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发热疾病英文名称: fever of newborn疾病概述: 新生儿正常体表温度...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发热
疾病英文名称: fever of newborn
疾病概述:
新生儿正常体表温度(腋温)为36.0~37℃,正常核心温度(肛温)为36.5~37.5℃。当监测新生儿体温时发现高出正常值范围,人们通常将新生儿的核心温度高于37.5C定义为新生儿发热(fever of newborn)。新生儿发热是新生儿的常见症状,主要由感染性因素、环境因素、新生儿脱水、母体因素引起。通常新生儿对发热耐受性差,体温过高可引起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呼吸暂停,严重者引起惊厥、脑损伤甚至死亡。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皮肤温度升高、皮肤发红、手脚冰冷、哆嗦发抖、拒奶、出汗、烦躁、哭闹
主要病因: 环境因素、感染因素、母体因素、脱水
检查项目: 体温测量、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电解质检查、皮肤结核菌素试验、骨髓培养、血清学检查、X线、超声检查、磁共振检查
重要提醒: 新生儿高热可能带来严重后果,一旦发现发热症状应立即就医。
临床分类:
根据病程的长短可分为急性发热和慢性发热,小于7天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发热持续在两周以上为长期发热。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可发生于任何新生儿。
病因-总述:
目前关于新生儿发热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是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还没有发育完善,对产热和散热的调节能力差,加上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容易受环境温度影响。其产生原因主要分为感染性因素和环境因素、新生儿脱水、母体因素等非感染性因素。
病因-基本病因:
1、感染性因素
感染是引起新生儿发热的常见原因,包括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原虫等引起的局部和全身性感染。如大肠杆菌、巨细胞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
2、环境因素
新生儿周围的环境温度过高,如室温过高、新生儿包裹过严过多、新生儿暖箱温度控制不当、光疗时温度过高等都可引起新生儿的核心温度迅速升高。
3、新生儿脱水
新生儿出生后经呼吸、皮肤蒸发以及排出大小便等丢失相当量的水分,而生后3~4天内母乳量较少,如未及时补充可造成体内水分不足,致新生儿血液浓缩而发热。
4、母体因素
孕妇分娩时接受硬膜外麻醉可引起新生儿发热。
5、其他
新生儿代谢率升高、汗腺缺乏、颅脑损伤等也可引起新生儿发热。
症状-总述:
新生儿发热是新生儿疾病常见的症状,往往缺少特异性症状(可明显区别于其他疾病的症状),可仅表现为皮肤温度升高、发红,体温上升时期可有手脚冰冷、哆嗦发抖的表现,部分可能出现拒奶、出汗、烦躁、哭闹等表现。
症状-并发症:
1、新生儿败血症
若新生儿因严重感染引起高热,则容易发生新生儿败血症,出现精神萎靡、嗜睡、黄疸、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呼吸暂停等危重现象,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2、其他
由于新生儿对发热的耐受性较差差,若新生儿存在体温过高则还会引起惊厥、脑损伤等,甚至出现死亡。
就医-家庭处理:
1、首先可解开患儿的衣服,使用体温表给其测量体温。
2、如果体温在38.5摄氏度以下,可以给患儿多喝水,并及时物理降温,温水擦身,或用湿毛巾敷在头面部和血管丰富处,如腘窝、大腿根、腋下、颈部等,每10~15分钟一次。并可以在额头贴上退热贴。
3、保证室内温度适宜,如果室内温度超过30度以上,需要开窗、开电风扇或者空调把室内温度降到25度左右,但是要注意空调和风扇都不能对着小儿直吹。
4、经过以上处理措施发热未能缓解,或者伴随有发热惊厥,需要及时带宝宝到医院的急诊科就诊。
5、若出现抽搐,应保持呼吸道畅通,解开衣服,抽搐时不要喝水、进食或喂药,以免进入气道引起呼吸阻塞或被吸入肺内引起肺炎。
就医-急诊指征:
1、高热持续不退,伴有寒战、剧烈呕吐;
2、心动过速、呼吸急促甚至呼吸暂停,嘴唇发紫或面色发灰;
3、高热的同时伴有大片皮疹,需警惕传染性疾病的可能,如猩红热、麻疹等;
4、反应低下、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哭声变调、微弱;
5、惊厥甚至昏迷;
6、出现其他危及生命的病症。
以上须及时拨打急救电话或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1、家长给新生儿测量体温,发现其持续或反复发烧;
2、伴咳嗽、鼻塞、流鼻涕;
3、伴恶心、呕吐、吃奶量少甚至拒奶、腹部膨隆、腹泻等;
4、伴哭闹、活动减少或精神状态欠佳;
5、伴有肝脾肿大、皮肤巩膜黄染;
6、伴生长发育迟缓;
7、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瘀点或瘀斑;
8、出现其它严重、持续或进展性症状体征。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需及时到急诊科就诊。病情平稳的新生儿,可就诊于新生儿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医生可能需要暴露孩子身体的某个部位进行体格检查,穿易穿脱的衣裤,避免造成不便。
3、就诊前一天应清淡饮食。很多检查项目要求必须空腹,故就诊当天早晨需空腹,以免影响检查结果或影响医生判断。
4、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5、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6、家长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孩子发热何时开始?
