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痉病疾病英文名称: convulsive disease疾病别名: 痉证疾病概述: 痉病...
养生
疾病名称: 痉病
疾病英文名称: convulsive disease
疾病别名: 痉证
疾病概述:
痉病(convulsive disease)是指以颈部连及背部筋脉肌肉强直,不能前后左右活动,四肢抽搐,甚至牙关紧闭、颈背僵硬仰曲如弓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主要由感受外邪,内伤久病,失治误治等所引起。大多病情危急,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如治疗不及时,可出现肢体活动不利、半身不遂等偏瘫症状,或出现头痛、痴呆、痫证等后遗症,严重的还可以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其会遗传给下一代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颈部、背部、上肢、下肢
常见症状: 颈部连及背部筋脉肌肉强直,四肢抽搐,甚至牙关紧闭、颈背僵硬仰曲如弓状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久病过劳,误治失治
检查项目: 血常规、血清抗体检查、脑CT、MRI、脑脊液检查、脑电图、心电图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双目凝视、眼球活动不灵活、口角肌肉抽动等情况,应及时就医咨询,及时处理,防止痉病发作。
临床分类:
1、邪壅经络
主要表现为头痛、颈背僵硬、发热怕冷、无汗或汗出、肢体酸重、甚至牙关紧闭、四肢抽搐;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
2、肝经热盛
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咬紧牙齿口不能开、手足躁动、甚则颈背肌肉强直、不能活动自如、四肢抽搐、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舌质红绛、舌苔薄黄或少苔,脉弦细而数。
3、阳明热盛
主要表现为颈背肌肉强直、手足拘挛难以伸直、牙关紧闭口不能开、甚则颈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可伴有高热汗出、腹满便结、口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4、心营热盛
主要表现为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颈背肌肉强直、不能活动自如、四肢抽搐、甚则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舌质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
5、痰浊阻滞
主要表现为头痛昏蒙、神识呆滞、颈背肌肉强直、四肢抽搐;可伴有胸部和胃部满闷不舒、呕吐痰涎;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6、阴血亏虚
主要变现为颈背肌肉强直、不能活动自如、四肢或体表筋肉不自主抽搐、直视牙关咬紧;可伴有头目昏眩自汗、神疲气短、或低热;舌质淡或舌红无苔,脉细数。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的患者。
2、青少年多发。
病因-总述:
痉病的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和内伤两个方面。外感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病因-基本病因:
1、感受外邪
(1)外感风寒湿邪,壅阻脉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拘挛抽搐而成痉病。
(2)外感温热之邪,或寒邪郁而化热,邪热消灼津液,筋脉失于濡养可致痉。
(3)热病内传营血,引动肝风,扰乱神明,可导致痉证。
2、久病过劳
(1)病久不愈合,气血耗伤,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阻,血虚则不能濡养筋脉可导致痉。
(2)久病脏腑功能失调,肺宣降功能失调,脾运化功能失常,肝疏泄功能异常,皆能产生痰浊,痰浊阻滞经脉,筋脉失养而致痉。
(3)先天禀赋不足,操劳过度,情志不畅,时间长可导致肝肾阴虚,阴不制阳,肝阳上亢,阳亢化风而致痉。
3、误治或失治
(1)误用或过用汗吐下法,如外感表证过度发汗及产后失血,风寒误用泻下法,疮疡的患者误用发汗的治法等,导致阴精耗散,筋脉失于濡养而成痉病。
(2)汗证、血证、体虚等病证没有及时治疗,损伤津液,导致津伤液脱,亡血失精,筋脉失养,而导致痉病。
症状-总述:
痉病在临床上表现为颈背僵硬,四肢抽搐,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等症状。起病急骤,病情危重,病情危急,可伴发于高热、昏迷等病程过程中。
症状-典型症状:
1、以颈项筋脉肌肉坚硬僵直、肢体手足拘急为主要临床表现。
