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透明丝孢霉病疾病英文名称: hyalohyphomycosis疾病别名: 明色丝菌病疾病...
养生
疾病名称: 透明丝孢霉病
疾病英文名称: hyalohyphomycosis
疾病别名: 明色丝菌病
疾病概述:
透明丝孢霉病(hyalohyphomycosis)是一组由非暗色真菌引起的组织学上以透明菌丝为特征的感染性疾病。一般HE染色(苏木素-伊红染色)看不到,仅在PAS染色(糖原染色)或银染色才能见到红色或黑色菌丝。可有皮肤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和肉芽肿损害等表现。本病主要采用抗真菌治疗,经积极治疗,一般预后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感染性疾病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皮肤脓肿、溃疡、脓疮
主要病因: 感染非暗色真菌
检查项目: 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转为慢性。因此,一旦确诊,需及早接受治疗。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暂无确切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或应用肿瘤化疗药物的人群。
2、好发于青年或50岁以上中年人。
病因-总述:
本病由感染非暗色真菌引起的,非暗色真菌为条件致病菌,所以感染患者多数有免疫功能低下或应用化疗药物史。病原菌侵入人体后可引起皮肤、皮下和系统感染。
症状-总述:
根据病原体侵袭部位,可分为皮肤感染、皮下感染和系统感染。可表现为皮肤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等,当侵袭到全身各系统时,根据侵袭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可呈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和肉芽肿损害。
2、皮下感染
当发展到皮下组织时,可表现为囊肿、脓肿、肉芽肿损害。
3、系统感染
(1)如侵袭到肺,可表现为咳嗽、胸痛等。
(2)如侵袭到脑,可能会有意识障碍的表现。
症状-并发症:
本病可能会引起皮肤溃疡,若不及时治疗或护理不当,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
就医-急诊指征:
1、皮肤感染
皮肤感染可呈浸润性斑块、脓肿、溃疡和肉芽肿损害。
2、皮下感染
当发展到皮下组织时,可表现为囊肿、脓肿、肉芽肿损害。
3、系统感染
(1)如侵袭到肺,可表现为咳嗽、胸痛等。
(2)如侵袭到脑,可能会有意识障碍的表现。
就医-门诊指征:
1、不明原因出现皮肤斑块、脓肿、溃疡;
2、反复咳嗽、胸痛;
3、反复头痛、头晕;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可咨询感染科。
2、以呼吸表现为主者,可咨询呼吸内科、胸外科。
3、以皮肤表现为主者,可咨询皮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4、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5、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或者缓解?
3、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4、您之前治疗过吗?是如何治疗的?效果怎么样?
5、您最近去过外地吗?
6、您平时免疫力怎么样啊?最近累吗?休息的怎么样啊?
7、您原来得过这种病吗?有其他基础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情况严重吗?
2、我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呢?
3、这个病传染吗?
4、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5、我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6、怎么治?需要治疗多久?能治好吗?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9、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10、平时生活我需要注意什么?
11、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皮肤溃疡、脓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可能会建议做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进一步了解病情,明确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真菌学检查:取损害处脓液或组织液可见大量透明菌丝和孢子,真菌培养随病原菌种不同,而出现各种形态和颜色的菌落。
检查-病理检查:
组织病理学检查:取病变组织进行HE染色,可呈结核样肉芽肿损害,并可见到干酪样坏死,在PAS或GMS染色(六胺银染色)可见到数量不等的紫红色或黑色菌丝和孢子。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皮肤溃疡、脓肿),再结合相关辅助检查(如真菌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作出诊断。在诊断的过程中,需除外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着色芽生菌病
损害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疣状增生的肉芽肿性斑块和结节而非脓肿和囊肿。脓液及组织中可发现棕色厚壁分隔细胞而非暗色菌丝,真菌培养有几种特定的致病菌。损害极少播散至全身。
2、暗色丝孢霉病
暗色丝孢霉病是由多种条件致病性暗色真菌引起的皮下和深部组织感染,主要表现为皮肤浅溃疡、淤斑、皮下脓肿、淋巴结肿大等。病理学检查可见褐色分隔菌丝。
治疗-治疗原则:
针对本病,在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需给予抗真菌药治疗(如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等),对于病变面积小者,可酌情予以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2、对于皮肤有溃疡者,给予伤口敷料覆盖,并保持皮损部位干燥、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治疗-药物治疗:
抗真菌治疗:常用药物有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常采用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联合应用,伊曲康唑单用或与氟胞嘧啶联合应用。
治疗-相关药品: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伊曲康唑
治疗-手术治疗:
对于病变面积较小者,可将局部小病灶切除。
治疗-治疗周期:
本病的治疗周期为2~4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经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治愈或好转,一般预后好,但部分患者可能会转为慢性。
预后-危害性:
1、本病会有皮肤溃疡、脓肿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
2、本病若不积极治疗,可能会转为慢性。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可自愈,需积极治疗。
预后-治愈性:
经过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后,一般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治愈或好转。
日常-总述: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注重自我管理,帮助疾病的痊愈,并注意防止疾病的传播。此外,患者还应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本病会有皮肤溃疡、脓肿等症状,影响日常生活质量。患者可能会因此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2)本病为传染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因为害怕将疾病传染给家属而产生忧虑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并帮患者安排有意思的日常行程,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2)患者应正视疾病,保持平和的心态,用适当的方法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应为患者提供舒适、卫生的居住环境。
2、病情恢复期间患者应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劳累,促进机体恢复。
3、患者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4、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患者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5、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建议穿棉质宽松衣物,减少摩擦、磨破皮肤的风险。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遵医嘱按时复查,一般会进行肝功的复查。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换药,可适当将切口周围皮肤均进行消毒,保持切口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家属应注意观察患者的切口和引流管,若出现切口红肿和引流管堵塞等情况,及时告知医生。
饮食调理:
本病一般不需要特殊的饮食。只要在积极配合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进行饮食护理即可。
饮食建议:
1、患者应多进食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鱼、蛋等,补充身体所需营养。
2、患者要饮食清淡,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
3、家属可给予患者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如瘦肉粥、鸡蛋羹等。
4、多喝水,维持患者身体的正常代谢。
饮食禁忌:
1、患者要戒烟酒。
2、患者忌食辛辣刺激、肥甘厚腻、生冷食品。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以降低本病的发生风险:
1、尽量避免去疾病暴发地区。
2、积极治疗原发病,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正确使用抗生素。
3、注意个人及周围环境卫生,应勤洗手、洗澡,勤打扫卫生。
4、养成规律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