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夏季热疾病英文名称: summer fever疾病别名: 暑热症疾病概述: 夏季热(su...
养生
疾病名称: 夏季热
疾病英文名称: summer fever
疾病别名: 暑热症
疾病概述:
夏季热(summer fever)是婴幼儿在夏季所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出不多或无汗为主要特征。本病发生与体质有密切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体质增强,可不再发病或发生症状逐渐减轻。一般若不合并其他病症,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无关
就诊科室: 小儿科、中医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出不多或无汗
主要病因: 体质虚弱、暑气为害
检查项目: 体温测量、尿常规、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风湿系列检查、胸部X线检查
重要提醒: 若婴幼儿在夏季出现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出不多或无汗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咨询,避免后期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或感染其它疾病。
临床分类:
1、暑伤肺胃
主要表现有入夏后体温逐渐增高,发热持续不退,气温越高,体温越高,皮肤干燥灼热,少汗或无汗,口渴饮水量多,喝水频繁但不解渴、小便频繁量多;伴有精神烦躁,口唇干燥;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数。
2、上盛下虚
主要表现有夏季发热持续不退,早晨体温高,而傍晚体温降低,口渴多饮,无汗或汗出不多;伴有精神萎靡不振,或烦躁不安,面色苍白,下肢寒冷,小便量多,频繁,大便稀溏;舌质淡,舌苔薄黄,脉细数无力。
流行病学-传染性:
一般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多见于3岁以内的婴幼儿,6个月以内或5岁以上少见。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在我国南方如华东、中南、西南等气候炎热地区较多见。
流行病学-好发季节:
夏季热好发于夏季6、7、8三个月。
病因-总述:
本病为季节相关性疾病,发病原因主要与小儿体质有关。外因主要是暑气为害。暑气熏蒸是发病的重要条件。病位主要在肺胃,可涉及脾肾。病机关键为患儿正气虚弱,不耐暑气熏蒸,气阴耗伤而致。
病因-基本病因:
1、体质虚弱
先天禀赋不足,肾气亏虚。如未成熟儿或早产儿;后天失养,如脾胃虚弱的患者;病后失于调理,如气阴亏虚的患者,此类体质虚弱的患者,入夏之后,小儿不能耐受暑气熏蒸,容易发为夏季热。
2、暑气为害
(1)暑性炎热,易耗气伤津。若小儿不耐暑气,肺胃受邪,津液耗伤,则出现发热、口渴多饮;暑气伤肺,肺卫外功能失调,加上津液不足,则出现少汗或无汗症状。
(2)病情迁延日久,损伤脾肾。外为暑气熏蒸,内有真阳不足,则出现上盛下虚证。
症状-总述:
夏季热是幼儿在暑天发生的特有的季节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出汗不多或无汗。本病与气候有密切关系,气温越高,体温就越高,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
症状-典型症状:
1、发热
多数患儿表现为夏天渐起病,原来体温正常,随着气温升高体温随之上升,可在38℃-40℃之间,一天之中随气温变化而变化,一般凌晨较低,午后升高。天气越热,体温越高;天气转凉或暴雨之后,气温下降,体温随之降低。发热期可达1个月-3个月。随着入秋气候凉爽,体温自然下降至正常。
2、少汗或汗闭
虽有高热,但汗出不多,仅在起病时头部稍有汗出,甚或无汗。
3、口渴
初起口渴不甚明显,随着疾病发展,气候渐热、体温升高,口渴渐加剧,饮水亦随之增多。
4、多饮多尿
患儿口渴逐渐明显,饮水日增,24小时可饮水2000ml-3000mL,甚至更多。小便清长,次数频繁,每日可达20次-30次,或随饮随尿。
症状-并发症:
中暑
若小儿长期持续发热,伤津耗气,正气亏损。夏季暑热之邪入侵体内,则并发高热,多汗,头痛,头晕,面赤,气粗,口干等症状。甚至严重者会出现谵语,烦躁不宁,神昏不知人事等危候。
症状-伴随症状:
发热持续不退时可伴食欲下降、面色少华,或倦怠乏力、烦躁不安等症,但很少发生惊厥。
就医-急诊指征:
1、若高热持续不退,伴有寒战、剧烈呕吐。
2、或出现惊厥、意识模糊甚至昏迷。
3、或出现体温骤降、大量出汗等虚脱现象。
以上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出现夏季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出不多或无汗等症状。
2、伴有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等表现。
以上均须及时到医院就诊。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急重者需及时到医院急诊科就医处理。其他患者通常需到中医科或儿科进行咨询。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家长陪同就诊。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7、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发热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温度是多少?没有随气温变化而变化的表现?
