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疾病英文名称: Rickettsia rickettsial spot...
养生
疾病名称: 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
疾病英文名称: Rickettsia rickettsial spotted fever
疾病别名: 落基山斑点热、蜱传斑疹伤寒
疾病概述:
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Rickettsia rickettsial spotted fever)是由立氏立克次体经蜱传播引起的一种急性地方性传染病,也称落基山斑点热、蜱传斑疹伤寒。临床特征有发热、头痛和皮疹,重症者可危及生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食欲减退、倦怠、畏寒、高热、皮疹
主要病因: 主要由立氏立克次体感染而致病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腹部超声、皮肤和皮疹活检
重要提醒: 本病若未及时治疗,致死率较高,因而一旦确诊应及时处理。
流行病学-传染性:
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染源为被立氏立克次体感染的兔、松鼠、鹿和熊等动物,以及既能作为储存宿主又能作为传播媒介的硬蜱。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立氏立克次体在某些蜱类(如美洲犬蜱、安得逊革蜱、变异革蜱等)和动物中维持循环,人进入本病流行区经蜱叮咬而发生感染。另外,当碾碎蜱或接触蜱粪便时,立氏立克次体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眼结膜进入人体,也可通过误输被污染的血液或在实验室内吸入被污染的气溶胶而发生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本病主要流行于美洲,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巴拿马和哥斯达黎加等。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发病高峰季节为夏季。
病因-总述:
立氏立克次体主要通过蜱叮咬人体而引起感染,少数也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眼结膜、被污染的血液、吸入气溶胶等途径进入人体引发感染。立氏立克次体主要侵犯动静脉内皮细胞,造成血管炎症和通透性增加。严重时凝血系统和激肽系统被激活,引起血栓性阻塞、血管肌层坏死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微栓塞,使心脏、肺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功能受损。
症状-总述:
立氏立克次体常有2~14天的潜伏期,通常来说感染量越大,潜伏期越短,病情也越严重。潜伏期过后,患者可出现食欲减退、倦怠、畏寒等一系列前驱症状,继而突然出现高热、皮疹等表现。若未及时治疗,还可并发偏瘫、听力下降、休克等。
症状-典型症状:
1、前驱症状
潜伏期2~14天,平均为7天。潜伏期后,部分患者可有1~3天的前驱期,表现为食欲减退、倦怠、四肢无力和畏寒等症状。
2、发热
患者常突然起病,体温急剧上升到39~40℃,严重患者可达41℃以上。伴有寒战、剧烈头痛、畏光、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眼球后痛。若未经正规治疗,则发热不退,可持续2~3周。
3、皮疹
80%~90%患者在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开始位于手腕和踝部,以后扩展到手臂、双足、胸腹部和颌面部。皮疹形态为粉红色斑疹,直径2~5mm。出疹2~3天后,皮疹开始融合,变为红色或紫色。恢复期皮疹逐渐消退,在手掌、足底、腋窝、踝周皱褶处的皮疹变为瘀点,形成特征性分布。皮疹消退后可有短暂的色素沉着和糠皮样脱皮。
症状-病情发展:
若未及时治疗,立氏立克次体可使血管内皮的损害加重,出现血栓形成和局部缺血性坏疽。如果形成大动脉血栓,还可发生肢体坏死和偏瘫。重症者常因心肌炎和肺水肿而死亡。
症状-并发症:
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的并发症有休克、心脏和肾衰竭等。一些患者病情恢复后可有耳聋、视力下降、肢体瘫痪和反复发作的大疱性红斑等后遗症。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若出现呼吸困难、心悸、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偏瘫等表现,需要立即去急诊科就诊,或拔打120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持续性高热,伴寒战;
2、出现剧烈头痛、肌肉或关节疼痛;
3、皮肤出现斑疹。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急诊科
病情危重者,应去医院急诊科进行救治。
2、感染性疾病科
病情相对平稳者,可去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去过疫区吗?
6、您最近有没有被蜱叮咬过呢?
7、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6、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9、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会有后遗症吗?
