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大全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躁狂抑郁症疾病英文名称: 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疾病别名:...
养生
疾病名称: 躁狂抑郁症
疾病英文名称: 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
疾病别名: 躁郁症、双相障碍、双相情感障碍
疾病概述:
躁狂抑郁症(manic-depressive psychosis)是一种以情感的异常高涨或低落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又称躁郁症或双相障碍,兼有躁狂状态和抑郁状态两种表现形式。躁狂抑郁症的具体病因仍不十分清楚,但是大量研究表明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都对其发病有明显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兴奋、夸大、情感高涨、易激惹、发脾气、精力旺盛、精力充沛等症状,或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下降、睡眠障碍、疼痛、躯体不适等症状,并且这两类症状会反复出现。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一般预后较好。
是否医保: 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 与遗传有关
就诊科室: 精神心理科
发病部位: 其他
常见症状: 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
主要病因: 主要与遗传、生理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检查项目: 血液检查、脑电图、脑核磁共振、脑CT、体格检查、心理测量
重要提醒: 本病的症状会反复出现,患者应及时咨询专业的心理医生,了解自身病情,积极治疗。
临床分类: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DSM-5中关于双相障碍的概念扩大为双相谱系障碍,独立成章“双相及相关障碍"。分为:
1、双相障碍Ⅰ型
至少曾有一次躁狂发作;躁狂或抑郁发作都不可能归于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障碍、或其他特定或非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2、双相障碍Ⅱ型
至少曾有一次轻躁狂发作和抑郁症发作;从无躁狂发作史;轻躁狂或抑都都不可能归于分裂情感性障碍、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妄想性精神障碍、或其他特定或非特定的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3、环性心境障碍
环性心境障碍是指心境持续不稳定,包括众多的轻度情绪低落和轻度情绪高涨时期。
4、物质/药物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是指患者在服用物质、药物或接受某种治疗出现符合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临床表现,且这种反应超过了药物或治疗应有的生理反应。
5、由于其他躯体疾病所致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是指某些躯体疾病导致的出现符合躁狂发作、轻躁狂发作或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临床表现。从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等证据证实患者出现的上述症状是源于某种躯体疾病,常见的疾病有Cushing's病、多发性硬化、脑卒中、脑外伤。
6、其他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DSM-5对那些有抑郁障碍病史,且除不符合连续4天发作时间,完全符合轻躁狂标准的个体情况,以及那些虽然连续4天或以上存在轻躁狂症状,但症状过少不足以满足双相Ⅰ型诊断标注的个体情况,给予“其他特定的双相和相关障碍”的分类。
7、未特定的双相及相关障碍
此类型适用于那些具备双相及相关障碍的典型症状,且引起了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但未能完全符合双相及相关障碍任一种疾病的诊断标准。
流行病学-传染性:
无传染性。
流行病学-好发人群:
好发于女性,男女比例为1:1.2。这一趋势在各种文化和各种族人群中是一致的。研究显示,这种差异可能与激素水平的差异,妊娠、分娩和哺乳,心理社会应激事件及应对方式等有关。
病因-总述:
导致躁狂抑郁症的原因有很多,具体病因尚不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通常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对患者发病起到一定作用。
病因-基本病因:
1、遗传
在双相障碍的病因中,遗传因素是双相障碍最为主要的危险因素,双相障碍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其遗传倾向较精神分裂症更为突出。
2、生物学因素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中枢单胺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的改变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可能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3、心理社会因素
