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龙线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dracunculiasis,dracontiasis疾病概述:...
养生
疾病名称: 龙线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dracunculiasis,dracontiasis
疾病概述:
龙线虫病(dracunculiasis,dracontiasis)是麦地那龙线虫雌性成虫寄生于人体所致的一种寄生虫病。由于本病曾对几内亚造成重大灾难,因此又称几内亚虫病、几内亚蠕虫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皮疹、过敏、溃疡等。目前总体预后良好,极少数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可致截瘫。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一般不具有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发热、恶心、双下肢疼痛、皮疹、水疱、溃疡
主要病因: 当人误食或接触被麦地那龙线虫污染的水源时,含有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会随之进入体内,从而致病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X线检查
重要提醒: 患者若有疫区生活史,并出现相应症状,应尽快就医,以免导致坏疽、截瘫等严重后果。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传染源:
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感染后,受精成熟的雌虫在水中释放大量的第一期幼虫入水导致感染,同时马、牛、犬、猫及狐狸等也可成为传染源。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人或其他宿主吞食含有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而感染本病。也有报道含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经阴道感染人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据报道,在过去的20多年里,全球20多个国家有3.5亿人口患本病。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好发于14~40岁的农民。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主要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如非洲、中东和西南亚等许多国家,以及美洲的一些国家。20世纪初还流行于哈萨克斯坦、伊朗等国。现残存的少量病例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乍得、埃塞俄比亚、马里、南苏丹、加纳等国家。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发病季节多在干旱缺水的季节,如5~9月份。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经济卫生条件的改善,世界发病人数迅速下降。
病因-总述:
麦地那龙线虫的幼虫可污染水源,并寄生在剑水蚤体内。当人误食被污染的水源时,含有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会随饮水入胃,从而致病。
病因-基本病因:
寄生在人或动物皮下组织中的麦地那龙线虫雌虫,当头端移行接近皮肤表面时,局部先后会出现丘疹、水疱及皮肤溃疡。当人或动物接触水时,虫头可自溃疡内伸出,虫的部分子宫从体壁破裂处或口部脱出,能多次、大量释出幼虫入水。幼虫在水中可存活6~21天,被水中的剑水蚤吞食后,经过10~14天发育成感染期幼虫。当人喝生水时,含有感染期幼虫的剑水蚤随饮水入胃,在十二指肠内被消化后,幼虫穿出小肠壁,经过淋巴系统到达腹膜后疏松结缔组织,再过8~12个月发育为成虫,移往皮下。人是麦地那龙线虫的主要传染源。
病因-危险因素:
1、有疫区生活史,尤其是疫区水源接触史。
2、年龄在14~40岁。
3、本身就有基础性疾病,身体抵抗力较差者。
症状-总述: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8~12个月,此时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之后可出现发热、恶心等全身症状,以及皮疹、水疱等局部表现。病情较重者还可合并继发感染。
症状-典型症状:
1、全身表现
主要表现为皮肤过敏、发热、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腹泻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哮喘发作等,继发感染时上述症状可以加重。
2、局部表现
多在双下肢出现皮疹、水疱、溃疡,伴疼痛明显、活动障碍。患者水疱破裂后可形成疼痛性浅表溃疡,直径1.2~1.8cm,中央可见一小孔,有时可见成虫部分躯体从孔中伸出来。患者体内幼虫排出为间隙性,当幼虫排放完毕,雌虫很快死亡,若将雌虫取出,溃疡无感染时4~6周愈合。当雌虫没有取出,会被局部吸收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出现皮下结节甚至钙化。
症状-并发症:
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继发感染,是导致本病致伤、致残的主要原因。继发感染局部表现为脓肿形成、蜂窝织炎,严重时可导致坏疽。少数患者还可出现破伤风、滑膜炎、睾丸炎、附睾炎及关节活动障碍等。若虫体累及中枢神经系统还可导致截瘫。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或持续出现发热、恶心、呕吐、头晕、乏力、腹泻;
2、双下肢出现不明原因的疼痛、皮疹、水疱、溃疡;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有疫区生活史,且出现上述表现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患者可去感染性疾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去过非洲的乍得、埃塞俄比亚、马里、南苏丹、加纳等国家吗?
