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颅内动脉瘤疾病英文名称: intracranial aneurysm疾病概述: 颅内动脉...
养生
疾病名称: 颅内动脉瘤
疾病英文名称: intracranial aneurysm
疾病概述: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又称脑动脉瘤,是指由于先天发育不良、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原因导致局部血管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发病率居脑血管意外病人中第三位。对于瘤体无破裂或瘤体体积较小的患者,通常可无症状,若瘤体破裂或压迫周围组织可导致脑出血、脑缺血及脑动脉痉挛,进而产生头痛、颈强直、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表现,严重者可有生命危险。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颅脑
常见症状: 头痛、颈部僵直、意识模糊、昏迷、麻痹
主要病因: 先天发育不良、动脉硬化、感染、创伤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头颅CT、头颅MRI、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
重要提醒: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常致病人残废或死亡,幸存者仍有再次出血的可能性,需予以重视,如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
临床分类:
1、基于颅内动脉瘤大小分类
(1)小型:直径≤1.5cm。
(2)大型:直径在1.5~2.4cm之间。
(3)巨型:直径≥2.5cm。
2、基于颅内动脉瘤部位分类
(1)颈动脉系统:包括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
(2)椎基底动脉系统:包括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基底动脉干、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分叉、大脑后动脉。
3、基于颅内动脉瘤病理分类
可分为囊状动脉瘤、层间(夹层)动脉瘤和梭状动脉瘤。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颅内动脉瘤的年发病率为2%~27%/10万人,成人中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病率1%~6%,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患者的2%~7%。
流行病学-死亡率: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脑出血的死亡率较高,约1/3的患者在就诊前死亡,另1/3死在医院,仅1/3经治疗得以存活,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占脑卒中死亡的27%。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50~69年龄人群,约占总患病率的2/3。女性较男性稍多发,前者约占56%。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芬兰和日本发病率高,中国、非洲、印度和中东发病率低。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近40年来发病率没有明显变化。
病因-总述:
颅内动脉瘤的形成与先天发育、动脉硬化、感染、创伤等因素有关,年龄、高血压、抽烟、动脉瘤的大小和位置影响动脉瘤的出血率。举重物、情绪激动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会诱发动脉瘤的破裂出血。
病因-基本病因:
颅内动脉瘤病因多样,但根源都是因为这些因素导致了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使原来顺畅流通于颅内动脉中的血液流动方向发生变化,导致动脉壁承受血液的冲击力变大,进而形成动脉瘤。
1、先天性因素
先天颅内动脉发育异常或缺陷是颅内动脉瘤形成的重要因素,动脉瘤常与一些先天性疾患如颅内静脉畸形、主动脉弓狭窄、多囊肾、隐性脊柱裂、血管痣并存。
2、动脉硬化
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壁的弹力纤维断裂及消失,动脉壁强度被削弱而不能承受动脉中大量的血液流动带来的压力从而导致动脉瘤的形成。
3、感染
身体各部位的感染可以形成小栓子,随血液的流动播散停留在脑动脉的末支,少数停留在动脉分叉部位的栓子改变了血液的流动,进而导致颅内动脉瘤的形成。颅底骨质感染、颅内脓肿、脑膜炎等也会由外部侵蚀动脉壁,引起动脉瘤。
4、创伤
颅内闭合性或开放性损伤、手术创伤均可导致动脉瘤形成,其机制为异物、器械、骨片等直接伤及动脉壁或牵拉血管壁造成管壁的薄弱,从而形成动脉瘤。
5、其他
颅底异常血管网症、脑动脉闭塞、多囊肾等可导致脑血管异常或血压升高的疾病也有伴发颅内动脉瘤的可能。
病因-危险因素:
1、患颅内动脉瘤的危险因素
有家族史,特别是曾有一级亲属患颅内动脉瘤者,其发病概率比常人高2.5~7倍。
2、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
(1)年龄:年轻患者较老年患者更易出血,且一旦患病,出血风险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大。
(2)高血压:高收缩压和长期未控制高血压者易出血。
(3)吸烟:烟龄越长越容易出血。
(4)症状:有症状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较无症状患者更易出血。
