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idiopathic hypereosinop...
养生
疾病名称: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
疾病别名: 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疾病概述: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又称为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是一组原因不明、以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伴多器官损害的血液系统疾病。主要累及血液、心血管、皮肤、神经、呼吸、消化等系统,临床上因其受累器官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其中最常见的有发热、乏力、疲劳和体重减轻等。目前根治尚有困难,治疗的关键是控制靶器官损伤,减少并发症。本病预后不一,可呈良性或恶性经过。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没有确切证据表明其具备遗传性
就诊科室: 普通外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发热、咳嗽、胸痛、心悸、气急、精神神经症状、疲乏、纳差、体重减轻、皮肤瘙痒、皮疹、关节和肌肉酸痛、肝脾及淋巴结肿大、四肢末端水肿
主要病因: 确切病因迄今未明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痰涂片、尿沉渣镜检、骨髓涂片、骨髓切片、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检查、B超检查、病理活检
重要提醒: 本病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不及时治疗,病变累及主要器官时预后较差,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应尽早就医接受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在临床上很少见,其真实发病率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流行病学-死亡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本病可见于任何年龄,以20~40岁多见。
2、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约9∶1。
病因-总述:
确切病因迄今未明,仍在探索之中,本病在无基因异常、无克隆性证据、无骨髓原始细胞增多的情况下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并浸润全身各脏器,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缓激肽、组胺类及其他有毒物质等,引起血管扩张、水肿及组织损害。
症状-总述: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起病时患者多有软弱、疲乏,及咳嗽、呼吸困难、发热、皮疹、肌痛等症状。随病情进展及受累脏器的不同,患者可出现血液、心血管、皮肤、神经、呼吸、消化等多个系统功能损害的表现。
症状-并发症:
1、心力衰竭
约80%的患者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可由乏力、运动耐力减退逐渐进展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部分患者病情严重,可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内膜病变并发症。
2、肺栓塞
约50%患者有肺脏受累,可出现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及气促等肺栓塞症状,其中少数患者可发生肺梗死。
症状-伴随症状:
1、心血管系统
约80%的患者心脏受累,可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及充血性心力衰竭、二尖瓣区杂音、心肌肥厚、T波倒置等。
2、呼吸系统
约50%患者有肺脏受累,最常表现为慢性持续性咳嗽,通常为干咳,也可表现为胸闷、胸痛、喘憋、呼吸困难。
3、消化系统
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消化系统,肝脏受累时可有肝肿大、肝功能异常;胃肠道受累时,在发作期有腹泻和吸收障碍。
4、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受累约占50%,主要为弥漫性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可出现昏迷、精神错乱、妄想和共济失调等,也可表现为顽固性周围神经病,出现感觉的异常和迟钝。
5、皮肤
皮肤受累患者可表现为血管神经性水肿、湿疹样皮炎、红皮症等。
6、骨骼肌肉系统
当病变进展,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关节腔时,患者可有关节和肌肉的酸痛。
7、泌尿系统
肾损害者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脓尿和管型尿,严重者可出现氮质血症。
8、免疫系统
随着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脾脏肿大和淋巴结肿大。
就医-急诊指征:
1、出现严重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等充血性心衰症状。
2、出现咳嗽、胸痛、咯血、呼吸困难及气促等肺栓塞症状。
以上须及时急诊处理,必要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发热、疲乏、虚弱、皮疹、肌痛。
2、伴有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或体征。
以上须尽早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如果患者出现严重气促、胸闷、呼吸困难的情况,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患者出现原因不明的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时,须及时到血液内科就诊。
3、脾脏肿大明显需行脾切除手术治疗时,可于普通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做体格检查,请穿着宽松、方便暴露胸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请记录服用药物的名称。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及家属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这些症状什么时候出现的?持续多长时间了?
2、您以前有过类似症状吗?
3、您以前有没有诊断过血液方面的疾病,如贫血?是否有其他基础疾病?
4、此次患病以来,有没有感觉到胸口憋得慌或者呼吸困难?
5、您自己有吃过什么药来缓解症状吗?用法、用量是什么?效果怎么样?
6、您去过其他医院就诊吗?做过哪些检查、进行过哪些治疗?
7、您是否还有其他不适?
8、您的父母、兄弟姐妹有类似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到底得了什么病?这个病严重吗?
2、导致我得这种病的原因是什么?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多久能出结果呢?
4、我需要住院治疗吗?都有哪些治疗方法?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
5、如果需要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
7、治疗好了以后还会复发吗?会有后遗症吗?