心理社会因素与躁狂抑郁症的发病关系密切,重大负性生活事件如亲属亡故、重大经济损失、意外灾害等常为抑郁症的致病因素,长期的不良处境如人际纠纷、家庭破裂、失业、慢性躯体疾病等也能诱发抑郁发作,老年人对精神刺激的承受能力下降,更易患抑郁症。总而言之,躁狂抑郁症的病因错综复杂。
病因-危险因素:
1、有躁狂抑郁症家族史。
2、受到过重大精神刺激。
3、性格内向、孤僻。
症状-总述:
躁狂抑郁症的心理异常为躁狂和抑郁,躁狂主要表现为兴奋、夸大、情感高涨、易激惹、发脾气、精力旺盛、精力充沛等症状,抑郁则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下降、睡眠障碍等,不同的发作时期会有不同的症状。
症状-典型症状:
1、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的典型临床症状是心境高涨、思维奔逸和精力活动增强。
(1)心境高涨:患者主观体验特别愉快,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甚至感到天空格外晴朗,周围事物的色彩格外绚丽,自己亦感到无比快乐和幸福。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表现为联想过程明显加速,自觉思维非常敏捷,思维内容丰富多变,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但讲话的内容较肤浅不切实际,常给人以信口开河之感。由于患者注意力随境转移,思维活动常受周围环境变化的影响致使话题突然改变,讲话的内容常会从一个主题很快转到另一个主题,即表现为意念飘忽。
(3)精力活动增强:表现为精力旺盛,兴趣范围广,动作快速敏捷,活动明显增多,且爱管闲事,整天忙忙碌碌,但做事常常虎头蛇尾一事无成。病情严重时,自我控制能力下降,举止粗鲁,甚至有冲动毁物行为。
(4)躯体症状:由于患者自我感觉良好,故很少有躯体不适体诉,但常因患者极度兴奋,体力过度消耗,容易引起失水,体重减轻等。
2、轻躁狂发作
躁狂发作临床表现较轻者称为轻躁狂,患者可存在持续至少数天的心境高涨、精力充沛、活动增多,部分患者有时达不到影响社会功能的程度,一般人不易察觉。
3、抑郁发作
抑郁发作临床上是以心境低落、思维迟缓、认知功能损害、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主。
(1)心境低落:主要表现为显著而持久的情感低落,抑郁悲观。程度轻的患者感到闷闷不乐,程度重的患者可能会痛不欲生,部分患者还可伴有焦虑、激越症状,特别是更年期和老年抑郁症患者更明显。
(2)思维迟缓:患者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脑子像涂了一层浆糊一样”。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认知功能损害:研究认为抑郁症患者存在认知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认知功能损害导致患者社会功能障碍,而且影响患者远期预后。
(4)意志活动减退:患者意志活动呈显著持久的抑制,临床表现行为缓慢,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甚至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可达木僵状态,称为“抑郁性木僵”。伴有焦虑的患者,还会有坐立不安、手指抓握、搓手顿足或渡来渡去等症状。
(5)躯体症状:在抑郁发作时很常见。主要有睡眠障碍、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性欲减退、阳痿、闭经等。
(6)其他:抑郁发作时也可出现人格解体、现实解体及强迫症状。
4、特殊人群的临床表现
(1)儿童青少年的躁郁症:儿童青少年躁郁症的患病率约为1%,抑郁发作时简易识别,但躁狂发作比较复杂,躁狂发作主要包括认知夸大、情感丰富或具有攻击性以及活动增多睡眠减少等情况,或伴精神病性症状时,可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企图,但自杀并非躁狂的核心症状。
(2)老年期躁郁症:老年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时,除了抑郁心境外,多有显著的焦虑烦躁情绪及易激惹和敌意、躯体不适等。如果在65岁以后首次出现躁狂发作,应高度警惕脑器质性病变可能,需做各种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以助排除。
(3)妇女妊娠期、产后及绝经期躁郁症:女性双相障碍患者在妊娠期易出现病情恶化,而双相障碍妇女产后的复发风险也很高。女性进入更年期后,由于性腺功能衰退,卵巢停止排卵,并逐渐闭经,也容易出现情感性障碍病情复发。
症状-并发症:
可能共病其他精神心理异常。
就医-急诊指征:
1、躁狂症状突然发作,有伤害他人倾向。
2、出现自杀、自伤的行为。
以上均须紧急处理,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就医-门诊指征:
情绪不稳定,出现情感高涨、易激惹、发脾气、精力旺盛、精力充沛等症状,时而又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下降、睡眠障碍等,应及时就医咨询。
就医-就诊科室:
一般首诊科室为精神心理科。
就医-就医准备:
1、提前预约挂号,并携带身份证、医保卡、就医卡等。
2、可能会进行比较全面的体格检查,建议穿着方便穿脱的衣物。
3、若近期有就诊经历,请携带相关病历、检查报告、化验单等。
4、近期若服用一些药物来缓解症状,可携带药盒。
5、可安排家属陪同就医。
6、患者可提前准备想要咨询的问题清单。
7、可能会进行抽血检查,在早晨空腹进行就诊最好。
就医-医生可能问哪些问题:
1、您有哪些症状?症状出现多久了?是否越来越严重?