2、孩子有口渴多饮、多尿、发汗不多或无汗这些表现吗?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3、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其他不适如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等症状吗?
4、怀孕及生产过程有什么不利因素吗?是顺产吗?有早产吗?
5、平时孩子体质如何?容易发生感冒?
6、有没有其他疾病?都经过什么治疗吗?
7、最近做过什么检查吗?吃过什么药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出现持续发热、口渴多饮、多尿这些症状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病情严重吗?要住院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
4、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5、这些治疗或检查会对孩子有别的影响吗?
6、如果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7、平时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除了对患儿进行望闻问切中医检查外,通常需要西医的体温测量、尿常规、血常规、结核菌素试验、风湿系列检查、胸部X线检查等。如果伴有其他症状、体征,还可进一步开展其他相应的检查。
检查-体格检查:
1、望诊
包括观察患儿的面色、神态、姿态、口唇指甲颜色、舌质与舌苔变化等。
2、闻诊
主要是听声音,医生通过辨别患儿语调的高低,呼吸的长短等来初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3、问诊
包括问寒热、问睡眠、问饮食、问二便、问出汗、问口渴情况,问既往病史及家族史等。
4、切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通过触、按了解患儿身体的情况等以及切脉来诊察疾病。
5、其他
医生通常还需使用体温计进行体温测量,来初步判断病情轻重。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检查是否存在感染。若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多为病毒感染;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为细菌感染,以帮助鉴别。
2、尿常规
观察尿中有无尿蛋白、酮体、潜血情况,排除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
3、其他
结核菌素试验、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肝肾功能、肥达反应、嗜异性凝集试验、肺炎支原体抗体和类风湿因子等,有助于明确病因和对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检查-其他检查:
心电图检查
可以初步明确患者心脏情况,了解有无心脏疾患,以便临床治疗。
检查-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
通过胸部X线检查,以排除呼吸系统感染。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通常根据患者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出不多或无汗等症状,结合体温明显随气温变化的特点等以及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需要与同样有发热症状的㾏夏、湿温,及同样有多饮多尿症状的消渴病等进行鉴别。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
早产儿或体质较差儿。
2、临床表现
(1)夏季出现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出不多或无汗症状表现。可伴食欲下降、面色少华,或倦怠乏力、烦躁不安等症。有秋凉后热退。
(2)病初一般情况良好。发热持续不退时可伴食欲下降、形体不丰、面色少华,或倦怠乏力、烦躁不安等症,但很少发生惊厥。
3、实验室检查