8、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持续乏力、疲劳、食欲减退、体重下降等症状时应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就诊时,医生首先会详细的询问病史,其次将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格检查,然后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患者行血常规、血涂片、痰涂片、尿液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B超检查、胸部X线等检查。为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排除其他疾病,可能建议患者行骨髓穿刺涂片、骨髓切片病理、组织病理活检。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部分患者皮肤受累,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皮疹。
2、触诊
(1)多数患者腹部触诊可触及肿大的脾脏,部分患者为巨脾。
(2)多数患者腹部触诊可触及肿大的肝脏,呈轻至中度肿大。
(3)部分患者可触及浅表淋巴结肿大。
3、听诊
(1)心脏受累时约1/3患者心脏听诊有器质性杂音。
(2)肺部受累听诊可闻及不同程度的干湿啰音。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怀疑本病应多次复查血常规,患者白细胞计数常高达(20~100)×109/L;嗜酸粒细胞介于0.30~0.70,通常>1.5×109/L,超过半数患者嗜酸粒细胞计数≥50×109/L。
2、血涂片
患者血涂片出现形态学异常,可观察到胞浆内嗜酸性颗粒稀疏、减少,以及丰富的“水样”嗜碱性胞浆和>2个核叶数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等异型性改变。
3、痰液涂片
以肺部表现为主者,涂片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4、尿沉渣镜检
肾脏受损害者,尿液检测可见蛋白尿、血尿、脓尿和管型尿。
检查-病理检查:
1、骨髓穿刺涂片
提示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髓象内嗜酸粒细胞明显增多,一般>0.30,并伴明显核左移。多数病例涂片内嗜酸中、晚幼粒细胞显著增多,而红系细胞和巨核系细胞无明显异常。涂片内嗜酸粒细胞异型性改变明显,胞浆颗粒粗大而稀疏,胞浆呈“水样”嗜碱性。
2、骨髓切片活检
骨髓切片呈增生活跃或异常活跃,脂肪细胞正常或减少。各阶段嗜酸粒细胞的发育成熟有序,红系细胞和巨核系细胞生成与定位无明显异常。
3、受累组织病理活检
行胃、肠、肝、肾、肺等受累组织活检,可见局灶或弥漫性嗜酸粒细胞浸润。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腹部B超检查
部分患者嗜酸性细胞浸润消化系统可导致肝脾受损,出现纳差、乏力、腹胀等不适,行腹部B超检查可提示肝、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
2、X线检查
部分患者嗜酸性细胞浸润至呼吸系统,肺部受累可出现胸痛、咯血、呼吸困难等肺栓塞症状,行胸部X线检查可见区域性肺血管纹理纤细、稀疏或消失,肺野透亮度增加,肺野局部片段阴影,尖端指向肺门,肺不张或膨胀不全,有时合并胸腔积液。
3、超声心动图
约80%的患者心脏受累,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左心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增厚,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目前尚无明确病因学诊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血常规、血涂片、痰涂片、尿沉渣镜检、心电图、超声心动图、B超检查、X线检查、骨髓穿刺涂片、骨髓切片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检查结果进行排除性诊断。临床上遇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持续增高,伴发多器官功能受损,且无相关基础疾病,在排除了反应性或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及其他相关疾病后,可考虑诊断为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诊断-诊断依据:
IHES的诊断标准:
1、嗜酸性粒细胞>1.5×109/L,持续6个月以上。
2、排除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其他原因。
3、有组织器官受累的症状和体征。
诊断-鉴别诊断:
1、反应性或继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包括由寄生虫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风湿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病等引起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如果患者表现为持续性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并有多个脏器病变,如肝脾肿大、心脏病变,又无以上伴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疾病的证据,应警惕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
2、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
与本病虽同属于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但两者存在本质区别。慢性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是恶性肿瘤性疾病,为单克隆性增殖,病理形态显示骨髓、外周血和实质器官中浸润的是幼稚不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且染色体分析Ph1染色体阳性,而IHES病理形态常显示骨髓、外周血和实质器官中为较成熟的嗜酸性粒细胞。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尚无有效、统一的治疗手段,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控制靶器官损伤,减少并发症,而不是单纯控制或清除过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如无脏器侵犯证据,不需进行特殊治疗。对有脏器受累者应尽早开始治疗,首选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时可加用细胞毒药物,如羟基脲、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等。
