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肌肉拉伤疾病英文名称: muscle strain疾病概述: 肌肉拉伤(muscle s...
养生
疾病名称: 肌肉拉伤
疾病英文名称: muscle strain
疾病概述:
肌肉拉伤(muscle strain)是肌肉在运动中急剧收缩或过度牵拉引起的损伤。本病多见于运动员,临床表现以局部疼痛、红肿、淤青、肌肉痉挛或肌肉无力为主。大部分情况下,经妥善休息和治疗,肌肉拉伤能完全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遗留肌肉和肌腱的损伤。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骨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部疼痛、红肿、淤青、肌肉痉挛/肌肉无力
主要病因: 运动损伤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超声、MRI
重要提醒: 患者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或可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临床分类:
肌肉拉伤根据其受伤原因可分为主动拉伤和被动拉伤两种:
1、主动拉伤
是由于肌肉做主动的猛烈收缩时,其力量超过了肌肉本身所能承担的能力。
2、被动拉伤
主要是肌肉用力牵伸时超过了肌肉本身固有的伸展程度,从而引起拉伤。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肌肉拉伤占所有急性运动损伤的10%~55%。不同运动中,肌肉拉伤的发生率也不尽相同,橄榄球11%,跑步16%,篮球18%。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年龄相对较大的运动员。
病因-总述:
肌肉拉伤多见于运动员在运动时,在完成各种动作时,肌肉主动猛烈地收缩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或突然被动的过度拉长,超过了它的伸展性。
病因-基本病因:
1、由于准备活动不当,肌肉的生理技能尚未能达到适应运动所需状态。
2、训练水平不够,肌肉的弹性和力量较差。
3、疲劳或过度负荷,使肌肉的机能下降,力量减弱,协调性降低。
4、错误的技术动作或运动时注力不集中,动作过于粗暴。
5、气温过低或湿度太大,场地或器械的质量不良等都可以引起肌肉拉伤。
症状-总述:
肌肉损伤的症状与肌肉拉伤的程度有关。患者常表现为部疼痛、红肿、淤青、肌肉痉挛或肌肉无力,患者常会出现相关部位的活动受限,严重者可能无法活动。
症状-典型症状:
1、轻度拉伤
一般表现为伤处疼痛、局部肿胀、肌肉紧张或抽筋,有明显的压痛,触之发硬。当受伤肌肉做主动收缩或被动拉长时疼痛更厉害。
2、中度拉伤
中度肌肉拉伤则有相当多的肌肉纤维撕裂或断裂,患者常有严重不适,受伤部位似有刀割般疼痛感。
3、重度拉伤
严重的肌肉拉伤在肌纤维断裂时,受伤者自已往往感到或听到断裂声,随即局部肿胀,皮下出血,肢体活动障碍,在断裂处摸到凹陷或两端异常膨大。
症状-并发症:
患者若症状较为严重,出现肌肉纤维以及肌肉上所附肌腱出现撕裂或断裂,可能会导致长期活动受限,甚至出现肌肉萎缩、肌肉纤维化。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现运功功能障碍甚至残疾。
就医-门诊指征:
1、运动时突然出现剧烈疼痛;
2、局部肿胀、痉挛、淤青、活动受限。
以上情况需及时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肌肉拉伤一般前往骨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进行体格检查,建议患者穿宽松的衣服。
3、若近期患者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患者曾使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拉伤是何时发生的?
2、还有其他不适吗?
3、创伤发生时有声音么?
4、能否活动?
5、活动范围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以后会影响我运动或者走路吗?
2、需要做哪些检查?
3、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4、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5、如果还有其他疾病,这会影响治疗效果吗?
