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眼部毛细血管瘤疾病别名: 婴儿型血管瘤疾病概述: 眼部毛细血管瘤又称为婴儿型血管瘤,是婴...
养生
疾病名称: 眼部毛细血管瘤
疾病别名: 婴儿型血管瘤
疾病概述:
眼部毛细血管瘤又称为婴儿型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一种良性血管瘤,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缺氧有关。肿瘤多开始于上睑内侧皮下,局部轻度隆起,侵犯真皮者呈红色,位于皮下略呈紫蓝色,患儿哭闹时肿物增大,颜色更为明显。多发生于出生后3个月以内,在随后的3个月增长较快,1岁后稳定,且有自行消退倾向。
是否医保: 是
遗传性: 可能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眼科、小儿科、肿瘤科
发病部位: 头部、眼
常见症状: 上睑下垂、弱视、斜视、眼球突出、眼球移位
主要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
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超声检查、CT扫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重要提醒: 如果病变发展较快,严重影响到眼部功能及外观,要及早治疗。
临床分类:
基于肿瘤组织累及深浅的分类
1、表浅毛细血管瘤
起源于真皮浅层,即过去所称的草莓状血管瘤。
2、深部毛细血管瘤
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
3、混合型毛细血管瘤
起源于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眼部毛细血管瘤在婴幼儿中较常见,发病率约1%~2%。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婴幼儿发病风险大。
2、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病。
3、白种人和早产儿更容易发病。
病因-总述:
眼部毛细血管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血管的形成,从单一的内皮细胞至大动、静脉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均可发生肿瘤。毛细血管瘤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管腔和血管外皮细胞构成,常被视为迷芽瘤。目前有研究报道缺氧可能在发病机制中起到关键作用,也可能与遗传和婴儿低出生体重有关。
病因-基本病因:
1、缺氧
有研究显示,缺氧可能在眼部毛细血管瘤的发病机制中发挥关键作用。
2、遗传
虽然多数眼部毛细血管瘤呈现散发性,但也有家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报道。
病因-危险因素:
可能与低出生体重有关。
症状-总述:
眼部毛细血管瘤患儿若病灶范围较小则无自觉症状,若肿瘤较大可致眼睑闭合障碍、视觉发育受损、眼球移位,以及影响外观等。
症状-典型症状:
1、肿瘤多开始于上睑内侧皮下,局部轻度隆起,侵犯真皮者呈红色,位于皮下略呈紫蓝色,患儿哭闹时肿物增大,颜色更为明显。
2、肿瘤发展可致全上睑软性肿大,睑裂闭合,上睑不能上举,遮盖瞳孔,影响视觉发育,发生弱视、斜视、散光等,严重者造成永久性双眼外观不对称。
3、肿瘤位于眼眶内可致上睑前隆,眼球向下移位。
4、肿瘤位于眼眶深部可致眼球突出、肿胀、视力减退,以及眼球向肿物方向运动障碍。
症状-病情发展:
眼部毛细血管瘤的发展经历三个时期
1、增殖期
损害迅速增大,一般自出生后持续至6~9个月,尤以生后2~3个月生长最为旺盛。
2、稳定期
损害趋于稳定,瘤体一般不再增大,持续数月至半年,一般发生于1岁以后。
3、消退期
消退过程缓慢,颜色变暗,中心发白,瘤体充盈度降低,逐渐萎缩、变小。至3岁时约有30%退化,4岁时约有60%消失,7岁时约有76%消退。
症状-并发症:
1、眼部功能损伤
如果眼周瘤体快速增殖,压迫眼睛,可导致永久性弱视、散光或斜视,还可造成眼球突出、眼睑闭合不良及视神经损伤等。
2、毁形性损害
瘤体消退后,残留的脂肪组织常引起眼周细微组织结构的改变,形成瘢痕,影响美观。
症状-伴随症状:
毛细血管瘤如果发展过快或受到摩擦会增加破溃的发生率,导致疼痛、出血、感染。
就医-门诊指征:
1、上睑下垂
2、弱视
3、斜视
4、屈光不正
5、眼球运动障碍
6、严重影响外观
以上均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可至眼科、肿瘤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家长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就医卡等。
2、医生会对患儿眼部进行检查,家长应提前与患儿进行沟通,积极配合。
3、家长应提供患儿疾病变化情况的信息或照片等。
4、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5、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6、家长陪同就诊,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的孩子都有哪些症状?什么时候开始的?多久了?
2、疾病进展情况如何?进展较快、稳定、还是缓解?
3、您的家族中有类似的疾病发生吗?
4、您的孩子饮食习惯规律吗?是否喜欢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5、您的孩子在生活中眼睛的功能和视力有没有受到影响?
6、您给孩子吃过什么药吗?服药后有缓解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的孩子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导致这个疾病的原因有哪些?
