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深静脉血栓形成疾病英文名称: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疾病概...
养生
疾病名称: 深静脉血栓形成
疾病英文名称: 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
疾病概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如未予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易出现难愈的静脉性溃疡),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尤其多见于下肢。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未见明显遗传性
就诊科室: 血管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患处皮肤温度升高、颜色发紫、可触及条索状物等
主要病因: 静脉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浆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静脉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静脉造影
重要提醒: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有可能发生肺栓塞或者血栓后综合征,应及早就医治疗。
临床分类:
1、根据发病时间分类
(1)急性期:指发病14天以内。
(2)亚急性期:指发病15~30天。
(3)慢性期:发病30天以后。
2、按照血栓形成的发病部位分类
(1)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上、下腔静脉血栓形成。
(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肿瘤患者,或因各种因素造成长期卧床、肢体无法活动的人群。
病因-总述:
静脉血管壁的直接损伤极易引起深静脉血栓形成。另外,血流缓慢或血液高凝状态等也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前者可因肢体长期不动而引起;后者可见于妊娠、术后或创伤后。
病因-基本病因:
1、静脉损伤
静脉壁损伤可造成静脉内皮脱落或功能的损害,引起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和凝血系统的启动,导致血小板凝聚,形成血栓。
2、血流缓慢
患者长久地保持在不动状态,血液流速会变慢,形成涡流,导致瓣膜局部缺氧、白细胞凝聚,从而形成血栓。
3、血液高凝状态
血液高凝状态常见于妊娠、产后或术后、创伤、长期服用避孕药等。此类患者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增加,而抗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从而形成血栓。
病因-危险因素:
1、原发性因素
先天性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异常纤溶酶原血症等。
2、继发性因素
外伤、手术后、脑卒中、瘫痪或长期卧床、长期服用避孕药、高龄、恶性肿瘤、化疗等。
症状-总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症状是感觉患处皮肤温度升高、肿胀。严重者会有胀痛、压痛,可见青筋凸起,甚至在皮肤表面有色素沉着或者溃疡。
症状-典型症状: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感觉患处皮肤温度升高、肿胀、胀痛、压痛,伴有广泛的浅静脉扩张,患处下垂时症状加重,抬高后减轻,严重者可触及有触痛的条索状物、在肢体远端出现色素沉着或者溃疡。上腔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还会出现面颈部肿胀,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睑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可能还会出现小腿突然剧痛,患侧的脚不能着地行走,行走时症状加重,小腿肿胀且有深压痛。
症状-并发症:
1、肺栓塞
大块肺栓塞可以致死,小的局限性肺栓塞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
2、股白肿
肢体出现严重的浮肿、皮肤苍白,体温升高,脉率加速等。
3、股青肿
肢体剧痛,肿胀严重,皮肤紧绷发亮、发紫等。
4、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
患肢的沉重、胀痛、静脉曲张、皮肤瘙痒、色素沉着、湿疹等。
症状-伴随症状:
1、上腔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常伴有头痛、头胀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原发疾病的症状。
2、下腔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肝脏肿大、疼痛、腹水等症状。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突然咳嗽等不适情况,有可能是出现肺动脉栓塞,请及时前往急诊科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患者若感觉肢体皮肤温度升高,肿胀,在皮肤表面可以看到青筋等症状时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血管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4、您近期有没有做过手术?什么时间做的手术?当时为什么做手术?
5、您现在是妊娠状态吗?
6、您平时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不动或者坐着不动吗?
7、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8、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9、您有没有长期服用什么药物?
10、您平时吸烟、喝酒吗?量大吗?
11、您家里人有和您相似的症状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能确诊吗?能治好吗?