治疗-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1)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的产生,常作为首选治疗。
(2)泼尼松口服,病情缓解后剂量逐渐减少,在2~3个月内减至半量,并进一步缓慢减少到能控制疾病的最小剂量。发病急者可予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静脉点滴,病情好转后,改为口服药,原量维持2周,然后在2~3个月内减至半量,再逐渐减量维持1年左右。若减量过程中病情反复,至少应恢复至减量前用药。
(3)一般认为以下患者对泼尼松的治疗反应较好,如皮肤表现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IgE增高;口服泼尼松后嗜酸粒细胞下降明显,持续时间长。
2、细胞毒药物
(1)羟基脲:对于白细胞增多明显、外周血中出现原始粒细胞、脏器浸润明显、病情进展快的重症患者及激素治疗疗效差者,可加用羟基脲治疗。治疗7~14天后白细胞开始下降,当白细胞降至<10×109/L后,改用小剂量维持。
(2)长春新碱: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50~75) ×109/L,亦可加用长春新碱,长春新碱可快速降白细胞,用药1~3天白细胞数即可下降,一般多用于白细胞过高的患者。
(3)其他:可用的细胞毒药物还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
3、干扰素
近年来用干扰素治疔难治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有一定疗效。特别对常规治疗无反应者、有难治性黏膜溃疡者、细胞遗传学有异常者及有骨髓增生性变异体的患者干扰素α疗效更佳。剂量随不同患者个体化。
4、环孢素
主要作用是抑制嗜酸性粒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如IL-5)的产生,多方面干扰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可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联用,长期疗效及副作用尚待观察。
治疗-相关药品:
泼尼松、地塞米松、羟基脲、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干扰素、环孢素
治疗-手术治疗:
1、脾脏切除
部分患者有脾脏肿大,巨脾可出现脾功能亢进和脾梗死,导致贫血和血小板减少。出现严重脾功能亢进和脾梗死时,可考虑脾切除治疗。
2、造血干细胞移植
在药物不能控制病情进展的患者,如有合适的供体且患者一般状况允许时,可以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3、心脏外科手术
本病常合并心脏病变,50%的患者有二尖瓣或三尖瓣膜受损,可行瓣膜修补或瓣膜置换术。心脏外科治疗可改善心脏受累者的心功能,延长其生存期。
治疗-其他治疗:
对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100×109/L的患者,医生会建议行白细胞单采术。
1、治疗意义
治疗性白细胞单采是指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去除患者体内病理性血液有形成分,其余成分回输给患者,达到治疗疾病或者减轻症状的目的。对于本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绝对值>100×109/L的患者,行白细胞单采术,可暂时减少嗜酸性粒细胞,以减轻其在脱粒时释放的物质对组织的损害。
2、治疗过程
(1)目前常用的血细胞分离机均为由微机控制操作的一次性密闭式管道分离系统。
(2)患者取仰卧位,医生用穿刺针穿刺其一侧肘正中静脉,将全血以一定速率引出,全血经两次离心,根据离心力的不同及分离机内其他参数的限定,可将压积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浆等成分导入不同的管路,根据治疗需要将嗜酸性粒细胞导出,而其他成分经共同通路汇合从另一侧肘正中静脉回输给患者。
治疗-治疗周期: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患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相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患者可出现急性心衰、肺栓塞等,情况危急时,应及时给予相关治疗。
1、急性心衰
(1)如患者出现急性心衰,建议采取最舒适的体位,以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前负荷。
(2)对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明显,尤其指端血氧饱和度<90%的患者,应尽早吸氧。使患者SaO2≥95%。可采用鼻导管吸氧或面罩吸氧。经给氧后PaO2仍小于60mmHg应考虑机械通气。
(3)对肺淤血、体循环淤血及水肿明显者应严格限制饮水量和静脉输液速度。
2、急性肺栓塞
(1)绝对卧床休息2~3周,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以防血栓脱落。
(2)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动态监测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
(3)对症治疗如胸痛、烦躁给予吗啡;缺氧予以吸氧等。
(4)对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应绝对卧床,给予抗凝治疗,并应用抗生素控制下肢血栓性静脉炎和预防肺栓塞并发感染。
(5)出现休克或持续性低血压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为高危患者,一旦确诊,应迅速启动再灌注治疗。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患者预后各家报道不相同,生存期几个月至20年不等。早期诊断,无重要脏器浸润,一般预后良好。病情进展,累及多脏器者常预后较差。部分患者合并心血管病变,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内膜病变等并发症。
预后-危害性:
1、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为多系统疾病,可导致多个脏器功能受损,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
2、本病发病后病情进展迅速,不及时治疗,合并心血管病变时可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内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需积极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早期诊断无脏器侵犯,可治愈。但对有重要脏器受累者,很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很难根治。
预后-复发性:
据文献报道IHES激素治疗反应良好,但停药后可能会复发,而重新给予能再次缓解。
预后-生存周期:
本病患者脏器受累程度不同,预后也不相同,生存期几个月至20年不等。
日常-总述:
正确认识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家属应多给予患者关心与支持,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病情复杂,早期易误诊、误治,晚期又可伴发多个器官功能受损,患者自理能力和体力受到限制,易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
(2)脾切除、异基因骨髓移植手术风险和花费较大,患者可能会过分忧虑,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心理。
(3)本病临床比较少见,患者由于对专业疾病知识的缺乏,易产生恐惧感、疑死感。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每天仔细观察患者的心理、情绪的变化,如果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应及时开导并鼓励患者,给予患者更多陪伴和理解。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进行适当的消遣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以减缓精神压力,增强机体免疫力。
日常-用药护理:
1、泼尼松、地塞米松
(1)本病服药时间较长,需要维持半年至一年,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擅自调整药物的用量或停药。
(2)长期使用激素治疗易致骨质疏松,患者治疗期间不能因感觉良好而做超出病情允许的劳动或锻炼,谨防自发性骨折。
(3)注意观察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向心性肥胖、痤疮及浮肿等副反应,出现时需及时就医。
2、羟基脲
(1)由于羟基脲抑制DNA合成,对造血细胞均有抑制作用,可导致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患者在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象,停药后恢复较快。
(2)羟基脲具有一定的生殖器毒性,可导致闭经、精子缺乏,在停药后即可恢复。
3、长春新碱、环磷酰胺、甲氨蝶呤
(1)治疗期间可出现骨髓抑制,短期血小板显著降低,患者如发现轻度外伤后出血不止,需及时就医治疗。
(2)可引起胃肠道不适,如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便血等症状,需及时就医。
(3)长期用药出现肝损害时,应减量或停药并就医治疗。
(4)约半数患者在服药期间会出现脱发,但停药后可恢复。
4、干扰素
注射α-干扰素可能会出现发热、疲乏、食欲下降、头晕等症状,偶有抑郁,与疾病本身症状较为相似,注意区分,如症状持续不缓解及时就医。
5、环孢素A
环孢素A的溶剂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出现面部及上胸部潮红、急性呼吸困难伴喘鸣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保持居住环境的整洁,并随时开窗通风,适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防止着凉。
2、注意个人卫生,保证衣物的清洁,勤剪指甲,勿搔抓皮肤,尽量避免抓搓和热肥皂水烫洗。
3、依据恢复程度合理安排活动和休息,避免劳累和较重的体力活动。
4、学会缓解心理压力,多与人交流、培养多种兴趣爱好等,保持心情舒畅。
日常-病情监测:
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暂无特效治疗,需长期激素维持治疗。当患者外周血涂片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正常后又上升,说明病情未得到控制或复发,应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治疗期间,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复查血常规、血涂片,监测治疗是否有效;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和心电图等,监测是否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病情是否进展,以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术后护理:
1、预防感染
须随时通风,勤换衣物。应保持创面干净、干燥,并观察切口有无渗血、渗液,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通知医护人员处理。
2、活动管理
脾切除术毕当日或手术后次日,可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鼓励其下床适当活动,以预防深静脉血栓、肠粘连。
3、术后并发症的监测
(1)皮肤损伤:当出现皮肤损伤时,自己的衣服和用品最好进行灭菌。
(2)口腔黏膜炎:应多喝温开水并吃温凉性的食物。
(3)带状疱疹:可使用呼吸止痛法(疼痛时深吸气然后缓缓呼出)、松弛止痛法(松弛肌肉,通过打哈欠、闭目冥思、深呼吸等,减轻甚至阻断疼痛)以及疼痛转移法(参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如看电视、下棋、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使得疼痛得到转移)来缓解疼痛。
(4)术后出血:脾切除术后仔细观察引流管引流液形状。若24小时内发现颜色鲜红的引流液,且引流量每小时超过150mL,患者有体温下降、血压降低、皮肤湿冷等问题,证明腹腔出血,应及时告知医师对此加以处理。
饮食调理:
科学合理的饮食有利于控制病情。患者宜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应重视加强饮食营养,营养均衡,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等。
饮食建议:
1、术后1~2天观察患者的肛门排气功能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可鼓励患者适当进食,食物温度适中,遵循从流质到半流质到软食到普通食物的过度原则。
2、宜清淡,多吃易消化、高蛋白、高热量的食品,如瘦肉、鱼类等。
3、宜少量多餐,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油菜、菠菜、小白菜、番茄、山楂、鲜枣、猕猴桃等。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芥末、烈性酒等。
2、避免进食粗糙、干硬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3、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或变质的食品。
预防措施:
本病病因不明,目前没有明确的预防措施,但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平时注意锻炼,增强免疫力,以降低发病风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