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疾病概述: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是由于许多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在引起炎...
养生
疾病名称: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
疾病概述: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是由于许多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后,在引起炎症或感染过程中,使红细胞生成减少,破坏增加或失血,由此产生贫血。这种贫血临床可分两大类:一类是感染后迅速发生,常以急性溶血性贫血表现为主,另一类是在慢性感染或炎症时逐渐发生,表现为慢性病贫血。及时发现,尽早治疗,患者一般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心悸
主要病因: 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液检查
重要提醒: 若不接受规范治疗,患者贫血可加重,甚至导致贫血性心脏病等并发症,因此患者应及时就医。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在感染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6%~65%。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老年人、儿童等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病因-总述:
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的发病机理可能主要与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促红细胞生成素不能随贫血的发生而相应增加,炎症性细胞因子增多抑制骨髓的造红细胞功能,铁代谢紊乱及失血等因素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失血
钩虫、伤寒杆菌等感染可通过胃肠道溃疡出血引起贫血,肺结核咯血也可致贫血。
2、红细胞破坏增加
包括病原微生物对红细胞的直接破坏作用(如疟疾、巴尔通体病等)、免疫介导的溶血性贫血(病原微生物刺激机体产生自身抗体,引起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发生)和红细胞内酶缺乏引起溶血性贫血等。
3、红细胞生成减少
感染时多种因素均可抑制骨髓造血祖细胞,包括病毒感染后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炎症性细胞因子分泌增多,继而引发复杂的生物学效应,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抑制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及其功能,引起铁代谢紊乱等。
病因-危险因素:
1、免疫力低下
如患有免疫缺陷病的患者,以及老年人或儿童,免疫力低下,容易受到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而导致本病。
2、炎症
若患者因病原体感染发生炎症反应,那么患感染性疾病所致贫血的风险增大。
症状-总述:
症状轻重与贫血的轻重和贫血发生的速度有关,主要是头昏、乏力、面色苍白、心悸等。此外,尚伴有原发病慢性感染相应的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急性感染所致贫血
其症状和体征与一般贫血症状类似,但溶血与失血常是突然发作,溶血发作有时呈暴发型,由于大量的红细胞在血管内溶血,患者贫血可非常严重,出现高热,常有明显的腰痛及肢体酸痛、头痛、胸闷、憋气、寒战、皮肤和巩膜发黄等。
2、慢性感染所致贫血
其临床表现常被原发病掩盖,贫血本身并无特殊症状,其症状轻重与贫血程度相关。常有疲乏、心悸、气短、纳差、面色苍白等。此外,感染本身可引起发热(常为低热)、怕冷、肝脾肿大等。
症状-并发症:
1、休克
各种病原微生物侵袭机体可导致感染性休克,患者可有血压下降、皮肤花斑、发绀、心率增快,并出现烦躁不安等意识障碍,以及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2、贫血性心脏病
主要是因为慢性严重的贫血,导致心肌长时间的缺氧,心脏储备功能减退。严重的贫血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对机体各系统供氧不足,因而心输出量增加,心脏负荷增加,而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1、急性高热、寒战;
2、伴明显的腰痛及肢体酸痛、头痛、胸闷、憋气等;
3、出现其他紧急情况。
以上须紧急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长期反复低热、怕冷;
2、伴疲乏、心悸、气短、面色苍白;
3、伴食欲减退、消瘦等;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急诊科
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感染性疾病科、血液科
病情平稳者可到感染性疾病科或者血液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有过感染病史吗?
6、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遗传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6、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发热、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可能让患者做血液检查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通过视、触、叩、听等对患者全身进行体检,体检可发现黄疸、脾脏肿大等。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加,轻至中度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部分患者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总铁结合力下降,血清铁蛋白增高,骨髓铁粒幼红细胞减少,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内铁增加,红细胞寿命缩短。有助于诊断本病并确定贫血的病因及类型。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有感染病史及其典型症状(乏力、面色苍白、发热等),结合体格检查、血液检查等检查结果,排除缺铁性贫血等,基本可以明确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也可出现皮肤黏膜苍白、乏力疲倦等与本病类似的症状,但其骨髓铁染色和血清铁蛋白均减少,以此可鉴别两者。
2、失血性贫血
失血性贫血是因失血引起的贫血,多有失血的病史,贫血症状与本病较为相似,一般通过病史及血液检查可以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清除病原微生物,治疗原发感染性疾病是最合理也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一般无需针对性的特殊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红细胞生成素
可刺激红细胞生成,缓解贫血症状。常用剂型为注射剂,少数患者用药初期可出现头疼、低热、乏力等,个别患者可出现肌痛、关节痛等,若不适严重,应及时咨询医生。
2、铁剂
伴随缺铁的贫血患者可使用铁剂补充铁离子,补铁治疗首选口服铁剂,常用药物有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等,餐后服用胃肠道反应小且易耐受。应注意,进食谷类、乳类、茶类会抑制铁剂的吸收,而鱼、肉类、维生素C可加强铁剂的吸收。
治疗-相关药品:
硫酸亚铁、右旋糖酐铁、红细胞生成素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经过正规治疗,预后较好;若不接受规范治疗,贫血可能加重,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可导致休克、贫血性心脏病等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身体健康。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可痊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急性感染所致贫血可能突然起病,骤然高热,并伴有肢体酸痛等症状,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部分患者可呈疲乏、心悸、气短、纳差、面色苍白等慢性症状,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沮丧、悲观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鼓励患者正视疾病,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2)患者应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加文娱活动,保持良好的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并注意观察,若有严重不适,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患者要注意保护身体,避免发生其他感染。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该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建议每3个月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
饮食调理:
本病需要给予患者高蛋白饮食和含铁质较多的食物,有助于患者的痊愈。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应该多吃含丰富铁质的食物,如动物的肝脏和内脏,以及绿叶蔬菜和水果等,如菠菜、芹菜、油菜、苋菜、番茄、杏、桃、李子、红枣、龙眼、荔枝、橘子、杨梅及菠萝。这些食物中同时也含有一定数量的铜、叶酸,维生素B2和多种维生素。
3、患者也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4、家属可为患者准备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提高患者的食欲。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积极治疗原发感染。
2、特别是对于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和老年人,更应注重日常保护,避免发生感染。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4、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