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suppurative peritoniti...
养生
疾病名称: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疾病英文名称: acute suppurative peritonitis,ASP
疾病概述: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acute suppurative peritonitis,ASP)是指由化脓性细菌,包括需氧菌和厌氧菌或两者混合所引起的腹膜腔急性感染,可分为原发性或继发性。患者常有明显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伴有典型的腹胀、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征,随着炎症不断发展,患者还出现高热、大汗、口干、脉速、呼吸浅快等全身中毒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急诊科
发病部位: 腹部
常见症状: 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压痛、反跳痛
主要病因: 感染、腹腔脏器穿孔、腹壁破裂、内脏破裂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X线检查、B超检查、诊断性腹腔穿刺
重要提醒: 患者病情持续发展,可出现代谢性酸中毒及感染性休克的表现,甚至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1、按病因可分为细菌性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和非细菌性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2、按发病机制可分为原发性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和继发性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3、按累及范围可分为局限性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和弥漫性急性化脓性腹膜炎。
4、按临床经过可分为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亚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和慢性化脓性腹膜炎。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原发性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多发生于全身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2、继发性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多存在原发疾病或损伤,无特殊好发人群。
病因-总述:
腹膜是一层膜状组织,囊括了腹腔内的大部分器官,当腹膜由于细菌感染、化学刺激、物理损伤等刺激时,则可发生炎症反应,称为腹膜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主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两者的病因有所不同。原发性患者腹腔内无原发性病灶;继发性多继发于腹腔脏器的炎症或损伤。
病因-基本病因:
1、原发性腹膜炎
致病菌多由血行播散、上行性感染、直接扩散、透壁性感染腹膜而引起炎症反应,腹腔内无原发性病灶,致病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或大肠杆菌。
2、继发性腹膜炎
多由腹内脏器穿孔、炎症、损伤、破裂或手术污染引起的。其主要的原因是急性阑尾炎,其次是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病原菌多为胃肠道常驻菌群,以大肠杆菌最多见,其次为厌氧类杆菌、肠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等,一般为多细菌性混合感染。
症状-总述: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多存在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且临床表现随疾病进展有所不同,早期表现为腹膜刺激症状,如压痛、腹肌紧张和反跳痛等;后期由于感染和毒素吸收,主要表现为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腹痛
是最主要的症状,腹痛程度随炎症的程度而异,但一般都很剧烈,不能忍受,且呈持续性。深呼吸、咳嗽、转动身体时都可加剧疼痛,故患者不愿意变动体位。疼痛多自原发灶开始,炎症扩散后蔓延及全腹,但仍以原发病变部位较为显著。
2、恶心、呕吐
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早期出现的常见症状。开始时因腹膜受刺激引起反射性的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后期出现麻痹性肠梗阻时,呕吐物转为黄绿色内含胆汁液,甚至为棕褐色粪样肠内容物。由于呕吐频繁,可呈现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3、发热
患者初期发病时体温可以正常,之后逐渐升高。老年轻弱的患者,体温不一定随病情加重而升高。脉搏通常随体温的升高而加快。如果脉搏增快而体温反而下降,多为病情恶化的征象,必须及早采取有效措施。
4、腹膜刺激症状
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并伴有明显腹胀。腹胀加重常是判断病情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肌紧张、压痛、反跳痛是腹膜炎的重要体征,始终存在,通常是遍及全腹而以原发病灶部位最为显著。腹肌紧张程度则随病因和患者全身状况的不同而有轻重不一。
5、全身感染中毒症状
当腹膜炎进入严重阶段时,常出现高热、大汗、口干、脉快、呼吸急促等全身中毒表现。后期由于大量毒素吸收,患者则表现为表情淡漠、面容憔悴、眼窝凹陷、口唇发绀、肢体冰冷、舌黄干裂、皮肤干燥、呼吸急促、脉搏细速、体温剧升或下降、血压下降、休克、酸中毒。
症状-并发症:
患者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后,如果病情仍持续得不到控制,则可能导致肝、肾衰竭的发生。
就医-急诊指征:
若患者出现剧烈腹痛、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寒战,甚至意识障碍、昏迷等严重症状时,需及时前往急诊科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患者应立即前往急诊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严重程度如何?
2、哪些情况下症状会缓解或加重?之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症状?
3、有腹痛吗?腹痛剧烈吗?
4、有恶心、呕吐、发热吗?体温最高多少度?
5、呕吐物的颜色、性质、气味如何?
6、您既往有过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胆囊扭转等疾病吗?
7、在出现这些不适症状前腹部有受到外伤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得的是什么病?病情严重吗?会导致死亡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能治好吗?我的腹痛、恶心、呕吐什么时候能缓解?