2、感受风寒湿邪患者一般先有恶寒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痛症状,随即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3、感受热邪而发痉患者,颈项强直,手足抽搐,角弓反张,并常伴有高热、神昏等症。
4、气血亏虚致痉者,多伴有头晕目眩、手足麻木等症。由外邪而引发的金创痉,多先有恶寒发热、头痛不适等外感症状,几天后头痛加剧,随后出现颈项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表现。
5、由血气亏虚而引发者,多有素体虚弱,或已有头晕、目眩病史。常起病较急,突然出现头痛,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或伴有神昏,肢体瘫痪,二便失禁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就医-急诊指征:
1、患者突然出现颈背僵硬、颈背高度强直仰曲如弓状等。
2、伴牙关紧闭、四肢抽搐。
3、伴高热、神昏、肢体瘫痪、二便失禁等。
4、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须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出现口角颤动、烦躁不宁、双目凝视等先兆症状。
2、伴颈背僵硬、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
3、伴四肢抽搐等。
4、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医院急诊科就医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进行咨询,或者根据基础疾病,到神经内科、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本病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建议患者穿着宽松衣物。
3、怀疑有脑炎、脑膜炎、肝性脑病等疾病可能需要做一些影像学检查,建议不要佩戴有碍于检查的饰物。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例、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建议安排家属陪同就诊。
7、可以提前准备自己想要咨询医生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颈背僵硬、四肢抽搐等症状?一般持续多长时间?是一直这样,还是加重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的症状,如高热、汗出、口渴等症状。
3、之前有没有其他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肝性脑病等?是怎么治疗的?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
5、最近睡眠情况如何?有没有经常熬夜?
6、最近的饮食情况、大便情况怎么样?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这是什么病?为什么会这样?
2、严重吗?需要住院吗?
3、需要做什么检查?
4、都需要怎么治疗?
5、治疗需要多久才能好?需要复查吗?
6、平时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7、治疗后复发的风险高吗?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还需要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脑脊液检查、CT、MRI、脑电图、心电图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肢体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强弱,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病变性质与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的皮肤的冷热、是否有压痛等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尿、便常规
白细胞数量、中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等可提示有无感染存在,感染的类型。
2、脑脊液检查
腰椎穿刺抽取脑脊液进行检测,测定压力,做常规生化、细胞学、免疫球蛋白,必要时做结核特异性抗体和(或)血和脑脊液细菌培养、囊虫试验等。脑脊液的检查对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观察病情、指导用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血清抗体检查
包括特异性lgM抗体测定,补体结合试验等,主要用于明确病因。血液培养,以检查是否存在感染。
检查-其他检查:
1、脑电图
脑电图不仅能说明脑部本身疾病,对指导脑外诊断疾病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变化有诊断价值。
