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牛带绦虫病疾病英文名称: taeniasis bovis疾病别名: 肥胖带绦虫病、牛肉绦...
养生
疾病名称: 牛带绦虫病
疾病英文名称: taeniasis bovis
疾病别名: 肥胖带绦虫病、牛肉绦虫病、牛绦虫病
疾病概述:
牛带绦虫病(taenia saginata goeze)是指由牛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一种肠寄生虫病。多在喜食生或半生牛肉的地区和民族中流行。患者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或体重减轻等症状,多数患者可在粪便中发现排出的节片,并常感觉肛门瘙痒。本病经驱虫后大多可以痊愈,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腹部、肠
常见症状: 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肛门瘙痒
主要病因: 牛带绦虫成虫寄生于小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粪虫体DNA)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多由不洁饮食造成,预防本病,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吃生肉或半生肉,饭前便后要洗手,切生肉和熟食的刀、砧板要分开。
相关中医疾病: 白虫病、寸白虫病
临床分类:
本病可分为潜伏期和绦虫病期。
1、潜伏期
症状多轻微,一般以粪便中出现白色带状妊娠节片为最初的唯一症状。
2、绦虫病期
仅有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肛门瘙痒等症状,偶见神经过敏、失眠、磨牙、癫痫样发作、晕厥等神经精神系统症状。
流行病学-传染性:
1、牛带绦虫病为传染性寄生虫病。
2、造成牛带绦虫病地方性流行的主要因素为:病人和带虫者粪便污染牧草和水源及居民食用牛肉的方法不当。在部分少数民族流行区里农牧民常在牧场及野外排便,致使人粪便污染牧场、水源和地面。牛带绦虫卵在外界可存活8周或更久,因此牛很容易因吃到被虫卵或孕节污染的牧草而受感染。
流行病学-传染源:
传染源多为病人和带虫者的粪便,以及被粪便污染的牧草、水源和被牛囊尾蚴感染的生牛肉等。
流行病学-传播途径:
牛带绦虫病多由人吃到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牛囊尾蚴的牛肉而造成感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显示,全国人群中牛带绦虫平均感染率为0.28%,比十年前第一次全国调查时的0.18%上升52.49%。我国牛带绦虫病的流行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感染率排在前几位的省市为西藏、新疆、四川、青海和陕西5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患者多为青壮年,男性稍多于女性。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1、呈世界性分布,在多食牛肉,尤其是有喜食生或半生牛肉的地区和民族中流行广泛。
2、我国感染率排在前几位的省市为西藏、新疆、四川、青海和陕西5省。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我国牛带绦虫病的流行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病因-总述:
牛带绦虫病为传染性寄生虫病。由牛带绦虫成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人若吃到含有囊尾蚴的牛肉,经肠消化液的作用,囊尾蚴的头节即可翻出并吸附于肠壁,经8~10周发育为成虫,成虫吸附于肠黏膜上,损伤肠黏膜,引起局部轻度亚急性炎症反应。当脱落的节片沿着肠壁活动,遇回盲瓣阻挡时,活动增强,引起痉挛而产生腹痛等症状。也可因虫体结团造成部分性肠梗阻。
病因-危险因素:
吃生的食物及粪便污染是感染牛带绦虫的危险因素。
症状-总述:
牛绦虫病初期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肛门瘙痒等症状,发病后期,因牛带绦虫蠕动加强可引起回盲部剧痛。偶可导致阑尾炎、肠腔阻塞、肠穿孔等并发症。偶有节片在其他部位(如子宫腔、耳咽管等)的异位寄生报道。
症状-典型症状:
1、牛绦虫病感染后多无明显症状:本病潜伏期较长,多为3个月。
2、部分患者仅有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肛门瘙痒等症状。
3、多数患者可在粪便或内裤上发现排出体外的白色节片,并常觉肛门瘙痒。病人常自带排出的孕节前来就诊。
症状-病情发展:
发病后期,脱落的孕节在回盲瓣处移动受阻时,因蠕动加强可引起回盲部剧痛。
症状-并发症:
1、其他消化系统并发症
偶可导致阑尾炎、肠腔阻塞、肠穿孔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阑尾坏疽穿孔的发生,国内有研究报道牛带绦虫致阑尾炎并发肝脓肿的病例。
2、异位寄生
偶有节片在其他部位(如子宫腔、耳咽管等)的异位寄生报道。
症状-伴随症状:
偶尔伴有神经过敏、磨牙、失眠、癫痫样发作、晕厥等神经系统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突发腹部剧烈疼痛,且持续不缓解者须急诊处理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偶有腹部不适,且具有牧区生活史或有食用生牛肉、半熟牛肉的饮食习惯。
2、发现肛门周围或内裤上可见白色的牛带绦虫节片。
3、发现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肛门瘙痒等症状。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感染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就诊前如肛门或内裤上发现白色节片,携带节片就诊。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以前有过胃肠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
3、您的症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4、您的家人有类似症状吗?
