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蜈蚣螫伤疾病英文名称: centipede sting疾病概述: 蜈蚣螫伤(centip...
养生
疾病名称: 蜈蚣螫伤
疾病英文名称: centipede sting
疾病概述:
蜈蚣螫伤(centipede sting)通常是因蜈蚣释放的毒液引起局部组织损伤,或者使机体发生过敏反应所致。可能会出现局部疼痛和红肿、眩晕、恶心、呕吐、发热、心悸、谵妄、昏迷、抽搐等临床表现,严重时还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被蜈蚣螫伤后若出现不适症状,应尽快就医处理。经合理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普通外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局部疼痛红肿、眩晕、恶心、呕吐、发热、心悸、抽搐
主要病因: 因蜈蚣螫人时注入毒液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心电图
重要提醒: 本病可能出现严重全身反应,因此被蜈蚣螫伤后如发生持续或严重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处理。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可广泛发生于各类型人群。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多发生于山野、花园和草地,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略高于北方地区。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夏秋季多见。
病因-总述:
蜈蚣又名百足虫,其头部第一对钳足有毒腺开口,咬人时毒液从它的一对中空“利爪”中排出注入皮下。蜈蚣的毒液成分和黄蜂等昆虫的毒液成分相似,呈酸性,含有组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酪氨酸、蚁酸、脂肪油、胆固醇等,可引起局部组织损伤和全身过敏反应。
病因-危险因素:
1、户外旅游时缺乏防护。
2、长期进行野外作业。
症状-总述:
蜈蚣螫伤症状的严重程度与蜈蚣大小、注入毒液量多少、个体素质等有关。螫伤后常可引起局部症状和全身症状。中毒程度较轻时,多仅有局部症状,且可在短期内消失;严重患者除局部的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外,还可能出现全身中毒表现,并引起循环、呼吸、泌尿、消化、免疫系统等相关症状,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症状-典型症状:
1、局部症状
轻症患者的局部症状多表现为咬伤处红肿、刺痛,皮肤上出现两个淤点,大多数症状可在2~3天内消失;重症患者局部可出现明显的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还可继发急性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或出现局部组织坏死。
2、全身症状
(1)全身中毒表现:多为大蜈蚣螫伤后,由于注入毒液较多引起患者全身中毒,潜伏期约为0.5~1小时,可有发热、头痛、头晕、出汗、痉挛、谵语、平衡障碍、全身麻木,以及昏迷等症状。
(2)循环系统症状:大量毒液能使心肌麻痹,出现心悸、胸闷、气促、心率缓慢、体温和血压下降等表现,极少数可能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呼吸系统症状:患者可出现呼吸加快、呼吸麻痹,部分病情严重患者还可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4)泌尿系症状:严重患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表现,如少尿、无尿、蛋白尿等。
(5)消化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不适,严重时还可出现急性肝功能损害。
(6)免疫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发生超敏反应,出现全身瘙痒、广泛皮疹,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
症状-并发症:
病情严重者可能会累及多系统病变。
就医-急诊指征:
蜈蚣咬伤后出现呼吸困难、昏迷、休克等危急症状时,应立刻于急诊科就诊。
就医-门诊指征:
1、局部出现红肿、疼痛。
2、伴头晕、头痛、发热。
3、伴胸闷、气促。
4、伴恶心、呕吐。
5、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蜈蚣螫伤后出现上述情况,应尽快就医处理。
就医-就诊科室:
1、病情危急,症状严重者应立刻于急诊科处理。
2、发生蜈蚣螫伤但病情平稳患者,可前往普通外科或皮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何时被咬伤?
2、咬伤蜈蚣形态、大小如何?
3、症状何时出现的?
4、近期症状有加重或减轻吗?
5、有使用过药物治疗吗?什么药?效果如何?
6、是否进行过其他自行处理,如何处理的?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需要做什么检查?
2、我的症状严重吗?
3、我需要用什么药?
4、需要治疗多久?
5、会遗留后遗症么?
