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疝气疾病英文名称: pediatric hernia疾病概述: 小儿疝气(pedia...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疝气
疾病英文名称: pediatric hernia
疾病概述:
小儿疝气(pediatric hernia)是小儿外科和疝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离开了正常的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性或后天形成的机体薄弱点、缺损、空隙进入到了另一位置。临床上可以将小儿疝气分为腹股沟疝、脐疝和先天性膈疝等,小儿有疝气时,通常表现为相应位置有突出的包块,一般不会有其他的临床表现,或仅表现为小儿易激惹、哭闹等非特异性症状。有的疝气可用手推回去,而有的疝气包块不能还纳入腹腔,此时考虑发生了嵌顿,应积极送医诊治。一般情况下,小儿疝气通过积极的治疗大多可取得良好的预后,但是如果治疗不及时也有可能出现肠壁缺血、坏死等并发症。
是否医保: 是
遗传性: 尚不完全明确
就诊科室: 小儿科、普通外科
发病部位: 腹部
常见症状: 腹股沟、阴囊、脐部处可复性肿块
主要病因: 如腹膜鞘状突不闭合、脐部发育不全或脐环没有完全闭合、膈肌有先天性缺损所致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内镜检查
重要提醒: 患有疝气的患儿平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大笑、哭闹、剧烈运动等能够增加腹腔压力的活动,以便于防止病情加重。
临床分类:
1、根据疝内容物是否突出体表分类
可分为内疝和外疝。
2、根据发生部位分类
主要分为脐疝、膈疝、腹股沟疝等,其中腹股沟疝又可分为直疝、斜疝,临床上以腹股沟斜疝较为常见。
3、根据疝内容物是否容易被回纳分类
临床将壁部疝分为易复性疝、难复性疝、滑动疝、嵌顿性疝和绞窄疝。
流行病学-发病率:
不同类型的疝气发病率也有所区别,具体如下:
1、腹股沟疝发病高峰在出生后的前3个月,早产儿中发病率较高,约16%~25%。男孩较女孩发病率更高。
2、脐疝一般常见于婴儿,尤其是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大约有80%的低体重儿会有脐疝,发病率无明显男女差异。
3、先天性膈疝的发病率约为1/4000-1/3000。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一般常见于低体重儿、早产儿,男孩发病率高于女孩。
病因-总述:
小儿疝气可分为多种类型,根据其分型不同病因也会有所差异,腹股沟疝多是由于腹膜鞘状突不闭合所致;脐疝多与脐部发育不全或脐环没有完全闭合有关;先天性膈疝多是由于膈肌有先天性缺损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腹股沟斜疝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睾丸逐渐下降,部分腹膜随之下移称为腹膜鞘状突,鞘状突推动皮肤向下形成阴囊。正常发育情况下,鞘状突逐渐萎缩、闭锁,仅在睾丸附近形成睾丸鞘膜。如果腹膜鞘状突不闭合,使腹腔与腹股沟管持续相通,在患儿哭闹、咳嗽、便秘或剧烈运动等导致腹腔内压力增加时,腹腔内容物可进入腹股沟管而形成疝气。【1】
2、脐疝
婴儿脐带脱落后,脐部瘢痕本就是先天性结构薄弱处。如果小儿在出生后脐环没有闭合,且在婴儿时期两侧腹直肌前后鞘在脐部未合拢留有缺损,在小儿哭闹、便秘、腹泻、咳嗽时可使腹腔内压力增高,容易导致腹腔内容物脱出形成疝气。
3、先天性膈疝
主要是由于膈肌有先天性缺损所致,此时腹腔或腹膜后的脏器、组织可通过缺损进入胸腔,形成膈疝。
(1)先天性后外侧疝:膈肌部分缺损,临床上最为常见。
(2)先天性胸骨后疝:膈肌的胸骨部分和肋骨部分未融合,剑突两侧有间隙存在可形成疝。
