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疾病英文名称: hereditary elliptocytosi...
养生
疾病名称: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疾病英文名称: 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HE
疾病别名: 卵形细胞增多症
疾病概述: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hereditary elliptocytosis,HE),又称卵形细胞增多症,是一组由于红细胞膜蛋白分子异常而引起的遗传性溶血病,多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临床上可无明显症状,或表现为反复发生的溶血性贫血、间歇性黄疸、不同程度的脾肿大。治疗上以脾切除、成分输血为主,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就诊科室: 新生儿科、血液内科、急诊科
发病部位: 全身
常见症状: 反复发生的溶血性贫血、间歇性黄疸、不同程度的脾肿大
主要病因: 多数与遗传相关,少数患者可由基因突变所致
检查项目: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血涂片、脆性试验、热不稳定试验、红细胞膜蛋白分析、骨髓穿刺、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查、红细胞半寿期检查
重要提醒: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患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甚至出现致命的胎儿水肿。
临床分类:
1、普通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最常见,为显性遗传。
2、遗传性热变性异形红细胞增多症(HPP)
红细胞对热敏感,较少见,为隐性遗传。
3、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是较少见的体细胞显性遗传病。
4、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
又名口形红细胞性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为体细胞显性遗传病。
流行病学-传染性:
本病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发病率:
1、本病为血液内科少见病。
2、据国外统计,本病患病率约为40/10万人群。在美国,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率约为3例~5例/10万人群,而美洲黑人中本病就更为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1、本病无性别差异。
2、本病在美洲黑人中更为常见。
流行病学-好发地区:
赤道非洲流行区本病发病人群高达人群总人数的0.6%。在东南亚地区,当地30%的人群患有东南亚卵圆形细胞增多症(SAO)。
病因-总述:
正常的红细胞呈中心凹陷的圆环状,类似甜甜圈的样子,支撑圆环形离不开红细胞的细胞膜。基因突变会损害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难以维持圆环状,椭圆形红细胞的比例异常升高。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大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无家族史的散发病例可能为新发生的基因突变所致。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
(1)在某些家系中,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基因与Rh血型有关,而另一些则与Rh血型无关。
(2)主要致病基因有SPTAl、SPTB和EPB41,分别编码α血影蛋白、β血影蛋白和4.1蛋白。α血影蛋白是导致HE最常见的基因,约占HE突变基因的65%。
2、分子病变
膜收缩蛋白异常(包括α链与β链)、区带4.1蛋白异常、血型蛋白C(或D)异常导致不能形成四聚体,缺乏四聚体的膜骨架的稳定性降低。
病因-危险因素:
1、家族史
家庭成员确诊为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的发病风险会增高。
2、近亲结婚
如家庭遗传中带有致病基因,近亲结婚会使下一代发病风险大幅上升。
症状-总述: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在不同类型中差异很大,轻者可全无症状,或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脾大和间歇性黄疸。严重者常因感染诱发各种危象,如溶血危象、再障危象、巨幼细胞贫血危象。新生儿患者可因高胆红素血症引发胆红素脑病,甚至出现致命的胎儿水肿。
症状-典型症状:
1、普通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可全无症状,无脾大,或表现为中、重度贫血(常表现为肤色苍白、尿色橙黄或茶色、极度疲乏、精神难以集中、时常出现呼吸短促、心率加快)、脾大、间歇性黄疸。
2、遗传性热变性异形红细胞增多症(HPP)、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常表现为中、重度贫血、脾大、间歇性黄疸。
3、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常无症状,或轻度贫血。
症状-病情发展:
1、再障危象
遗传性热变性异形红细胞增多症及纯合子普通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在溶血或贫血严重时,可发生再障危象,表现为贫血、出血、溶血。
2、胆红素脑病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新生儿患者有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而致胆红素脑病的风险。
3、胎儿水肿
胎儿在母体内患有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时,表现为胎儿全身软组织高度水肿、胎心率异常、胎位异常。
症状-并发症:
1、胆囊结石
主要表现为右上腹疼痛,进食油腻食物、休息不好时出现腹胀、恶心、嗳气。
2、下肢慢性溃疡
溃疡周围皮肤萎缩变硬,伴色素沉着。
就医-急诊指征:
患者出现严重的贫血、黄疸时,尤其是新生儿早期出现重度黄疸,须及时前往急诊处理。
就医-门诊指征:
出现贫血、间歇性黄疸、脾大症状时须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1、情况危急、症状严重者,请及时到急诊科就诊,新生儿黄疸可至新生儿科就诊。
2、病情平稳者或复查可于血液内科就诊。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近期有服用药物可以记录药名及用法用量,方便与医生沟通。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可由家属陪同就诊,并准备好想要咨询的问题。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是怎么发现这个病的?有什么不舒服吗?
2、您为此吃过什么药?做过什么治疗吗?
3、您有什么慢性疾病吗?
4、有做过基因检测吗?
5、有受过重大外伤吗?做过手术吗?输过血吗?得过肝炎结核之类的传染病吗?
6、您有对什么药物、食物过敏的吗?
