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小汗腺汗囊肿疾病英文名称: eccrine hidrocystomas疾病别名: 小汗腺...
养生
疾病名称: 小汗腺汗囊肿
疾病英文名称: eccrine hidrocystomas
疾病别名: 小汗腺囊腺瘤,小汗腺汗囊瘤,小汗腺汗管囊腺瘤
疾病概述:
小汗腺汗囊肿(eccrine hidrocystomas)又称小汗腺囊腺瘤、小汗腺汗囊瘤、小汗腺汗管囊腺瘤,是由于外泌汗腺在真皮内的导管分泌物增多,局部压力增高及汗腺管阻断引起扩张而导致的,多为良性囊肿。主要表现为面颈部皮肤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的半透明丘疹或结节,常呈簇状或分散分布,其质地偏硬、表面光滑,触摸无痛感,多为棕褐色或淡蓝色,穿刺有液体流出。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有些患者在凉爽的环境中皮损还会自行消退。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无遗传性
就诊科室: 皮肤科
发病部位: 眼周
常见症状: 面颈部皮肤出现簇状或分散分布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半透明丘疹或结节
主要病因: 外泌汗腺在真皮内的导管分泌物增多,局部压力增高及汗腺管阻断引起扩张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B超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重要提醒: 若忽视治疗,患者面部可能会留下较大瘢痕,影响患者外貌美观。如果囊肿长时间没得到医治,还可能在肿块内继发感染。
临床分类:
本病在临床上分为两型:
1、史密斯(Smith)型
皮损大而单发,来源于小汗腺的分泌部。
2、罗宾逊(Robinson)型
皮损小而多发,来源于小汗腺的导管。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小汗腺汗囊肿较罕见,其在眼周好发的皮肤及皮肤附属器肿瘤中所占比例小于5%。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一般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和居住环境较为湿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群。
病因-总述:
小汗腺汗囊肿的主要病因是皮肤汗腺真皮内导管分泌物过多,汗腺受压导致扩张。或是机体出汗过多,不易蒸发,使汗腺导管内汗液无法排出,从而导致机体出现相应的症状。
病因-危险因素:
1、居住在湿热环境
皮损在湿热后易发生,面积易增大,可随环境变化和汗液分泌的多少而变化,夏季增多,冬季减少。该病最常见于暴露于高温、潮湿环境者,如烤饼及烫衣服的工人。
2、中老年女性
皮损好发于30至70岁的中老年女性面部,尤以眼周及面颊多见,也可见于外耳、躯干、四肢、会阴等部位。中老年妇女免疫力降低,易出汗或患有甲亢,导致小汗腺导管阻塞,造成小汗腺汗囊肿。
3、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亢进常继发小汗腺汗囊肿。甲亢患者易并发小汗腺汗囊肿,甲状腺功能亢进控制后,小汗腺汗囊肿皮损就会减轻或消失。
症状-总述:
小汗腺汗囊肿的主要表现为面颈部皮肤出现粟粒至绿豆大小的半透明丘疹或结节,常呈簇状或分散分布。其质地偏硬、表面光滑,触摸无痛感,多为棕褐色或淡蓝色,穿刺有液体流出。
症状-并发症:
当小汗腺汗囊肿长期得不到治疗可引起继发感染,导致患者并发小汗腺汗孔瘤和小汗腺炎等疾病。
就医-门诊指征:
1、面部、颈部皮肤出现多个粟粒至绿豆大小的半透明丘疹或结节;
2、皮损呈棕褐色或淡蓝色。
以上均需要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皮肤出现丘疹时需就诊皮肤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3、患者如有其它原发疾病,需携带相关病历。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皮损什么时候出现的?有伴随疼痛吗?
2、您刚发现皮损时面积有多大?近期有增大的情况吗?
3、有无瘙痒或其他不适?
4、什么情况下症状会加重或缓解?
5、出现丘疹之前您有接触过什么刺激性物质吗?是否有过过敏?
6、发病前是否服用或涂抹过什么药物?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这是什么病?这个病会遗传吗?
2、什么原因导致的?还有其他原因吗?
3、需要怎么治疗?需要手术吗?
4、治疗费用可以报销吗?
5、这个病能治好吗?
6、以后还会不会发作?
7、在日常生活中我要需要注意些什么?