5、您有消化道疾病的家族史吗?
6、您平时居住在什么地区?有没有牧区生活史?
7、您平时有食用牛肉的饮食习惯吗?食用牛肉时是否会将牛肉完全煮熟呢?
8、您家里切生肉和凉菜的砧板、菜刀是否是分开使用的呢?
9、您的大便平时正常吗?有没有在大便或者内裤中发现白色的节片?有没有肛门周围瘙痒的症状?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寄生虫感染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传染吗?
4、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5、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根治吗?会复发吗?
6、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吃牛肉了?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重点询问患者有无排节片的病史和生活饮食习惯,其次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血常规检查、粪便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粪虫体DNA)检查以明确诊断,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及有无其他并发症。
检查-体格检查:
患者多无明显消化系统阳性症状,或仅有腹痛,偶有回盲部剧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总数大多正常,血嗜酸性粒细胞可轻度增高,多出现在病程早期。
2、粪便检查(虫体形态学检查)
(1)孕卵节片的检查:以粪检见有排出绦虫节片为主要依据。带绦虫的孕卵节常随呕吐物或粪便排出体外,通过观察孕节内子宫分支数目与形状可用于鉴定绦虫种类。
(2)头节检查:驱虫治疗后24小时后,留取全部粪便检査头节可帮助考核疗效和鉴别虫种,头节被驱除表明治疗彻底。
(3)虫卵检查:带绦虫患者的粪便检查包括肉眼检查和显微镜检查。节片排出是不定时的,并不是在每次排出的粪便中都能出现,因此,需要进行多次复检。此外,粪便或肛门拭纸检测阳性率较低,不能鉴别虫种。
3、免疫学检查
(1)血清学检查:利用虫体排泄分泌物作为抗原检测患者血清特异性抗体对牛带绦虫种属进行特异性诊断。本方法可以避免处理粪便对检测者带来感染的危险,但由于清除肠道绦虫感染之后很长时间内血清抗体仍呈阳性,因此不能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也不能对驱虫疗效进行评价。
(2)粪抗原检查:本方法利用抗原-抗体特异结合的原理,通过制备特异抗体来检测粪抗原。在绦虫感染不久后即可对患者进行持续监测,且驱虫治疗后不久即可恢复阴性。
4、分子生物学(粪虫体DNA)检查
包括DNA探针杂交技术、粪DNA检测等技术,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对患者感染后不久虫体发育处于早期阶段、尚未达到性成熟和形成孕节前的种属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原则:
询问有无吃生牛肉和排节片史对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来自流行地区的患者应注意。呕吐物或粪便中有白色带状节片即可诊断。粪便或肛门拭纸涂片检查发现绦虫卵时即可确诊为绦虫病,检查妊娠节片内子宫分支数目及形状有助于鉴别虫种。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与猪带绦虫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史
患者有食用生牛肉或半熟牛肉的饮食习惯,或有牛带绦虫病流行地区旅居史。
2、临床表现
患者偶可出现回盲部剧痛、神经过敏、磨牙、失眠、癫痫样发作、晕厥。呕吐物、肛门周围或粪便中可见排出的白色带状节片。
3、辅助检查
(1)粪便或肛门拭纸涂片检查发现绦虫卵。
(2)驱虫治疗后检获带绦虫成虫或节片。
(3)妊娠节片检查子宫分支数目及形状可鉴别虫种。
诊断-鉴别诊断:
1、猪带绦虫病
猪带绦虫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但感染率不高,主要流行于欧洲,中南美国家以及亚洲的印度等国,在中国分布也很普遍。患者多有食用生猪肉或半生猪肉的饮食习惯。通过观察妊娠节片检查子宫分支数目及形状可鉴别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2、蛲虫病