2、近期您的生活有什么重大变动吗?工作压力大不大?
3、您的家人有类似的症状吗?
4、您之前有过其他疾病吗?进行过哪些治疗?
5、你进行过哪些检查?
就医-患者可以问哪些问题:
1、我出现躁狂抑郁症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还有其他可能的原因吗?
3、我需要做哪些检查?检查前需要注意些什么?
4、我的情况严重吗?
5、您建议先尝试什么治疗?有风险吗?
6、做这个治疗贵吗?我将尝试多少个疗程?
7、治愈的概率大吗?这个病会不会遗传?
8、这个治疗方案如果失败,我还可以做哪些治疗?
9、我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该怎么护理?
10、我需要复查吗?多久一次?
检查-预计检查:
患者出现兴奋、夸大、情感高涨和情绪低落交替发作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对患者进行精神和躯体的检查,然后进行心理测量,以诊断疾病、评估病情,还可能建议患者进行血液检查、脑电图、脑核磁共振、脑CT等检查,查找病因,排查其他疑似疾病。
检查-体格检查:
1、躯体检查
检查患者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还包括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躯体外伤瘢痕(特别是自伤、自杀的痕迹)、甲状腺、水肿征象等。患者在躁狂发作时,可出现瞳孔轻度扩大、心率加快等。
2、神经系统检查
包括脑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神经反射、自主神经以及意识状态与精神状态等方面的检查。有助于发现精神症状的根源,辅助诊断和鉴别诊断。
检查-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血清皮质激素检查可以显示出患者的内分泌检查异常,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测定会显示促甲状腺激素(TSH)分泌减少。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TSH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呈不同程度改变,可作为临床预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生物学指标。
检查-其他检查:
心理测量:医生可通过标准化量表评估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如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是临床上评估成人抑郁症状应用最为广泛的工具,评分越高,抑郁越重。
检查-影像学检查:
一般会进行脑电图、脑核磁共振以及脑CT等检查,来排除患者是器质性疾病引起的躁狂抑郁症。
诊断-诊断原则:
躁狂抑郁症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症状、病程特点、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依据相关的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标准而确定。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排除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疑似疾病。
诊断-诊断依据:
1、病史要点
患者可能会有长期的抑郁和躁狂反复发作,最少两次以上。
2、症状要点
本病的特点是反复(至少两次)出现心境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紊乱有时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躁狂或轻躁狂),有时表现为心境低落、精力降低和活动减少(抑郁),发作间期通常以完全缓解为特征。
3、检查要点
医生一般会根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来帮助确诊。
诊断-鉴别诊断:
1、精神分裂症
(1)相似症状
首先躁狂抑郁症患者可以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其次躁狂发作和抑郁发作时的某些症状,可能与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障碍难以鉴别。
(2)鉴别要点
①何为原发症状:精神分裂症出现的精神运动性兴奋或抑郁症状,其情感症状并非是原发症状,而是以思维障碍和情感淡漠为原发症状,躁狂抑郁症则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原发症状。
