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疾病英文名称: 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
养生
疾病名称: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
疾病英文名称: 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
疾病别名: 儿童慢性大疱病、线状IgA皮肤病
疾病概述: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linear IgA bullous dermatosis)又称儿童慢性大疱病、线状IgA皮肤病等,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水肿性红斑、水疱,并伴有瘙痒、灼痒感,随病情发展,皮损处水疱会逐渐破裂,随后结痂渗出黄色脓性分泌物。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皮肤损害处水疱会逐渐消失,皮肤可以恢复正常,且不影响正常生活。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小儿科、皮肤科
发病部位: 皮肤
常见症状: 水肿性红斑、水疱、瘙痒或灼痒、水疱破裂后结痂并渗出黄色脓性分泌物
主要病因: 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的皮肤损害会越来越重,瘙痒感剧烈,严重影响外在美观及生活质量。
临床分类:
根据发病人群不同可分为:
1、儿童型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
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女孩发病率略高于男孩。
2、成人型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
可发生在青春期后到90岁间的任何时期,最常见于60岁以后发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是一种较少见的疾病。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成人型中好发于60岁以上者,儿童型好发于5岁以下者,其中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
病因-总述: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的具体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一般认为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关。自身免疫力低下、长期服用抗生素均是本病的危险因素。
病因-危险因素:
1、自身免疫力低下
长期免疫力低下者不能抵御病原体入侵,易诱发本病。
2、长期服用抗生素
长期服用青霉素、万古霉素、双氯芬酸等药物,可能会引发本病。
症状-总述: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的主要症状为出现水肿性红斑、水疱,并伴有瘙痒、灼痒感,随病情发展,皮损处水疱会逐渐破裂,随后结痂渗出黄色脓性分泌物。
症状-典型症状:
1、红斑及水疱
是成人型的最常见症状。患者躯干、四肢出现水肿性红斑,呈环形,部分边缘可见黄豆粒大水疱,疱液清晰,疱壁发亮。
2、张力性水疱
是儿童型的最常见症状。患者皮损处会出现大小不一的透明水疱,大的像鸡蛋壳、小的如黄豆粒,周围发红,水疱表面透明饱满,破烂后有大量黄色液体渗出。好发于外阴和口周,成丛排列,形成颈圈样皮损现象。
3、皮损瘙痒
患者皮损处会有明显的瘙痒感,儿童型除此之外还会有灼痒感,且儿童一般发病较急,瘙痒感更重。
4、水疱破裂
为后期的严重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皮损处水疱会逐渐破裂,随后结痂渗出黄色脓性分泌物。
症状-并发症:
1、鼻塞
当患者鼻黏膜受损时可导致鼻腔狭窄,出现鼻塞的症状。
2、眼损害
当本病并发眼损害,形成瘢痕时,会引发眼球和眶前部粘连或睫毛向后生长,导致眼球活动障碍和眼部不适。
就医-门诊指征:
1、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水疱;
2、患处皮肤瘙痒、灼痒;
3、疾病进展,水泡破裂;
4、出现其他严重、持续或进展症状、体征。
以上均需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当皮肤出现水肿样红斑或水疱时应就诊皮肤科,年龄较小患儿可就诊儿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需要对皮损部位进行检查,穿宽松衣物便于医生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您的孩子的皮损何时开始出现的?
2、您/您的孩子皮肤水疱出现之前有没有高热、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
3、您/您的孩子有局部瘙痒、灼痒感吗?
4、自发病以来皮损的范围有扩大吗?您/您的孩子症状有加重吗?
5、影响您/您的孩子症状的因素有哪些?
6、您/您的孩子以前有过类似情况吗?
7、您/您的孩子周围有没有人近期有类似情况?
8、您/您的孩子之前有没有接受过治疗?有没有服用过什么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我孩子皮肤的水疱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2、我/我孩子的病情严重吗?需要做哪些检查?
3、现在需要什么治疗方法?能治好吗?
4、治疗有什么风险吗?治愈后会影响皮肤美观吗?
5、若药物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日常要注意什么?回家后怎么护理?
