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疾病英文名称: 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
养生
疾病名称: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
疾病英文名称: 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
疾病别名: 特发性黄斑视网膜前膜、特发性黄斑前膜、特发性视网膜前纤维增生症、特发性黄斑皱缩、特发性玻璃纸样黄斑病变、原发性黄斑前膜
疾病概述: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idiopathic epiretinal membrane,IERM)是指原因不明的视网膜胶质细胞及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迁徙至黄斑部及其附近的玻璃体视网膜交界面,并增殖形成纤维细胞膜。本病的确切发病原因与形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多发生在50岁以上人群。早期玻璃纸样反光型患者患眼视力正常或仅有轻微视物变形,后期黄斑纤维增生型患者患眼视力明显下降(≤0.5)、视物变形。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手术可改善症状。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暂无研究表明本病与遗传性相关
就诊科室: 眼科
发病部位: 头部、眼
常见症状: 无症状或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主要病因: 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视力检查、视野检查、裂隙灯生物镜或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比敏感度(CSF)
重要提醒: 本病轻症一般无需处理,症状明显者需及时就医治疗,必要时可通过手术改善症状。
临床分类:
基于疾病发展阶段与临床表现分类:
1、早期玻璃纸样反光型
黄斑视网膜表面仅有一层透明薄膜。
2、后期黄斑纤维增生型
黄斑前膜增厚、收缩形成皱褶。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在临床和病理检查中并不少见,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2%~6%。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特发性黄斑部前膜患者多在50岁以上。
2、女性患者稍多于男性,可能与老年人中女性比例高有关。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随着年龄增长,特发性黄斑部前膜患者数量逐渐增多,50岁组约占2%,75岁时可达20%。
病因-总述: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确切发病原因和形成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其中最广泛被接受的理论是玻璃体后脱离引起的视网膜内界膜损伤,导致来自其下方的视网膜胶质细胞和其他细胞迁移并在内界膜上增殖形成黄斑前膜。本病的发生也与年龄等有关。
病因-危险因素:
1、50岁以上患者发病风险较大,且随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大。
2、本病与玻璃体液化、浓缩及玻璃体后脱离等关系密切。
症状-总述:
大多数特发性黄斑部前膜患者无症状。如有症状,最常见的是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或有中心暗点、复视和色觉减退。症状有时是偶然发现。
症状-典型症状:
1、视力下降
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渐进性、中心性视力下降,可从正常降至0.1以下。远近视力均减退,早期视力下降可不明显。
2、视物变形
患者早期一般无此症状,晚期可出现视物变形、变暗、变大。
症状-并发症:
眼底改变:黄斑纤维增生型患者可出现浅层或全层视网膜皱褶、牵引、血管迂曲或扩张,严重者可引起视网膜出血、渗出、血管异常、水肿和黄斑裂孔,导致进一步的视力损害。
症状-伴随症状:
患者可有视觉中心暗点、复视和色觉减退等症状。
就医-门诊指征:
1、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
2、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或体征。
以上须尽早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患者自觉视力下降、视物变形时,建议到眼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眼部进行体格检查,请避免佩戴隐形眼睛,尽量不要化妆。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您的眼睛受过伤吗?
3、您有其他疾病吗?是否进行过治疗?具体的治疗方案是什么?
4、您自行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5、您以前有做过什么手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2、导致我得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3、我的情况严重吗?会失明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会有损伤吗?
5、需要怎么治疗?大概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6、手术治疗有什么风险?需要住院吗?手术费用大概是多少?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眼部的体格检查,包括视力检查、视野检查、裂隙灯生物镜或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等,其次会建议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对比敏感度(CSF)等,以排除其他疾病,同时评估病情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视力检查
患者可能表现为视力正常,或出现远近视力下降。
2、视野检查
早期视野无明显异常,晚期表现为光敏度不同程度的下降。
3、眼底检查
主要使用裂隙灯生物镜或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一般在散瞳下进行。
(1)早期:黄斑区呈不规则反光或强光泽,似覆盖一层玻璃纸。随着膜的增厚和收缩,可出现视网膜表面条纹和小血管扭曲。
(2)晚期:后极部可见灰白纤维膜、边界不清、视网膜皱纹,以及黄斑区视网膜血管严重扭曲,可向中央牵拉移位;还可见黄斑水肿、异位或浅脱离。
检查-其他检查:
对比敏感度(CSF):
1、本项检查用于评估在明暗对比变化下,人的视觉系统对不同空间频率的正弦光栅视标的识别能力。
2、本病患者可表现为对比敏感度异常。
检查-影像学检查:
1、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
检查可见黄斑前线状高反射信号,中心凹被牵拉变形、隆起、劈裂,甚至形成裂孔。
2、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
黄斑及其附近区域出现中心峰图下降,波幅明显降低。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
检查可见明显扭曲的血管和血管渗漏等。
诊断-诊断原则:
本病患者大多无明显症状,检查所见眼底异常改变是特发性黄斑部前膜诊断的主要依据。诊断过程中,医生需首先排除继发性黄斑部前膜以及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脉络膜皱褶、Irvine综合征等黄斑部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症状
(1)起病缓慢,常在体检时发现。
(2)视力下降,多>0.5。若<0.1则多有视网膜皱褶或水肿,甚至裂孔。
(3)视物变形,如复视。
(4)视力障碍常导致阅读困难。
(5)部分患者还有红绿色觉异常及视觉诱发电位异常。
2、眼底所见
(1)经检眼镜检查,病变位于以黄斑区为主的后极部眼底可分为三级。
①0级,黄斑区视网膜表面呈箔状反光,组织结构正常。
②1级,表面可见薄膜,视网膜浅表面有细小皱纹,血管略扩张纡曲。由于膜沿切线方向收缩,可出现游离缘或膜部分与其下的视网膜分开。
③2级,表面出现半透明膜(灰白色),视网膜出现全层皱褶,血管明显弯曲变形。
(2)当黄斑前膜收缩时,可有小血管扩张,出现点状出血、微血管瘤及硬性渗出。当增厚的前膜向心性收缩时,中心部位可形成环形隆起(缩窄环),中央内陷而形成假性视网膜裂孔。还可有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形成。
(3)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是特发性黄斑部前膜诊断的主要依据,具体表现如下。
①黄斑无血管区垂直直径缩小、移位。
②黄斑附近的血管扭曲、扩张,并向前膜收缩,中心移位。严重者可有荧光渗漏,形态不规则、不对称,与前膜的遮盖区一致。膜收缩中心可有无灌注区。
③重者造影后期可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前膜的形态和边界在蓝光单色眼底照片上显影。
④玻璃体改变,80%~95%的患者早期即可出现玻璃体后脱离,可为完全性后脱离(可见乳头前环)或部分后脱离(可看到玻璃体与黄斑、玻璃体乳头之间的粘连)。
诊断-鉴别诊断:
1、继发性黄斑部前膜
常伴有其他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且这些病变可导致黄斑部前膜。
2、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本病可见黄斑部视网膜神经上皮的浆液性浅脱离,荧光血管造影有典型的渗漏可以鉴别。
3、脉络膜皱褶
荧光血管造影可有明暗相间的高低荧光带,而黄斑前膜脉络膜背景荧光正常。
4、Irvine综合征
黄斑部有多叶的囊样缺损,但玻璃体与黄斑无粘连,大多数病例在病损消失后不留痕迹。
治疗-治疗原则: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的治疗目的是改善患者视觉功能,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改变等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如患眼视力轻度下降等,通常无须处理。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若症状明显,如视力进行性下降、视物变形等,可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治疗-相关药品:
目前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治疗-手术治疗:
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术:
1、手术基本操作
(1)切除玻璃体
①首先切除玻切刀头入口处玻璃体,继将玻切刀伸入轴心部切割,随后向前、向后或向周边部推进,尽量避免玻切刀头反复出入牵拉玻璃体及视网膜。
②完成玻璃体后皮质切除,这对于黄斑疾病的玻璃体手术尤为重要。
③清除血池。
④切除玻璃体基底部。
(2)视网膜前膜处理
近年高速玻璃体手术系统的出现,直接使用玻切刀头可完成大部分视网膜前膜的剥除。常用方法可以简单分为剥膜和断膜两种,剥膜即膜分离,优点是膜分离彻底、便于全视网膜光凝,但易出血和导致医源孔;断膜即膜分割,优点是操作容易、并发症少。两种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术者的技术设备条件及患者的疾病程度决定。特发性黄斑前膜通常采用剥除法,具体过程可参照钩撕法(将镰刀状钩深入膜下并挑起膜,然后换眼内镊将膜撕除)。
2、手术风险
(1)常见术中并发症
包括角膜水肿、角膜上皮缺损、晶状体混浊、高眼压、术中出血、医源性裂孔、脉络膜出血等。
(2)常见术后并发症
①早期术后并发症包括眼压升高、葡萄膜反应、晶状体浑浊、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
②术后并发症包括角膜变性、晶状体混浊、低眼压、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交感性眼炎等。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特发性黄斑部前膜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不需治疗,只随诊观察。症状明显者可行玻璃体切割黄斑前膜剥除术,几乎100%可剥除,约50%病例术后视力提高。
预后-危害性:
1、黄斑纤维增生型患者可出现浅层或全层视网膜皱褶、牵引、血管迂曲或扩张,严重时可引起视网膜出血、渗出、血管异常、水肿和黄斑裂孔,导致进一步的视力损害。
2、患者视觉功能下降,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早期患者症状不明显,当玻璃体完全脱离后,视力预后良好,一般无须治疗。
预后-治愈性:
1、大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或症状较轻,无需治疗,只随诊观察。
2、症状明显的患者可通过手术治疗改善视力。
预后-治愈率:
1、特发性黄斑部前膜几乎100%可剥除。
2、约50%病例术后视力提高。
预后-根治性:
可通过手术治疗,剥除黄斑部前膜。
预后-复发性:
暂无权威研究报道。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积极的心态,定期复诊观察,以便医生了解病情发展,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生活管理:
1、科学作息
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
2、规范用眼
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注意用眼卫生。
3、调整心态
日常保持积极的心态,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4、适量运动
可适当地参加健身运动。
日常-复诊须知:
术后遵医嘱定期复查,复诊时需进行视功能检查、眼炎检查、裂隙灯检查、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等。
日常-术后护理:
1、避免触碰、揉动患眼,以免影响伤口。
2、若术后症状改善不明显,或症状加重,需及时就医处理。
饮食调理:
患者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护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这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病情进展。
饮食建议:
1、饮食规律,定时进餐。
2、进餐时放松心情,保持心情舒畅。
3、食物营养均衡,种类丰富,比例恰当,搭配合适。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
2、术后患者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清淡、营养为主。
预防措施:
本病暂无预防相关权威报道,发病人群多为50岁以上,中老年人群可定期进行眼部专科体检,以观察眼底情况。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