10、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畏寒、高热、皮疹等表现,需要尽快就医。医生通常先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了解皮损的大致情况,然后可能建议其做血常规、凝血功能、脑脊液检查、免疫学检查、病原学检查、腹部超声或皮肤和皮疹活检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视诊可见手腕、踝部、手臂、胸腹部等处出现皮疹,可为粉红色、红色或紫色。触诊部分患者可出现肝、脾肿大。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外周白细胞计数早期减少,以后大多在正常范围。如果继发细菌感染,白细胞可升高。病情后期可出现继发性贫血,血红蛋白计数可下降。
2、凝血功能检查
严重患者可出现纤维蛋白原减少,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酶时间延长,甚至发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3、脑脊液检查
出现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脑脊液检查可见压力升高,单核细胞计数和蛋白水平轻度增加。
4、免疫学检查
外斐反应阳性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此外,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补体结合试验也可出现阳性反应,对本病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5、病原学检查
立氏立克次体仅能在生长于真核细胞内,在游离的细胞培养上不能分离该立克次体。可用家兔或小鼠进行病原体分离,阳性结果有确诊意义。
检查-病理检查:
皮肤和皮疹活检:在该检查中,医生会对需要取皮损的部位进行消毒麻醉,并切取部分特征性明显的皮损,然后进行免疫荧光抗体试验,可发现立克司立克次体。试验过程仅需要4~6h,可在病程的3~4天就有阳性结果,有早期快速诊断意义。
检查-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部分患者腹部超声检查可提示肝脾肿大。
诊断-诊断原则:
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如2周内到过蜱媒存在的小城镇或农村,与携带硬蜱的动物有接触史,或有被硬蜱叮咬史等;再结合急性发热、剧烈头痛、畏光、眼球后痛,以及手腕和踝部有粉红色皮疹等典型表现;以及外-斐反应和免疫学阳性结果,一般即可做出初步诊断。皮肤皮疹活检特异性免疫荧光抗体阳性、动物病原体分离阳性有确诊意义。
诊断-鉴别诊断:
1、与其他斑点热鉴别
本病与其他其他斑点热不同的是在蜱叮咬处不出现溃疡或焦痂(初疮),皮肤活检和病原学检查有助于鉴别。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型鉴别
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应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败血症型相鉴别,后者的瘀点和瘀斑出现早,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治疗-治疗原则:
待病因明确后,采用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进行治疗。高热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或物理降温。重症者应给予积极的支持疗法,以保护重要脏器的功能。
治疗-一般治疗:
重型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支持疗法,提供足够营养和热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护重要脏器功能。
治疗-药物治疗:
1、抗菌药物
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菌药物对立氏立克次体有特效。常用的药物有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等,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也有治疗效果。但由于立克次体缺乏细胞壁,青霉素和头孢霉素类抗菌药物无效。
2、糖皮质激素
具有抗炎、抗毒和抗休克等作用,中毒症状明显或头痛剧烈时,可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
3、解热镇痛类药物
对高热者可给予布洛芬等解热镇痛类药物,不仅可以退热,还可缓解头痛、肌肉疼痛等不适。
治疗-相关药品:
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青霉素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物理降温:对高热患者可酌情使用物理降温,如头部冷敷、使用降温贴、酒精擦浴等。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2~4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立氏立克次体斑疹热是一种人体宿主全身性细胞受累的严重感染性疾病。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病原治疗,病死率可达20%~30%,使用及时、有效的抗菌药物可把病死率降低到3%。暴发型患者病理改变呈不可逆进行性发展,可在3~5天内死亡。
预后-危害性: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并发休克、心脏及肾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
预后-自愈性:
本病通常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轻症者经过早期积极治疗,有可能治愈。
预后-治愈率:
本病的治愈率缺乏大样本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一般为突然起病,骤然高热,并伴有剧烈头痛等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本病的病死率较高,患者可能因此产生恐惧心理。
(3)本病为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将疾病传染给家属而产生忧虑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并且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积极参加文娱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用适当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以促进自身的痊愈。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若出现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及时停药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居住环境,避免外界的刺激。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少机体消耗,促进机体恢复。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换衣物,勤打扫卫生。
4、家属要勤为卧床休息的患者按摩肢体,防止患者出现静脉血栓。
5、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家里要准备蚊帐,涂抹蜱驱避剂,防止疾病传播。
6、穿棉质宽松衣物,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减少摩擦、磨破皮肤的风险。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遗留有后遗症的患者,应定时去医院进行康复治疗。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应保持低脂饮食,可多食核桃、沙丁鱼、鹌鹑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
5、多喝水,可保持患者身体的正常代谢,促进健康的恢复,且无机盐的供应量也要增加。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减少熏烤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和多盐食物。
3、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咖喱等。
4、患者要少吃油腻的食物,尽量不吃油炸食品。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开展灭鼠和灭蜱活动。
2、在牧场、灌木、草地和住宅有蜱隐蔽的地方可使用2%马拉硫磷溶液喷洒灭蜱。
3、在疾病流行的季节和地区,外出时应尽量穿长袖上衣、长裤和长筒袜,在身上喷蜱驱避剂,降低被蜱叮咬的机会。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避免蜱虫孳生。
5、临时需要进入疫区,可口服多西环素预防。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