7、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出现水肿性红斑、水疱,并伴有瘙痒、灼痒感,或皮损处水疱破裂后结痂渗出黄色脓性分泌物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会建议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便进一步明确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先通过视诊观察患者皮损的部位、性状,再用手轻触,判断其有无瘙痒感、疼痛感等其他症状,以便明确疾病进展情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患者的红斑和外观正常皮肤,其结果显示IgA型抗体线状沉积在基底膜带,即可确诊本病。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取患者皮损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下水疱,真皮有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一般无微脓疡形成,可作为诊断的重要依据。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一些患者的基本情况如用药史、平时的身体状况等,再结合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参考一系列检查结果如直接免疫荧光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即可明确诊断。还会注意与疱疹样皮炎、类天疱疮、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等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疱疹样皮炎
好发分布于肩胛、臂、骶及四肢伸侧,皮损对称分布。皮疹呈多形性,成群或排列呈环形,葡行性或地图形。水疱1~2日后变为脓疱。患者可有剧烈瘙痒,夜间加重。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鉴别。
2、类天疱疮
表现为水疱和大疱,伴有荨麻疹样和浸润性的丘疹和斑块,皮损偶可呈环形或图形,直径约1~4cm,疱液澄清,可持续数日。破溃后成为糜烂和结痂。皮损常对称分布,好发于肢体屈侧和躯干下部,包括腹部,可出现口腔粘膜受累。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鉴别。
3、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表现为皮肤的水疱、大疱,部分为血性水泡,进展为脱屑、结痂、糜烂,愈后留下萎缩性瘢痕及粟丘疹,可累及口腔、食管黏膜。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线状IgA大疱性皮肤病的治疗方法以药物为主,包括氨苯砜、四环素、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
治疗-药物治疗:
1、氨苯砜、四环素
可抑制皮损处细菌感染,防止病情恶化,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贫血、药疹等。氨苯砜过敏者,可用磺胺类药替代。
2、免疫抑制剂
适于水疱数量多,症状重者。临床常用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可有效抑制免疫反应缓解症状。
3、糖皮质激素
对中、重度的患者,皮疹面积广泛者,单用氨苯砜疗效不明显时可加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常用为甲泼尼龙、醋酸泼尼松、醋酸地塞米松等。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激素的副反应,由于该类药物对儿童有抑制发育的副作用,因此儿童不宜使用。
治疗-相关药品:
氨苯砜、四环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甲泼尼龙、醋酸泼尼松、醋酸地塞米松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皮肤损害处水疱会逐渐消失,皮肤可以恢复正常,且不影响正常生活。
预后-危害性:
若不接受正规治疗,患者的皮肤损害会越来越重,瘙痒感剧烈,严重影响外在美观及生活质量。
预后-自愈性:
部分儿童型患者可以自愈。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皮肤损害处水疱会逐渐消失,皮肤可以恢复正常。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患者日常需要做好皮肤的护理,留意皮疹变化以及进展情况,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因患处出现瘙痒,以及皮损影响美观可能出现烦躁、不安、焦虑等情绪,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家属及朋友应积极劝导,帮助缓解不良情绪、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用药护理:
药物治疗者注意观察局部治疗效果和全身不良反应,为医师及时调整药物提供依据;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骤然停药和更改剂量。
日常-生活管理:
1、注重患处皮肤的清洁工作,清洁时动作轻柔,以免损伤皮肤。
2、使用免疫抑制时应观察口腔粘膜有无霉菌感染,做好口腔护理,饭后使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以免口腔感染。
3、勤剪指甲,避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
4、皮肤瘙痒严重时可使用双手轻轻拍打来进行缓解。
5、患者可穿着宽松舒适的衣服,勤换洗。
日常-特殊护理:
1、母亲护理
处在哺乳期患儿的母亲应注意个人卫生,及时清洁母亲的乳头,以免引起换人口腔感染。
2、患儿臀部护理
及时更换尿布,每次便后冲洗臀部并轻轻擦干,使用柔软尿布,避免患儿受凉。
饮食调理:
患病期间应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注意营养搭配,饮食卫生。
饮食建议:
1、哺乳期的婴幼儿,恢复期间建议母乳喂养,以满足其生长发育所需。对于已经添加辅食或者可自行进食的患儿,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食营养丰富、搭配合理的食物。
2、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3、可适当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
饮食禁忌:
1、戒烟、戒酒,禁止摄入咖啡、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2、忌食海鲜类食物。
3、忌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葱、姜、蒜等。
4、少吃油腻、油炸食物,如肥肉、炸鸡、烧烤等。
预防措施:
本病具体病因不明,但可通过注意一下几点来预防本病的发生:
1、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2、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及滥用抗生素,必须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