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新生儿消化不良疾病概述: 新生儿消化不良在临床上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上...
养生
疾病名称: 新生儿消化不良
疾病概述:
新生儿消化不良在临床上较常见,主要表现为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呕吐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该病的病因主要为所食的食物不太易消化或不适合新生儿食用。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正常生长发育。经过积极治疗,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不会遗传
就诊科室: 小儿科、新生儿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
主要病因: 所食的食物不太易消化或不适合新生儿食用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粪便隐血试验、血糖、甲状腺功能、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超声、胃功能检查、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
重要提醒: 一旦确诊,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影响患者生长发育。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不具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新生儿消化不良在临床上较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暂无大样本流行病学数据证明好发哪一类人群。
病因-总述:
引起新生儿消化不良的原因许多。主要是所食的食物不太易消化或不适合新生儿食用。此外,短时内给予过多的食物或食物搭配不合理也可导致新生儿消化不良。
病因-危险因素:
短时间进食过多、喂养不规律可增加发生新生儿消化不良的风险。
症状-总述:
本病以消化功能障碍症状为主,主要表现为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厌食、烧心、反酸、恶心、呕吐、上腹烧灼感等。症状可反复发作,也可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症状。可以某一症状为主,也可以有多个症状的叠加。多数难以明确引起或加重病情的诱因。症状不随排便而缓解,症状的出现和消失与排便的频率和性状的改变无关。疾病发展到后期,患儿可以出现身体及智力发育延迟,造成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等。部分患儿可以表现出烦躁、焦虑、抑郁等明显的精神心理障碍。
症状-并发症:
可造成体重下降、消瘦、营养不良、贫血,从而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性疾病。
就医-门诊指征:
1、反复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
2、伴有嗳气、厌食、恶心、呕吐。
3、出现身体及智力发育延迟、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4、伴有烦躁、焦虑、抑郁。
以上情况均须及时就医。
就医-就诊科室:
可到小儿科、新生儿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可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什么不舒服?哪里不舒服?
2、您不舒服有多久了?发作有没有规律?
3、有没有因为某些因素,使您不舒服的症状加重?
4、您做过哪些检查?检查结果如何?
5、您是否有进行治疗?进行过哪些治疗?治疗效果如何?
6、您是否有胃肠道病史?
7、您以及您的家人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
8、您平时饮食习惯如何?有没有特别喜欢吃的食物?
9、您最近心情如何?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病情严重吗?
2、如果不治疗会有什么后果?
3、为什么会得病?
4、需要做什么检查?
5、怎么治?
6、治疗时间要多久?
7、这些治疗方法有什么风险吗?
8、如果治好了会复发吗?
9、平时生活需要注意什么?
10、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当患者出现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作出初步判断,然后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粪便隐血试验、血糖、甲状腺功能、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超声、胃功能检查、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检查,从而排除器质性病变,从而明确诊断。
检查-体格检查:
医生会通过详细的腹部查体,初步排除器质性病变,同时还会检查患儿的营养状况。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
明确是否存在贫血、肝肾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
2、粪便隐血试验
了解有无消化道出血。
3、血糖
确定是否存在血糖异常,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4、甲状腺功能
检查甲状腺功能是否异常,排除甲状腺功能障碍。
检查-其他检查:
1、胃功能检查
对症状严重或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患儿,可进行胃电图、胃排空、胃肠道压力检测等胃肠功能性检查,对其胃动力及感知功能进行评估,指导调整治疗方案。
2、pH监测
还需要进行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连续记录食管pH值的变化,了解食管的酸碱度,帮助医生判断有无胃食管酸反流。
检查-影像学检查:
1、消化道内镜、胃肠钡餐检查
排除食管、胃、十二指肠的炎症、溃疡、糜烂、肿瘤等病变。
2、超声
排除肝、胆、胰、肾等内脏的病变。