2、我的孩子需要做哪些检查?
3、我孩子的病严重吗?怎么治疗?会不会有后遗症?
4、我孩子的病需要治疗多久?能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5、我的孩子平时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什么?
6、我的孩子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7、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上睑下垂、弱视、斜视、眼球突出、眼球移位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医生询问完病史后,首先会对患儿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之后可能建议做超声检查、CT扫描、MRI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
检查-体格检查:
1、检查眼部皮肤及黏膜,明确毛细血管瘤的具体部位。
2、详细检查并记录病灶的形态、大小、色泽及软硬度。本病患儿眼部可有局部轻度隆起,若侵犯真皮呈红色,位于皮下略呈紫蓝色,扪之可触及皮下边界不清的软性肿物,可压缩,无搏动。
3、观察是否有破溃及其严重程度,以及是否有继发性感染。
检查-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是利用人体对超声波的反射进行观察,可了解瘤体的范围及血供情况。
2、CT
利用X射线断层扫描检查病灶的形状、范围、部位。
3、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了解是否累及周围组织器官及侵及的程度。
诊断-诊断原则:
根据患者出生后不久发病、生长迅速、鲜红色斑块、青紫色肿块、眼球突出,以及眼球移位的临床表现,结合超声和CT和MRI检查等可进行诊断。
诊断-诊断依据:
1、发病年龄及体征
婴幼儿眼部毛细血管瘤多在出生3个月内出现瘤体,一般无自觉症状,若瘤体过大可出现局部压迫症状,影响眼部功能。肿瘤多有局部轻度隆起,呈红色或紫蓝色,患儿哭闹时肿物增大,颜色更为明显。
2、皮肤改变
(1)浅表毛细血管瘤表面似草莓状,表现为红色、淡红色斑块。
(2)深部血管瘤呈小结节状,表面皮肤可呈蓝紫色,部分瘤体增殖旺盛,可呈球状隆起,突出于皮肤表面,充盈度高。
3、影像学检查
提示毛细血管瘤改变。
诊断-鉴别诊断:
1、眶前部脑膜膨出
眶前部脑膜膨出发展较慢,无消退倾向,常有搏动。X线检查和CT扫描有时可见骨缺失,超声波显示为囊性肿物,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内部缺乏血流。
2、横纹肌肉瘤
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眼眶原发恶性肿瘤,较毛细血管瘤发展快,且持续不断增长。眶缘扪及硬性肿物且不可压缩,哭闹时肿物不增大。CT扫描可发现实体性肿物,也可有骨破坏。
3、眶区绿色瘤
骨髓穿刺活检是最好的鉴别方法。
4、转移性神经母细胞瘤
是儿童时期发生的肿瘤,影像显示为实体性肿瘤,大范围骨破坏,肾上腺髓质内肿物。
治疗-治疗原则:
根据血管瘤的性质,可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浅表、轻者可定期观察,影响容貌者可激光治疗。重者、范围大的患儿可口服药物,或瘤体内注射药物治疗。眶内者必要时可手术切除。
治疗-一般治疗:
1、观察
如果肿瘤较小、发展较慢或静止,不影响视力或外观,可不予任何干扰,静待其自行消退。
2、保持充足睡眠,防止用眼过度。
3、均衡营养,清淡饮食。
治疗-药物治疗:
1、口服皮质类固醇
可使肿瘤缩小,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但婴幼儿发育生长较快时期,大剂量长期应用激素类药物,可影响电解质代谢和蛋白质合成。
2、抗肿瘤药物瘤内注射
可增强疗效,使肿瘤消失,避免并发症。
3、硬化剂注射
只适用于皮下较小病变,因注射太浅表皮坏死,瘢痕遗留,注射太深破坏框内结构,大范围注射形成过多瘢痕,影响眼睑运动及美容。
治疗-相关药品:
泼尼松、普萘洛尔、糖皮质激素、曲安奈德、倍他米松、醋酸可的松、氟美松、平阳霉素、鱼肝油酸钠、尿素、酒精
治疗-手术治疗:
1、对于药物和放射治疗等方法不能实行或无效的病例,以及眼睑遮蔽瞳孔影响视觉发育、眼球突出、角膜暴露、压迫视神经、视力减退的病例,考虑手术切除。
2、手术要注意保留重要正常的结构,如果肿瘤边界未能完全切除,在手术床上冷冻可避免复发。
3、如存在美容问题,留待以后解决,有些病例在生长过程中可自行改善外观。
4、术后根据病情定期随访。
治疗-放化疗:
放射治疗对多数病例有效,小剂量多次照射,照射时置铅块保护晶状体,或切线照射,以免引起放射性白内障。
治疗-治疗周期:
治疗周期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以及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以及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预后取决于患儿的病变程度,早期治疗有助于视力正常发育。有些患者在生长过程中可自行消退,有深部浸润者有可能复发。