6、回家后该怎么护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在发生拉伤后,多需短期内就医处理。医生常会对患者进行体格以对患者的一般情况进行了解,并通过B超检查深入明确患者损伤,当临床症状和超声检查结果不一致时,有时需行MRI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常规体格检查,对患者拉伤部位及可能损伤的肌肉进行判断。还需着重检查肌肉的受伤情况,对肌肉是否存在撕裂及撕裂严重程度进行判断。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
是肌肉拉伤发生时的首要检查,医生可通过超声明确患者患处有无水肿、肌肉纤维中断的迹象,从而对肌肉病变进行分期,评估病情和并发症。
2、MRI
一般只在发生深部肌肉损伤时应用。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当临床症状和超声检查结果不一致时,磁共振检查可证实或者排除轻微结构损伤,对患者预后的判断也有一定帮助。
诊断-诊断原则:
肌肉拉伤一般病史明确,医生根据患者病史及临床体征即可确诊,但多需影像学检查明确本病严重程度。运动损伤发生时有时可存在骨折或脱位,也可发生软骨和韧带损伤,怀疑存在上述问题时,多需行相应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鉴别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骨折和脱位
医生怀疑患者存在骨折或脱位时,往往通过X线片进行检查。肌肉拉伤的X线影像没有明显的解剖结构异常。
2、软骨和韧带损伤
怀疑存在软骨和韧带损伤时,需要磁共振成像深入探查,还可明确损伤的大小和程度。
治疗-治疗原则:
患者发生肌肉拉伤后,治疗早期应通过休息、冷敷、压迫、抬高等方式进行保守治疗,疼痛严重者可视情况给予镇痛药物。对于肌肉完全撕裂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修复。患者在恢复期,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
治疗-药物治疗:
非甾体类抗炎药可用于缓解患者疼痛,并提高活动能力,常用药物有萘普生或布洛芬,但患者使用相关药物前应征求医生意见。
治疗-相关药品:
萘普生、布洛芬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肌肉拉伤严重,发生撕裂甚至断裂,且患者因各种原因对相关部位功能性要求较高者,有时需行手术方式修复,手术宜在伤后1~2周内完成,避免影响患者恢复。
治疗-其他治疗:
患者在治疗后应适当进行康复锻炼。
1、部分断裂者,局部停训2~3天,健肢及其他部位可以继续活动,以后逐步进行功能锻炼,但应避免重复受伤的动作。1周后可逐渐增加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在作伸展练习时以不增加伤部疼痛为度。大约10~15天后,症状基本消除,可逐渐进行正规训练。训练时伤部必须使用保护支持带,并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2、肌肉、肌腱完全断裂或撕脱者,应立即停止训练,完全休息,积极治疗,并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完成伤后专项训练。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1、制动
制动对于骨骼肌的损伤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制动主要是立即停止运动,让患部处于不动的状态。运动终止后的制动可以控制肿胀和炎症,可以把出血的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然后用石膏、拐杖或者支架把处置过的患部固定住。受伤后固定二三天,不仅可防止病发症的发生,而且,对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果过早的活动患部,不仅会出现出血等症状,还可能使其机能损伤进一步加重,是恢复时间托的更长。
2、冷敷
冷敷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是效果最为明显的。因为冷敷既可以减轻疼痛和痉挛,减少酶的活性因子,同时又可以减少机体组织坏疽的产生,在受伤后4-6 小时内所产生的肿胀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冷敷还可以使血液的黏度增加,毛细血管的侵透性变少,减少限制流向患部的血流量。
3、加压
在几乎所有的急性损伤中动采用加压包扎的方法,加压包扎可使患部内出血及淤血现象减轻,还可以防止侵出的体液渗入到组织内部,并能促进其吸收。加压包扎有很多方法,可以把侵水的弹力绷带放进冷冻室,这样可同时起到冷敷和加压的作用。还可以使用毛巾及海绵橡胶做的垫子来进行加压包扎。例如,踝关节扭伤时,可以用'U"字形的海绵橡胶垫子套在踝关节上,然后用胶布或弹力绷带固定。采用以上的加压包扎可以防止和减轻踝关节周围的浮肿。冷敷是间断性的,而加压则在一天中都可以连续使用。
4、抬高
抬高是把患部提高到比心脏高的位置。同冷敷、加压一样,抬高对减轻内出血也是非常有作用的。他不仅可以减轻通向损伤部位的血液及来自体液的压力以促进静脉的回流,患部的肿胀及淤血也会因此而得到相应的减轻。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情况下,肌肉拉伤患者经及时的积极治疗可得到较好恢复,患者远期并发症相对较少。
预后-危害性:
如果得不到有效处理,病情迁延可能遗留多种肌肉功能障碍,甚至致残。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者经有效治疗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目前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患者应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做好相应的护理调整,良好的日常生活管理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可因疼痛以及担心疾病的恢复,而产生烦躁、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家属应多陪伴患者,跟患者讲清本病的情况,减轻或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短期内避免剧烈体育运动及重体力劳动。
2、休息时适当抬高患肢。
3、遵医嘱进行相关部位的功能锻炼。
4、饮食要营养丰富,为身体提供恢复所需的营养。
饮食调理:
患者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建立均衡的饮食结构,确保足够的营养,促进机体的恢复。
饮食建议:
1、多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及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豆类、肉类等。
2、适当增加饮水,可促进机体代谢,有助于机体恢复。
饮食禁忌:
1、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胡椒等。
2、避免食用生冷的食物,如雪糕、冰淇淋等。
3、戒烟戒酒,吸烟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利于术后肺功能的恢复;避免饮用浓茶、浓咖啡。
4、避免进食不规律或饥饱不匀、暴饮暴食。
预防措施:
在进行运动时注意以下事项或可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注意加强易伤部位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
2、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
3、合理支排运动量。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