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科罗拉多蜱热疾病英文名称: Colorado tick fever,CTF疾病概述: 科...
养生
疾病名称: 科罗拉多蜱热
疾病英文名称: Colorado tick fever,CTF
疾病概述:
科罗拉多蜱热(Colorado tick fever,CTF)是由科罗拉多蜱热病毒引起的,经蜱媒介传播的急性病毒性疾病。临床以发热、头痛、背痛,以及白细胞减少为特征。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高热、皮疹、头痛、肌痛
主要病因: 患者大多在被蜱叮咬后,感染科罗拉多蜱热病毒而发病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病毒分离及病毒抗原检查、血清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发病后应尽快处理,以免疾病继续进展,出现无菌性脑膜炎、出血等。
流行病学-传染性:
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洛基山森林蜱(又称安德逊革蜱)是美国科罗拉多蜱热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黄松花鼠、金色黄鼠等是重要的储存宿主。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主要是被病毒感染的成虫蜱叮咬所致,少数病例也可通过输血或接触实验室中暴露的病毒而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我国目前尚无确切的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人群包括露营者、护林员、打猎者等。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好发于美国西部,50%以上的病例发生于科罗拉多州和爱达荷州。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4~7月为发病的高峰季节。
病因-总述:
本病主要因感染科罗拉多蜱热病毒所致,科罗拉多蜱热病毒属呼肠孤病毒科。大多数患者是因被蜱叮咬而感染,少数也可因输血或接触实验室中暴露的病毒而发病。在被蜱叮咬的部位可见肉芽肿样原发病灶。皮疹的主要病变为毛细血管及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内皮细胞肿胀、增生和蜕变,以及发生血管栓塞,从而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病因-危险因素:
近期有户外活动和蜱咬史是本病的高危因素。
症状-总述:
本病的潜伏期一般为3~7天,通常无前驱症状,突然出现高热,并伴随全身不适症状,而且发热具有明显的双期特性。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斑丘疹、眼结膜充血、颈部僵硬、意识障碍等表现。
症状-典型症状:
1、发热
骤然发热,体温可高达38~40℃,伴畏寒、头痛、肌痛、眼球后部疼痛、畏光、腹痛及恶心呕吐等全身不适症状。约半数患者发热呈双期热,即发热2~3日后体温回落,经2~3日缓解,再次出现发热。
2、皮疹
部分患者可出现皮疹,分布于全身,多为斑疹及斑丘疹,瘀点极少见。
3、其他表现
少数病人可出现眼结膜充血、颈部僵硬、意识障碍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能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出血(如皮肤瘀点、紫癜、胃肠道出血)等,但十分少见。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持续性高热;
2、反复发作的皮疹、头痛、肌痛;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被蜱虫叮咬后,出现高热、头痛、肌痛等症状,需及时去往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去过疫区吗?
6、您最近有没有被蜱叮咬过呢?
7、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6、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9、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10、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如何预防这个病呢?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高热、头痛、肌痛、皮疹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而后可能建议其做血常规检查、病毒分离及病毒抗原检查、血清学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可见皮肤潮红、结膜及咽部充血、心动过速,少数病人可有脾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减少,计数(2~3)×109/L,在第二次发热起始时白细胞减至最低水平,并可见中性粒细胞内中毒颗粒及异型淋巴细胞,此外,尚可出现未成熟中性粒细胞。骨髓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系统成熟障碍。
2、病毒分离及病毒抗原检查
急性期血液或脑脊液或洗涤红细胞,接种小鼠或地鼠肾C6/36细胞可分离出病毒,取病人红细胞作免疫荧光染色可检测到病毒抗原。
3、血清学检查
对急性期和恢复期的血清进行测定,有助于本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恢复期较急性期抗体有4倍以上增高时有诊断意义。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一般根据流行病学史(如起病前3~7天,有流行区旅居史),结合肌肉疼痛、发热(尤其是有二次发热过程)等临床表现,一般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须结合病毒分离及病毒抗原检查,或血清学检查。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高热者可给予退热药或物理降温,病情严重者可静脉滴注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
治疗-药物治疗:
1、退热药
高热患者可给予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进行治疗。因阿司匹林有致血小板减少和出血倾向风险,故儿童患者不宜使用。
2、抗病毒药物
抗病毒治疗效果多不肯定,但病情严重者(有出血热综合征)可静脉注射利巴韦林。
治疗-相关药品:
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阿司匹林、利巴韦林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物理降温:对高热患者可酌情使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使用降温贴,酒精擦浴等。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0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死亡病例少见,有并发症及年长的患者恢复期延长。
预后-危害性:
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出血等并发症,病程会延长。
预后-自愈性:
部分轻症患者可能自愈。
预后-治愈性:
通过早期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本病治愈率较高。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一般为突然起病,骤然高热,并伴头痛等症状,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部分患者出现脑炎等并发症,可能因此产生恐惧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应主动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参加文娱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以保持心境平和。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剧烈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家里要准备蚊帐,涂抹蜱驱避剂,防止疾病传播。
6、穿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磨破皮疹的风险。
7、避免揉眼睛,保护眼睛。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按时复查血常规、病毒核酸等指标,明确治疗效果。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为促进消化,应尽量采取蒸、煮、炖、烩的方法烹调食物。
5、为保持患者身体正常代谢,促进健康恢复,水分、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应量也要增加。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辣椒、花椒、咖喱等。
3、患者要少吃油腻的食物。在平时烹饪炒菜时,尽量避免使用用肥肉、奶油及烹调油,并且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
4、患者要少吃熏制食物、烧烤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在流行区春夏户外活动时,应作好个人防护,防止蜱叮咬。病人恢复后,半年内不可供血。
2、在疾病流行的季节和地区,外出时应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和长筒袜,在身上喷蜱驱避剂,降低被蜱叮咬的机会。如发现蜱叮咬,应立即将其拖出,防止虫体断裂而使其口部残留于人体内。可用消毒的针尖挑出,用乙醇或指甲油有助于将蜱拔出。
3、疾病流行地区的人群应注意安装纱窗和纱门,使用蚊帐,减少蜱进入家中叮咬家人的风险。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避免蜱媒孳生。
5、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6、灭活或减毒疫苗有一定保护作用,但目前尚未广泛用于预防。
相关疫苗:
灭活或减毒疫苗有一定保护作用,但目前尚未广泛用于预防。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