2、您用什么方法给您的孩子量体温?温度是多少?
3、吃过退烧药吗?
4、孩子是一直发热还是间断性发热,或是有什么规律?
5、什么情况下发热会好转?什么情况下发热会恶化?
6、除发热外,是否还有其他症状和体征,例如寒战、大汗、咳嗽、皮疹、淋巴结肿大等?
7、孩子最近使用过哪些药物?
8、孩子有没有和生病的人(特别是有传染病的人)接触过?
9、有没有吃过不干净的食物?
10、孩子最近去过哪些地区(特别是疫区)?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孩子发热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
2、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推荐采用什么方案进行治疗?
4、这些治疗方法有风险吗?
5、如果吃药治疗,药物的用法用量、注意事项是什么?
6、回家后该怎么护理?
7、孩子在饮食和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什么?
8、我该怎么去监测孩子的疾病?
9、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医生会首先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常规对发热患儿行血、尿、便常规检查。而后根据患儿的病情,有选择的让患儿进行其他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以帮助新生儿发热的病因诊断。某些特殊的辅助检查(如骨髓培养)需有明确的临床指征方可进行。
检查-体格检查:
常规进行体温监测,查体时需对患儿眼、鼻、口腔、皮肤、肌肉骨骼等进行检查,观察是否存在异常及阳性体征,有助于查明发热原因。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检查是否存在感染。若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多为病毒感染;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多为细菌感染;若外周血中有异常淋巴细胞,提示病毒感染;若发现幼稚细胞,则提示白血病。
2、便常规
了解是否有消化系统感染。
3、尿常规
检查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
4、电解质检查
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
5、皮肤结核菌素试验
怀疑结核感染引起发热时进行该项检查。
6、骨髓培养
考虑白血病、转移瘤、分枝杆菌、寄生虫病等引起的发热,可进行该项检查。
7、血清学检查
怀疑EB病毒、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立克次体等感染引起的风热时,可进行该项检查。
8、其他
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白介素-6可以检查是否存在感染。血培养、脑脊液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败血症及化脓性脑膜炎。
检查-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胸腹X线检查可明确是否存在胸腹部病变。
2、超声检查
头颅多普勒超声可确定是否存在颅内损伤或病变。
3、磁共振检查(MRI)
头颅磁共振检查可帮助了解脑部情况,明确患儿是否有颅内损伤或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当发现新生儿有拒奶、出汗、烦躁、哭闹、周身皮肤潮红、尿少等临床表现时,需考虑为发热导致,需对其进行体温监测。医生一般根据患儿的病史、典型症状,结合相关的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即可作出诊断。但通常在诊断过程中,还需区分环境因素与感染因素所引起发热的差异,以及新生儿脱水热与感染因素引起发热的差异。
诊断-诊断依据:
人们通常将新生儿的核心温度高于37.5C定义为新生儿发热。但目前发热的分度尚未统一,一般认为(腋下)37.5~38℃为低热,38.1~39℃为中度发热,39.1~40.4℃为高热,40.5℃以上为超高热,低于35℃为体温过低。
诊断-鉴别诊断:
1、环境因素与感染因素引起发热的鉴别
环境因素引起的发热,通过降低室温、打开新生儿包裹等方法即可得到改善;感染引起的新生儿发热,通常能够找到感染灶。血、粪、尿常规、X线检查、PCR检测等辅助检查可明确诊断。
2、新生儿脱水热与感染因素引起发热的鉴别
脱水引起的新生儿发热,体检无脐部及其他感染灶,心肺听诊正常,无感染中毒症状(如反应低下、哭声低弱、面色发灰),血常规正常,抗生素治疗无效。待补充水分及降低环境温度后即可缓解;感染引起的新生儿发热,患儿全身状态较差、可找到感染病灶、末梢循环不良、外周皮肤血管收缩、肢端发凉、核心温度与外周温度差增大。
治疗-治疗原则:
本病首先需要明确发热的原因,然后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发热的处理方法则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必要时可使用药物降温。
治疗-对症治疗:
新生儿发热的处理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常用凉水袋置新生儿枕部,如体温过高可洗温水澡或温水擦浴,水温33~36℃为宜。擦浴部位为前额、枕部、颈部、四肢、腋下、腹股沟等,忌用酒精擦浴。