(3)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开大,食管裂孔松弛,胃和贲门、部分肠管由此疝进入胸腔,形成食管裂孔疝。
病因-危险因素:
1、早产或出生时体重较低。
2、先天发育异常的患儿。
3、患儿有腹部的手术史。
症状-总述:
不同部位的疝临床表现不同,主要表现相应部位出现可复性肿块,多无自觉症状,常在腹内压增高时出现。若肿块变硬且伴有剧烈疼痛,提示可能发生了嵌顿,患儿需立即就医。
症状-典型症状:
1、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区及(或)阴囊、阴唇处有光滑、整齐、稍带弹性的突出肿物,多数无自觉症状。当小儿哭闹、站立、咳嗽或用劲使腹腔内压增大时,肿物出现或增大,并有膨胀冲击感,在安静、平躺后缩小或消失。
2、脐疝
患儿的脐部可见一球形或半球形突出肿物。患儿安静卧位时,肿块可缩小或消失,脐部皮肤松弛。在患儿啼哭、咳嗽或挣扎时由于腹内压升高可突出明显。
3、先天性膈疝
因进入腹腔脏器的多少及不同年龄、不同类型、有无空腔脏器梗阻,膈疝症状有很大差别。
(1)先天性后外侧膈疝:患儿可出现上腹疼痛、气急、心慌、呼吸困难及缺氧等症状。
(2)先天性胸骨后疝:当内容物嵌顿或肠管扭曲时,可出现上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3)食管裂孔疝:患儿主要表现为呕吐、反酸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出现呕血、便血。
症状-并发症:
1、肠梗阻
当突出的腹内容物发生嵌顿时,容易并发肠梗阻,发生肠梗阻时患儿可出现腹胀、呕吐、腹痛、排气和排便停止等症状。
2、器官缺血坏死
疝气发生嵌顿严重时可能会导致疝囊内器官缺血、坏死、穿孔,这主要是由于疝内容物在腹股沟管内持续受压所致。发生坏死的器官通常多数是小肠,女性还可能是卵巢和输卵管,男性有可能是睾丸。
症状-伴随症状:
1、当腹股沟疝或脐疝发生嵌顿时,可伴有体温升高、脉搏加快,疝局部红、肿、热、痛等现象,以及腹痛、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少数患儿可有便血的表现。
2、先天性膈疝患儿可因反复呕吐而出现营养摄入不足,发育迟缓,营养不良。
就医-急诊指征:
如果发现疝囊异常增大、变硬,肿块区域的皮肤温度、颜色发生改变,或孩子哭闹明显并伴有发烧、呕吐等情况,提示疝气可能发生嵌顿,需及时去急诊科就诊或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1、发现小儿脐部或大腿和腹部之间出现异常肿块;
2、肿块在腹内压增高时出现,平躺或用手按压可回纳;
3、伴有腹胀、腹痛、呕吐等症状;
4、出现其他进展性症状或体征。
以上均需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出现嵌顿疝,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须于儿外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会对腹部进行体格检查,着宽松易于暴露腹部的衣物,方便检查。
3、若考虑进行手术,注意检查前禁食6~8小时。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医生可能会提问家长一些问题:
1、您的孩子具体表现为哪里不舒服?什么时候开始的?
2、除了出现突出的肿物以外还有其他症状吗?
3、突出的肿物是可以回纳的吗?是自己自然回纳还是需要用手辅助按压呢?
4、这些突出的肿物会在什么时候出现?什么时候回纳?
5、孩子平时身体情况怎么样?
6、孩子是正常月份出生的吗?出生时体重正常吗?
7、孩子最近有没有发热、呕吐的情况?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家属可以代为向医生提问:
1、孩子确定是小儿疝气吗?是什么类型的疝气?
2、出现疝气原因是什么?
3、孩子的病情目前严重吗?
4、需要怎么治疗?您推荐哪一种治疗方法?