诊断-诊断原则: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儿的性格特征、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胃肠道病史、家庭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史等情况,结合典型症状及体格检查作出初步诊断,然后进行其余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从而作出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需与恶性疾病、感染、消化道畸形等进行鉴别。
诊断-鉴别诊断:
1、恶性疾病
肿瘤等恶性疾病可导致患儿消瘦或消化不良。可通过实验室检查联合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
2、感染
新生儿感染可表现为腹胀、呕吐、拍奶等非特异性症状。通过血常规检查可进行鉴别。
3、消化道畸形
腹胀、呕吐等症状需排除幽门肥厚、巨结肠等消化道畸形。可通过超声进行检查。
治疗-治疗原则:
重点是针对主要症状进行治疗。对于临床表现各不相同的患儿,依据其可能存在的发病机制进行整体治疗,选择个体化方案,目的在于迅速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药物治疗: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与进餐的关系,可选用促动力药、抗酸药和抑酸药,一般疗程2~4周,治疗无效者可适当延长疗程,并可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后再进行治疗。研究提示Hp根除治疗对患者症状的改善是有益的,所以有Hp感染者,需进行Hp的根除治疗。
1、促动力药
(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多潘立酮是选择性外周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不能透过血脑屏障,因而无椎体外系不良反应,主要作用是增加胃窦和十二指肠动力,促进胃肠排空,可明显改善患儿餐后腹胀、早饱等症状。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长期使用可导致血泌乳素升高,个别患者可能出现乳房胀痛或泌乳现象。
(2)5-羟色胺(5-HT)受体激动剂:如枸橼酸莫沙必利,可明显改善患者腹胀、早饱等症状,增强胃肠道蠕动作用以促进胃肠排空。
2、抗酸及抑酸药
可明显缓解腹痛、反酸、烧心等症状,适用于餐前有症状而餐后加重的患儿。目前常用的抗酸药有铝碳酸镁、复方氢氧化铝、碳酸钙口服混悬液等;常用的抑酸药有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等)、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3、根除Hp感染药物
包括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质子泵抑制剂以及胃黏膜保护剂(如胶体果胶铋)。对于合并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儿,在治疗幽门螺杆菌后,症状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4、抗焦虑、抗抑郁药
对于促动力药和抑酸药治疗无效且伴有明显精神心理障碍的患儿,可以在心理科医生协助诊治的情况下,适当使用抗焦虑、抗抑郁药来改善症状。
治疗-相关药品:
多潘立酮、枸橼酸莫沙必利、奥美拉唑、泮托拉唑、埃索美拉唑、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阿莫西林、甲硝唑、呋喃唑酮、胶体果胶铋
治疗-其他治疗:
改善患儿生活方式,调整饮食结构和习惯,去除与症状相关的可能发病因素,有助于缓解症状。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一般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 、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不利于正常生长发育。经过积极治疗,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预后-危害性:
1、可能造成患者体重下降、消瘦、营养不良、贫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长发育。
2、可能使患者出现焦虑、抑郁、忧伤、愤怒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患儿的心理健康。
预后-治愈性:
通过及时、正规的治疗,大多可控制病情,使症状得到缓解。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数据统计。
日常-总述:
日常管理对于症状的缓解、疾病的控制十分重要。家长需要帮助患儿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态,给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生活环境,以促进患儿身体尽快康复。
日常-心理护理:
患儿患病容易产生烦躁情绪,而且由于患儿年龄尚小,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哭闹、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治疗效果。家属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转移患儿的注意力,比如听音乐、讲故事等,帮助患儿摆脱不良情绪,促进治疗顺利。平时家长要多鼓励患儿,特别对于学习成绩不佳、学习压力大的患儿,不要打骂,要耐心开导,同时关注患儿的情绪变化,鼓励其建立社交活动,培养兴趣爱好。
日常-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不可中途停药、换药,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加重病情。
日常-生活管理: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
2、定期为患儿更换衣物,保持清洁卫生。
3、患儿大便后及时用温水擦拭臀部,并用干毛巾擦干。
4、防寒保暖,避免患儿受凉。
饮食调理:
本病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应该格外注意饮食科学、健康、合理,从而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提高患者的抵抗力,起到辅助控制病情发展、维持治疗效果的作用。
饮食建议:
遵医嘱合理喂养患儿,尽可能进行母乳喂养。
饮食禁忌:
避免短时间给予过多的食物。
预防措施:
以下措施可预防新生儿消化不良的发生:
1、喂养时,应选择适宜新生儿的食物。
2、避免短时间给予过多的食物给新生儿。
3、合理搭配食物。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