二者均有肛门瘙痒的症状。但蛲虫病的主要症状为肛门周围和会阴部瘙痒,夜间更甚。轻症感染者一般无明显症状。由于搔抓至局部破溃和炎症。儿童常有睡眠不安、夜惊、磨牙等表现,有时有食欲缺乏、腹痛、恶心等消化道症状。一般于清晨便前用棉签拭子法或透明胶纸粘贴检查,连续检查3~5次检出率可达100%。凡有肛门周围及会阴部瘙痒者均应考虑蛲虫病,通过鉴别虫卵和成虫即可对二者进行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牛带绦虫病的治疗目的是缓解症状和从根本上进行驱虫,防止牛带绦虫带来的感染及其他并发症。由于本虫寄生在肠道常可导致囊尾蚴病,故更须尽早并彻底驱虫治疗。此外,应加强卫生教育。
治疗-一般治疗:
1、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吃生肉或半生肉,饭前便后要洗手。
2、正规渠道购买肉类,避免购买未经肉类检验的牛肉。
3、切生牛肉和熟食的刀、砧板要分开。
4、由于牛带绦虫潜伏期长达3个月,故在本病高发地区,除了加强卫生教育外,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1、吡喹酮
为广谱驱绦虫药,治愈率可达90%以上,为目前治疗各种绦虫病的首选药物。其通过麻痹虫体和破坏虫体皮层对绦虫产生驱杀效果。患者驱虫服药前一晚应禁食,次日清晨空腹服药并服缓泻药如硫酸镁,促使虫体迅速从体内排出。
2、甲苯达唑
能抑制牛带绦虫摄取葡萄糖,导致糖原耗竭;干扰虫体生存及繁殖而使虫体死亡。不足之处为疗效缓慢,数日后才可将虫体排出。
3、阿苯达唑
为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疗效由于甲苯达唑,不良反应较少。
4、氯硝柳胺
可妨碍虫体生长发育,杀死虫体头节和近端节片,使虫体脱离肠壁,随肠蠕动排出体外。清晨空腹服用并服用硫酸镁导泻,不良反应少,为治疗牛带绦虫病的次选药物。
5、噻嘧啶
可使虫体痉挛性麻痹,不能附壁而排出体外,对牛带绦虫具有抑制作用,常与其他驱虫药物联合使用。不良反应较少。
治疗-相关药品:
吡喹酮、甲苯达唑、阿苯达唑、氯硝柳胺、噻嘧啶
治疗-治疗周期:
服用驱虫药后,多数患者在5~6小时内即可排出完整的虫体,加强随访,若3~4个月内未再发现节片和虫卵则可视为治愈。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中医治疗:
1936-1937年曾倡导用槟榔煎剂或南瓜子治疗绦虫病,后研究发现,南瓜子的有效成分为南瓜子氨酸,可作用于虫体中段和后段(即孕节),槟榔主要成分为槟榔碱,可麻痹虫体的头节和成熟节段,二者联合使用可显著提高疗效,成为国内主要驱虫药物之一。
预后-一般预后:
牛带绦虫病的预后与患者体内存在的绦虫及牛囊尾蚴数量有关,经驱虫治疗5~6小时后即可排出完整虫体,驱虫治疗3~4个月内未再发现节片和虫卵则可视为治愈。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1、本病偶可导致阑尾炎、肠腔阻塞、肠穿孔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阑尾坏疽穿孔的发生,国内有研究报道牛带绦虫致阑尾炎并发肝脓肿的病例。
2、病人和带虫者粪便内存在虫卵,处理不当会污染水源,放牧区病人和带虫者粪便污染牧草和水源而使得本病在一定区域内流行。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须尽早并彻底驱虫治疗。
预后-治愈性:
牛带绦虫病可通过体内驱虫治疗和改变饮食习惯达到治愈。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可治愈。
预后-根治性:
本病经驱虫治疗后可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经驱虫治疗后可根治,不会再复发,但本病与自身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饮食习惯不注意有可能再次感染,故平时要注意科学养护。
日常-总述:
牛带绦虫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牛带绦虫病患者潜伏期长,早期不易发现,且大多数患者症状较轻或无明显症状,患者往往对该病缺乏重视而延误治疗时机。
(2)部分牛带绦虫病患者因肛门、内裤上出现逸出的白色绦虫节片而产生恐惧焦虑心理。
