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胃憩室疾病英文名称: gastric diverticulum,GD疾病概述: 胃憩室(...
养生
疾病名称: 胃憩室
疾病英文名称: gastric diverticulum,GD
疾病概述:
胃憩室(gastric diverticulum,GD)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因素,使胃壁局限性袋状扩张或囊样突出,是胃的一种良性病变。此病较为少见,大多数患者无症状,偶有上腹钝痛、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表现。胃憩室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60岁居多,因大多数患者无症状,本病主要依据X线检查及胃镜检查来确诊。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胃
常见症状: 常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腹痛、胃部不适、消化不良、嗳气、恶心呕吐
主要病因: 胃肌层先天性不全或缺损、溃疡、肿瘤、手术、周围组织炎性改变或粘连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检查、便常规+潜血试验、超声、X线、CT、胃镜检查
重要提醒: 胃憩室大多预后良好,腹痛、胃部不适、恶心呕吐时,应及早就医,避免发生胃溃疡、胃穿孔、消化道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临床分类:
1、基于病因分类
(1)先天性及继发性胃憩室:先天性胃憩室一般位于胃后壁贲门附近小弯侧食管胃连接点下2cm~3cm内,多为真性憩室,占胃憩室70%左右。憩室壁具有胃壁各层完整结构,通常不伴有溃疡、肉芽肿或肿瘤,因该处纵行肌薄弱而形成。继发性胃憩室既有真憩室也有假憩室,大多由溃疡、肉芽肿、肿瘤、手术等因素引起,多位于幽门前区。
(2)内压性及牵引性胃憩室:由于胃内压力增加,如幽门梗阻而形成的憩室也称为内压性胃憩室;如因胃周围粘连所致者,称为牵引性憩室。胃底、胃体憩室相对少见,多由于胃外牵拉所致。
2、基于病理分类
(1)真性憩室:真性胃憩室包括胃壁各层。70%以上发生于贲门区,其次好发于幽门区,其外形呈袋状突出于胃壁,柔软、直径约3cm~4cm。在胃憩室中的黏膜约半数为正常黏膜,但也可有发炎、糜烂、出血。由于炎症的结果憩室壁增厚,甚至与周围组织粘连。憩室可发生黏膜坏死、癌变,但罕见。
(2)假性憩室:假性憩室仅有胃黏膜层及黏膜下层突出。若仅黏膜层疝入肌层,而在胃浆膜表面并无异常发现者称胃壁内憩室。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胃憩室临床较少见,国外有报道在尸检者中发生率仅为0.1%~2.6%,约占全部消化道憩室的1.8%。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可见于任何年龄,以40岁~60岁多见,男女差别不大,某些先天性病变可见于婴幼儿。
流行病学-发病趋势:
由于胃肠道X线检查及胃镜检查普遍开展,有关胃憩室的报告逐渐增多。
病因-总述:
胃憩室可由多种病因引起,其中先天性胃憩室多由胃壁肌肉薄弱所致;后天性胃憩室大多由胃部疾病及手术等因素引起,胃内压力增高或胃壁与周围组织粘连也可导致后天性胃憩室的形成。
病因-基本病因:
1、先天性胃壁肌肉薄弱
先天性胃憩室多由胃壁肌肉薄弱所致,若憩室壁含有胃壁的各层组织,且并无任何器质性病变,则可说明此类胃憩室多由胃壁肌肉薄弱引起。
2、胃部疾病及手术
如胃溃疡、胃肉芽肿、胃癌、胃部肿瘤、胃切除术等。胃部手术会破坏胃壁结构,导致胃壁黏膜及肌层不完整或结构异常,易引发胃壁突出或扩张,形成胃憩室。
3、胃内压力增高
幽门梗阻、妊娠、长期便秘而排便用力等均可使胃内压力增高,使胃壁突出或扩张形成胃憩室。
4、胃外疾病
如胃外组织炎症、胃肠黏连等导致胃外牵拉使胃壁突出或扩张形成胃憩室。
病因-危险因素:
1、经常食用辛辣刺激食物、霉变食品、腌制烟熏食品或过多摄入食用盐。
2、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
3、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化疗药物等损伤胃黏膜药物。
4、有消化性溃疡或胃癌家族史。
症状-总述:
很多胃憩室患者表现为无症状,仅在做胃部X线钡剂造影检查时发现,少数有腹痛、消化不良、胃部不适、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又可同时合并其他胃肠道疾病而出现相应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可有如下表现。
1、腹痛
多在上腹部,为钝痛、胀痛,阵发性加剧。饭后可使腹痛加重,可能由于食物进入憩室内使其膨胀所致。当采取某种体位有利于憩室内容物排空时,疼痛常可缓解。有时患者引吐后,疼痛亦可消失。有些患者的疼痛性质酷似溃疡病。
2、胃部不适
可有胃部胀满感、烧灼感,可能与食物排空困难或胃酸刺激有关。
3、消化不良、嗳气、恶心呕吐
由于消化功能受影响,胃动力不足导致胃部胀气,难以消化饮食,出现嗳气、恶心呕吐。
症状-病情发展:
1、初发
胃壁扩张或突出程度较小,患者可无症状。
2、加重
胃壁结构发生改变,胃功能受影响,胃动力不足,患者可表现为嗳气、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胃酸刺激薄弱部位可表现为胃部不适,胀满感、烧灼感,食物进入憩室内使其膨胀可导致腹痛。
3、持续发展
仅少数患者由于胃酸及食物等因素刺激胃壁可导致溃疡形成,进一步可发展为胃出血、胃穿孔、胃部肿瘤等严重病变。
症状-并发症:
1、憩室炎
由于内容物滞留和细菌过度繁殖可导致急性憩室炎。
2、胃穿孔
憩室炎严重时会逐渐侵及黏膜层、肌层、浆膜层,引发穿孔,但较少见。
3、消化道出血
少数患者因炎症致局部憩室壁黏膜和血管糜烂,可引起出血和便血。穿孔伴出血则导致血腹。
4、幽门梗阻
有个案报告成年人胃憩室造成幽门梗阻。
5、肿瘤
胃壁由于胃酸、食物残渣、炎症等刺激可能导致肿瘤形成,但较为罕见。
症状-伴随症状:
1、出汗
疼痛剧烈可伴随汗出。
2、头晕、乏力
消化功能受影响,食欲减退,不能及时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物质导致贫血、头晕、疲乏无力。
就医-急诊指征:
1、突然出现剧烈呕吐。
2、剧烈腹痛,或腹部压痛、腹肌紧张。
3、伴有吐血、排黑便、头晕。
4、甚至出现意识丧失。
出现以上症状时,应警惕出血、穿孔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体检发现胃憩室。
2、反复出现上腹钝痛、胀痛、间或有阵发性加剧。
3、伴有胃部不适,胀满感、烧灼感。
4、还伴有嗳气、消化不良、恶心呕吐。
5、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出现以上指征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剧烈腹痛、呕吐、吐血、排黑便、头晕或意识丧失者请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可到消化内科或胃肠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胃镜检查,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是否有上腹不适、反酸、嗳气、恶心、食欲不振等症状?这些症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2、您平时什么情况会缓解?什么时候会加重?
3、您以前有过类似的症状吗?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4、您是否还有其他不适?比如乏力、头晕、四肢麻木?
5、您是否吸烟喝酒?是否喜吃辛辣刺激或较硬的食物?
6、您大便情况怎么样?有没有黑便或大便性状改变?
7、您平时生活压力大吗?出现胃部不适与情绪有关吗?
8、您自己吃过什么药吗?用法、用量是什么?有缓解吗?
9、您是否去过其他医院?做过哪些检查、治疗?
10、您有其他基础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导致我出现这些症状的病因是什么?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2、我需要做哪些检查?需要多久出检查结果?
3、我的病情严重吗?是否需要住院?
4、会发生癌变吗?
5、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会复发吗?
6、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7、我只是体检时发现的憩室,平常生活没有难受的症状还需要治疗吗?
