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久泄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diarrhea疾病别名: 久泻疾病概述: 久泄(c...
养生
疾病名称: 久泄
疾病英文名称: chronic diarrhea
疾病别名: 久泻
疾病概述:
久泄(chronic diarrhea)是一种持续或反复发作性的泄泻类疾病。临床以大便稀溏或水样便、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以上为特征。每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病后体虚等触发。本病起病缓、病程长,如果积极治疗、加强调护,预后一般较好。西医学的慢性肠炎属于本病的范畴。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肠
常见症状: 腹泻持续或反复超过2个月以上,大便稀溏或水样便
主要病因: 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病后体虚
检查项目: 血液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X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 若出现持续性腹泻、大便溏稀,每天3次以上,应立即就医咨询。注意饮食调护,积极配合治疗,避免出现脱水等情况。
临床分类:
1、肝气乘脾
主要表现为平时心情抑郁或急躁易怒。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发生泄泻;伴有胸胁胀闷、食欲不振、饮食量少,经常打嗝、腹痛、肠鸣;舌淡红、脉弦。
2、脾胃虚弱
主要表现为大便稀溏或如水样便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则大便清稀、次数增加,或排出未消化的食物;伴有食欲不振、饮食量少、胃脘胀闷不舒畅、面色萎黄、无精打采、乏力;舌质淡,若白,脉细弱。
3、肾阳虚衰
主要表现为黎明前腹部作痛,肠道一响就泄泻,泻后痛减,大便常为未消化的食物;伴有腹部喜温喜按,全身发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所有人群,婴幼儿多见。
病因-总述:
中医认为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禀赋不足,病后体虚等,均可引起泄泻。泄泻迁延日久,由实转虚,转为久泄。病位在肠,关系到脾胃。病理因素以湿为主。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所伤
由于先天不足,素体脾胃虚弱,不能收纳某些食物(如辛辣生冷的食物)导致久泄。
2、情志不调
由于长期忧郁恼怒、精神紧张等,导致肝疏泄功能失常、气机郁滞,进而影响脾的运化饮食和水液功能失调、大肠传统功能失司,而发生久泄。
3、病后体虚
脾胃素虚,或久病失治,脾胃受损,不能推动、调控饮食和水液运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久泄。
症状-总述:
久泄以长期腹泻为主症,大便稀溏或水样便次数增多,每日在3次以上,伴有腹部隐痛、食欲不振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久泄发作时,典型症状有腹部隐隐作痛、腹胀、腹泄、大便稀溏如水样便或大便顽固不化;遇寒冷、情绪波动、劳累或进食油腻之物后,症状更加严重;肛门下坠,大便不利。
2、久泄缓解期时,主要表现有面色苍白、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腹部不适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脱肛
久泄导致脱肛是长期或反复腹泻,使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故肛门下坠。表现为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少纳呆、自汗频多、易于感冒、舌淡苔白、脉虚无力等。
就医-急诊指征:
1、久泄不止、精神疲倦、头晕乏力、皮肤弹性差、有脱水状态。
2、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等症状。
以上需立即就医,必要时到急诊科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大便溏稀或如水样,次数增多,每日三次以上。
2、有腹胀腹痛、肠鸣下利、食欲不振等症状。
3、久泄持续大便溏稀,使用药物后症状没有明显好转。
以上需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处理。
2、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消化内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时一般需常规进行腹部触诊,建议患者穿相对宽松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有没有大便次数增多,大便溏稀或如水样?这种情况多久了?
2、是否还有其他不适症状,如腹胀腹痛、精神疲倦、头晕乏力等症状?
3、最近饮食情况如何?有没有暴饮暴食,嗜食生冷、肥甘、辛辣食物的饮食习惯?
4、最近有做过什么检查吗?
5、之前有过胃肠道疾病吗?进行过什么治疗吗?
6、主要从事什么工作?工作压力大吗?
7、作息情况怎么样?有没有经常熬夜?睡眠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症状?能确诊吗?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如果药物治疗,怎么用药?注意事项是什么?