2、心电图
可以初步明确患者心脏情况,了解有无心脏疾患,以便临床治疗。
检查-影像学检查:
CT和MRI检查
头颅CT及MRI检查可显示脑部病变,了解病情,明确疾病的进展。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和中风、颤证、破伤风、痫证加以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多突然起病,以颈背僵硬、四肢抽搐,甚至项背高度强直使身体仰曲如弓状为其证候特征。
2、部分危重患者可有神昏谵语等意识障碍。
3、发病前多有外感或内伤等病史。
诊断-鉴别诊断:
1、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表现为半身不遂,口歪眼斜为主要特点,痉病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无偏瘫症状为临床特点。
2、颤证
颤证是一种慢性疾病过程,以头颈、手足不自主颤动、振摇为主要症状,手足颤抖动作幅度小,频率较快,多呈持续性,无发热、神昏等症状。痉病肢体抽搐幅度大,抽搐多呈持续性,有时伴短阵性间歇,手足屈伸牵引,驰纵交替,部分病人可有发热,两目上视,神昏等症状,再结合病史分析,二者不难鉴别。
3、破伤风
破伤风临床表现为颈背僵硬,四肢抽搐,颈背仰曲如弓状,伴有牙关紧闭,苦笑面容,与痉病症状相似,但破伤风病前有金创破伤、伤口不洁病史,结合相关检查,可与痉病鉴别。
4、痫证
痉病与痫证均为突然发病,有四肢抽搐,神昏等症状,但痉病的抽搐、筋脉拘急多呈持续性,难以自行恢复,而痫证的神昏、抽搐症状发作片刻后可自行缓解,醒后如常人,既往有类似发病史。
治疗-治疗原则: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痉病治疗的基本原则,切勿滥用镇肝息风之品。外感发痉以邪实为主,当祛其邪,常用祛风散寒、清热除湿、豁痰开窍等治法。内伤发痉以本虚为主,当扶正,治疗以滋阴养血、舒筋解痉等为主。临床上阴伤血少导致发痉的患者多见,因此治疗时滋阴养血是不可忽视的一环。同时,要重视痉证的防治,见到高热、失血的病证,要及时清热滋阴、养血止血,防止痉证的发生。
治疗-一般治疗:
病情较轻者,可根据辩证给予相应的药物口服。
治疗-药物治疗:
1、邪壅经络
(1)方药:羌活胜湿汤加减。
(2)常用中药:羌活、独活、防风、蔬本、川芎、蔓荆子、白芍、甘草。
2、肝经热盛
(1)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
(2)常用中药:水牛角、钩藤、桑叶、菊花、川贝母、竹茹、茯神、白芍、生地、甘草。
3、阳明热盛
(1)方药: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2)常用中药:生石膏、知母、玄参、生地、麦冬、大黄、芒硝、粳米、甘草。
4、心营热盛
(1)方药:清营汤加减。
(2)常用中药:水牛角、莲子心、淡竹叶、连翘、玄参、生地、麦冬。
5、痰浊阻滞
(1)方药:导痰汤加减。
(2)常用中药:半夏、石菖蒲、陈皮、胆南星、姜汁、竹沥、枳实、茯苓、白术、全蝎、地龙、蜈蚣。
6、阴血亏虚
(1)方药:四物汤和大定风珠加减。
(2)常用中药:生熟地、白芍、麦门冬、阿胶、五味子、当归、麻子仁、生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
治疗-相关药品:
藿香正气口服液、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宫丸、局方至宝散、牛黄醒消丸、紫雪散
治疗-手术治疗:
暂无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医生还可通过针灸疗法来对患者进行治疗。
痉病在治疗取穴上主要以督脉穴为主。取穴印堂、百会、大椎、筋缩、合谷、后溪、太冲、申脉等穴。发热配伍大椎、曲池;神昏配伍人中、十宣;痰盛配伍内关、丰隆。可选择应用,或分组交替使用。印堂、百会、人中均予横刺间歇运针。十宣点刺出血。需要注意的是针灸治疗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较高,需熟悉颈部的局部解剖,在实施操作时严禁伤及头颈部重要的神经、血管。
治疗-治疗周期:
痉病的治疗周期一般为3~6个月,但受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痉病的治疗费用一般为500~5000元。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1、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清除假牙及呼吸道异物,以防堵塞气道。
2、对频繁肢体抽动者,要避免强行按压和捆绑,防止骨折。
3、因高热而致痉,要予以降温。病情较重、较急者,则应立即选用紫雪丹、羚羊角粉,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以免贻误病情。
预后-一般预后:
痉病患者的预后取决于其发作的轻重、频率、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原发病的轻重等因素。发作程度轻,次数少,持续时间短,发作后神志清楚,病情大多较轻、预后良好。反之发作时症状重,频繁发作并持续不止,发作后神志不清,病情较重、预后较差。
预后-危害性:
痉病危重者多,出现变证时,如救治延误或措施不得力,可出现肢体活动不利、半身不遂等偏瘫症状,或出现头痛、痴呆、痫证等后遗症,严重的还可以危及生命。
预后-治愈性:
热盛发痉的患者,经正确治疗,多预后较好;气血两虚者预后多较好,但须长期调理以巩固疗效;真阴耗伤证的部分患者经调治,预后较好,部分患者可出现危重之候预后较差。
预后-复发性:
若引起痉病的基础疾病没有彻底治愈,再次感受外邪、或过于劳累等,可以使病情再次发作,甚至加重。
日常-总述:
在积极治疗疾病的同时,注意休息、适当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患者因发痉常有紧张、恐惧心理,应注意调畅情志,保持乐观态度,心态平和,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家属不可在床前议论病情,以免影响患者情绪。对患者家属进行有关疾病知识宣教,以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1、应遵照医嘱按时,正确服药,病情较轻者,可根据辨证口服汤剂。
2、一般中药汤剂宜温服,少量频饮;吞咽困难的患者,可鼻饲给药,用药后注意药效及反应。
3、服药期间应注意的饮食宜忌。
4、如病情较重的患者,应立即选用紫雪丹、羚羊角粉,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5、静脉注射苯巴比妥时速度宜慢。
6、若应用氯丙嗪止痉,用药后应绝对卧床休息,防止起床后引起体位性低血压。
7、用10%水合氯醛做保留灌肠,可达到较好的止痉效果。
8、如因药物过量抑制呼吸中枢,出现呼吸缓慢表浅,面色苍白,全身瘫软等呼吸衰竭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进行抢救。
日常-生活管理:
1、周围环境应整洁、安静、光线暗淡,避免噪声刺激。
2、急性发作时,应有家属专人陪护,以防跌扑损伤,患者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解开衣领扣带,以利呕吐物、分泌物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
3、有义齿、发夹的患者应取下,以免自伤或义齿脱落堵塞气道。
4、抽搐较重的患者,家属可将压舌板裹多层纱布垫于上下臼齿之间,以防患者咬伤舌。
5、牙关紧闭的患者,可用开口器将其慢慢撬开,切勿强力撬齿,以免损伤牙齿。
6、连续发作者应给予吸氧以减轻缺氧及脑损伤。
7、病情稳定三天以上及原发病的症状已经减轻时,可下床适当活动。
8、外感发痉,应每日用温水擦澡,保持皮肤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日常-病情监测:
1、密切观察痉病发作前的先兆症状,如口角颤动,烦躁不宁,双目凝视等,立即报告医师,及时处理,防止发痉。
2、注意观察每次发痉的时间及持续时间、规律、诱发因素、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发作后的情况等。
3、注意观察体温、呼吸、血压、舌象、脉象、神志、面色、汗出、二便等情况的变化。
4、若发作时间长,出现神志不清、反复呕吐、持续惊厥、血压上升、呼吸浅表或不规则的情况,说明病情危急,应立即进行救治。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查,主要血常规、血清抗体检查、脑CT、MRI、脑电图检查等,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平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食生冷、油腻、炙博的食物。痉病发作时,应禁食。缓解期以营养丰富、高热量、易消化饮食为宜。
饮食建议:
1、痉病发作不止的患者,应给予鼻饲,以保证营养供给。鼻饲流质以温为佳,不可过热。
2、对抽搐初停,尚易引起再发的患者,慎防进食引起再发,如已有保留鼻饲管,可以鼻饲管缓慢灌注。
3、痉病发作停止后,一般食欲不佳,应给半流食或软食。
4、外感发痉的患者,应积极疏散外邪,避免邪郁化热或转化为瘀血、痰浊。可饮用苏叶、厚朴水,服用葱、姜、韭菜等辛温散寒的食物,以助散寒温通经络。
5、热盛发痉的患者,饮食宜清淡性凉,鼓励多饮水,或频饮西瓜汁、藕汁、绿豆汤、五汁饮等,以清热生津。
饮食禁忌:
忌食生冷、油腻性食物,如冰糕、冻奶茶、冰咖啡等,以免影响脾胃功能。
预防措施:
预防本病的关键在于对其原发病的治疗,另外生活起居有规律,避免感受外邪,保持情志舒畅等有利于减少痉病的发生。
1、生活起居有规律,冷暖适宜,避免感受外邪或外伤感染,劳逸结合,加强运动锻炼,增强体质。一旦感受外邪,要积极进行治疗,避免邪壅经络。
2、痉证发病前往往有先兆表现,应密切观察,若发现双目不瞬、眼球活动不灵活、口角肌肉抽动,即可用水牛角、钩藤、全蝎、僵蚕等止痉药物急煎顿服,或配合针刺治疗,防止痉证发作。
3、保持情志舒畅,心情乐观,避免不良的情志刺激,而致疾病复发。根据体质注意饮食宜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食生冷、油腻、炙博的食物。
4、积极治疗颅内及颅外感染等原发病,按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定期门诊随访。如出现痉证发作的危重征象,应及时救治。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