治疗-药物治疗:
对于体温过高的患儿,必要时医生可能会用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物。但通常使用药物会很慎用,以防药物在新生儿期的毒副作用或造成体温骤降。
治疗-相关药品:
对乙酰氨基酚
治疗-手术治疗:
本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新生儿发热的治疗周期一般为7~14天,但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新生儿发热的具体治疗费用与所选的医院、个体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病情较轻者,通过治疗可以实现退热目的,不会产生不良后果。严重者可引起惊厥、感染性休克、多脏器功能损伤甚至死亡。
预后-危害性:
发热较重者可能会发生新生儿败血症、惊厥等,甚至导致死亡。
预后-自愈性:
本病一般不会自愈,需及时就医。
预后-治愈性:
本病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可治愈。
预后-后遗症:
若患儿延误治疗或治疗不当,则可能在退热后遗留某些神经系统的后遗症,进而影响其生长发育。
日常-总述:
对于发热的新生儿,需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家长及医护人员应当对患儿的表现保持关注,以及时发现异常。
日常-心理护理:
发热容易使患儿烦躁不安,常见的应激反应有哭闹、睡眠欠佳等。家长及护理人员应该给患儿创造安静、舒适和整洁的环境,母亲及家属应该多与患儿有肌肤的接触,用轻柔的动作呵护患儿,安抚患儿情绪,促进疾病的痊愈和身心的康复。
日常-用药护理:
因新生儿生理功能较为脆弱,故用药需要格外谨慎。
1、患儿家属不可由于过度担心,对患儿滥用退烧药,以免引起严重不良后果。
2、患者服药后家长应当注意关注孩子反应,如果出现哭闹不止或有其他异常状况,需要立即就医。
日常-生活管理:
在患儿发热或退热后的48小时以内最好不要为其洗澡。给患儿洗浴时应注意室内温度和卫生状况,尽量避免洗湿脐部,沐浴后应及时用棉签等吸干。
日常-病情监测:
1、发热的患儿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进行体温的监测,监测体温的时间间隔可自行选择,或遵医嘱进行。家庭常用的有玻璃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测量腋温时5~10分钟。如果新生儿需要测量肛温时,建议让专业医护人员测量,以免损害孩子直肠。通常肛温测量需要3分钟左右。
2、观察患儿排泄的次数、大小便量、性状等,以及时了解患儿状况。
饮食调理:
新生儿消化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整,家长有条件时应尽量选择母乳喂养,同时注意新生儿饮食的卫生。
饮食建议:
1、发热时孩子胃口差,新生儿通常会有拒奶现象,提倡母亲每日多次、按需喂养。母传抗体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儿童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
2、在夏季降温过程中,还要注意适当给患儿喂水。
3、对保存母乳的容器应当注意保持清洁,及时消毒,避免细菌感染。
预防措施:
通过有效的新生儿保健措施,促进有利因素,防止不利因素,预防新生儿疾病,可有效预防新生儿发热,保障新生儿健康成长。
1、 护理
新生儿应着棉制的宽松衣物,每天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注意脐部护理,预防感染,要注意臀部护理,清洁后及时给予疏水的护臀膏,避免臀部皮肤糜烂、感染。新生儿睡眠建议仰卧位睡姿防止窒息。父母应多与婴儿交流,抚摸有利于早期的情感交流。世界卫生组织对早产儿尤其推荐“袋鼠式护理”,也就是出生后早产儿与母亲之间皮肤与皮肤直接接触的照护方式,这种简单的方式对促进婴幼儿发育有重要意义,也适用于足月儿。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外来人员接触。
2、保暖
由于出生后外界环境温度要明显低于母亲子宫内温度,因此需要积极保暖,尤其在冬春季节,温度保持在20~22℃左右,湿度以55%为宜;保持新生儿体温正常恒定。不同季节应该注意及时调节温度,增减衣被。
3、喂养
新生儿出生后,应该尽早吸吮母乳,早期吸吮可以促使母乳分泌,提高母乳喂养率。足月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即开始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补充维生素D,同时还需要注意因维生素K缺乏而发生出血性疾病。母乳喂养的婴儿,产妇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容易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健康的药物。
4、预防接种
新生儿出生后按时接种卡介苗和乙型肝炎疫苗,生后3天接种卡介苗,生后24小时内接种一次乙肝疫苗。随着年龄的增加,按照国家的规定,有计划地使用生物制品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目的。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