2、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3、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
6、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7、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需要长期服药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是不是不能抽烟、喝酒了?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进行实验室D-二聚体测定、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静脉成像、磁共振静脉成像、静脉造影等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及触诊
医生可以看到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患处肿胀,伴有压痛,在肢体远端可能出现色素沉着,患处下垂时症状加重,抬高后减轻,严重者能在皮肤表面看到明显青筋、出现大片的色素沉着、慢性复发性溃疡,医生触及青筋时患者感到疼痛。
2、踝关节过度背屈试验
医生检查时,患者平躺,膝关节伸直。医生一手放在患者股后将其下肢稍微托起,另一手持足部将踝关节背伸以牵拉腓肠肌。如小腿后部出现明显疼痛为阳性。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复合物溶解时产生的降解产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液中D-二聚体的浓度升高,但临床的其他一些情况如手术后、孕妇、危重及恶性肿瘤时,D-二聚体也会升高,因此,D-二聚体检查的敏感性较高、特异性差,可用于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的筛查、特殊情况下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疗效评估和静脉血栓栓塞复发的危险程度评估。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临床应用广泛,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首选方法,适用于筛查和监测。该检查对股腘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高(大于90%),对周围型小腿静脉丛血栓和中央型髂静脉血栓诊断的准确率较低。
2、CT静脉成像
CT静脉成像主要用于下肢主干静脉或下腔静脉血栓的诊断,准确性高,联合应用CT静脉成像及CT肺动脉造影检查,可增加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确诊率。
3、磁共振静脉成像
磁共振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但不能很好地显示小腿静脉血栓。尤其适用于孕妇,而且无需使用造影剂,但有固定金属植入物及心脏起搏器植入者,不可实施此项检查。
4、静脉造影
静脉造影准确率高,不仅可以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而且常被用来评估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目前仍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金标准”。缺点是有创、造影剂过敏、肾毒性以及造影剂本身对血管壁的损伤等。
诊断-诊断原则:
患者近期有手术、严重外伤、骨折或肢体制动、长期卧床、肿瘤等病史,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小腿后方或大腿内侧有压痛时,提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性大,首选超声检查;对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无论临床表现典型与否,均需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将本病与急性动脉栓塞、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淋巴水肿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急性动脉栓塞
急性动脉栓塞也常表现为单侧下肢的突发疼痛,与下肢静脉血栓有相似之处,但急性动脉栓塞时肢体无肿胀,主要表现为足及小腿皮温厥冷、剧痛、麻木、自主运动及皮肤感觉丧失,足背动脉、胫后动脉搏动消失,有时股、腘动脉搏动也消失,根据以上特点,较易鉴别。
2、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
急性下肢弥散性淋巴管炎发病较快,肢体肿胀,常伴有寒战、高热、皮肤发红、皮温升高,浅静脉不曲张,根据以上特点,可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相鉴别。
3、淋巴水肿
淋巴水肿早期表现为凹陷性水肿,比静脉血栓引起的下肢肿胀小,皮温正常。一般不会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后遗症的临床表现,如色素沉着、溃疡等。
治疗-治疗原则:
深静脉血栓形成能诊断明确后,治疗主要目的是减少肺栓塞、预防血栓后综合征和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并且预防复发。因此治疗应包括急性期的治疗,预防肺栓塞的发生以及慢性血栓后综合征的防治。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取栓两类,应根据病变类型和实际病期而定。
治疗-一般治疗:
1、患者可将下肢抬高,垫高床脚20~25cm,使下肢高于心脏平面,可改善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和疼痛。
2、早期开始下床活动时,建议患者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可以减少下肢肿胀。
治疗-药物治疗:
1、抗凝治疗
抗凝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剂。
(1)患者若注射普通肝素应在使用的第3~10天复查血小板计数,若出现血小板减少症,应改用非肝素抗凝剂,如阿加曲班、利伐沙班等。早期可直接使用利伐沙班或者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在凝血指标达标且稳定24小时后,停用低分子肝素。
(2)肿瘤患者建议首选低分子肝素抗凝,也可以使用华法林或利伐沙班。
(3)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建议使用普通肝素、利伐沙班。
2、溶栓治疗
(1)尿激酶:最常用,对急性期的治疗具有起效快、效果好、过敏反应少的特点。
(2)重组链激酶:溶栓效果较好,但过敏反应多,易引起出血反应。
(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效果好,不易引起出血,可重复使用。
(4)瑞替普酶:溶栓效果好、单次给药有效,使用方便,药效较好。
(5)巴曲酶:治疗安全性高。
3、其他药物治疗
(1)静脉活性药:包括七叶皂苷类、黄酮类等,七叶皂苷类(如迈之灵、威利坦)具有抗炎、减少渗出、增加静脉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保护血管壁等作用。黄酮类(如地奥司明)具有抗炎、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作用,从而改善症状。