8、如果需要用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9、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腹痛、胃部不适、恶心呕吐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会先询问病史,然后进行体格检查初步了解患者健康状态,若怀疑患者消化道出血及贫血需进行血常规检查及便常规+潜血试验,为进一步确诊和掌握病变程度,需进行超声、X线、CT、胃镜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仔细的体格检查,观察患者面容有无贫血貌,腹部查体多无阳性症状和体征,仅少患者上腹有不固定的压痛。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可通过血常规判断患者是否贫血或合并感染,贫血患者可出现血红蛋白减少,感染患者白细胞可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
2、便常规+潜血试验
判断患者是否有消化道出血,若有消化道出血,则便潜血阳性。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钡剂造影
胃憩室主要依靠X线钡剂造影检查发现,若憩室过小或检查时不够仔细,容易漏掉。贲门区的真性憩室造影可见憩室多呈囊状,直径3cm~4cm,边缘光滑,突出胃外,有一窄长的颈与胃相连。憩室内的钡剂排空较慢,当胃将钡剂排空后,可仍有钡剂停留在憩室内。在胃小弯或幽门前区的憩室常有异位胰腺组织而使憩室内的黏膜不规则,易误认为肿瘤,需结合胃镜检查确诊。
2、胃镜检查
纤维胃镜检查可明确有无炎症及憩室腔内病变,对鉴别诊断最有价值。胃镜所见,憩室入口呈圆形,边缘规则,周围黏膜正常,并可见黏膜皱壁直接进入囊内。口的大小可以改变,甚至有时完全封闭。憩室内黏膜一般正常,有时有发炎及溃疡形成。
3、CT、MRI
可清楚显示腹部器官状态,提示胃憩室的可能,但进一步确诊需要上消化道钡餐或胃镜检查。
4、超声
超声可协助诊断胃憩室。空腹检查时胃壁可见椭圆形的无回声区,开口于胃前壁或后壁,其开口一般较小。饮水后可见胃内液体自开口流入此暗区,致使其体积增大,胃壁结构多正常,无蠕动波。
诊断-诊断原则:
不少胃憩室因没有症状可能未被发现,部分患者因行X线检查、胃肠镜检查偶然发现。胃憩室诊断主要依据X线钡剂造影检查及胃镜检查。本病通常需与胃溃疡、胃癌相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大部分病例无任何症状,多系上消化道疾病检查时偶然发现。
2、临床症状不典型,常有上腹疼痛等。
3、如出现炎症,则疼痛明显。
4、偶有出血,穿孔并发症而出现便血或便潜血阳性及腹膜炎表现。
5、上消化道造影可见突出胃壁之光滑存钡区,胃黏膜皱襞可进入存钡区,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6、胃镜、CT或MRI检查可协助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胃溃疡
胃憩室合并憩室炎、溃疡时需与胃溃疡鉴别,胃溃疡主要症状是上腹部疼痛。常呈隐痛、钝痛、胀痛、烧灼样痛。胃溃疡的疼痛多在餐后1小时内出现,经1小时~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一餐进食后再复现上述节律。胃镜同时结合活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
2、胃癌
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早期胃癌多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进展期胃癌常表现为疼痛、体重减轻及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胃镜同时结合活组织检查有助于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无症状胃憩室患者一般无需治疗,健康规律饮食即可。合并腹痛、烧灼感、恶心、呕吐、上腹饱胀感等症状可服用药物对症治疗。如内科治疗效果不佳,或患有严重并发症时应进行手术治疗。
治疗-对症治疗:
1、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
2、合并腹痛、烧灼感的患者可服用抑酸药、胃黏膜保护药等。
3、合并恶心、呕吐、上腹饱胀感的患者可服用促胃肠动力药物。
4、如憩室内有食物残留,可在X线透视下寻找最佳位置做体位引流,以免食物长期刺激而发生憩室炎症、糜烂及溃疡。
治疗-一般治疗:
1、胃憩室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有症状者进食易消化而少刺激性的食物,规律饮食。
2、放松心情,调整作息,忌烟酒。
治疗-药物治疗:
1、抑制胃酸分泌药物
(1)H受体拮抗剂:疗效好,用药方便,价格适中,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少。常用药物有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等。
(2)氢离子泵抑制剂(PPI):抑酸作用强。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
2、胃黏膜保护药
可以有效保护胃黏膜。常用药物有铋剂、硫糖铝、碳酸镁等。
3、胃动力促进剂
可增强胃蠕动,促进胃排空。常用药物有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
治疗-相关药品:
奥美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兰索拉唑、法莫替丁、尼扎替丁、雷尼替丁、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硫糖铝、碳酸镁、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
治疗-手术治疗:
手术仅适应于有并发症时,如发生憩室炎或出血,或合并其他病灶出现者。手术方法由憩室部位和有无合并病灶而定。
1、若憩室近贲门,医生会在腹部左旁正中或经腹直肌切口,将胃底向内反转暴露憩室,小心分离憩室,直至憩室颈部清楚显露再切除憩室,进行缝合。
2、胃小弯和大弯侧憩室做V形切除,缝合裂口。
3、幽门窦的憩室可施行部分胃切除术治疗,若合并胃部病灶时尤其适合。
治疗-其他治疗:
如果患者胃憩室内有食物残留,可在X线透视下寻找最佳位置做体位引流,引导患者通过变换弯腰或俯卧等体位将胃内残余物排出。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胃憩室预后良好,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可尽量减少对胃功能的影响。
预后-危害性:
1、胃憩室会影响胃功能,导致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效率低下,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2、胃憩室若不及时治疗,可造成憩室炎、胃溃疡、胃穿孔出血,甚至癌变。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就医接受治疗。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以通过手术切除治愈,或内科治疗达到症状消失,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本病可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来根治。
预后-复发性:
继发性胃憩室是否复发与胃部疾病有关,患者需注意日常作息及饮食习惯,及时治疗胃部疾病,以减少胃憩室发生。
日常-总述:
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及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健康有重要意义,家属应多关心患者,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应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病情进一步进展。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有些胃憩室患者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表现出紧张,焦虑,忧郁和情绪不稳定等现象,甚至有些患者出现“疑癌”的心理。
2、护理措施
(1)家属应给予患者心理支持,多理解关怀患者,鼓励支持患者坚持治疗,战胜疾病。
(2)患者本身应多寻求医护人员帮助努力了解并正视疾病,树立治愈的信心,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必要时可向心理医师咨询。
(3)患者平时应规律营养饮食,参加体育锻炼、文艺活动等,转移对疾病的注意力,保持心情愉快,放松精神。
日常-用药护理:
服用抑胃酸药、保护胃黏膜药及促胃动力药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如口干、失眠、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便秘等症状。患者需按医嘱服药,不良反应严重时需及时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1、生活有规律
建立合理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按时作息,避免过度劳累。规律的生活有利于胃部症状的缓解。
2、保持精神愉快
部分患者因胃部不适容易出现紧张、焦躁情绪,不利于疾病的好转,患者需要尽量调节情绪,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保持心情愉快,转移对疾病的注意。
日常-病情监测:
若出现腹部疼痛加剧难以缓解、严重的恶心呕吐、吐血排黑便、头晕疲乏、高热、体重快速减轻等情况,应警惕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合并严重并发症,及时就医。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调节用药,若有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日常-术后护理:
1、预防感染
经手术治疗的患者,注意保持窗口卫生清洁干燥,遵医嘱服用相应预防感染的药物。
2、活动管理
卧床患者应做深呼吸预防肺部感染。早期活动可以促进肠蠕动的恢复,可在术后第1日坐起轻微活动,第2日于床边适量活动,第3日可在室内活动。
3、经手术治疗的患者可有如下并发症,需注意观察,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生。
(1)出血:正常情况下术后可有少量咖啡色胃液,偶有鲜血,但量不多,24h后逐渐转为黄绿色胃液;若术后仍有大量鲜血引出,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2)吻合口瘘或残端破裂:多发生在术后1周内,表现为高热、脉速(脉搏过快)、腹部压痛、腹肌紧张等全身中毒症状,术后应密切观察腹部体征,减轻胃肠压力,防止胃肠道内积气积液。
(3)术后梗阻:临床表现为进食后腹胀、呕吐,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饮食调理:
胃憩室的病情发展与不健康不规律的饮食习惯密切相关,患者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症状的缓解。
饮食建议:
1、注意规律饮食,细嚼慢咽,保持进食时心情愉快。
2、病情稳定时,可采用少渣软食,注意蛋白质的补充既营养摄入的均衡,可增加一些易消化的蔬菜如冬瓜、西红柿,主食可吃一些馒头、肉包等。
3、术后患者当日可饮少量水或米汤,进食应少量多餐,后逐渐恢复至规律半流质饮食、正常饮食,食物宜温、软、易于消化,如流质饭、软烂的鱼肉、发面等。
饮食禁忌:
1、戒酒,饮酒能使胃黏膜受到刺激、损伤,导致症状加重。
2、少摄入对胃黏膜有强烈刺激的食物,如浓茶、咖啡等。
3、不吃过于粗糙、浓烈的香辛料、生葱、大蒜、芥末、醋等,不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洋葱等,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防止并发症的形成。
4、禁止暴饮暴食,防止食物残渣残留于胃憩室引发炎症等反应。
预防措施:
部分胃憩室可进行预防,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相关疾病的积极治疗,对于胃憩室预防有重要意义。
1、积极治疗导致继发性胃憩室的疾病
如胃溃疡、胃肉芽肿、胃癌、幽门梗阻、长期便秘、胃外组织炎症等。
2、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1)按时就餐,保证营养均衡。
(2)戒烟、戒酒,减少酒精和尼古丁对胃黏膜的刺激。
(3)多参加体育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
(4)保持良好心理状态及充足睡眠,避免精神紧张,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或者情绪激动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不利于食物的消化。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