(3)牛带绦虫患者易出现腹部不适、饥饿痛、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肛门瘙痒等症状而产生焦虑心理。
2、护理措施
(1)医务人员应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绦虫的危害性,劝说患者必须尽早进行驱虫治疗。督促患者按时服药,服药后虫体排出时安慰患者消除恐惧心理,防止患者用手拉动虫体使头节回缩而导致驱虫失败。
(2)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理解、关怀、疏导患者,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心理。
(3)患者应加强对绦虫病的学习和认识,改变饮食习惯,搞好个人卫生。
日常-用药护理:
1、牛带绦虫感染者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避免驱虫失败。
2、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孕妇和两岁以下儿童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噻嘧啶孕妇和两岁以下儿童禁用,不宜与驱蛔虫药物哌嗪类联合使用。
日常-生活管理:
1、牛带绦虫病高发地区应加强卫生教育,做好牛带绦虫患者的普查以及相应的驱虫工作。
2、管理厕所、牧区,教育群众管好厕所,避免牧区随意排泄,防止人畜互相感染。
3、改善饮食习惯,正规渠道购买经过肉类检测的牛肉,不食用生牛肉或半熟的牛肉。
4、加强生活卫生管理,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切生猪肉和熟食的刀、砧板要分开。
日常-复诊须知:
经驱虫治疗后,应加强随访,若3~4个月内未再发现节片和虫卵则可视为治愈。
饮食调理:
牛带绦虫病的发生与再发与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重视饮食护理,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再发。
饮食建议:
1、注意饮食清洁,肉类在食用前进行高温杀菌,避免食用生肉或半熟的肉制品。
2、饭前便后洗手,餐具不与其他人混用,餐具及时消毒。
3、因患者多有饥饿感、消化不良、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日常饮食中应注意营养丰富均衡,营养物质的摄入比例合适,搭配适当。
饮食禁忌:
1、牛带绦虫病的感染方式主要与食用生牛肉或半熟牛肉有关。日常生活饮食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吃生肉或半生肉。
2、购买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的牛肉,不食用含有牛囊尾蚴或牛带绦虫虫卵的牛肉。
饮食-其他注意:
非流行地区的群众虽然并无吃生肉的习惯,多因牛肉未煮熟或用切过生牛肉的刀、砧板再切凉菜时沾染了牛囊尾蚴而引起感染。因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将切生肉和熟食的刀、砧板分开。
预防措施:
1、加强肉类检查,搞好城乡肉品的卫生检查,在供应市场前,牛肉类必须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尤其要加强农贸市场上个体商贩出售的肉类检验。
2、做好牛带绦虫高发区,如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等的普查工作,在普查的基础上及时为患者驱虫治疗。
3、日常生活饮食中应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不吃生肉或半生肉。购买经过严格的检查和处理的牛肉,不食用含有牛囊尾蚴或牛带绦虫虫卵的牛肉。
4、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将切生肉和熟食的刀、砧板分开。
5、避免精神紧张,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或者情绪激动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6、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