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儿消化不良疾病概述: 小儿消化不良在临床上又称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小儿消化内科最常见...
养生
疾病名称: 小儿消化不良
疾病概述:
小儿消化不良在临床上又称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小儿消化内科最常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但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该病的病因暂不明确,目前认为是饮食和环境、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心理因素以及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正常生长发育。经过积极治疗,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
主要病因: 病因不明,可能与饮食、环境、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心理因素等有关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粪便隐血试验、血糖、甲状腺功能、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超声、胃功能检查、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
临床分类:
小儿消化不良可分为四型:运动障碍样型、反流样型、溃疡样型、非特异型。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国外患病率约为5%~10%,国内尚无规范统计,但小儿消化不良是小儿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就诊原因。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
病因-总述:
小儿消化不良的病因暂不明确,目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饮食和环境、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心理因素以及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等。
病因-基本病因:
1、饮食与环境因素
小儿消化不良可能与饮食与环境因素有关,如喜欢喝含气饮料、咖啡,喜欢吃含酸性成分较多的水果(如柠檬)、油炸类食物,家庭居住拥挤,居住条件恶劣,社会经济状况差。
2、胃酸分泌
胃酸增加容易导致胃溃疡,进而引起消化不良。
3、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容易导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慢性胃窦炎,从而引发小儿消化不良。
4、胃肠运动功能紊乱
饮食结构单一,喜欢吃高油脂、高糖食物,不喜欢吃水果、蔬菜;进食不规律,不按照每日三餐时间吃饭,喜欢吃夜宵;进食习惯不好,喜欢边玩边吃。这些不良饮食习惯都容易引起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消化不良。
5、内脏感觉异常
许多患者的胃肠道对生理或轻微有害刺激的感受异常或过于敏感,更容易产生饱胀不适感。因此,内脏感觉的异常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
6、心理社会因素
本病的发生与焦虑、抑郁、忧伤、愤怒等情绪有明显关系。
7、慢性胃炎与十二指肠炎
可通过神经、体液因素影响胃的运动功能,容易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
8、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
(1)胃食管反流性疾病(GERD)
研究发现,约有20%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反流性疾病有关。最近Sandlu等报告,20例小儿厌食中,12例(60%)有胃食管反流。因此,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胃食管反流性疾病和某些功能性消化不良有关。
(2)吞气症
许多患者常下意识地吞入过量的空气,导致腹胀、饱胀和嗳气,这种情况也常继发于应激或焦虑。
(3)肠易激综合征(IBS)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其他胃肠道紊乱之间常常有许多重叠。约有1/3的IBS患者有消化不良症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有IBS症状的比例也近似。
症状-总述:
本病以消化功能障碍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等。病程多在2年内,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以有多个症状的叠加。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症状不随排便而缓解,症状的出现和消失与排便的频率和性状的改变无关。疾病发展到后期,患儿可以出现身体及智力发育延迟,造成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儿可以表现出烦躁、焦虑、抑郁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
症状-典型症状:
1、运动障碍样型
此型患者的表现以腹胀、早饱、嗳气为主,症状多在进食后加重。过饱时会出现腹痛、恶心,甚至呕吐。胃肠道功能动力学检查约50%~60%患者存在胃近端和远端收缩和舒张障碍。
2、反流样型
突出的表现是胸骨后痛、烧心,反流。内镜检查未发现食管炎,但24小时pH监测可发现部分患者有胃食管酸反流。对于无酸反流者出现此类症状,认为与食管对酸敏感性增加有关。
3、溃疡样型
主要表现与十二指肠溃疡特点相同,出现夜间痛、饥饿痛,进食或服抗酸药能缓解,可伴有反酸,少数患者伴烧心,症状呈慢性周期性。内镜检查未发现溃疡和糜烂性炎症。
4、非特异型
出现消化不良表现但不能归入上述类型者,常合并肠易激综合征。
症状-并发症:
可造成体重下降、消瘦、营养不良、贫血,从而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
2、伴有嗳气、厌食、恶心、呕吐。
3、伴有烧心、反酸、上腹烧灼感。
4、出现身体及智力发育延迟、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5、伴有烦躁、焦虑、抑郁。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可到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您是否有胃肠道病史?
7、您以及您的家人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
8、您平时饮食习惯如何?有没有特别喜欢吃的食物?
9、您最近心情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病情严重吗?
2、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3、为什么会得病?
