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广州管圆线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
养生
疾病名称: 广州管圆线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
疾病概述:
广州管圆线虫病(angiostrongyliasis cantonensis)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人体内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人主要通过进食含有活体广州管圆线虫的食物、水体等后感染。临床上较常发生于内脏,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导致发热、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等,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头部、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嗜睡、昏迷
主要病因: 误食含感染期广州管线虫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引起感染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头颅CT或MRI、胸部CT、脑电图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有致残或致死的可能,因而需要遵医嘱积极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包括作为广州管圆线虫中间宿主的淡水螺类、陆生螺类和蛞蝓,作为转续宿主的淡水鱼、蟹、蛙、虾等,以及作为终宿主的鼠类等。被广州管圆线虫蚴感染的人只能充当转续宿主,不会再感染他人,故人不是本病的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人因进食生的或未煮熟而含有广州管圆线虫蚴的淡水螺类、陆生螺类、蛞蝓、淡水鱼类、虾、蟹、蛙等而被感染。极少数患者也可能通过感染期幼虫穿破皮肤黏膜进入机体而导致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的发病率较高。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青少年、儿童等相对多见。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好发于东南亚、太平洋岛国或环太平洋地区。我国主要见于南方沿海地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发病季节与螺类的生长期有关,多发生于5~10月。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本病的流行呈上升趋势。
病因-总述:
广州管线虫病是主要因人误食含感染期幼虫的中间宿主(如螺类)或转续宿主(淡水鱼、蟹等)而引起感染,感染后主要侵犯脑组织。
病因-基本病因:
人误食含感染期幼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而引起感染。幼虫在胃内蜕鞘,并进入肠壁小血管,经肝或淋巴管、胸导管被带至右心,再经肺部血管至左心,由此达身体各部器官,包括肺、脑、肝、脾、肾等。但多数幼虫均沿颈动脉到达脑部,并在其中完成发育,也可寄生于眼部。广州管圆线虫是动物寄生虫,鼠类是宿主,人是非正常宿主,所以在人体至第五期幼虫后不再发育,但偶尔也有再发育为成虫者。人体主要病变分布以大脑最多,次为小脑,再次为间脑、脑干、脊髓、脑膜和脊髓膜,还可累及脑神经和脊神经,最少是脑室。幼虫移行的机械刺激和抗原性作用可使病变部位充血、出血、组织损伤,并出现肉芽肿性炎症反应,后者在死亡变性的虫体周围最强。被侵犯的脑膜可增厚粘连,造成脑室轻至中度扩张,而引起一系列的病理改变。
病因-危险因素:
1、喜欢生吃螺类、鱼类、虾类和蟹类者。
2、螺类加工者。
3、喜欢喝生水者。
症状-总述:
本病潜伏期为3~36d,平均14d左右。患者的临床表现及严重程度与摄入虫体的数量、幼虫移行途径有关。患者大多发病较急,少数起病较缓慢。主要临床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消化系统症状,如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严重者还可出现嗜睡、昏迷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发热
病情早期患者多有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体温多在38~39℃,一般起病后数日即降为正常,但少数患者可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2、头痛
头痛为最常见和主要的症状,大多数患者有较严重的头痛,一般在起病后3~13d出现。部位多在额部,其次为颞部或枕部,也可同时出现于几个部位。头痛多属间歇性,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但也有的长达数小时。头痛常在发作数次后自行停止,但也有延续至4~6周者。
3、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也很常见,开始为喷射呕吐,多在1周后逐渐减轻至消失,也有延至3周者。
4、嗜睡或昏睡
病情较重者可出现间歇性嗜睡或昏睡,常与头痛同时存在,随头痛减轻而好转。少数患者可表现为昏迷,是病情凶险的征兆。
5、其他
(1)部分患者可有病变部位(如头、躯干或四肢)的感觉异常,如烧灼、麻木、刺痛等。有时还可出现暂时性面部或肢体麻痹,或颈部僵硬感。
(2)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咳嗽、腹痛、便秘或腹泻、肢体无力、肌肉抽搐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出现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逐渐发生弛缓性瘫痪,呈上行性及对称性,伴感觉障碍。此外,还可出现脑神经损害、单侧肢体瘫痪和脑积水等并发症。
就医-急诊指征:
若患者出现昏迷,往往为病情凶险的征兆,应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拔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
2、反复发作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3、伴咳嗽、腹痛、便秘、腹泻等表现;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急诊科
病情危重者,应去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
2、神经科、感染性疾病科
病情平稳者,可去神经科或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6、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7、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吃过未煮熟的螺、蛞蝓、鱼、蟹、蛙和虾吗?