6、您最近有没有喝过生水呢?
7、您家里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6、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9、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10、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荨麻疹、发热、呕吐、头晕、皮疹、水疱等相应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医生会建议患者做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X线检查等。
检查-体格检查:
查体可见游走皮下条索样包块,局部皮肤可见溃疡形成,溃疡中心可见小孔,部分患者可见孔内部分成虫或乳浆样液体排出。在溃疡及其周边组织、无菌性积液中找到幼虫可确诊。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在感染早期,血常规检查可发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2、血清免疫学检查
虫体抗原皮内实验、荧光抗体检测等血清免疫学检查方法,对本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部分患者可发现局部包块以及已死的钙化虫体。
诊断-诊断原则:
对于长期田间作业者或来自疫区伴有生食、饮生水习惯的患者:临床检查血常规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影像学检查可见局部脓肿、虫体影或虫体样钙化;体检发现典型溃疡形成,溃疡中心见部分虫体或乳浆样液体渗出,在溃疡周围组织中找到幼虫等可以确诊。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摘除虫体是目前唯一可靠的方法。除此之外,可给予相应药物来缓解症状,或进行对症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包括抗过敏、止痛、抗感染及破伤风抗毒素对症治疗。皮肤局部可用氢化可的松软膏涂抹。
治疗-药物治疗:
可给予阿苯达唑、甲硝唑等药物,缓解症状,减轻局部炎症与水肿,促进虫体自行排出或较易摘除。有继发细菌感染者给予抗生素类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阿苯达唑、甲硝唑
治疗-手术治疗:
摘除虫体:是唯一可靠的治疗方法。先用1∶1000氯化汞水溶液注入肿块内及其周围,然后将患处浸入冷水中,雌虫即开始伸展排泄幼虫,此时将暴露的虫头端缠缚于一根小棒上,慢慢卷绕其虫体,每次可卷出5cm长,每天重复1次,约需3周时间可将虫体全部取出。若整个虫体已在皮肤内或在深部脓肿内,可采用外科手术取出。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3个月,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过积极治疗,一般预后良好。若虫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截瘫。
预后-危害性:
本病可引起继发感染、破伤风、滑膜炎、关节活动障碍等一系列并发症,若虫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还可引起截瘫。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需要及时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治愈。
预后-治愈率:
本病的治愈率较高。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患者有时可见成虫部分躯体从皮肤溃疡处伸出来,可能因此产生害怕等不良情绪。
(2)虫体若侵犯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可引起截瘫。患者可能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
(3)本病为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将疾病传染给家属而产生忧虑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要多与患者交流,分散患者注意力,帮助减轻患者的不适感。
(2)患者应相信医生,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主动参加文娱活动,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患者应尽量避免接触野外水源,防止污染水源。
5、皮肤有皮疹、水疱者,禁止搔抓和触摸皮疹、水疱,避免抓破感染。穿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或磨破皮损的风险。
6、本病具有传染性,生病期间注意隔离,防止疾病传播。
7、患者可在周围水源里饲养爱吃剑水蚤的鱼类,如柳条鱼等,可避免再次感染发病。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时复查,一般要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病原学检查等项目。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换药,并及时更换敷料,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
2、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切口,若出现红肿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优质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行气管切开手术的患者,应服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必要时可置胃管,给予流质饮食。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避免在野外水源中洗漱。
2、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3、养成卫生的饮食习惯,不饮生水,不吃生食。
4、建议在周围水源里饲养爱吃剑水蚤的鱼类,如柳条鱼等,可避免感染发病。
5、积极治疗基础病,增强身体抗病能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