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疾病英文名称: Gilbert syndrome疾病别名: ...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
疾病英文名称: Gilbert syndrome
疾病别名: Gilbert综合征、Gilbert病、高胆红素血症Ⅰ型、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非结合型、Gilbert- Lereboullet综合征、Meulengracht综合征、体质性肝功能异常综合征、青少年间歇性黄疸、生理性血胆红素过高症
疾病概述: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Gilbert syndrome)又称Gilbert综合征、Gilbert病、高胆红素血症Ⅰ型、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非结合型、Gilbert- Lereboullet综合征、Meulengracht综合征、体质性肝功能异常综合征、青少年间歇性黄疸、生理性血胆红素过高症等,是一种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蓄积的疾病,是一种由家族遗传性的异常基因所致的先天性疾病。患者出生时即有此病,以反复发作黄疸为特征。本病是一种良性疾病,目前无特效疗法,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本病为遗传性疾病
就诊科室: 小儿科、消化内科
发病部位: 肝脏
常见症状: 皮肤发黄、巩膜发黄
主要病因: 基因缺陷
检查项目: 血清胆红素检查、肝功能检查、基因检测、超声检查
重要提醒: 有家族史者在准备孕育下一代时,应做好遗传病咨询工作。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一般不会传染。
流行病学-发病率:
本病于1902年由Gilbert首先描述,以后Meulengracht也相应报道。由于缺乏权威数据统计,因此具体的发病率并不十分清楚。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男性患者更常见。
病因-总述: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是因为UGT1A1启动子区域的基因缺陷引起肝脏胆红素代谢障碍,导致间接胆红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黄疸。其遗传性最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但对于其具体遗传方式目前仍存在争议。
病因-危险因素:
1、父母均为UGT1A1存在缺陷的基因携带者,孩子患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的风险较大。
2、当孕妇接触到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甲醛,以及有毒、有害重金属(铅、汞)等,可增加孩子出生后的患病风险。
症状-总述:
除黄疸外,本病往往不引起任何症状。本病的黄疸多数出现在青春期前,患者常在出生后不久即发病,但可能持续多年不被注意。
症状-典型症状:
1、黄疸
患者反复出现皮肤、眼睛发黄,部分患者巩膜发黄可为唯一表现。黄疸常因疲劳、情绪波动等因素而加深。
2、其他
部分患者仅有轻度消化不良、上腹胀痛和乏力等症状,常被误诊为肝炎。
症状-并发症:
本病一般无明显并发症。但有文献报道,在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的进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最严重的危害是肝功能轻度受损。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皮肤、眼睛发黄的症状;
2、伴有消化不良、上腹胀痛、乏力等症状;
3、出现其他进展性的症状或体征。
出现以上情况均需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年龄较小的患者可到儿科就诊;其他患者可到消化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就诊当天可穿宽松的衣服,方便进行体格检查。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主要表现为哪里不舒服?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近期症状有加重吗?
3、症状会在什么时候加重?什么时候减轻?
4、出生时是否有新生儿黄疸等疾病?
5、家里有相似症状的患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能确诊得了什么病吗?
2、为什么会得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4、目前情况严重吗?会不会有并发症?
5、您建议尝试什么治疗?做这个治疗贵吗?我将尝试多少个疗程?
6、治愈的概率大吗?
7、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8、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首先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以初步了解疾病情况。之后,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血清胆红素检查、肝功能检查、基因检测、超声检查等,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儿眼睛巩膜、皮肤、尿液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黄疸。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清胆红素检查
医生可通过检查血液中的胆红素确认是否有胆红素升高和代谢障碍,而血清胆红素通常作为肝功能检查中的一项指标。患者通常可有胆红素间歇性增高,总胆红素常高于51.3μmol/L,禁食时升高,服用苯巴比妥则下降,间接反应阳性。
2、肝功能检查
医生通过肝功能检查排除是否有肝细胞损伤。本病患者转氨酶等各项检查正常。
3、基因检测
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其是否携带致病基因。
检查-影像学检查:
医生通过腹部超声来排除是否有肝脾肿大、肝脏肿瘤等。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根据家族病史,以及患儿轻度黄疸、消化道症状,结合血清胆红素检查、肝功能检查、基因检测、超声检查等相关辅助检查,一般可获得诊断。通常医生需要与同样以黄疸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黄疸型肝炎、G-6-PD缺乏症等疾病相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黄疸型肝炎
黄疸型肝炎并非独立疾病,是根据临床症状,对出现黄疸表现的肝炎的总称。常由病毒感染、长期大量饮酒、服用对肝脏产生损害的药物、自身免疫介导等原因引起。以皮肤、粘膜、巩膜发黄及小便发黄为主要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查中血胆红素的指标亦可帮助鉴别诊断。
2、G-6-PD缺乏症
G-6-PD缺乏症,即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疾病,由于G-6-PD的基因突变所致。黄疸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红细胞G-6-PD缺乏的筛选试验、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等实验室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目前无特效疗法,虽有长期黄疸,但对健康无妨碍,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如黄疸明显、胆红素明显升高,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苯巴比妥可促进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降低,缓解皮肤巩膜的黄染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苯巴比妥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本病一般预后良好。虽有长期黄疸,但对健康没有影响。
预后-危害性:
本病虽有长期黄疸,但对健康无妨碍。
预后-治愈性:
经积极治疗,可缓解患者皮肤巩膜黄染程度。
预后-治愈率:
由于缺乏权威数据统计,因此具体的治愈率并不十分清楚。
日常-总述:
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做好病情监测,有利于控制病情,促进疾病快速恢复。
日常-用药护理:
1、需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己随意加减药物的用量,如苯巴比妥大量应用可能会抑制患者的呼吸,从而威胁生命。
2、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应用苯巴比妥时可能会出现情感变化、认知和记忆的缺损等,出现不良反应时需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不要熬夜,不要过度疲劳,坚持锻炼身体。
2、注意个人卫生,勤刷牙,保持皮肤清洁。
日常-病情监测:
注意观察患者的尿色、粪色,注意观察皮肤、巩膜黄染的动态变化,若症状持续加重,应及时就医。
饮食调理:
小儿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对于饮食通常没有特殊要求,但日常合理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对机体的恢复可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饮食建议:
1、应尽量给予孩子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羹、牛奶、肉粥等。
2、适当的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有利于补充维生素,保证日常的生长发育。
饮食禁忌:
1、尽量避免让孩子吃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芥末、洋葱、炸鸡等。
2、避免食用生冷的食物,如冰冻的果汁、生鱼片等。
预防措施:
本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因此如果家中有人患有家族性非溶血性黄疸综合征,在有生育需求时,应进行相关的遗传咨询,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本病。对于孕期的妇女要注意避免接触烟雾、酒精、药物、辐射、农药、甲醛,以及有毒、有害重金属(铅、汞)等物品,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孩子出现本病的几率。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