6、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我家人需要也来检查一下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6、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9、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10、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建议患者做血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病原学检查、血清学检查、头颅CT或MRI、胸部CT、脑电图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患者可出现共济失调、脑膜刺激征阳性、颈项强直、肢体感觉减退等异常表现。若感染累及眼部,患者可出现视力减退,早期眼底检查多无异常,后期则可出现视盘水肿,视网膜静脉扩张。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部分患者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常规多提示颜色浑浊;白细胞升高,可达(500~2000)×106/L;嗜酸性粒细胞升高为主,可高达20%~70%。脑脊液生化提示蛋白轻度升高,而糖和氯化物可正常。
3、病原学检查
为确诊本病的金标准,主要是在脑脊液中发现广州管圆线虫的第四、第五期幼虫,肉眼下呈黄白色细棉线状,长约1.3~4.5cm。显微镜下可见典型虫体,但虫体检测率很低。部分累及眼球的患者可在眼中发现虫体。
4、血清学检查
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的可溶性抗原或相应虫体抗体,是目前临床实验室中最常用于本病诊断的免疫学方法。
检查-其他检查:
脑电图检查:较常见广州管圆线虫病患者的α波变慢。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或MRI检查
CT与MRI可发现脑组织中有斑片状改变,面积为0.5~1.0cm2,边界模糊、不整。
2、胸部CT检查
肺组织中常有小结节病灶,多散在分布于两肺的周边部,小结节周围呈磨砂玻璃样浸润性改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疫区生活史、典型症状以及辅助检查结果,一般不难诊断。本病患者血常规、脑脊液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ELISA检测方法可明确对应抗原。部分患者脑脊液或眼中可找到虫体,即可确诊。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需注意与曼氏裂头蚴病、犬弓首线虫蚴病、棘颚口线虫病、猪囊尾蚴病等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曼氏裂头蚴病
发病前患者有进食未煮熟的淡水虾、蟹、鱼肉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多有皮下游走性肿块。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和曼氏裂头蚴。血液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曼氏裂头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2、犬弓首线虫蚴病
发病前患者常有与狗密切接触史,较常出现发热、皮疹、胃纳减退、疲乏、右上腹隐痛等,少有皮下游走性肿块。发热多为37.5~39℃,常呈间歇热型。超声诊断仪检查可发现肝内有片状或条索状实质性病变。数日后可发现肝内的病变部位已发生了移动。血液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血清中抗犬弓首线虫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3、棘颚口线虫病
发病前有进食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鱼、龟、蛙、鸡等肉类史。皮肤棘颚口线虫病患者出现皮下游走性肿块,可伴发热、荨麻疹、瘙痒等。内脏棘颚口线虫病患者则出现肺、眼、脑、肝等器官病变的相应临床症状与体征。外周血液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清中特异性抗体阳性有助于本病诊断。皮下肿块组织活检病理检查为嗜酸粒细胞性肉芽肿,若发现棘颚口线虫蚴则可明确诊断。
4、猪囊尾蚴病
发病前常有进食生蔬菜史。较常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常以持续性头痛、癫痫、精神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患者可同时出现多发性皮下质硬、可活动、椭圆形的结节。头颅影像学检查可见脑组织中有囊性占位性病变,直径多为0.5~1cm。皮下结节活检可发现猪囊尾蚴。血液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升高。血清中抗猪囊尾蚴IgG及IgM抗体阳性。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包括抗寄生虫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常用药物为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氟苯达唑、帕苯达唑等。若寄生虫累及眼部者,可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对于颅内感染较重患者,要在有效抗寄生虫治疗的同时,酌情给予地塞米松抗炎治疗。
2、当患者出现烦躁不安、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心率变慢、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颅内高压明显表现时,可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以防止脑疝的发生。
治疗-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按病情需要适当给予输液,以补充维生素、电解质和葡萄糖。对昏迷患者应加强护理,防止褥疮和吸入性肺炎。
治疗-药物治疗:
1、阿苯达唑
阿苯达唑是广州管圆线虫治疗的常用药物,对本病有良好的效果。
2、伊维菌素
伊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抗寄生虫药物,对蛔虫、鞭虫、钩虫、班氏丝虫、马来丝虫、盘尾丝虫等线虫类寄生虫的杀灭作用较强,可能对本病亦有疗效。
3、其他药物
氟苯达唑、帕苯达唑等药物对本病也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儿童、年老体弱者应遵医嘱酌情调整剂量和疗程。
治疗-相关药品:
阿苯达唑、伊维菌素、氟苯达唑、帕苯达唑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广州管圆线虫性眼病患者,可采用外科手术的方法取出虫体,严重者可考虑进行眼球摘除。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若能及时诊断与治疗,则疗效好、预后佳。极少数患者因治疗不及时或病情较重,而遗留后遗症或致死。国内曾有1例11个月的女患儿因误诊为“化脓性脑膜炎”,未能及时做病原治疗而死亡。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治疗不及时,可致瘫痪、视力下降等,严重者有致死的可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通过早期正规治疗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本病的治愈率相对较高。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大部分患者可有严重的头痛,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病情严重者会危及患者生命,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恐惧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温言劝慰患者,帮助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2)患者应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加文娱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平时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在做饭时,应该将用于生、熟不同食品的刀具分开放置,避免污染。
6、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及家属应该加强消灭周围环境中的鼠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会进行血常规、免疫学等项目的检查。
日常-术后护理:
术后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换药,并注意保护眼睛。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患者应避免饮生水,吃生食。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为保持患者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毒素的排泄和健康的恢复,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应量也要增加。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的食品。
3、患者应不饮生水,不吃生食。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在日常生活中加强防鼠、灭鼠,不要用螺肉喂养鸡鸭。
2、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不饮生水,不进食生食和未煮熟的淡水螺、鱼虾、蛙等。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特别是饭前便后要洗手,勤打扫卫生。
4、不让婴幼儿在有蜗牛、蛞蝓出没的地上爬行。
5、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6、在做饭时,应该将用于生、熟不同食品的刀具分开放置,避免交叉污染。
相关疫苗:
本病目前尚缺乏有效疫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