(5)动脉瘤的大小及发病部位:动脉瘤直径≥7mm的动脉瘤易出血,且随直径增大,出血率也增高。位于椎基动脉、后交通动脉的动脉瘤更易出血。
症状-总述:
颅内动脉瘤若未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且未破裂则一般无症状。若动脉瘤的生长影响了周围的组织,则会出现神经功能受损症状。若动脉瘤破裂出血,则会出现剧烈头痛、意识模糊甚至深度昏迷等严重症状,并可能伴随精神、运动及感觉等功能障碍。出血后容易并发再出血和迟发性缺血。
症状-典型症状:
1、动脉瘤未破裂且未影响周围神经组织
常无症状或有持续的局限性头痛。
2、动脉瘤未破裂,但引起颅内占位
动脉瘤压迫周围组织,则会根据影响组织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或精神意识障碍,从而出现如复视、幻视、味觉减退、听力减退、眼球转动困难、眼睑下垂、偏瘫等症状,或因瘤体压迫脑组织而引起高热、尿崩、呼吸、脉搏和心率改变等情况出现。
3、动脉瘤破裂
动脉瘤即将破裂前会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感觉或运动障碍等症状,其头痛特点为突发、剧烈,疼痛程度前所未有。动脉瘤破裂后引起的出血最多见于蛛网膜下腔部,可引起骤发劈裂般的剧烈头痛,并向颈、肩、腰背和下肢延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意识模糊甚至深度昏迷等症状。
症状-并发症:
1、再出血
因动脉瘤破裂后3周内,动脉壁较为脆弱,故早期易发生再出血,三周后再出血的概率显著降低。
2、迟发性缺血性障碍和脑梗死
以上并发症可因血管痉挛、微血栓的形成及炎症等原因导致,通常表现为持续发热、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偏瘫、偏盲等。症状多发展缓慢,经数小时或数日达到高峰,持续1~2周后缓解。
3、脑积水
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常并发脑积水。
症状-伴随症状:
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可出现的多种伴随症状,如畏光、淡漠、惧怕响声和震动、精神异常如谵妄、痴呆等。部分患者或可见癫痫,且多为大发作。
就医-急诊指征:
若出现剧烈头痛并向颈、肩、腰背和下肢延伸,伴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或昏迷者需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持续局限性头痛。
2、伴有各种程度的意识、精神、感觉、运动障碍。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剧烈头痛,伴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或昏迷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出现持续局限性头痛或各种程度的意识、精神、感觉、运动障碍的患者,可到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进行体格检查,需患者配合完成各种动作,尽量穿宽松舒适的衣服。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并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最近有没有头痛?能否描述一下是什么样的头痛?出现了多长时间?
2、您肢体活动是否顺畅?是否有异常的行走步态出现?
3、您有没有出现麻木、对疼痛等感觉减弱?
4、您是否有记忆力减退、与他人交流困难的情况?
5、您有没有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病史?
6、您是否吸烟?是否喜欢大量饮酒?
7、您平时工作压力大吗?作息是否规律?
8、您以前有做过脑血管方面的检查吗?
9、您有没有直系亲属也有颅内动脉瘤?
10、您有没有先天性脑血管方面疾病病史?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导致我出现这些症状的病因是什么?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的病情严重吗?是否需要住院治疗?
4、我在日常饮食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5、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措施?
6、手术治疗本病效果怎么样?会复发吗?
7、我的哪些基础会影响治疗效果?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生命体征和神经功能的相关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其次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行头颅CT、头颅MRI、CT脑血管造影(CTA)、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数字减影技术(DS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脊液检查(CSF)等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
医生对会通过对患者的一般情况(性别、年龄、发育、面容表情)、生命体征(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心率)、体位等情况进行检查而对病情做整体把握。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可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痛苦面容、血压升高等表现。动脉瘤压迫神经者可有呼吸、脉搏和心率异常。
2、神经系统检查