6、有其他疾病,会对治疗产生影响吗?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者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血液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X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应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姿态、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者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医生通过触、按了解患者腹部脏器有无疼痛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包括血常规检查、血电解质和肝肾功能等检查。血液检查结果有助于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2、粪便检查
对腹泻的诊断非常重要,一些腹泻经粪便检査就能做出初步诊断。常用检査有大便隐血试验,涂片査白细胞、红细胞、脂肪滴、寄生虫及虫卵,大便细菌培养等。
3、小肠吸收功能实验
包括粪脂测定、右旋木糖吸收实验、维生素B2吸收实验和胆盐吸收实验等。小肠吸收功能实验结果有助于了解小肠的吸收功能。
检查-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
消化道内镜检查,尤其是结肠镜,对于慢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以及消化道的肿瘤等病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胆囊内镜检查可提高小肠病变的检出率。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立位腹平片、全消化道造影等,有助于观察胃肠道黏膜的形态、胃肠动力等,以排除外消化道憩室、肿瘤以及麻痹性肠梗阻等疾病。
2、腹部超声、CT检查
可了解有无肝胆胰疾病,排除外消化道肿瘤等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发作时大便稀溏或水样便、持续或反复发作时间超过2个月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以大便次数增多,泄泻为主症的痢疾、霍乱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曾经有暴泻病史,或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超过2个月以上)、病势较缓、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止,常因饮食不慎、寒温失调、情绪波动、劳累等而诱发或加重。
2、以长期腹泻为主症,大便稀溏或水样便次数增多,每日在3次以上,伴腹部隐痛、食欲不振、肠鸣矢气等症。
诊断-鉴别诊断:
1、痢疾
二者均表现为便次增多,但泄泻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溏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黏液为主症。泄泻亦可有腹痛,但多与肠鸣腹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而痢疾之腹痛与里急后重同时出现,其痛便后不减。
2、霍乱
二者均有大便稀薄。但霍乱是一种呕吐与泄泻同时并作的病证,其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变化快,病情凶险;起病时突然腹痛,继则吐泻交作,亦有少数病例不见腹痛而专为吐泻;所泻之物多为夹有大便的黄色粪水,或如米泔而不甚臭秽,常伴恶寒、发热;部分病人在吐泻之后,津液耗伤,筋失濡养而发生转筋、腹中绞痛;若吐泻剧烈,则见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汗岀肢冷等阴竭阳亡之危象。而泄泻仅以排便异常为主要表现,粪质稀溏、便次频多,其发生有急有缓,且不伴有呕吐。
治疗-治疗原则:
脾虚湿盛是泄泻发病的关键,故以运脾化湿为泄泻的治疗法则。久泻以脾虚为主,当以健脾。因肝气乘脾,宜抑肝扶脾;因肾阳虚衰,宜温肾健脾;中气下陷者,宜升提;久泻不止者,宜固涩。需要注意的是久泄不可急于补涩,以免闭门留寇;也不可分利太过,应中病即止,以免耗伤正气。
治疗-药物治疗:
1、肝气乘脾
(1)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2)常用中药:白术、白芍、防风、陈皮。
(3)中成药:逍遥丸、固肠止泻丸、痛泻宁颗粒。
2、脾胃虚弱
(1)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莲肉、扁豆、砂仁、苡仁、桔梗、大枣。
(3)中成药:参苓白术散、补脾益肠丸。
3、肾阳虚衰
(1)方药:附子理中丸合四神丸加减。
(2)常见中药:炮附子、人参、白术、炮姜、炙甘草、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大枣。
(3)中成药:四神丸、附子理中丸、固本益肠片。
治疗-相关药品:
逍遥丸、四逆散、痛泻宁颗粒、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补脾益肠丸、四神丸、附子理中丸、固本益肠片,视病情辩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暂无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针灸治疗