6、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被蜈蚣螫伤后,应当及时就医处理。医生首先会进行体格检查,以了解患者的一般状态,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之后根据患者情况,可能会建议行血尿常规、血生化、心电图等检查,以进一步详细明确机体中毒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先观察患者的整体情况,注意有无谵语、意识障碍等表现。之后会对咬伤部位进行检查,了解有无皮肤红肿、瘀点、组织坏死、感觉异常等表现。必要时还会对心脏等脏器进行检查,以初步判断病情严重程度。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是最基本的血液检验,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基础状况,进行病情判断。
2、尿常规检查
蜈蚣螫伤患者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泌尿系统症状,对于此类患者可能需要行尿常规检查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肾脏损伤等问题。
3、血生化检查
通过肝肾功能等检查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肝、肾等脏器损害情况。
检查-其他检查:
蜈蚣螫伤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以明确患者有无心脏损害情况。
诊断-诊断原则:
蜈蚣螫伤的诊断多较为简单,一般根据患者蜈蚣咬伤病史和局部皮肤损害、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以及谵语等症状表现,即可作出诊断。
诊断-鉴别诊断:
1、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时,局部伤口有两个针尖大小的牙痕,有轻微麻木、疼痛或感觉消失,随后周围组织水肿、渗血或坏死。患者伤口可与蜈蚣螫伤伤口存在一定差异,较为容易鉴别。
2、蜂螫伤
蜂毒毒液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伤口多表现为螫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患者有时可有发热、头痛,对蜂毒过敏时可出现全身荨麻疹,过敏休克,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可见。
治疗-治疗原则:
患者被蜈蚣螫伤后,应立即进行处理、清除毒素,之后根据情况进行镇痛、抗感染、抗过敏等治疗。通常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合适的个体化诊疗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1、蜈蚣螫伤后可使用肥皂水、3%氨水、5%碳酸氢钠液等弱碱溶液进行清洗,以中和毒素。
2、局部红肿者可冰敷,或者使用蛇药等进行治疗。
3、疼痛严重者,可酌情应用镇痛药物或使用0.25%普鲁卡因封闭。
4、有全身反应者,可适当使用抗组胺药物或激素类药物治疗。
5、继发淋巴结炎、淋巴管炎或存在局部组织坏死时,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
6、必要时,医生还会建议进行破伤风疫苗接种。
治疗-相关药品:
肾上腺激素、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蛇药、普鲁卡因、破伤风疫苗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不通过手术方式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对于发生肾衰竭、肝功能损害的患者,医生还会根据情况给予相应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约为1~2周,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治疗-急性期治疗:
对于出现过敏性休克、严重喉头水肿等危急情况患者,医生会使用肾上腺激素或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甲泼尼龙等进行治疗,同时还会给予吸氧、补液等进行抗休克治疗。
预后-一般预后:
蜈蚣螫伤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恢复后多不会遗留其他问题;少数患者可能全身症状严重,出现过敏性休克等情况,但经及时的治疗后,一般也极少出现死亡病例。
预后-危害性:
1、部分患者没有经有效处理,患处可长期持续疼痛肿胀。
2、部分患者蜈蚣螫伤后症状严重,若不及时治疗,甚至可能会危及生命。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者中毒症状较轻,一段时间后可能会自行痊愈。
预后-治愈性:
蜈蚣螫伤经过正规、合理的治疗后,通常不难治愈。
预后-治愈率:
绝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以痊愈。
日常-总述:
重症患者在恢复期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充分休息,做好伤口保护,同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对于促进机体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日常-心理护理:
中毒严重患者由于对病情的过度担忧,容易出现烦躁、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家属可多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帮助其保持平稳心态;患者也可多与医护人员交流,了解疾病相关知识和治疗措施,树立治疗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正确面对疾病,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在恢复期应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同时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2、由于患者恢复期可能免疫功能较弱,因此日常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受寒感冒。
3、注意伤口清洁,避免发生感染。
饮食调理:
蜈蚣螫伤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进行适当的饮食管理,在恢复期间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等食物,以防影响患者伤口恢复。
饮食建议:
1、症状较重者可少食多餐,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加重消化道负担。
2、适当多进食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对促进机体恢复有一定作用。
饮食禁忌:
1、戒烟忌酒。
2、少食熏烤、煎炸等食物。
3、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如辣椒、胡椒、生姜等。
4、忌食海鲜或河鲜,如螃蟹、田螺、河蚌等。
预防措施:
在生活过程中注意以下事项可有效预防蜈蚣螫伤的发生:
1、户外活动时,在阴暗潮湿处,尽量穿着长袖长裤,避免皮肤暴露。
2、搬动搁置已久的朽木或石块时,应注意有无蜈蚣藏匿其中,防止被其螫伤。
3、夏季露天而睡时,应先将周围杂草木石瓦砾清除。
4、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定期进行杀虫、驱虫。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