4、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5、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吃吗?医保能报销吗?
6、我需要手术吗?需要住院治疗吗?
7、这个病对胃肠道功能有影响吗?对以后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吗?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复查一次?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当突然出现严重腹痛、恶心、呕吐等情况时须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对患者病情做初步了解,并通过血常规、X线检查与B超检查进一步进行明确,之后可能需要进行诊断性腹腔穿刺,主要用于诊断及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检查-体格检查:
对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医生一般需对患者进行较为详细的体格检查,尤其是腹部的检查。
1、触诊时,一般腹膜炎患者有腹部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
2、叩诊时,若患者消化道穿孔,肝浊音界会缩小或消失,若腹腔内存在大量积液,会出现移动性浊音。
3、听诊时,若患者机械性肠梗阻,肠鸣音会出现亢进,除此种情况外,腹膜炎患者大多为肠动减弱,出现肠麻痹时肠鸣音可完全消失。
4、直肠指诊时,如直肠前窝饱满及触痛,则表示有盆腔感染存在。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常规检查可以判断患者是否贫血和感染。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可提示感染的种类及程度,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可提示是否存在失血性疾病或血液浓缩。
2、C反应蛋白
C反应蛋白检查可以帮助判断患者是否有炎症或组织损伤,若患者存在腹膜炎C反应蛋白可升高。
3、尿常规
通过尿胆红素、尿淀粉酶等检查结果,来查看有无急性胰腺炎、肝胆疾病等,有利于明确病因。另外如果尿妊娠试验炎性,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异位妊娠破裂出血。
检查-其他检查:
如有必要医生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腹腔穿刺检查。这是有创检查,是本病最为重要的检查手段。腹膜炎的患者腹腔内会有大量的血液、分泌物或胃肠道容物,通过腹腔穿刺可将这些液体抽出,并对抽出的液体进行化验,可根据抽出液性状、气味、混浊度作细菌培养、涂片,以及淀粉酶测定来帮助诊断及确定病变部位和性质。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本病患者腹部立卧位平片可见小肠普遍胀气,并有多个小液平面的肠麻痹征象。胃肠穿孔时多数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2、B超检查
可提供一个安全、无创伤的方式来评估很多器官,包括肝、脾、胆囊、胰腺、阑尾、肾,以及卵巢,有利于明确腹膜炎的病因。
诊断-诊断原则: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以继发性类型为主,且患者症状一般较为典型,医生根据患者病史、临床症状结合多种检查一般可较为明确的诊断。下叶肺炎、铅绞痛、胆道蛔虫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胰腺炎可与本病症状相似,必要时可进行相应检查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下叶肺炎
上腹部出现急性腹膜炎类似表现,但多有相应病史和症状,腹部常缺乏固定的压痛和反跳痛,结合X线平片有助于诊断。
2、铅绞痛
可出现腹痛剧烈,但一般无肌紧张,腹痛部位不定,有铅接触史,牙龈有铅线,末梢血可见点彩细胞;血尿铅增多可区别。
3、胆道蛔虫病
腹痛剧烈但常无明显腹部体征,较为容易鉴别。
4、血卟啉病
腹痛剧烈,尿卟啉呈阳性,可通过尿常规检查区别。
5、急性心肌梗死
可有上腹剧痛,甚至伴有恶心、呕吐。但无真正的腹部压痛,心电图、心肌酶及肌钙蛋白多有异常,不难鉴别。
6、急性胰腺炎
可有腹膜炎症状及体征,但患者血淀粉酶升高达正常高限3倍以上,CT见胰腺炎改变可区别。
治疗-治疗原则: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需积极消除原发病因,改善全身状况,促进腹腔炎症局限、吸收或通过引流使炎症消除。患者一般需要卧床休息,行禁食、胃肠减压,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对于部分症状严重者,医生多会行抗休克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治疗-一般治疗:
1、监测
监测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合并休克时应监测中心静脉压、留置导尿管和测定电解质。
2、体位
患者取半卧位,危重症患者以平卧为宜,合适的体位可促使腹内渗出液流向盆腔,减轻中毒症状,有利于局限和引流,且可促使腹内脏器下移,腹肌松弛,减轻因腹胀压迫膈肌而能影响呼吸和循环。
3、静脉输液
多数病人均有严重的脱水,需及时静脉补充液体,并急查血电解质和血气,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详细记录尿量。有休克时先积极治疗休克,必要时输血或血浆。
4、禁食、胃肠减压
放入鼻胃管,持续减压,以防止或缓解肠淤胀,对上消化道穿孔可减少或制消化液溢出,起到治疗作用。胃肠道穿孔的患者可用胃管抽出胃肠道内容物和气体,以减轻消化道内容物继续流入腹腔,减轻胃肠积气,改善胃壁的血运,有利于炎症的局限和吸收,促进胃肠道恢复蠕动。
5、营养支持
改善和维持循环、营养支持、维持重要器官的氧供。在输入葡萄糖供给热量的同时应补充白蛋白、氨基酸等。长期不能进食的患者应及早考虑用静脉内高营养。
6、给氧及呼吸支持
一般可通过鼻导管给氧或面罩给氧,严重时应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
7、镇痛
已确诊治疗方案及手术后的患者可以用哌替啶类止痛剂。诊断不清或要进行观察时,不用止痛剂,以免掩盖病情。
8 、应用抗生素
预防化学性腹膜炎继发感染,已合并感染者更为必要,根据原发病灶的情况和感染的轻重,选用适当的抗生素。
治疗-药物治疗:
1、头孢菌素类
