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英文名称: functional dyspepsia,FD疾病概述: ...
养生
疾病名称: 功能性消化不良
疾病英文名称: functional dyspepsia,FD
疾病概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指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餐后饱胀感、早饱、中上腹痛及中上腹烧灼感等症状,而无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本病预后一般良好,但其症状可以反复、间断的发作。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胃、肠
常见症状: 餐后饱胀感、上腹胀痛、嗳气、食欲不振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血生化、尿常规、大便常规、胃肠镜、幽门螺旋杆菌检查、腹部超声
重要提醒: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一定要注意情绪的调节,避免疾病反复或进展。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欧美国家的流行病学调査表明,普通人群中有消化不良症状者占19%~41%,而我国的调查资料显示,功能性消化不良占胃肠病专科门诊病人的50%左右。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无特定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感觉过敏、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多种因素有关。长期焦虑、抑郁可能会增加本病发生风险。
病因-基本病因:
1、胃肠动力障碍
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
2、内脏感觉过敏
FD患者胃的感觉容量明显低于正常人。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系统的调制异常有关,即脑-肠轴的功能异常。
3、胃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
胃容受性由进餐诱发的迷走-迷走反射调控,并由胃壁的氮能神经的活动介导。胃容受性受损主要表现在胃内食物分布异常、近端胃储存能力下降、胃窦部存留食糜。
4、胃酸分泌增加和胃、十二指肠对扩张、酸、其他腔内刺激的高敏感性
部分FD患者的临床症状酷似消化道溃疡,而且抑酸药物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5、幽门螺杆菌感染
尚无法确定幽门螺杆菌是否在FD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6、精神和社会因素
调查表明,FD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FD患者生活中,特别是童年期应激事件的发生频率高于正常人和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但精神因素的确切致病机制尚未阐明。
病因-危险因素:
长期焦虑、抑郁可能会使功能性消化不良发生可能增加。
症状-总述:
功能性消化不良起病多缓慢,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许多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主要症状包括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胀痛、中上腹灼热感、嗳气、食欲缺乏、恶心等。中上腹痛为常见症状,常与进食有关,表现为餐后痛,亦可无规律性,部分患者表现为中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常与进食密切相关。餐后饱胀是指正常餐量即出现饱胀感;早饱是指有饥饿感但进食后不久即有饱感。不少患者同时伴有失眠、焦虑、抑郁、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症状。
症状-并发症:
1、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引起不适症状或并发症的一种慢性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典型症状是“烧心””(即胸骨后灼热感或不适感)和反流的感觉,也可能出现胸痛、咳嗽等食管外症状。胃食管反流病本身是一个有慢性反复发作倾向的疾病,但生活方式调整、规范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达到很好的预后。
2、低蛋白血症
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为营养不良。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餐后饱胀、早饱感;
2、伴中上腹胀痛、中上腹灼热感
3、伴嗳气、食欲缺乏、恶心;
4、伴失眠、焦虑、抑郁;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出现餐后饱胀、早饱感、中上腹胀痛等症状,应及时去往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心脏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胸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现在都有什么症状?
2、什么时候出现的?症状有没有加重或减轻?有什么原因吗?
3、您还有其他不适吗?
4、以前有类似的症状吗?
5、您有消化道疾病吗?
6、您平时的生活习惯怎么样?心理状态如何?饮食习惯怎么样?
7、之前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吗?
8、您还有其他疾病吗?
9、您有没有治疗过?治疗过程是怎么样的?效果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可能是什么原因?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4、都有什么治疗方法呢?您比较推荐哪种呢?
5、药物治疗需要注意什么?
6、这些在医保报销范围内吗?
7、我还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8、治疗效果怎么样?