7、您平时喝酒、抽烟吗?饮食有什么偏好吗?
8、您的父母、兄弟姐妹有类似疾病吗?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现在有明确的诊断吗?我这是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吗?
2、我的情况严重吗?
3、我需要做什么检查确诊?
4、我需要住院吗?我需要吃哪些药?有没有什么副作用?
5、大概需要治疗多长时间?可以治愈吗?以后还会复发吗?
6、我平时应该注意什么?
7、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以后复查?需要复查哪些项目?
8、您推荐什么治疗方案?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反复发作的溶血性贫血、不同程度的脾大和间歇性黄疸时,应及时就医,就医时医生首先会询问有无家族病史,并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判断有无异常体征。其次会建议患者做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能、血涂片、脆性试验、热不稳定试验、红细胞膜蛋白分析、低离子强度非变性凝胶电泳分析膜收缩蛋白、膜收缩蛋白的胰蛋白酶水解片段分析、血清结合珠蛋白检查、红细胞半寿期检查,还会根据病情选择行分子生物学检查、骨髓穿刺等以评估病情程度或排除其他疾病。
检查-体格检查:
1、视诊
贫血时可见皮肤及黏膜苍白,黄疸时可见皮肤及黏膜黄染。
2、触诊
脾脏肿大时腹部触诊可闻及肿大的脾脏。
检查-实验室检查:
1、血涂片
(1)普通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有椭圆形红细胞,无或有少量异形细胞。
(2)遗传性热变性异形红细胞增多症:有红细胞碎片,异形细胞,球形、椭圆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
(3)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较圆的椭圆形红细胞,有或无球形细胞,网织红细胞增多。
(4)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有较圆的椭圆形红细胞,在中央有一横棒将中心透亮区分为两半。
2、尿、便常规
尿、粪胆原排泄增加。
3、肝功能
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均增加。
4、血清结合珠蛋白、红细胞半寿期检查
血清结合珠蛋白降低,51Cr(铬)标记红细胞半寿期缩短。
5、脆性试验
(1)普通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渗透脆性正常。
(2)遗传性热变性异形红细胞增多症及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渗透脆性增加。
(3)各类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红细胞变形性均减低。
6、热不稳定试验
遗传性热变性异形红细胞增多症的红细胞对热敏感。
7、红细胞膜蛋白分析
普通型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膜收缩蛋白α链缺陷,4.1蛋白缺陷。遗传性热变性异形红细胞增多症膜收缩蛋白自我连接缺陷。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部分为膜收缩蛋白β链缺陷。东南亚卵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区带3蛋白异常,膜僵硬,对疟原虫有抵抗性。
检查-病理检查:
骨髓切片组织病理
1、切片示红系细胞增生异常活跃而致全骨髓增生异常活跃。
2、切片内巨噬细胞显见增多,经普鲁士蓝染色后显示铁储存也明显增多。
3、Gomori染色示网状纤维积分正常。
检查-其他检查:
1、低离子强度非变性凝胶电泳分析膜收缩蛋白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二聚体含量增多。
2、膜收缩蛋白的胰蛋白酶水解片段分析
可发现大小和迁移速度异常的水解片段。
3、分子生物学方法
可直接检出膜蛋白基因突变。
检查-影像学检查:
必要时可行腹部彩超检查确定脾增大程度。
诊断-诊断原则: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家族史询问,绝大多数可明确诊断。在诊断过程中,医生可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明确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排除G-6-PD缺乏症(是指参与红细胞磷酸戊糖旁路代谢的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活性降低和或酶性质改变导致的以溶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种遗传性疾病)、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骨髓病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等相关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贫血、间歇性黄疸、脾大。
2、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见椭圆形红细胞数量绝大多数均大于25%,一般可达60%~90%,棒状细胞可超过10%。
3、家族史询问
调查示有家族聚集性。
诊断-鉴别诊断:
1、G-6-PD缺乏症
也称蚕豆病,常进食新鲜蚕豆发病,G-6-PD酶测定提示减少。
2、地中海贫血
血常规提示为低色素小细胞贫血,红细胞渗透脆性降低,血红蛋白电泳分析可供鉴别。
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除了贫血、溶血、黄疸、脾大的症状,还可以有淋巴结肿大,直接抗人球蛋白(Coombs)实验阳性。
4、缺铁性贫血
常有匙状甲、异食癖、吞咽困难等症状,无黄疸,铁代谢检查可见血清铁减少、血清转铁蛋白升高。
5、骨髓病性贫血
常有淋巴结和肝、脾肿大,病理性骨折等症状,骨髓涂片可见原发疾病的表现。
6、镰状细胞贫血
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骨关节和胸腹疼痛等症状,红细胞镰变实验阳性。
7、巨幼细胞性贫血
