治疗-治疗原则:
腹股沟疝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疝块可逐渐增大,最终加重腹壁的损伤,影响日常生活,如果发生嵌顿或绞窄,还可能危及生命。因此,除婴儿、年老体弱、伴有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外,腹股沟疝一般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若疼痛、便秘或感染者,也可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如果患者术后疼痛明显,可适当使用镇痛药等。
2、对可能存在感染的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具体情况使用抗菌药。
3、对于便秘患者,可适当使用通便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具体详见对症治疗。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特效药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修补为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除嵌顿时间较短、症状表现不明显和年老体弱者、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且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外,一般均需进行手术治疗。如有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便秘、腹水、妊娠等腹内压力增高情况或糖尿病存在时,手术前应先予处理,否则术后易复发。手术方法可归纳为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和腹腔镜疝修补术。
1、手术方法
(1)传统的疝修补术:手术的基本原则是疝囊高位结扎、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常用方法有Bassini法、Halsted法、McVay法和Shouldice法,缺点是都存在缝合张力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扯感、疼痛和修补的组织愈合差的情况。
(2)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无张力情况下,利用人工高分子材料网片进行修补,有材料易于获取、应用方便、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是目前外科治疗最主要的方法。但因嵌顿疝行急诊手术时,若存在感染风险则不提倡使用补片,对腹股沟管未发育完全的儿童也不提倡使用补片。
(3)腹腔镜疝修补术:从内部用合成纤维网片加强腹壁的缺损。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复发率低、无局部牵扯感等优点,目前临床应用越来越多。对于双侧腹股沟疝的修补,尤其是多次复发或隐匿性疝,经腹腔镜疝修补术更具有优势。缺点是手术费用较高。
2、术后并发症
(1)尿潴留:研究表明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的尿储留并不罕见,年龄>60岁及麻醉时间过长都是导致尿潴留的高危因素。
(2)术后异物感:伤口组织增生引起。
(3)慢性疼痛:最长可达6个月。
治疗-其他治疗:
1、婴儿的腹肌可随身体的生长逐渐强壮,疝气可能自行消失。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给婴儿还在发育中的腹肌加强腹壁的机会。
2、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而不能手术的患者,白天可在疝内容物回纳消失后,将医用疝带一端的软压垫对着疝环顶住,阻止疝块突出。但是长期使用疝带,可使疝囊颈经常受到摩擦变得肥厚坚韧,增加疝嵌顿的发病率,并可能促使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5~14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经过积极地手术治疗可以完全治愈,恢复正常生活。现有的各种手术方法治疗腹股沟疝仍有复发的可能,但总体复发率只有1%~2%。
预后-危害性:
1、疝块逐渐增大,最终加重腹壁的损伤,影响日常生活。
2、如果发生嵌顿或绞窄,还可能引发肠梗阻或小肠坏死,严重时可导致脓毒血症,危害生命。
预后-自愈性:
成人疝是不能自愈的,手术是治愈成人疝的唯一方法。老年人疝更由于内科合并症较多和反应能力较差,在发生疝内容物血运障碍后出现危急情况,所以应尽可能早地施行择期手术。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的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以被治愈,不再影响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预后-根治性:
经过积极的手术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存在复发的可能性,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
1、真性复发疝
由于技术上的问题或病人本身的原因,在疝手术的部位再次发生疝。再发生的疝在解剖部位及疝类型上,与初次手术的疝相同。
2、遗留疝
初次疝手术时,除了手术处理的疝外,还有另外的疝,也称伴发疝,如右侧腹股沟斜疝伴发右侧腹股沟直疝等。由于伴发疝较小,临床上未发现,术中又未进行彻底的探查,成为遗留的疝。
3、新发疝
初次疝手术时,经彻底探查并排除了伴发疝,疝修补手术也是成功的。手术若干时间后再发生疝,疝的类型与初次手术的疝相同或不相同,但解剖部位不同,为新发疝。
日常-总述:
平时应注意观察腹股沟区是否存在肿块、能够还纳腹腔,如出现复发的情况及时就医咨询。日常生活避免造成腹腔压力增大的行为。保持良好的饮食与作息习惯,不要过分紧张,以免加重病情。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可能因为疝块脱出影响日常生活、对疾病的发展及预后缺乏了解等因素而感到焦虑、恐惧。可以向患者解释造成腹股沟疝的原因和诱发因素,以及手术治疗的必要性,要了解患者的顾虑,尽可能的予以消除,使患者安心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防止腹内压升高
(1)注意保暖,防止受凉,避免咳嗽。
(2)保持大小便通畅,给予便秘者通便药物,嘱避免用力排便。
(3)平时不要举过重的物品。
2、适度运动
注意不要久站或长时间行走,避免剧烈运动,避免重体力劳动,减少弯腰。
3、其他
保持健康的生活和饮食习惯,放松心情、合理作息。
日常-术后护理:
1、体位与活动
术后取平卧位,第2日可放低坡半卧位,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屈,以松弛腹股沟切口的张力及减少腹内压,有利于切口愈合和减轻伤口疼痛。一般术后3~5日可离床活动。采用无张力疝修补术后的患者可早期离床活动。年老体弱、复发性疝、绞窄性疝、巨大疝患者可适当延迟下床活动时间。
2、预防阴囊水肿
因阴囊比较松弛,位置较低,渗血、渗液易积聚于阴囊,术后可用丁字带托起阴囊或阴囊下方垫以小枕,促进静脉淋巴回流,防止积血、积液。
3、预防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是疝复发的主要原因之一。绞窄性疝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需应用抗生素;保持敷料清洁干燥,防止大小便污染;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变化及伤口有无红、肿热、痛,一旦发现,尽早处理。
饮食调理:
长期便秘易造成腹内压升高,平时饮食应清淡、多吃富含粗纤维素的食物,保持排便通畅。
饮食建议:
1、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饮食中适当增加纤维素等,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2、注意饮食营养及卫生,饮食需要有规律,不可过饥或过饱。
饮食禁忌:
1、尽量不吃可能引起便秘或肠胃胀气的食物,如柿子、红薯等。
2、不要吃生冷、刺激的食物。
3、避免暴饮暴食。
4、戒烟、尽量不要饮酒。
饮食-其他注意:
手术后6~12小时无恶心、呕吐可进流质,术后第2日可进食半流质,如无不适逐步进食普食。若行肠切除肠吻合术后应禁食,待肠功能恢复后方可进食流质,再逐渐过渡到普食。
预防措施:
目前暂时还没有方法可以完全预防疝,但可以通过调理饮食和生活习惯减少疝的发生风险:
1、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便秘的发生。因为便秘与疝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2、不要抽烟,积极治疗哮喘和慢性气管炎。反复咳嗽可以增加腹腔内压力,这样容易引发疝,特别是老年人。
3、预防前列腺肥大。前列腺肥大,使得排尿困难,这样就增加了腹内压力,促成了疝气的发生。
4、加强腹肌锻炼,增强腹壁肌肉力量,可以预防疝的发生机会。
5、减肥,肥胖也是容易发生疝的原因。
6、避免提举过重的东西。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