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疾病英文名称: congenital erythropoieti...
养生
疾病名称: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
疾病英文名称: congenital erythropoietic porphyria,CEP
疾病概述: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congenital erythropoietic porphyria,CEP)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本病于幼儿期即可出现淡红或深红色尿液。此后在阳光曝晒部位的皮肤出现水疱、溃疡等。可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治疗,尚无特效治疗方法,以缓解症状、延长患者寿命为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就诊科室: 小儿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淡红或深红色尿、光敏性水疱、面色苍白、乏力
主要病因: 尿卟啉原Ⅲ合成酶基因异常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尿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代谢物荧光检查、血浆/尿卟啉水平测定、DNA检查 、血浆铁动力学检查
重要提醒: 本病经有效治疗,可有效延长患者寿命。患者确诊后要积极治疗,遵医嘱避免不当的生活方式,做好保护措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属罕见病,暂无流行病学数据。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高,尤其是父母为近亲结婚的人群。
病因-总述: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的主要病因在于患者尿卟啉原Ⅲ合成酶基因异常,导致患者体内缺乏尿卟啉原Ⅲ合成酶。正常的体内代谢过程发生障碍,导致其他物质的生成过多,这些物质在紫外线照射下能发出能量,产生荧光,导致患者症状出现。
本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光照可诱发症状出现。
病因-基本病因:
尿卟啉原Ⅲ合成酶基因位于染色体10q25.3-26.3,患者的基因缺陷包括点突变、插入和缺失。基因点突变类型多,纯合子等位基因突变者临床症状重,常出生后即发病。而杂合子或单一等位基因点突变者临床症状较轻。
病因-危险因素: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属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有家族史的人群发生疾病的风险比正常人大。
症状-总述:
患者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即可排出特异的淡红色或深红色尿液。此外,患者会有阳光暴晒部分的皮肤发泡、溃疡等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贫血,以及多毛、色素沉着、牙齿变色等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皮肤损害
是本病最显著的症状,患儿在日晒后啼哭,随即出现光过敏反应,具体表现为暴露部位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水疱、大疱和血疱,破裂后形成糜烂、溃疡或感染。皮疹常反复发作,夏季较重,最终形成严重的瘢痕及粟粒性丘疹,甚至深及韧带、软骨或骨组织,相应部位发生毁损性畸形。此外,还可出现多毛、脱发、色素沉着或减退等。
2、血液系统表现
为不同程度的溶血性贫血,患者可有面色苍白、乏力、懒动、精神不佳、脾大等表现。
3、眼部受累表现
眼结膜和角膜亦会受到卟啉影响,出现畏光、角膜炎、结膜炎、虹膜炎等,严重者可失明。
4、骨骼和牙齿
卟啉在牙齿沉积,普通光照下呈现棕色或黄褐色,但在紫外线照射下变为红色。
5、尿液改变
为本病最早出现的征象,患儿通常在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就发现尿液呈淡红色或深红色。
症状-并发症:
1、骨髓代谢性扩张可能引起病理性骨折。
2、皮肤光过敏反复发作,易合并感染,形成皮肤溃疡、坏死及瘢痕,造成面部毁容,手指残缺。
就医-门诊指征:
1、尿色呈淡红或深红色。
2、接触阳光后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水泡或疱疹。
3、出现面色苍白、乏力、懒动、精神不佳等症状。
以上情况均需要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1、患者出现以皮肤光过敏性皮损为主要表现时,应及时于皮肤科就诊。
2、患者年龄小于14岁,出现皮肤水疱、尿液变红或小儿尿布呈红色,可前往小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全身的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的衣物,方便检查。
3、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有多久了?
2、之前去医院就诊过吗?去的哪个医院,做过哪些检查,服用过什么药物吗,用药后感觉怎么样?
3、家族中还有其他人有这样的症状吗?
4、孩子出生后几周内黄疸水平怎么样?
5、母亲怀孕的时候有做过基因检查吗?
6、孩子的眼睛有发痒、疼痛等不适吗?
7、孩子容易乏力吗?
8、孩子的尿液颜色是什么样的?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症状?
2、孩子的情况严重吗?
3、还会有更严重的症状出现吗?
4、导致这个病的原因有哪些?
5、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
6、我需要做哪些检查,对以后生活会有什么影响吗?
7、有什么治疗的方法吗?
