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妄想性障碍疾病英文名称: delusional disorder疾病别名: 偏执性精神障...
养生
疾病名称: 妄想性障碍
疾病英文名称: delusional disorder
疾病别名: 偏执性精神障碍、妄想症
疾病概述:
妄想性障碍(delusional disorder)是以持久妄想为特征的精神障碍,通常又被称为妄想症、偏执型精神障碍,妄想内容及出现时间常与患者的生活处境有关,常为被害、诉讼、嫉妒、疑病或夸大性的。目前确切的病因并不清楚,但是常在有性格缺陷基础上遭遇一些重大的生活事件后发展而来,患者除了与妄想或妄想系统直接相关的行为和态度外,情感、言语和行为均正常。该病起病隐袭,病程演进缓慢,有时甚至可持续终身。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患者有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妄想
主要病因: 主要与遗传因素、个人性格特征、社会心理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脑CT、X线、精神状况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起病隐匿,大多患者不愿就医,治疗依从性差,可导致妄想性障碍成为患者的终身疾病,因此,患者应及早就医,积极治疗。
临床分类:
根据本病的妄想内容临床类型分为被害型、钟情型、嫉妒型、躯体型、夸大型五种类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中老年女性多见。
病因-总述:
妄想性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个人性格特征、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有关。有研究认为,酒精、药物等在本病中也可起到一定作用。
病因-基本病因:
1、个人性格特征
妄想性障碍患者病前大多有较特殊的个性,如主观、固执、自尊心强、自命不凡和自我评价过高,同时又敏感、多疑、好联想及情绪容易激动等。这类个性使他们不能虚心接受批评,不能实事求是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遭遇,这类特殊的个性可能是妄想性障碍的发病基础。
2、社会心理因素
严重心理社会因素可能使妄想性障碍的诱发因素,常见的有移民(尤其是移民到一个非母语国家),和某些生理缺陷(尤其是听力障碍),或者是工作上的挫折和失败,以及生活中的不满和纠纷等,都可以成为偏执性障碍的诱发因素。
3、遗传因素
有研究显示,有妄想性障碍家族史的个体患本病的风险更高。
4、其他
酒精与某些药物的滥用可能与本病有关。
症状-总述:
患者多在30岁以后发病,病前有特殊的个性缺陷。发病时患者会出现一种或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妄想,妄想往往持久,有时持续终生。妄想内容变异很大,可为被害、疑病、夸大、嫉妒或钟情等,或坚信身体畸形,或确信他人认为自己有异味等。并且一般在在不涉及妄想内容的情况下,患者其他方面的精神功能相对正常。妄想内容及出现时间常与患者的生活处境有关,基本不会伴有幻觉症状,但是若有幻觉则历时短暂且不突出。
症状-典型症状:
1、被害型
被害型妄想的核心主题涉及的病理信念如被人阴谋算计、被欺骗、被监视、被跟踪、被投毒、被恶意诽谤、被骚扰等,迫害的对象多为单位领导、邻居、医护人员、司法部门工作人员等。有的病人为了反击迫害,踏上诉讼之路,为了保卫所谓的自身权利和自尊,不断向相关部门(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2、钟情型
钟情型妄想的核心主题是被一个人钟爱,多见于女性。病人坚信对方钟爱着自己,并以“超人的洞察力”来留神对方的一举一动,即使对方告以“不爱”、“已婚”等也认为是在对他(她)进行考验;另一表现是让人烦恼的纠缠不休。
3、嫉妒型
嫉妒型妄想的核心主题是他(她)的配偶不忠。病人对于夫妻生活中无意义的琐事予以倾向性解释,对方的一个偶然的手势,一句无意的话,一个随便的姿势都可以怀疑的证据,进而多方跟踪侦察,查看信息,检查床单和内衣是否留有分泌物迹象等。
4、躯体型
躯体型妄想的核心主题涉及躯体的功能或感觉,患者坚信患上了某种躯体疾病或认为自己躯体畸形。
5、夸大型
患者自命不凡,认为自己精力充沛、智力超常、才华出众、思维敏捷、洞察力敏锐和具有了不起的发明与创造。
症状-并发症:
一般无明显并发症。
症状-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可伴有幻觉,一般较为短暂且不突出。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妄想,如长期认为有人迫害自己,严重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
2、出现幻觉,如幻听、幻视。
3、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首诊科室为精神心理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2、您之前有过其他疾病吗?
3、您使用过什么药物?
4、您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
5、您的家人有类似症状吗?
6、您有过抑郁、暴力倾向吗?
7、您饮食习惯怎么样?平时酗酒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出现妄想性障碍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4、我的情况严重吗?
5、您建议先尝试什么治疗?有风险吗?
6、做这个治疗贵吗?我将尝试多少个疗程?
7、治愈的概率大吗?
8、这个治疗方案如果失败,我还可以做哪些治疗?