(2)类肝素抗栓药物:如舒洛地特,有较强的抗血栓作用,同时具有保护内皮、抗血小板和抗炎作用。
治疗-相关药品:
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阿加曲班、利伐沙班、尿激酶、重组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瑞替普酶、巴曲酶、迈之灵、威利坦、地奥司明、舒洛地特
治疗-手术治疗:
1、手术取栓
是清除血栓的有效治疗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常用Fogarty导管经股静脉取出髂静脉血栓,用挤压驱栓或顺行取栓清除股腘静脉血栓。
2、经导管直接溶栓术
经导管直接溶栓术是腔内治疗技术之一,适用于急性期中央型和混合型血栓形成。在超声或静脉造影监视引导下穿刺相应静脉,顺行或逆行将溶栓导管置入血栓内,通过导管的侧孔,持续脉冲式注入的溶栓药物与血栓充分接触,使溶栓效果更好,而且可以降低出血的发生。
治疗-其他治疗:
间歇气压治疗:又称循环驱动治疗,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深血栓形成和复发的重要措施。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本病若出现胸痛、咯血及呼吸困难时,严重怀疑发生肺栓塞,需要紧急进行呼吸循环支持,给予吸氧治疗。
治疗-中医治疗:
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过程中,应当审证求因,辨证施治,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可守方治疗。本病中医治疗早期多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法,后期则重视健脾利湿、活血化瘀。
1、内治
(1)湿热下注证:予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主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
(2)血脉瘀阻证:予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主方用活血通脉汤加减。
(3)气虚湿阻证:予以益气健脾,祛湿通络,主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味。
2、外治
(1)急性期可用芒硝加冰片外敷。
(2)慢性期可用活血止痛散煎汤趁热外洗患肢。
预后-一般预后:
深静脉血栓形成常发生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时可致残。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后期可能发生血栓形成后综合征,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死亡。
预后-危害性:
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未及时治疗,急性期可并发肺栓塞(致死性或非致死性),后期则因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通过积极治疗控制疾病发展,缓解患者症状。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难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深静脉血栓形成极易复发。
日常-总述: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适量运动。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较急,患者肢体出现剧痛,可能会出现恐惧心理。
(2)深静脉血栓形成极易复发,且会并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影响日常生活,患者可能会对治疗丧失治疗信心,出现抑郁、悲观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疏导患者,从各个方面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平时可参加文艺活动,如唱歌、书法、绘画、下棋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日常-用药护理:
1、患者应遵医嘱服药,不能私自停药、换药,若不能坚持,对治疗效果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2、患者应该自己多注意观察,如果出现出血不凝固的征兆,如皮肤出现不明原因淤青,请及时停药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1)接受非手术治疗患者应坚持长期使用弹力袜或弹力绷带。
(2)手术治疗患者一般术后继续使用1~3个月就可以不再使用。
2、避免下肢静脉压力增加
(1)患者应避免久站或久坐,定时改变体位。
(2)患者应维持良好的姿势,坐时双膝不要交叉过久。
(3)肥胖者有计划减肥。
(4)不穿过紧内裤。
(5)保持大便通畅。
(6)治疗慢性咳嗽。
3、保护下肢
患者应防止足部及小腿部碰伤和过度搔抓,以免静脉破裂出血。
日常-病情监测:
1、密切观察病人的体温,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水肿情况。
2、溶栓期间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痛、血压或呼吸的异常变化等。
日常-复诊须知: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要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若患者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突然咳嗽等不适情况,有可能是出现肺动脉栓塞,请尽快就诊。
日常-术后护理:
1、体位和活动
术后患者肢体抬高30度,以促进静脉回流,尽量在手术24~48小时后下床行走,应避免静坐或静立不动,以免静脉血栓形成。
2、正确保持加压包扎状态
术后医生会为患者进行加压包扎,患者不要随意将压力放松,并且注意观察弹力绷带包扎效果。如果患肢末端出现肿胀、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颜色苍白或发绀等,可能是由于绷带包扎过紧引起,应及时联系医生,松开绷带重新包扎。
饮食调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在积极配合药物对症治疗的同时,还要重视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建议:
1、高血脂患者饮食宜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及低脂食物,并保持饮食健康均衡,搭配适当。
2、建议患者多饮水,多吃粗纤维食物,以保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造成腹压增大,影响下肢静脉回流,从而造成血栓脱落。
饮食禁忌:
1、高血脂患者忌食油腻、肥甘、辛辣食品。
2、不要过量饮酒、吸烟,否则可能会使病情加重,不利于康复。
预防措施:
肢体长时间不动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以下措施有助于本病的预防:
1、平时应多活动,尤其是久坐人群,不要长时间维持一种姿势。
2、手术后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下地活动。
3、因各种因素长时间卧床的患者可以穿弹力袜、进行气压治疗或者多按摩肢体。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