预后-危害性:
1、肿瘤位于眼睑,遮挡视轴,压迫眼球,导致形觉剥夺性弱视及散光。
2、肿瘤位于球后,使眼球突出及移位,导致斜视。
3、病变生长迅速会导致坏死、出血及溃疡形成。
4、病变体积大明显影响外观。
预后-自愈性:
部分患儿可自行消退。
预后-治愈性:
多数患儿可治愈。
预后-治愈率:
眼睑部毛细血管瘤的治愈率最高,其次为眶内,睑眶型治愈率最低。
预后-根治性:
部分患儿自行消退或经治疗后可达到根治。
预后-复发性:
毛细血管瘤有深部浸润者有可能复发。
预后-后遗症:
部分患儿的瘤体在消退完成后,残存皮肤及皮下组织呈退行性改变,包括瘢痕、萎缩、色素减退、毛细血管扩张和皮肤松弛。
日常-总述:
良好的心理护理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的意义,家长应多关心、安慰患儿,使其正确看待疾病,积极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同时应督促患儿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日常监测、记录患儿病灶变化情况,定期复查。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儿童在18~24个月时开始出现自我意识,完整的自我身体形象意识在3岁时形成。眼部毛细血管瘤的患儿可能会难以接受疾病和他人异样的眼光,通常认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较低,经常把头埋起来或者用头发遮住病变部位。
2、护理措施
(1)家长应引导患儿正确看待疾病。
(2)了解患儿的心理及社会方面的需求,使患儿感受到关心,有利于配合治疗。
(3)尽可能多与患儿接触,与其亲切交谈,多加抚摸。
日常-用药护理:
眼部毛细血管瘤的患儿,需遵医嘱用药,出现副作用及时咨询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眼部毛细血管瘤的患儿需注意眼部休息,防止眼部疲劳。
日常-病情监测:
由于婴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部分年长儿也不能完全正确诉说。因此,对患儿要经常巡视,不仅要观察病情变化,而且要观察患儿的姿态、面部表情、动作方面的变化。
日常-复诊须知:
在日常监测过程中如果发现肿瘤进展加速则需及时复诊。
日常-术后护理:
1、预防感染
创面清洁护理、遵医嘱使用抗感染的药物,创面监测有无感染征象。
2、活动管理
在不触碰伤口的前提下可尽早下床活动。
3、手术并发症监测
术后若发生切口出血,需打开敷料及时检查出血情况。少量出血一般经更换敷料、加压包扎或使用止血剂即可止血。出血量大时,应加快输液速度,遵医嘱输血或血浆,做好再次手术止血准备。
饮食调理:
患儿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需注重饮食管理,保证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起到辅助控制病情,维持治疗效果,促进疾病康复的作用。
饮食建议:
1、可适量吃具有抗眼部肿瘤作用的食物,如马兰头、胡萝卜、石耳、桑树蕈、蒲公英、大叶菜、牛蒡菜及根、羊脑。
2、可适量吃具有明目消炎作用的食物,如菊花、荠菜、藕、马兰头、螺蛳、鲍鱼、海鳗、海龟。
3、可适量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田螺、牡蛎、油菜、菠菜、韭菜、茼蒿菜、芹菜、甜薯、芒果、枸杞。
4、可适量吃富含维生素B2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鸡蛋、鳝鱼、螃蟹、叶菜类蔬菜、黄豆、乳类、豆瓣酱、黑木耳。
5、可适量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鲜枣、柚、柑橘、猕猴桃、苋菜、油菜、苦瓜、番石榴、山楂、柠檬、豆类、马铃薯等新鲜蔬菜、水果。
6、可适量吃具有减轻放疗、化疗副作用的食物,如荠菜、芦笋、芦根、茅根、甘蔗、猕猴桃、梅、绿豆芽、橄榄、丝瓜、薏米、鳗鱼、鲤鱼、青鱼、鲫鱼、田螺。
7、对于需母乳喂养的小月龄患儿,母亲的饮食应参考以上建议。
饮食禁忌:
1、忌烟、酒、咖啡、可可等。
2、忌刺激性食物,如葱、蒜、姜、辣椒、花椒、桂皮等。
3、忌发霉、烧焦食物。
4、忌油腻、煎炒、烧烤、烟熏等热性食物,如羊肉、火腿、熏肉、肥肉等。
5、对于需母乳喂养的小月龄患儿,母亲应禁食以上食物。
预防措施:
1、眼部毛细血管瘤病因尚未研究清楚,暂无有效的预防措施。
2、建议孕妇在怀孕期间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胎儿的异常。家长若发现孩子眼皮有肿块或眼皮某部位之颜色改变,或呈现溃烂的情形时,须及时找眼科医师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肿瘤,早期接受治疗。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