临床上运用针灸治疗泄泻,体现了中医的特色疗法,无论是配穴治疗还是特效穴治疗往往能取得显著的疗效。临床上可以单独应用针灸疗法,也可以多种手段配合使用,相得益彰,疗效显著。主穴取天枢、神阙、大肠俞、上巨虚、三阴交。肝气乘脾加期门、太冲;脾胃虚弱加脾俞、足三里;肾阳虚衰加肾俞、命门、关元。实证针用泻法,虚证针用补法。脾胃虚弱的患者,可隔姜灸、温和灸或温针灸,肾阳亏虚的患者可隔附子饼灸。
治疗-治疗周期:
久泄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久泄的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久泄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预后与患者年龄、病程、体质因素及治疗得当与否有密切关系。一般经正确治疗多能治愈,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若久泄长期持续或反复发作、治疗不当,可能会并发脱肛症状。
预后-治愈性:
经正确治疗和良好的护理,一般多能治愈。
预后-复发性:
久泄是一种持续或反复的消化道疾病。如果引起久泄的病因没有彻底根除,或者平时调护不当,都会引起泄泻反复发作。
日常-总述:
患者在治疗期间,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进行适当运动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机体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久泄易反复发作,患者常有焦虑、恐惧心理。患者应保持心情愉快,消除不良情绪,以防症状加重。
2、肝气郁滞的患者,应及时调节情志,避免急躁易怒、忧愁郁闷等不良情绪刺激,保持心情舒畅。
日常-用药护理:
1、遵医嘱按时,按量准确给药。
2、中药汤剂宜温服,观察用药后注意观察效果和反应。
3、治疗脾气虚弱用药,应注意煎药方法。先用温水浸泡半小时,煮沸后用文火熬半小时,热服。
4、治疗肾阳亏虚的中药汤剂宜睡前热服。腹痛严重的患者,可用肉桂、川椒放入脐中,用暖脐膏敷贴。
日常-生活管理:
1、环境宜安静,每日定时开窗通风。有传染病的患者,应严格实行消化道隔离,以防止交叉感染。
2、生活起居要有规律,劳逸结合;衣着冷暖适宜,防止外邪侵袭。
3、脾胃虚弱的患者,平时应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受凉,必要时可采用腹部热敷。
4、脱肛患者,应遵医嘱在大便后用中药熏洗肛门,注意卧床休息,每天做提肛运动,增强肛门括约肌功能。
5、要注意肛门周围皮肤护理,保持干净清洁。
日常-病情监测:
1、注意观察患者泄泻的次数,排泄物的色、质、量、气味,患者有无腹痛等。
2、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等内容,预防久泄后发生脱水。
3、若出现眼窝凹陷、口舌干燥、皮肤干燥、弹性消失,应及时补充体液,或给予淡盐水口服;若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冰冷、大汗淋漓等,应立即报告医生采取相应措施。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一般情况需要血液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小肠吸收功能检查、X线检查、腹部超声、CT检查、内镜检查等项目,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宜清淡卫生、易消化、富有营养。尤其注意忌食不易消化或清肠润滑食物,勿过食生冷、辛辣、肥腻、海腥发物等,饮食不宜过饱、过咸、过甜,戒烟酒。
饮食建议:
1、肝气乘脾的患者可食用金橘饼、陈皮等理气疏肝的食物。
2、脾气亏虚的患者宜食温热软烂、少油脂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山药、龙眼、牛肉、羊肉、鸡肉等。
3、肾阳亏虚的患者宜食清淡、温热、易消化的食物,如胡桃、狗肉等。
饮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葱、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腻性的食物,如肥、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海腥发物,如鱼虾、羊肉、狗肉、酒等食物。
4、少食易产气食物,如红薯、土豆等。
预防措施:
泄泻患者平时的预防与护理尤为重要,主要通过注意饮食习惯、生活起居,增强体质等方式,来减少其发生的概率。
1、生活起居要有规律,防止寒湿等外邪的侵袭。
2、饮食不可过饥过饱,应细嚼慢咽,不食不洁或过期食物,因为久泄之人多体质较虚,要注食饮食卫生,以防感染。
3、调畅情志。保持乐观的情绪,才能气血顺畅,阴阳平和。
4、平日应积极参加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慢跑、太极拳等锻炼,不仅可以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强体质,抵御外邪,降低疾病的发生。
5、对于暴泻要及时、正确、彻底治疗,以免迁延,转为久泻。同时腹泻期间要多饮水及给予必要的营养治疗,以补充体液,固护胃气。
6、积极治疗相关的内科疾病,减少久泻的发生。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