4、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
6、治疗时间要多久?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粪便隐血试验、血糖、甲状腺功能、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超声、胃功能检查、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检查,从而排除器质性病变,从而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腹部查体,初步排除器质性病变,同时还会检查患儿的营养状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明确是否存在贫血、肝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
2、粪便隐血试验
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
3、血糖
确定是否存在血糖异常,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4、甲状腺功能
检查甲状腺功能是否异常,排除甲状腺功能障碍。
检查-其他检查:
1、胃功能检查
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2、pH监测
还需要进行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连续记录食管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的酸碱度,帮助医生判断有无胃食管酸反流。
检查-影像学检查:
1、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
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糜烂、肿瘤等病变。
2、超声
排除肝、胆、胰、肾等内脏的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胃肠道病史、家庭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等情况,结合典型症状及体格检查作出初步诊断,然后进行其余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从而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排除是否存在消化性溃疡、胃轻瘫等疾病。
诊断-鉴别诊断:
1、消化性溃疡
两者均可出现上腹疼痛、腹胀、嗳气、厌食、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但是消化性溃疡存在器质性病变,具有溃疡样症状的器质性消化不良包括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炎,幽门管溃疡,幽门前区溃疡,糜烂性胃窦炎等;而小儿消化不良没有器质性改变。可通过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等检查进行鉴别。
2、胃轻瘫
本病的运动障碍样型与胃轻瘫都可出现腹胀、早饱、嗳气、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胃功能检查、消化道内镜检查、胃肠钡餐检查等检查也可有相同表现。但胃轻瘫多见于年轻女性,较常见的原因有糖尿病、胃部手术、病毒感染、帕金森病等,而小儿消化不良多见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是饮食和环境、胃酸分泌、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消化道运动功能异常、内脏感觉异常、心理因素以及其他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慢性难治性腹痛
两者都可出现上腹痛,并具有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但是慢性难治性腹痛多发生于女性,多有身体或心理创伤史,而且多伴有腹部以外的症状,大多数患者经过广泛的检查而结果均为阴性,但坚持自己有严重的疾病并要求进一步检查;而小儿消化不良没有以上特征。
治疗-治疗原则:
重点是针对主要症状进行治疗。对于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的患儿,依据其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进行整体治疗,选择个体化方案,目的在于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药物治疗: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与进餐的关系,可选用促动力药、抗酸药和抑酸药,一般疗程2~4周,治疗无效者可适当延长疗程,并可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研究提示Hp根除治疗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是有益的,所以有Hp感染者,需进行Hp的根除治疗。
1、促动力药
(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是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而无椎体外系不良反应,主要作用是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促进胃肠排空,可明显改善患儿餐后腹胀、早饱等症状。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可导致血泌乳素升高,个别患者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或泌乳现象。
(2)5-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如枸橼酸莫沙必利,可明显改善患者腹胀、早饱等症状,增强胃肠道蠕动作用以促进胃肠排空。
2、抗酸及抑酸药
可明显缓解腹痛、反酸、烧心等症状,适用于餐前有症状而餐后加重的患儿。目前常用的抗酸药有铝碳酸镁、复方氢氧化铝、碳酸钙口服混悬液等;常用的抑酸药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根除Hp感染药物
包括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果胶铋)。对于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在治疗幽门螺杆菌后,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4、抗焦虑、抗抑郁药
对于促动力药和抑酸药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儿,可以在心理科医生协助诊治的情况下,适当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来改善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多潘立酮、枸橼酸莫沙必利、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
治疗-手术治疗:
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其他治疗:
改善患儿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有助于缓解症状。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为1~2周,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正常生长发育。经过积极治疗,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预后-危害性:
1、可能造成患者体重下降、消瘦、营养不良、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
2、可能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忧伤、愤怒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患儿的心理健康。
预后-治愈性:
通过及时、正规的治疗,大多可控制病情,使症状得到缓解。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日常管理对于症状的缓解、疾病的控制十分重要。家长需要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以促进患儿身体尽快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儿患病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而且由于患儿年龄尚小,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哭闹、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治疗效果。家属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比如玩游戏、听音乐、讲故事等,帮助患儿摆脱不良情绪,促进治疗顺利。平时家长要多鼓励患儿,特别对于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压力大的患儿,不要打骂,要耐心开导,同时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鼓励其建立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不可中途停药、换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加重病情。
日常-生活管理:
1、每周至少参加一次户外活动或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踢球等),促进患儿胃肠道蠕动。
2、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3、定期为患儿更换衣物,保持清洁卫生。
4、患儿大便后及时用温水擦拭臀部,并用干毛巾擦干。
5、防寒保暖,避免患儿受凉。
饮食调理:
本病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应该格外注意饮食科学、健康、合理,从而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提高患者的抵抗力,起到辅助控制病情发展、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建议:
1、保持营养均衡,饮食多样化。
2、给予易消化及清淡食物,多吃水果、蔬菜。
3、保持饮食规律,三餐规律定时定量,细嚼慢咽。
4、如果患儿有严重腹泻,应以流质食物为主,待患儿症状改善后逐渐过渡为正常饮食。
饮食禁忌:
1、禁食辛辣、油炸、生冷等刺激性的食物。
2、不要喝含气饮料、咖啡。
3、不要吃含酸性成分较多的水果(如柠檬)。
4、避免高油脂、高糖食物。
5、不要暴饮暴食,尽量不要吃夜宵,不挑食、不偏食。
6、吃饭时不要边吃边玩。
预防措施:
小儿消化不良重在预防,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调整饮食习惯、避免不良情绪来进行预防。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