8、有什么禁忌吗
9、对孩子的未来有什么影响吗?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尿液红色、皮肤发疱等症状时,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及时就医。医生首先会询问病史,其次为患者做体格检查进行初步判断,根据情况会建议患者查血常规、骨髓细胞学检查、代谢物荧光检查、血浆/尿卟啉水平测定、血浆铁动力学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必要时会建议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皮肤检查
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患者暴露于阳光下的皮肤可能存在水肿性红斑、水疱、疱疹、瘢痕、色素沉着等情况;检查患者皮肤毛发密集情况,面部常有粗黑的体毛;检查患者耳、鼻、指趾有无残缺。
2、眼部检查
检查患者下眼睑色泽红润情况,若患者贫血,眼睑颜色苍白;检查患者角膜结膜,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眼部炎症。
3、牙齿检查
检查牙齿颜色,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患者,牙齿可呈黄褐色或棕红色。
4、腹部检查
对患者腹部触诊检查,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患者多可触及增大的肝脏或脾脏。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血红蛋白低,呈不同程度的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外周血可见异形红细胞、红细胞大小不一,并可见嗜碱点彩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高。
2、尿常规
用于鉴别红色尿的性质,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患者的红色尿液中不存在血细胞。
3、骨髓细胞学检查
骨髓红细胞增生活跃,有时可见病态造血表现。有核红细胞和外周血红细胞因尿卟啉浓度增高,在紫外线照射时呈现鲜红色荧光。
4、血、尿、便卟啉荧光反应
卟啉生成过多渗透于血浆中,尿卟啉Ⅲ和粪卟啉Ⅰ排出量也增加,尿和大便因大量卟啉在紫外光下呈红色荧光阳性反应。
5、血浆/尿卟啉水平测定
尿中尿卟啉Ⅰ排出量显著增加是特征性的诊断依据。
6、血浆铁动力学检查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患者显示铁转换速度加快。
检查-其他检查:
医生可通过DNA检查进行确诊。此外通过羊膜穿刺术也可对未分娩的胎儿进行检查,了解是否有基因异常。
诊断-诊断原则:
血浆、尿的卟啉含量是诊断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的关键,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幼年时出现严重的光敏感性皮肤损害和红色尿,并有溶血性贫血和牙齿发红,即可提示本病。检查发现尿卟啉Ⅰ水平高及红细胞和骨幼红细胞出现荧光反应,即可确定诊断。医生需排除原卟啉病、疱疹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小儿天疱疮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患儿皮肤可出现水肿性红斑、水疱、糜烂及继发性感染,易与小儿天疱疮混淆。小儿天疱疮的皮肤表现遍布全身,没有棕红色牙齿,红细胞荧光试验阴性,尿中尿卟啉Ⅰ无明显增多。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可助鉴别。
2、原卟啉病
原卟啉病可有皮肤表现,荧光试验也可呈阳性,但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皮肤对日光过敏,表现为发痒、刺痛、烧灼感,进而出现红斑、水疱、疱疹等皮肤损害。原卟啉病没有棕红色牙齿、尿色正常、红细胞内游离原卟啉明显增高。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
3、新生儿疱疹及日光性皮炎
新生儿疱疹及日光性皮炎皮肤损伤较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轻,无“红色尿”和“红色牙齿”,粪、尿卟啉测定等实验室检查可以协助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暂无特殊治疗。叮嘱患者严格避免日光下直接暴露皮肤。出现皮肤损害及贫血等症状时多对症治疗以缓解症状。出现脾功能亢进时,也可选择手术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基因治疗等手段尚处于试验阶段。
治疗-一般治疗:
1、避免光暴露
患者应避光,严格避免日光下直接暴露皮肤,可穿戴特殊材料缝制的衣服,如含氧化锌或氧化钛材料缝制的衣服、手套、宽边帽。面部和暴露的皮肤应涂抹凡士林加以保护,或者徒氧化锌类软膏保护皮肤,可预防性应用一些含醌和二羟丙酮类的化妆品,把皮肤涂成褐棕色可能有效。
2、输压积红细胞
可暂时减轻溶血,抑制红细胞系造血,可减少卟啉的蓄积。为避免长期过度输血而导致铁蓄积形成血色病,可同时并用驱铁治疗,但至今仍无实用的长期治疗方案。
治疗-药物治疗:
1、β-胡萝卜素
服用β-胡萝卜素可减轻皮肤损害与光敏反应。疗效尚不能肯定。