感染较重者宜给于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包括第一代的头孢唑林,第二代的头孢呋辛,相当第二代的头孢西丁,第三代的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等。
2、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口服吸收良好、与其它类的抗菌药之间较少交叉耐药。口服效果好。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可有轻度胃肠道反应、失眠、头痛、光敏反应等不良反应。儿童不宜常规用,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3、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头孢素菌
如病情严重,可选用添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头孢素菌,如头孢哌酮、舒巴坦。
4、甲硝唑
为了治疗厌氧菌混合感染,同时给予甲硝唑。
治疗-相关药品:
头孢唑林、头孢呋辛、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甲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1、适应证
(1)腹腔内原发病灶严重者,如腹内脏器损伤破裂、绞窄性肠梗阻、炎症引起肠坏死、肠穿孔、胆囊坏疽穿孔、术后胃肠吻合口瘘所致腹膜炎。
(2)弥漫性腹膜炎较重而无局限趋势者。
(3)患者一般情况差,腹腔积液多,肠麻痹重,或中毒症状明显,尤其是有休克者。
(4)经非手术治疗6~8h(一般不超过12h),如腹膜炎症状与体征均不见缓解,或反而加重者。
(5)原发病必须手术解决的,如阑尾炎穿孔、胃十二指肠穿孔等。
2、手术方式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病因较多,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处理原发病因、清理腹腔、充分引流等,部分患者需留置引流管。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约为10~30天,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的预后与其症状严重程度多与患者的原发病有关,多数化脓性腹膜炎病人早期经过外科积极治疗后可治愈,但对于体质较差,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预后不佳。
预后-危害性:
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可迅速扩散,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循环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情况出现,甚至导致患者死亡。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部分患者可经过有效的治疗得到治愈,原发病也可得到控制。部分患者可能预后较差。
预后-治愈率:
多数化脓性腹膜炎病人早期经过外科积极治疗后可治愈。
日常-总述:
患者需在恢复期积极调整生活方式,最大限度的促进身体状态的恢复。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对于疾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由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可带来较大痛苦,且症状出现较快,患者常可有消沉、悲观、恐惧等心理。
2、护理要点
(1)家属可以主动向医护人员了解有关急性化脓性腹膜炎的相关知识,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进而可以帮助患者情绪,减轻焦虑;家属要多关心和体贴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早日康复。
(2)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面对,积极接受和配合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应根据体力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2、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保持休息环境清洁、安静、舒适,维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4、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减衣物,以防受凉降低机体抵抗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5、高热、大汗患者可以穿着宽大、柔软、吸汗的衣裤,出汗后及时更换衣裤以及床品,防止着凉。
日常-术后护理:
1、预防感染,保持创面清洁护理,遵医嘱使用抗感染的药物。
2、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在床上练习翻身促进肠功能恢复。视病情和患者体力早期下床走动,促进术后康复。
3、术后从流食逐渐过渡,多吃富含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的食物。
4、留置引流管者,需妥善固定引流管,避免受压、扭曲,保持通畅,家属可协助医生观察并记录引流量、颜色,气味等。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可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对于急性化脓性腹膜炎患者,尤其是手术患者,在肠功能恢复后的饮食要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适当的饮食方案。
饮食建议:
1、早期应采用流质饮食,避免加重患者胃肠道负担。
2、患者饮食方案应当保证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
2、忌生冷、油腻、辛辣、煎炸食物。
预防措施:
积极治疗原发病,注意自身安全,定期体检等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本病的发病风险,具体如下:
1、注意安全,避免严重的腹部外伤。
2、定期体检,从早进行预防,尽早诊治消化性溃疡、胆道结石、胆囊炎等疾病。
3、饮食起居规律,避免暴饮暴食,避免劳累熬夜,增强体质。
4、避免吸烟和酗酒。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