9、我日常要注意什么?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大概需要复查哪些内容?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餐后饱胀感、嗳气、食欲不振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就医后,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会建议患者行血生化、尿常规、大便常规、胃肠镜、幽门螺旋杆菌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全身,了解患者的整体状态。然后可能会进行腹部体格检查,了解有无腹部病变。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生化
了解有无肝肾功能及血糖、血脂等的异常。
2、尿常规
可以用来排除消化不良症状。
3、大便常规
主要是用来与其他消化道疾病做鉴别。
4、幽门螺杆菌检查
有助于明确病因。
检查-其他检查:
胃肠镜是确定功能性消化不良诊断的主要手段,能够排除器质性病变。
检查-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以了解腹部病变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在全面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医生应先判断患者有无提示器质性疾病的“报警症状和体征”。有“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必须进行全面检查直至找到病因。对年龄在45岁以下且无“报警症状和体征”者,可选择基本的实验室检查和胃镜检查。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消化性溃疡和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根据罗马Ⅳ标准,符合以下标准可诊断为FD:
1、存在以下1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中上腹痛、中上腹烧灼感症状;
2、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诊断标准);
3、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包括胃镜检查)。
诊断-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大多数消化性溃疡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可能的症状包括上腹部疼痛、消化不良。疼痛为烧灼样,在进食后或空腹饥饿时更重。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胃肠镜可鉴别二者。
2、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组以腹痛、腹胀、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临床综合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相似,但上述症状可在排便后缓解。
治疗-治疗原则: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目前尚无特效药物,主要为经验性药物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建立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避免食用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
2、患者应根据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
3、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参加运动和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
治疗-药物治疗:
1、适度抑制胃酸
适用于以上腹痛、灼热感为主要症状的患者,可选择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这类药物起效快,对酸相关的症状如反酸、恶心、易饥饿等有一定缓解作用。
2、促胃肠动力药
促胃肠动力药物疗效显著优于安慰剂,一般适用于以餐后饱胀、早饱为主要症状的患者,且不良反应低。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或依托必利均可选用。疗效不佳者,可联合使用抑酸药和促胃肠动力药。
3、助消化药
消化酶制剂可作为治疗消化不良的辅助用药,改善与进餐相关的上腹胀、食欲差等症状。
4、抗抑郁药
上述治疗疗效欠佳而伴随精神症状明显者可试用。常用的有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选择性抑制5-羟色胺再摄取的抗抑郁药如帕罗西汀等。
治疗-相关药品:
多潘立酮、莫沙必利、依托必利、阿米替林、帕罗西汀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暂不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功能性消化不良为慢性病程,发展良好,与器质性疾病无明显关系,预后一般良好。但长期随访发现,虽然症状可能缓解,但相当多的患者的症状会长期存在,仅1/3患者的症状可自行消失。精神不稳定的患者可能出现行为异常或躯体化反应影响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
预后-危害性:
1、精神不稳定的患者可能出现行为异常或躯体化反应影响心身健康和生活质量。
2、治疗不及时,可出现消化性溃疡、低蛋白血症等多种并发症。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者的症状可自行消失。
预后-治愈性:
本病经积极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改善预后。
日常-总述:
患者应重视日常护理,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注意心理调节,遵医嘱正确用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能够及时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身心疾病,多以精神因素为起因。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属应该给予患者爱与关心,经常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以便能够及时进行调节。
(2)患者应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注意心理调节,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转移注意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足量、足疗程用药,不可私自停药或增减药量,避免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良反应。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
2、适当的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等,以促进胃肠动及消化腺的分泌。
3、多参加社会文娱活动,培养在生活中的乐观态度,保持愉快的心情,遇事多和家人朋友商量,有烦恼时要寻求社会支持。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轻症治疗结束一般于7~14天后进行复诊,此外通常需于6个月到医院复查,主要复查胃镜、腹部彩超等项目。
饮食调理:
本病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应该格外注意饮食科学、健康、合理,从而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提高患者的抵抗力,起到辅助控制病情发展、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建议:
1、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食时勿做其他事情,利于胃肠道的吸收及排空。
2、进食时保持心情愉快。
3、注意饮食卫生。
4、进食适量新鲜蔬菜水果,保持低盐饮食。
饮食禁忌:
1、不宜极渴时饮水,一次饮水量也不宜过多。
2、不能因畏凉食而吃热烫食物。
3、避免高脂油炸食物。
4、忌坚硬食物及刺激性食物。
5、少吃易产气的食物及寒、酸性食物。
预防措施: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可以预防的疾病,以下措施有助于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起居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2、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避免紧张、劳累、愤怒等情绪刺激。
3、积极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
4、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
5、适当增加体育锻炼。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