5、孩子平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6、以后还会复发吗?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可通过体格检查观察患儿是否有小儿疝气的情况,然后会进一步建议患儿进行彩超、X线,必要时行钡餐、内镜来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1、医生会重点检查腹股沟管或阴囊处是否有肿块、是否有压痛、是否能通过手法复位回到腹腔、肿块是否会随着体位调整而改变大小等。
2、随后检查肿块质地、表皮温度、颜色等,以判断有无合并嵌顿。
检查-实验室检查:
根据患儿病情,若需要手术则行血常规、尿常规等入院常规检查。
检查-其他检查:
内镜检查:内镜检查对诊断食管裂孔疝很重要,还能对食管裂孔疝的治疗及疗效判断提供依据。并且通过内镜检查可以了解患儿的食管、胃粘膜情况,及有无器质性病变等。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先天性膈疝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X线检查还可以明确疝囊内的脏器种类。
2、超声检查
是诊断腹股沟斜疝的重要手段。通过超声检查还可以了解疝囊内的结构,以及疝内容物的具体形态等。
诊断-诊断原则:
体格检查是疝气诊断的关键,典型的斜疝有还纳现象和还纳经历,相对容易诊断。不能还纳或部分还纳者,彩超、X线和钡餐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医生在诊断小儿疝气时还需要与部分疾病进行鉴别,如睾丸鞘膜积液等。
诊断-鉴别诊断:
1、睾丸鞘膜积液
透光试验可用于两者鉴别。透光实验的做法是以手电筒灯泡直接照射肿物时,可见卵圆形肿物全部红亮及透光实验阳性,诊断为睾丸鞘膜积液。如果只是灯泡接触部位红亮则为阴性。
2、化脓性腹股沟淋巴结炎
化脓性腹股沟淋巴结炎好发生于腋窝、腹股沟等地方,主要症状是所在区域皮肤红肿、压痛,并不会出现类似疝块突出或还纳的现象。
3、隐睾
腹股沟管内下降不全的睾丸可被误诊为腹股沟斜疝。隐睾肿块较小,挤压时可出现特有的胀痛感觉。如病侧阴囊内睾丸缺如,则可明确诊断为隐睾。
4、其他
如果一些先天性膈疝的患儿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还需要与支气管炎、肺囊肿等疾病相鉴别。
治疗-治疗原则:
针对不同的小儿疝气,有不同的处理方式。若患儿年龄小,可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如果发现肿块异常增大或变硬,或肿块区域的皮肤温度、颜色发生改变或孩子异常哭闹、发烧、呕吐等情况,提示可能疝发生嵌顿,是本病危急情况,需立即就医。
治疗-一般治疗:
注意尽量避免婴幼儿进行增加腹部压力的活动,如大声哭泣、呐喊以及剧烈咳嗽、攀爬等。
治疗-药物治疗:
医生可能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给予患儿一些对症的药物,缓解患儿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不过这些药物并不能阻止病情进展。
治疗-相关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治疗-手术治疗:
1、小儿腹股沟斜疝
小儿腹股沟疝大多数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是根治腹股沟疝的有效手段。
(1)传统手术:主要包括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股沟管修补术等,通过这些手术可以阻断腹内脏器进入疝囊的通道,使腹内脏器不在膨出。
(2)腹腔镜手术:主要包括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腹腔镜疝修补术等,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并且还可以检测出对侧有无隐匿性斜疝,如有可同时治疗。
2、脐疝
年龄在2岁以上或脐环直径超过1.5cm者,则应考虑手术切除疝囊,修补腹壁缺损。
3、先天性膈疝
除了症状较轻的食管裂孔疝,多数患儿在确诊后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时医生会将患儿胸腔内的脏器还纳入腹腔,然后闭合膈肌上的缺损,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开刀手术和微创手术两种。
治疗-急性期治疗:
1、当发现患儿腹股沟疝或脐疝出现嵌顿时,属于急症。对于发生嵌顿疝的患儿,首先试行手法复位,许多患儿可成功复位。复位成功后留观24~48h才能出院,因为有复发危险。
2、嵌顿超过12小时、女孩嵌顿疝、新生儿嵌顿疝和已经复位不成功的,应急诊手术。新生儿后外侧疝并发呼吸困难,嵌顿或肠梗阻是急症手术的指征。