除周围血象部分患儿呈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外,其他检查如结核菌素试验、风湿系列检查、胸部正位片、尿常规等均在正常范围。
诊断-鉴别诊断:
1、㾏夏
与夏季热都发生在夏季,均有发热症状。但㾏夏多发生在长夏季节,主要表现为低热,可伴有食欲减退,身困乏力等症状;夏季热多发生在夏季6、7、8三个月,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等。
2、消渴
两者均有多饮、多尿的表现。消渴病典型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无发热症状,也无季节性;夏季热典型症状为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在夏季多发。
3、湿温
两者同样有长期发热症状表现。湿温是感受湿热时邪,好发于夏秋季节,主要表现有脘痞腹胀,神情淡漠,玫瑰疹或白倍,左胁下痞块,苔腻脉缓等,但口渴不甚明显,尿不多;夏季热是感受夏季暑气之邪,好发于夏季6、7、8三个月,主要表现为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等。
治疗-治疗原则:
中医治疗夏季热总的治则为清泄暑热、生津益气,发病初期暑伤肺胃,伤津耗气,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若病久及肾,真阴亏损、真阳不足则宜温肾清心,潜阳固涩。
治疗-对症治疗:
1、暑伤肺胃
(1)初起兼见鼻塞、无汗、苔白的患者,去黄连、沙参,加用香薷、苏梗、薄荷。
(2)烦躁明显的患者,加用莲子心、玄参。
(3)神情疲惫饮食减少的患者,加用白术、麦芽。
(4)舌苔白腻的患者,加用藿香、佩兰、扁豆花。
(5)若胃热偏亢,高热,口渴,饮水量多,频繁但不解渴的患者,可合用白虎加人参汤。
(6)大便秘结的患者,加用生大黄,或合用调胃承气汤。
(7)若夜晚发热早晨缓解,手足心热,舌质红绛、无苔或少苔等热留阴分的患者,可给予青蒿鳖甲汤。
2、上盛下虚
(1)心烦口渴,舌红的患者,可加用淡竹叶、玄参、莲子心。
(2)热伤阴津,见口渴,饮水量多的患者,可加用石斛、天花粉。
(3)肾阴肾阳都亏虚的患者,可改用白虎加人参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治疗-药物治疗:
1、暑伤肺胃
(1)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西瓜翠衣、荷梗、北沙参、麦冬、石斛、黄连、知母、竹叶、梗米、甘草。
(3)中成药:生脉饮口服液、健儿清解液、藿香正气滴丸。
2、上盛下虚
(1)方药:温下清上汤加减。
(2)常用中药:附子、黄连、龙齿、磁石、补骨脂、菟丝子、覆盆子、桑螵蛸、莲子、石斛、蛤粉。
治疗-相关药品:
生脉饮口服液、健儿清解液、藿香正气滴丸,视病情辨证选用。
治疗-手术治疗:
暂无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1、推拿疗法
推三关,退六腑,分阴阳,推脾土,清天河水,揉内庭、解溪、足三里、阴陵泉,摩气海、关元。每日1次,7日为一疗程。用于暑伤肺胃证。
2、针灸疗法
取足三里、中脘、大椎、风池、合谷等穴,视病情行补泻手法。如下元不足加用肾俞,针后加艾条灸。每穴2分钟-3分钟,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一股治疗1个疗程-2个疗程。
治疗-治疗周期:
夏季热的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夏季热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发于夏季,但无一般暑邪的传变迅速、内陷营血,甚至闭窍动风的发病规律,病情一般多无急性变化,至秋凉后症状可自行消退,预后良好。
预后-危害性:
若疾病发展后期,导致伤津耗气,会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或感染其它疾病。
预后-自愈性:
夏季热与气候炎热有明显的关系,气温明显下降后(如秋凉以后)症状多能自行消退。
预后-治愈性:
若没有并发症,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复发性:
有的患者可连续数年发病,但随着年龄增大,体质逐渐增强,发病症状逐渐减轻,病程缩短,甚至不再发生。
日常-总述:
在正确的药物治疗的同时,保持患儿周围温度适宜,有规律的饮食和休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等良好的护理干预,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日常-心理护理:
1、根据患儿的不同年龄特点,给予适当的玩具、书籍。多与患儿接触、交流,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和帮助、安抚和鼓励,使患儿避免哭闹,心情舒畅,保持安静。
2、争取家长的合作,以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使患儿早日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1、中药汤剂宜凉服,一般可分少量多次频频服用。服药后观察体温的变化。
2、服解表药时,可辅以热粥、热饮料频服,并加盖衣被,以取微汗为宜。
3、小儿体质娇弱,应按医嘱服药,切勿擅自给孩子服用抗生素之类的药物。
日常-生活管理:
1、居室宜整洁、安静,空气新鲜、流通。室内以自然光线为主,勿使阳光直射,以免引起患儿的不适感。并经常通风降温,避免闷热环境等不良因素。
2、高热患儿要加强口腔护理。经常用清热解毒漱口液漱口,以防止口腔感染。
3、高热汗出较多的患儿,应用温水擦洗或用干毛巾擦干皮肤,及时更换干净柔软的内衣裤,避免汗出当风而复感外邪。
4、高热的患儿一般取主动卧位,以平卧静养为主。加强皮肤护理,防止皮肤破损,并保持床单位的平整、干燥、清洁。
5、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而引起火热上炎。便秘时,可在晨起温服蜂蜜1小匙并轻轻按摩小腹部。
日常-病情监测:
1、定吋测量体温,尤其是物理降温后30分钟测量体温,以观察热型变化,并做好记录。
2、观察发热期间有无其他症状、体征的出现,如神志改变、汗出、皮疹、呕吐、腹泻、惊厥等。
3、高热不退的患儿,头部用冷毛巾湿敷,或将冰袋置于头颈部、腋下及腹股沟大血管走行处进行物理降温。降温期间,每10分钟~30分钟测肛温1次,体温下降至38.5℃,立即停止物理降温。
4、应防止体温骤降、大量出汗等虚脱现象。如有异常应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急救措施。
日常-复诊须知:
遵医嘱定期复诊。主要做体温测量、血常规、尿常规等检查,以检查恢复情况,评估复发风险。
饮食调理:
饮食应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为主。食物清淡凉润且富有营养;忌食辛辣、肥腻、刺激性食物。
饮食建议:
1、小儿宜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于消化吸收且补充水分的食物,如豆浆、牛奶、豆腐、蛋羹、新鲜瓜果、蔬菜、瘦肉、鱼类等。
2、暑伤肺胃证的患儿宜进食清淡凉润且富有营养的食物,如绿豆汤、百合汤、冬瓜汤、西瓜汁、粳米粥、荷叶粥、藕粉等。
3、上盛下虚证的患儿宜进食滋阴清补食物,如荷叶红枣粥、芦根粥等。
4、较小的婴幼儿需定时定量的喂奶,保持营养充足。
5、尿多的患儿可以用黄芪、红枣煎汤代茶饮。
饮食禁忌:
1、忌用油炸糕、炸猪排、油煎馒头、奶油蛋糕,肥腻的猪肉、羊肉,带油的鸡汤、鸭汤等油腻的食物,常可妨碍小儿的消化,引起食欲减退等症状,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2、忌食鲤鱼、牛肉、羊肉、龙眼肉、荔枝、栗子、橘子等温热性食物,否则可加重发热。
3、忌食各种甜饮料、冰激凌、果汁、水果罐头、蜂蜜、水果糖、巧克力等过甜的食物,因为过甜食物不仅会引起胃肠湿热而影响食欲,还会引起腹胀而致消化不良,导致疾病不易痊愈。
4、忌食辛辣刺激、油炸的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以及油炸猪排等,以免助热生火。
预防措施:
由于本病发生与体质关系密切,故本病预防在增强婴幼儿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是预防本病的最积极措施。
1、平时重视增强小儿体质,加强身体锻炼。
2、防治各种疾病,特别是麻疹、泄泻、肺炎喘嗽、疳证等,病后要注意调理,恢复其健康体质。
3、改善居住条件,注意通风,保持凉爽。有条件者室内安装空调或易地避暑。
4、采用空调降低病室温度,保持在26℃-28℃为宜。
5、饮食宜清淡,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少喝白开水,可用西瓜汁、金银花露等代茶。
6、夏季不宜直对风吹,室内光线不宜过强,可以挂上浅色窗帘。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