9、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怎么护理?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一整套相互关联的妄想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患者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查、脑CT、脑电图以及精神状况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通过视、触、叩、听等检查查看患者有无阳性体征,判断是否存在躯体疾病。
检查-实验室检查:
通过血常规、生化检查等来检测患者是否有器质性疾病。
检查-其他检查:
精神状况检查:医生通过与患者的交谈和直接观察全面了解患者精神活动各个方面情况,交谈的重点是患者自身的所见、所闻、所感,除有妄想症状之外,患者的精神状况检查一般是正常的。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脑CT:检查患者是否患有可导致妄想的躯体疾病。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的病史及典型的妄想症状,再通过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排除器质性病变,结合精神检查,一般可以确诊。诊断过程中,还需与偏执型精神分裂症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根据ICD-10持久的妄想性障碍的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
以系统妄想为主要症状,内容较固定,并有一定的现实性,不经了解,难辨真伪。主要表现为被害、疑病、夸大、诉讼、嫉妒或钟情等内容。
2、严重程度标准
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和自知力障碍。
3、病程标准
妄想至少已持续3个月。
4、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或情感障碍。
诊断-鉴别诊断:
1、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鉴别点在于妄想性障碍除系统妄想外无精神分裂症活动期的其他特征性症状,如明显的听或视幻觉、怪异妄想、言语紊乱、明显的行为紊乱或紧张症行为,以及阴性症状等。此外妄想性障碍也较少引起职业或社交功能的严重损害。
2、偏执型人格障碍
妄想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都会有明显的偏执的性格,并且会有一定的性格缺陷,但是妄想性障碍的患者会有明显的妄想,如关系妄想或者被害妄想等,单单用人格障碍是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
3、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病性障碍
躯体疾病可以引起以妄想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病性障碍,因此需与之鉴别。从躯体疾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获得的结果,可以判定患者的妄想是躯体疾病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而且躯体疾病与妄想发作或消失具有时间上的联系,这些支持躯体疾病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
4、某些物质引起的精神病性障碍
滥用药物如兴奋剂苯丙胺和可卡因,以及某些治疗药物等,可以引起以妄想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病性障碍,因此需与之鉴别。从患者的用药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尤其是体液内的毒物检查结果,可以判定患者的妄想是患者所用物质的直接生理效应所致,而且物质使用与妄想发作或消失具有时间上的联系,这些支持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的诊断。
5、感应性精神病性障碍
本病可以出现妄想性障碍的妄想症状,但感应性精神病性障碍具有特征性的病因和病程。患者的妄想是由另一个人的妄想“感应”而来的,患者(即被感应者)的妄想内容与感应者相同。感应者与患者之间关系密切,通常感应者的地位高,为患者所崇拜。将患者与感应者分开,前者的妄想可很快减轻或消失。
治疗-治疗原则:
妄想性障碍目前并没有有效的治疗措施,大多数患者都是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的方式来治疗,药物主要为抗精神病药物。
治疗-药物治疗:
1、传统抗精神病药
包括匹莫齐特、氟哌啶醇等传统抗精神病药,可以阻断脑内多巴胺受体,从而治疗本病。
2、非典型抗精神病药,
首选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包括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药物副反应较小,根据症状表现,给予适当治疗剂量。如果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也可以采用长效抑制剂来治疗。
3、其他
同时如果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抑郁症状,也可以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如患者有明显的焦虑、紧张,可考虑合并使用二氮䓬类抗焦虑药。
治疗-相关药品:
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匹莫齐特、氟哌啶醇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此病病程多呈持续性,有的可终生不愈。部分患者老年后由于体力与精力日趋衰退,症状会有所缓解,少数患者经治疗后可有较好的缓解。
预后-危害性:
1、本病有一定遗传倾向,下一代患病风险增高。
2、多数患者不愿就医,可导致本病终身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
预后-治愈性:
经过及时的规范治疗,多数患者可以缓解症状,延缓疾病进展,不影响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本病病程较长,家属及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都应加强护理。
日常-心理护理:
家属在患者产生妄想时千万不要和患者争论,以免引起患者的反感产生新的妄想观念,尽量使患者理解自己的疾病,使病人配合医生治疗。患者在疾病稳定以后可以经常参加一些日常活动,如和别人一起爬山、逛公园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其从妄想状态解脱出来。同时,通过在活动中与他人的接触,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要严格按医嘱用药,并且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头晕、恶心、腹泻等症状,当出现不良反应时患者可以停药,然后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劳逸结合,避免工作压力过大,规律作息,充分休息。
2、定期进行体育锻炼,可转移注意力,增强体质。
3、吸烟的患者尽量戒烟,避免病情加重。
饮食调理:
本病对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患者平时应注意健康饮食,摄入充足的营养物质。
饮食建议:
1、尽量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注意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的合理搭配。
2、定时定量用餐。
3、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补充多种维生素。
饮食禁忌:
1、少吃辛辣、刺激、含咖啡因的食物。
2、戒酒。
预防措施:
本病可通过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合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加强思想意识修养和锻炼,恰当地处理工作和生活中所碰到的各种难题。
2、培养良好的性格
性格上的缺陷是精神疾病发生的基础,而良好的性格特征,十分有益于身心健康。性格是可以培养的,但最好从小做起,逐渐培养自己乐观、开朗、灵活适应各种环境的良好心理特征,同时克服孤僻、懦弱、胆小、敏感多疑、多愁善感、想入非非等不良个性。
3、讲究用脑卫生
工作、学习的合理安排,可以避免造成脑力的紧张。生活有规律,每天保证有足够的睡眠和良好的休息。积极参加健康的文体活动,少看或不看情节紧张、恐怖、惊险和悲痛的文艺作品及节目。
4、注意卫生与保健
在劳动生产中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防止脑外伤、中毒、感染等意外发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5、家庭和睦
父母在家里不要“大权独揽",有事要共同商量不打骂孩子,敬养老人,夫妻恩爱,家庭欢乐,邻里和睦,也能让精神和胸襟放的更宽。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