预后-一般预后:
小儿疝气的预后主要与其具体类型有关,一般来说在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但是部分疝气也有致死的可能。
预后-危害性:
1、若形成嵌顿疝容易并发梗阻、绞窄,嵌顿性疝如不能及时解除,可能会导致器官缺血、坏死、穿孔。
2、先天性膈疝患儿可因反复呕吐而出现营养摄入不足、发育迟缓、营养不良;若并发先天性肺发育不良、严重呼吸困难,或在突发气胸及嵌顿疝时手术,病死率仍很高。
预后-自愈性:
1、小儿腹股沟疝大多数不能自愈,6个月以内婴儿的小型疝有自愈可能。
2、脐疝患儿大多在2岁内可自愈,极少数需要手术干预,一般预后良好。
预后-治愈性:
一些小儿疝气在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后可以有较好的预后,如腹股沟斜疝、脐疝及部分类型的先天性膈疝。
预后-治愈率:
部分患儿在经过积极治疗后,可以实现治愈,但目前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提供具体治愈率。
日常-总述:
小儿疝气的患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避免一些能使腹压增高的情况,如哭闹、剧烈运动等。另外,由于患儿年龄较小可能会出现不配合治疗的情况,因此家长要注意合理安抚患儿情况,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小儿求知欲强烈,对身体出现异常抱有强烈好奇心理。
(2)患儿年龄较小,因此容易出现不配合医生治疗的情况。
(3)家长容易因为过于担心患儿,出现焦虑、烦躁的情绪。
2、护理措施
(1)家长要多关注、鼓励患儿,给予患儿足够的关心和爱护,必要时可通过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使患儿积极配合治疗。
(2)家长可以多学习一些关于本病的知识或多和医生沟通交流,能够缓解自身的不良情绪,同时也有利于对患儿进行更细致的护理。
日常-生活管理:
1、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的哭闹或屏气,防止因为腹压升高引起疝气加重。
2、注意随天气变化加减衣物,避免婴幼儿发生感冒,以防止剧烈咳嗽导致疝气突出。
3、适当的多吃一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障患儿机体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
日常-复诊须知:
患儿应尽量做到每三个月复诊一次,以便于监测身体发育情况,以及查看疝气是否复发。
日常-术后护理:
1、术后一周内,应保持伤面干燥,避免伤口收到污染。尽量让小儿安静,以防结扎线崩裂。
2、术后注意观察孩子的情况,如果患儿出现伤口疼痛明显、红肿、渗血,哭闹不停等情况时,要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特殊护理:
小儿腹股沟疝、脐疝患儿日常需避免腹压增高的活动,如频繁哭闹、慢性咳嗽、反复便秘、剧烈运动等,以减少疝块突出、减少嵌顿疝形成的几率。
饮食调理:
科学饮食调理有助于疾病恢复,患儿不可处于长期饱腹状态,避免疝气频繁复发,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控制病情,防止疾病反复。
饮食建议:
1、规律饮食,每餐不可过多,少吃多餐,切不可使患儿长期处于饱腹状态。
2、多摄入新鲜果蔬等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如水果、蔬菜。
3、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减少便秘引起腹压增高的可能。
4、应给予营养丰富但易消化的饮食,为患儿正常生长发育提供能量。
饮食禁忌:
1、每餐不可过多,切不可使患儿长期处于饱腹状态。
2、尽量避免使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的食物。
预防措施:
膈疝主要是由于先天因素导致,目前并无有效的预防方式,避免增加腹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预防疝气的出现。
1、若小儿有便秘、咳嗽等疾病,要积极治疗,防止因为这些疾病导致疝气加重。
2、家属要尽量顺应小儿的生长发育情况,避免让小儿过早的站立,以免因腹直肌薄弱而出现腹股沟疝。
3、若小儿做过腹部的手术,要注意避免在术后哭闹、大笑等会增加腹压的活动。
4、孕妇在孕期一定要注意加强营养,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防止早产或出现低体重儿。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