常有贫血、腹胀、腹泻等症状,牛肉样舌等表现,血象显示大细胞性贫血。
治疗-治疗原则:
对无症状或轻度贫血不影响健康的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不需要治疗,中、重度贫血者可进行输血治疗,明显溶血性贫血者需做脾切除。
治疗-一般治疗:
1、无症状或轻度贫血患者无需接受治疗,日常生活中加强营养和锻炼。
2、中、重度贫血者(中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重度贫血血红蛋白<120g/L)可进行输注红细胞治疗。
治疗-药物治疗: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慢性溶血患者应补充叶酸,以防机体叶酸内叶酸不足而导致贫血加重,从而诱发巨幼细胞贫血危象。
治疗-相关药品:
叶酸
治疗-手术治疗:
明显溶血性贫血者,可进行脾切除。术前应事先接种肺炎球菌,赖以减少此菌相关重症败血症的机会。术后根据病情进行血常规复查。
1、部分脾切除术
通常用于年龄较小和免疫力较差的患儿。
2、脾栓塞术
脾栓塞术是指选择栓塞动脉致脾部分梗死达到部分脾切除的效应,适用于不愿切除脾脏的患者。
3、腹腔镜下脾血管结扎术
腹腔镜下脾血管结扎术是指在腹腔镜下行脾血管结扎而达到部分脾功能丧失的效果,具有腹腔镜的微创、操作简单、恢复快速的优点。
治疗-治疗周期: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个人体质等因素影响,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相关。
预后-一般预后:
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婴幼儿患者中一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严重贫血患者在5岁以后进行脾切除治疗后,预后尚佳。
预后-危害性:
本病与遗传相关,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预后-自愈性:
一般不会自愈,婴幼儿患者部分可自行缓解不影响生活。
预后-治愈性:
中、重度贫血患者可通过脾切除治疗控制。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根治性:
本病难以根治。
预后-复发性:
本病一般不会复发。
日常-总述: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并努力纠正不良生活习惯,注意休息,避免外界不良刺激。定期复查,以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日常-心理护理:
1、心理特点
(1)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为良性疾病,但新生儿有发生高胆红素血症而致胆红素脑病的风险,患者可能会过分忧虑、担心疾病进展,出现恐惧的心理。
(2)脾切除手术风险较大,贫血、黄疸等症状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可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
(3)患者由于对专业疾病知识的缺乏,而产生恐惧感、紧张感。
2、护理措施
(1)患者家属应及时关注患者情绪变化,如果患者出现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应及时开导并鼓励患者,同时可借助播放音乐、播放视频、适当运动,来转移患者注意力。
(2)患者自身应正视疾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
日常-用药护理:
1、应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停药或调整剂量。
2、叶酸遇光不稳定,保存药物注意避光。
日常-生活管理:
1、注意休息,保持安静和良好舒适的环境。
2、避免疲劳,减少体力劳动,避免外伤等。
3、保持情绪稳定,可以以更好的心态面对疾病,进而促进疾病康复。
日常-病情监测:
1、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生命体征。
2、部分脾切除术后仍需注意残余脾组织的再生长、血液学状态和体征复发等情况。
日常-复诊须知:
1、遵医嘱定期复诊,复诊需携带病历及检查报告单。
2、当贫血、黄疸、脾大症状加重时,需要及时复诊。
日常-术后护理:
1、穿刺点的护理
穿刺部分应用沙袋压迫24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血肿及活动性出血。
2、活动管理
穿刺侧的肢体要伸直,不能屈曲,以免由于肢体活动而引起穿刺部位出血。术后卧床时间一般为24小时-48小时。
3、术后并发症的监测
(1)感染:表现为手术后发热。应定时测量体温,若体温超过38.5℃应做降温处理。因脾功能亢进、血小板极低,故不用酒精擦浴,易致皮下出血。
(2)肝、肾功能损害:脾栓塞术后出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血尿、蛋白尿等症状时,应考虑肝、肾功能损害。应定期复查肝肾功能,出现肝肾功能指标异常时给予护肝、护肾药物。
(3)门静脉血栓和栓剂脱落:脾栓塞术后出现食管下端的曲张静脉出血和呕血、便血等症状时,可行内镜下硬化和套扎治疗。
(4)脾梗死:腹腔镜脾动脉结扎术术后出现脾区疼痛、发热等症状。对于脾区疼痛,大多数患者可耐受,不需特殊治疗,不能耐受者,可给予布洛芬、曲马多等止疼药物。
饮食调理:
患者宜避免辛辣、刺激饮食,应重视加强饮食营养,清淡饮食、营养均衡,注意补充维生素,适当补充叶酸,在服用任何补剂或药物前务必先咨询医生,不要擅自服用任何民间偏方,以免对血液系统造成更大的伤害。
饮食建议:
1、注意足够蛋白质摄入,低脂肪饮食,多补充新鲜水果和多种维生素,同时饮食要多样化,而且营养要搭配得当。
2、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规律。
3、多采用含铁、含叶酸、含维生素的食物以改善贫血,如肉类、动物内脏、菠菜、韭菜、西红柿、樱桃、草莓等。
饮食禁忌:
1、避免辛辣、刺激饮食。
2、避免擅自服用任何民间偏方,以免对血液系统造成更大的伤害。
预防措施:
本病尚无有效预防措施,家族中有患有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孕妇,可通过基因检查从分子水平了解突变情况,进行家系分析,结合遗传方式,对优生优育具有指导作用。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