检查-预计检查:
当面颈部出现簇状或分散分布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半透明丘疹或结节时,需及时就医。医生会先询问一些基本情况,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然后会建议行B超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以便进一步明确病情。
检查-体格检查:
1、检查患者全身浅表淋巴结及心、肺、腹等有无异常。再用手指触诊患者左右侧腋窝淋巴结,触诊患者胸壁弹性,有无压痛,自上向下叩诊和听诊双肺。还会嘱患者坐起,充分暴露背部,对双侧后胸部进行叩诊。
2、检查患者皮肤表面是否有丘疹或结节,检查其边界、活动度及有无压痛。轻轻按压皮损观察其隆起程度及是否褪色。
检查-病理检查:
医生常规消毒皮肤后,进行局部麻醉,数分钟后取局部皮肤组织,在镜下进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此方法可以确诊小汗腺导管是否扩张。
检查-影像学检查:
对颌面部进行B超检查,可辅助诊断是否有囊肿。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询问一些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生活环境、既往疾病史等,再结合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并参考一系列检查结果(如B超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等),即可明确诊断。
治疗-治疗原则:
小汗腺汗囊肿的主要治疗手段为及时局部用药、手术切除,还会视情况辅助进行物理治疗,如针刺疗法、激光疗法等。
治疗-药物治疗:
可以使用1%阿托品及东莨菪碱来抑制机体出汗,其对多发性小汗腺汗囊肿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但远期疗效不佳,且有停药反应。
治疗-手术治疗:
可以选择直接手术切除小汗腺汗囊瘤。一般适用于单发性小汗腺汗囊瘤,但术后易形成瘢痕和睑外翻,且4~6周后复发率极高。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有些患者在凉爽的环境中皮损还会自行消退。
预后-危害性:
若忽视治疗,患者面部可能会留下较大瘢痕,影响患者外貌美观。如果囊肿长时间没得到医治,还可能在肿块内继发感染。
预后-自愈性:
有些患者在凉爽的环境中皮损会自行消退。
预后-治愈性:
经过积极、有效的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症状能够得到有效缓解。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日常-总述:
本病患者需要注意局部皮肤清洁,避免过度刺激,同时积极配合医嘱进行治疗,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本病患者面部可能会留下较大瘢痕,影响患者外貌美观,会使患者出现孤独、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
2、护理要点
(1)患者可主动向医护人员了解疾病的知识,正确认识疾病;在了解到大部分患者积极治疗可缓解后,增加治愈的信心。
(2)家属也可以多陪患者聊天,及时了解患者心理变化,引导患者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同时多鼓励患者积极进行治疗,使其配合医嘱达到控制疾病的目的。
日常-生活管理:
1、患者需要改变目前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居住环境应定时通风换气,保持凉爽和干燥,可以使用空调除湿。
2、环境温度较高时,可以使用凉毛巾冷敷患处进行降温。
3、保持患处皮肤清洁与干燥,清洗时水温不宜过高,不要使用刺激性过大的清洁产品。
4、保护好患处皮肤,不要抓挠以及挤压,以免破溃继发感染。
5、积极配合医嘱治疗甲亢等疾病。
日常-病情监测:
本病术后4~6周后复发率极高,术后患者及家属需要留意皮肤变化,再出现面部多发丘疹需要及时就医。
日常-术后护理:
1、局部创面护理
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有无红、肿、热、痛等表现,若存在需及时报告给医生。
2、抗生素的应用
患者术后应遵医嘱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并注意监测创面有无感染的征象,一旦发现及时告诉医生。
3、疼痛护理
术后患者可能感到疼痛,应及时告诉医生,遵医嘱使用正确的镇痛药物以镇痛治疗,不可私自服药。
饮食调理:
饮食对于本病的发生和发展一般无特殊影响,可避免食用辛辣食物,以免引起出汗。
饮食建议:
1、患者术后早期应食用流质食物,如粥、汤、牛奶、豆浆等,逐步过渡到普食,以利于创面的恢复。
2、适量补充含有优质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鸡蛋、鸡肉、鱼肉、瘦肉等,丰富的蛋白质可增强体质,促进机体恢复。
3、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橙子、猕猴桃、芹菜、胡萝卜等,补充丰富的维生素。
饮食禁忌: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饮食,如辣椒、胡椒、洋葱、大蒜等,以免引起出汗。
预防措施:
1、甲亢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2、避免高温环境,夏季炎热时尽量避免外出。
3、当皮肤温度较高时可使用温水或凉毛巾进行擦拭,帮助降温。
4、适当进行锻炼,如太极、瑜伽、散步等,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