(1)意识状态检查: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互动来检查患者的意识情况,部分严重患者可见意识模糊至深度昏迷。
(2)精神状态和高级皮质功能检查:医生通过测试,检查患者的记忆力、计算力、抽象思维等能力,并观察患者的动作举止、谈吐思维等,从而判断患者有无行为异常、幻觉、错觉、妄想等情况。颅内动脉瘤患者可能出现失语、谵妄、痴呆等异常表现。
(3)脑神经检查:医生通过检查患者的面部肌肉、眼睛、嗅觉、听力、味觉、发声和吞咽等情况,对脑神经受瘤体压迫程度进行判断。部分颅内动脉瘤患者可出现面瘫、偏盲、眼肌麻痹、眼底出血、视野缺损、味觉和听力障碍等表现。
(4)运动系统检查:主要检查患者全身肌肉情况,检查项目包括四肢肌力、肌张力、运动协调能力、姿势、步态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单瘫、偏瘫等情况。
(5)感觉系统检查:感觉系统检查需在环境安静和患者情绪稳定的情况下进行。通过测试检查患者的痛觉、触觉、温度觉等感觉是否存在异常而判断受瘤体压迫的神经的受损情况。部分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
(6)反射检查:通过用叩诊锤轻击患者相应肌腱,观察有无正常肌肉收缩、阵挛和病理反射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病理反射表现。
(7)脑膜刺激征检查:患者取去枕平卧位,通过托起患者枕部使患者头部向胸前部前屈,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颈强直,髋关节或膝屈曲。或抬起患者单侧下肢使其于髋、膝关节处呈屈曲位并试行伸直膝关节至135°,部分患者可出现伸直受限并出现疼痛。
检查-其他检查:
脑脊液(CSF)检查:
1、检查目的
主要用于怀疑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头颅CT检查阴性者,通过分析脑脊液透明度、颜色、凝固性,测定其比重及pH值、分子成分、细胞及病原、脑脊液的压力等对本病的诊断进行辅助。
2、检查场景
脑脊液检查需要进行腰椎穿刺。检查前,医生会对患者或其授权委托人进行检查必要性的说明,同时向其详细阐明穿刺的部位、方法、可能的并发症等,取得患者的理解和同意。检查时,患者弯曲侧卧于床上,双手抱膝,使腰椎后凸。医生在给穿刺局部进行消毒后进行局部浸润麻醉和穿刺操作,再按不同诊察目的与具体情况放取脑脊液。检查后,穿刺部位用消毒纱布块固定,患者需要去枕平卧4~6小时。
3、腰椎穿刺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腰椎穿刺属于创伤性操作,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包括血性脑脊液、低颅压综合征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原有的脊神经根和脊髓症状突然加重、脑疝形成或加剧、术后感染等情况。患者在接受操作前应与医生充分沟通,明确可能出现的问题、理解腰穿操作的必要性。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头颅平扫CT是目前诊断脑动脉瘤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方法。该检查可明确是否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程度,结合增强CT检查可判断出血原因并了解一些伴发的脑出血或积水,可看清除血管造影不能清楚显示的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关系。无血栓动脉瘤平扫可见类圆形高密度灶,增强检察均一强化。部分血栓动脉瘤平扫可见中心或偏心性高密度灶,增强检察中心和瘤壁强化。完全血栓动脉瘤平扫呈等密度灶,可有弧形或斑点状钙化,增强检察可见瘤壁环形强化。
2、头颅MRI
对于发现一些部位的脑少量出血、观察动脉瘤内血栓、判断多发动脉瘤中破裂瘤体、发现非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了解动脉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头颅MRI优于CT,但检查价格贵、操作不便是其缺点。动脉瘤腔可呈圆形流空信号灶,瘤内血栓则呈高低相间的混杂信号灶。
3、CT脑血管造影(CTA)
CTA是一种无创性脑血管显影方法,可用于CT检查怀疑是脑动脉瘤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造影阴性者、急诊患者病情不允许做血管造影者、有动脉瘤家族史或既往有动脉瘤病史者,可发现常规血管造影难发现的小动脉瘤。
4、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A目前只作为脑血管造影前的一种无创性筛选方法。
5、脑血管造影
是本病的经典诊断方法,主要依靠血管数字减影技术(DSA),造影能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数目、囊内有无血栓,动脉硬化及动脉痉挛的范围、程度,有无颅内血肿或脑积水,瘤蒂大小等。对于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检查宜早或宜迟,需避开脑血管痉挛及再出血高峰期,即出血3天内或3周后,但是对于危重患者,不应受此限制。由于巨型动脉瘤内常有血栓,因此造影只显示动脉瘤的内腔,要了解瘤体体积还需做CT和MRI。
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
TCD可以无创伤地测得脑底大血管的血流速度,对临床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有重大价值。
诊断-诊断原则:
颅内动脉瘤仅依靠临床表现不能确诊,在颅内动脉瘤破裂前患者通常无特异性症状,只有发生出血或患者出现瘤体压迫神经的相关体征时才会怀疑动脉瘤的可能。根据CT或MRI检查显示的病变位置和特征性表现,或脑血管造影、CT脑血管造影、MRI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脑血管造影是本病的经典确诊方法。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有先天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感染、外伤病史。
2、症状
持续的局限性头痛,神经功能异常如偏瘫、偏盲、感觉障碍,或突然出现剧烈头痛伴随恶心、呕吐、意识模糊或昏迷。
3、体征
可见精神、意识、运动、感觉障碍,脑膜刺激征检查可见锥体束征阳性和脑膜刺激征阳性。
4、辅助检查
颅脑CT平扫可见类圆形高密度灶,增强检察均强化;或平扫见中心或偏心性高密度灶,增强检察中心和瘤壁强化;或平扫呈等密度灶,可有弧形或斑点状钙化,增强检察可见瘤壁环形强化。MRI可见呈圆形流空信号灶的动脉瘤腔和呈高低相间的混杂信号灶的瘤内血栓。脑血管造影、CT脑血管造影、MRI脑血管造影可见动脉瘤特异性影像学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
1、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发作性、慢性神经血管性疾病,表现为偏侧、中重度、搏动样头痛,根据头痛的特点、家族史和脑部CT、MRI、CT脑血管造影、MRI脑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鉴别。
2、脑肿瘤
脑肿瘤的早期症状有时不典型,多发展缓慢,首发症状可有头痛、呕吐、肌力减退、癫痫等,发病较急者可见瘫痪、昏迷。约1.5%的脑肿瘤可以发生瘤卒中,形成血肿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但根据病史、脑脊液检出瘤、癌细胞及头颅CT可以鉴别。
3、高血压性脑出血
主要用于动脉瘤破裂出血后的具体情况鉴别。长期高血压可使脑细小动脉发生变性、坏死,在此基础上血压骤然升高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原发性脑室出血与重症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鉴别困难,但头颅CT和脑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帮助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对于未破裂的动脉瘤,其治疗原则是延缓瘤体发展、预防瘤体破裂出血。对破裂动脉瘤的治疗目的是防止再出血和处理因出血引发的一系列并发症。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诊断不明确、不耐受手术、拒绝手术或病情不适合手术的患者,及部分保守治疗或可作为手术前的辅助治疗手段。
治疗-对症治疗:
若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可引起血管痉挛从而导致迟发性缺血性障碍,可通过扩容、升压、血液稀释,或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莫地平,注入重组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或尿激酶等纤溶药物防治血管痉挛,改善预后。
治疗-相关药品:
6-氨基乙酸、凝血酶、甘露醇、右旋糖酐肝素、尼莫地平、重组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尿激酶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原则
对于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提倡早期手术,但对于复杂动脉瘤、巨型动脉瘤、术时需较长时间暂时阻断载瘤动脉的患者应延迟手术。对未破裂的动脉瘤,部分学者提倡采取保守治疗法,但近年更多学者提倡早期手术治疗,并获得了满意疗效。
2、手术方法选择
主要有动脉瘤夹闭术和血管内介入术。动脉瘤夹闭术适用于伴大脑内血肿(<50ml)或大脑中动脉瘤的患者,血管内介入术适用于年龄大于70岁、基础情况较差、基底动脉瘤顶端动脉瘤患者。此外还有颅内动脉的间接手术包括动脉瘤孤立手术、动脉瘤包裹加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载瘤动脉阻断等,需结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3、手术场景
(1)动脉瘤夹闭:麻醉,通过调整体位、腰椎穿刺等方法控制颅压,根据影像学检查提示的手术入路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将瘤颈两侧分离到可安放动脉瘤夹的程度,选择合适的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后关颅。
(2)血管内介入:麻醉完毕后留置导尿,消毒铺巾,做好路径后穿刺,选择合适的微导管,在微导丝支撑引导下将导管精确至于动脉瘤内,用弹簧圈等器材对动脉瘤进行填塞至致密后撤出微导管,并复查造影。
4、手术注意事项
(1)动脉瘤夹闭:注意脑血管痉挛的防治,减轻脑水肿、处理脑积水,可根据颅内积血情况进行脑脊液外引流。
(2)血管内介入:可并发动脉瘤破裂、弹簧圈异位栓塞、严重血管痉挛。动脉瘤破裂是术中最为凶险的并发症,一旦发生,死亡率极高,需立即采取措施或选择停止手术采用保守治疗。弹簧圈异位栓塞应进行抗凝治疗或通过介入、手术的方法将弹簧圈取出。严重血管痉挛可进行全身经脉扩容、静滴尼莫地平等方法控制。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对于动脉瘤破裂引起急性脑出血的患者,应采取紧急措施。
1、一般治疗
患者需绝对卧床14~21天,头抬高30°,监测患者意识、体温、呼吸、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血生化和血常规,限制额外刺激,注意环境安静,给予适当镇静止痛剂,并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2、止血