2、活性炭
通过服用药用活性炭可结合从胆汁中排出来的卟啉,起到促进血及皮肤卟啉从胆汁和粪便中排出的作用。
3、抗生素
主要用于发生感染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抗生素,常用的有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红霉素等。
4、维生素D
如果患者出现维生素D缺乏的情况,也补充维生素D。
治疗-相关药品:
β-胡萝卜素、活性炭、头孢他啶、头孢曲松、红霉素、维生素D
治疗-手术治疗: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可能选择进行脾切除术。脾切除术可使红细胞破坏减少,骨髓红细胞增生减低,可部分或完全缓解溶血性贫血症状,短期内使溶血性贫血改善。还可减轻部分患者的卟啉尿及皮肤光敏反应,能改善临床症状。
治疗-其他治疗:
1、造血干细胞移植
有人用异基因骨髓移植来治疗本病,尿卟啉和大便中卟啉明显下降,皮肤损害恢复,病情明显好转。
2、基因治疗
该方法的治疗主要是给患者导入正常基因,临床尚处于试验阶段。
治疗-治疗周期: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患者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尚难根治。但通过各种治疗方法,抑制尿卟啉的合成、减少红细胞的破坏,可以使患者症状和体征得到长期改善。
预后-危害性:
1、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2、本病导致患者皮肤瘙痒、水疱等症状,患者易抓挠,导致破溃、糜烂、溃疡,留下瘢痕或残缺,影响患者的外貌形象。
3、患者反复或长期住院,易产生焦虑、愤懑、退缩、自卑心理,情绪上的不稳定也会导致行为上的偏激。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
预后-治愈性:
本病难以从根本上去除病因,但通过积极治疗可以使患者症状和体征得到长期改善。
预后-根治性:
本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暂无明确研究可去除病因。
日常-总述:
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避免接触光照,配合治疗,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患儿心理护理
接触光照后暴露部位皮肤会出现水肿性红斑、水疱,反复发作会留有瘢痕或畸形。病情反复及长期住院使他们易产生焦虑、抑郁、愤懑、退缩和自卑心理,而这些情绪上的不稳定导致他们在行为上的偏激。家属应该对孩子表现出关爱,与患儿一起发现发掘其优点、特长,使其对自己有自信,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因为病情需要,可能需要多次住院,多跟患儿沟通,使其减轻对医院的恐惧。
2、家长的心理护理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发病年龄较小,皮疹反复发作,皮肤会有瘢痕,病情反复时可能多次住院,家长会有更多的焦和抑郁情绪问题。家长应该积极与医生沟通该病的相关知识,增加对该疾病了解,减少其恐慌情绪。了解该病注意事项,尽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不要擅自更改药物剂量。不要相信一些偏方,尤其避免使用不明药物涂抹皮肤。
日常-生活管理:
1、避免劳累,早睡早起,培养良好规律的生活习惯。
2、注意清洁,皮肤瘙痒时,避免抓挠,可用凉水湿敷以减轻不适症状。注意口腔卫生。
3、保证居住环境安静、卫生。注意遮阳。
4、可以适当进行运动,但要注意遮光。
5、日光照射强烈时避免外出,有光照时外出要做好保护措施,避免皮肤受阳光照射。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应3个月~6个月定时复查血常规、血尿卟啉水平、肝肾功能。主要观察病情情况,及时发现溶血性贫血、肝肾功能的变化情况。
饮食调理: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患者可通过健康饮食保持身体健康、补充所需物质。尽量避免饮食因素引发的疾病。养成良好饮食习惯,注重营养均衡,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多食含维生素A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避免食用光敏感性食物,有利于控制病情。
饮食建议: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餐,坚持少食多餐。
2、补充高蛋白饮食,选择易消化和氨基酸种类齐全的食物,如鸡蛋、鱼、瘦肉、豆制品等。
3、适当选择动物肝脏或新鲜蔬菜等,以此提高各种维生素、矿物质的获取量。
4、患者易发生贫血,因此可适当食用大枣、芝麻酱等富含铁质的食品。
5、多食含维生素A的食物及新鲜蔬菜和水果。
饮食禁忌:
1、尽量少吃或不吃具有光感性的食物,如油菜、菠菜、莴苣、无花果、泥螺等。
2、避免进食刺激辛辣的食物、过甜或过咸的食物。
3、避免吃霉变、熏制、腌制等类别的食品。
预防措施:
本病是遗传性疾病,尚无有效疫苗。可通过以下方式避免患病儿的出现。
1、禁止近亲结婚,降低该病的遗传风险。有家族史的情况下家长应积极进行产前咨询和产前诊断。
2、孕妇怀孕期间做详细的产前检查,尤其是有家族史的患者,应及时告知医生,做相关检查。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