静脉滴注止血剂6-氨基乙酸或凝血酶以控制脑出血。
3、控制颅内压
颅内压波动可引发再出血,当颅内压升高时应适当地降低颅内压,一般予甘露醇静脉滴注。
预后-一般预后:
颅内动脉瘤的预后与患者年龄、术前有无其他疾患、动脉瘤大小、部位、性质、手术前临床分级状况、手术时间选择、术中操作水平、有无血管痉挛及其严重程度有关。年龄较大,伴有心、肾、肝、肺等重要脏器疾患及高血压的患者、发生过再出血和脑血管痉挛的患者预后较差。经过手术的患者预后比令其自然发展好,但年龄越大,手术的致残率及死亡率越高。
预后-危害性:
1、颅内动脉瘤的生长可挤压周围神经组织,产生各种神经障碍症状如偏瘫、偏盲等,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
2、颅内动脉瘤有破裂导致出血和出血得到控制后再出血的隐患,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通过积极的手术治疗,一般可达到临床治愈。
预后-治愈率:
行根治手术后,80%病人能痊愈,或仅有轻微神经功能缺失。
预后-根治性:
行根除手术治疗后多可根治。
预后-复发性:
行血管内介入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有研究显示平均12.3个月的复发率为33.6%。行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术后极少复发。
预后-后遗症:
手术仅能阻止疾病的发展,但是不能逆转动脉瘤破裂出血导致的脑损害,故可遗留不同程度神经障碍。
日常-总述:
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患者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防止疾病进展或复发。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动脉瘤存在死亡风险,急性期发病急、病情重,可出现运动、感觉等障碍,影响生活,故患者可能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的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3)患者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听音乐、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
日常-用药护理:
药物治疗须严格遵循医嘱。
1、应用6-氨基乙酸或凝血酶等止血药用药过量可形成血栓,需注意用量。
2、使用甘露醇可见尿量减少甚至急性肾功能衰竭,需注意用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3、应用右旋糖酐肝素、重组组织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尿激酶等抗凝、促纤溶药物可增加患者出血风险,需注意用量,监测患者身体状况。
日常-生活管理:
1、根据身体情况适当进行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
2、规律作息,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过度劳累。
3、避免不良习惯,戒烟。
4、保持休息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外来强刺激,维持情绪平稳,防止血压波动。
5、进行过手术的患者需定期换洗衣物、洗澡,保持创口皮肤清洁。
日常-病情监测:
颅内动脉瘤有破裂出血后再出血或手术后复发的可能,术后应随时注意监测自身的身体状况,出现头痛、神经功能障碍等情况应及时就医排查。
日常-复诊须知:
颅内动脉瘤有复发可能,需遵医嘱进行复诊,复诊时间和次数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接受的治疗方法。血管内介入治疗复发率高,复诊是必要的,目前无法确定随访的最佳时机,很多医生建议术后6个月随访进行血管造影检查。
日常-术后护理:
1、体位
待病人意识清醒后抬高床头15°~30°,以利于颅内静脉回流,避免压迫伤口。患者卧床休息24小时,术侧髋关节制动6小时。搬动病人、翻身时应扶持头部使其与颈部呈一直线。
2、病情观察
注意患者的血压、心率情况,观察意识、神经功能状态、伤口的变化,若有血压升高、伤口发炎、穿刺点血肿等异常情况,请及时报告医护人员进行处理。
3、一般护理
术后当日禁食,次日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昏迷病人经鼻饲提供营养。保持大便通畅,若出现便秘情况,需报告医护人员。保持皮肤干净,定时翻身,避免发生压疮。
饮食调理:
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重营养均衡,规律饮食,可保证机体正常的运转及营养的来源,有助于疾病康复。
饮食建议:
1、饮食宜营养丰富,多食新鲜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轻度吞咽障碍者宜吃半流质,进食要慢以防呛咳。
3、昏迷、吞咽困难者根据情况给予鼻饲营养液。
饮食禁忌:
1、 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比如香肠、黄油、奶酪等。
2、 禁止摄入过量的糖,比如正餐之外的大量糖果、巧克力等。
3、 避免过度饮酒,以防诱发动脉瘤破裂。
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明确可有效预防颅内动脉瘤的措施,但日常预防应注意以下方面。
1、积极治疗可能导致颅内动脉瘤的疾病如颅内感染、颅外伤、动脉硬化,维持血压稳定,并时刻注意自身情况。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合理运动。
3、控制情绪,保持心态平稳,避免过度激动导致血压升高。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