②协调性的区别: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是不协调的,常表现言语零乱、思维不连贯、情感不协调,行为怪异;而躁狂抑郁症的情感症状与思维、意志行为通常相协调。
③病程特点:精神分裂症的病程多数为发作进展或持续进展,缓解期常有残留精神症状或人格的缺损;而躁狂抑郁症是间歇发作性病程,间歇期基本正常。
④病前性格、家族遗传史、预后和药物治疗的反应等均可有助于鉴别。
2、人格障碍
(1)相似症状
躁狂抑郁症与人格障碍的症状在某些为方面很相似,尤其是边缘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易激惹性、不稳定性、冲动性和自杀性等症状与躁狂抑郁症特点重叠。表演型人格障碍的情感爆发、狂怒、过分表现、爱打扮等与躁狂发作的特点重叠。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自命不凡、自我评价过高、骄傲自大的特征与躁狂发作特点重叠。
(2)鉴别要点
①病程特点:躁狂抑郁症是发作性病程特点,缓解期基本恢复正常,而人格障碍是持续性病程特点,起病与18岁之前,发作无规律性,其行为模式和情感特点是影响广泛、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②治疗疗效:大部分躁狂抑郁症患者经过心境稳定剂治疗,病情能够获得缓解,且缓解期社会功能基本恢复正常。而人格障碍患者,心境稳定剂虽有部分疗效,但很难完全控制病情,很难恢复到正常状态。
3、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1)相似症状
躁狂抑郁症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有着多组症状的重叠,如话多、注意力不集中和精神运动性兴奋。临床中,二者共病率高,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患者,其临床症状的表现容易出现不典型特征,一般趋向于连续性、慢性、快速循环和混合性特征的病程特点。因此在诊断上很难与注意缺陷障碍鉴别。
(2)鉴别要点
①起病年龄:注意缺陷障碍一般起病于儿童期,常在7岁之前起病,而躁狂抑郁症起病多在青少年期或青春期后;
②季节性:双相障碍更具有季节性波动的特点;
③症状特点:双相障碍主要以情绪不稳定性为主要特点,而注意缺陷障碍以注意力缺陷为主要特点;
④治疗反应性:双相障碍主要对心境稳定剂有效,而注意缺陷障碍主要对中枢兴奋剂有效。
治疗-治疗原则:
躁狂抑郁症的治疗应采取精神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包括精神健康教育、家庭治疗等)和危机干预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其目的在于提高疗效、改善依从性、预防复发和自杀,改善社会功能和更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治疗-药物治疗:
1、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
(1)锂盐:治疗躁狂发作的首选药,总有效率达80%以上,临床常用的为碳酸锂,锂盐治疗显效一般需7~10天。
(2)抗精神病药物:为尽快而有效地控制躁狂兴奋,于治疗开始时宜先使用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等。病情严重者可采用氟哌啶醇快速注射治疗。
(3)抗痉挛药:碳酸锂治疗无效果的患者,可使用卡马西平,此药也可与碳酸锂合并使用。
2、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
(1)三环类抗抑郁药(TCA):如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是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其抗抑郁效果相似。丙咪嗪和氯丙咪嗦有激活作用,对精神运动迟滞症状明显的抑郁症患者疗效好。阿米替林和多虑平的镇静作用强,适用于伴有焦虑、激越和睡眠障碍的患者。
(2)四环类抗抑郁药:麦普替林的抗抑郁作用与阿米替林相同,也有明显的镇静和抗焦虑作用,但是该类药物优于三环类抗抑郁药的是其抗胆碱能和心血管不良反应较轻。
(3)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为新型抗抑郁药,临床常用的制剂有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和西酞普兰,并且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小于三环类抗抑郁药。
(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如苯乙肼、环苯丙胺等有较好的抗抑郁效果,对焦虑症、贪食症、惊恐发作也有一定疗效。但在使用这类药物时,应禁食富含酪胺的食物,如奶酪、鸡肝等,会有引起高血压的危险。
治疗-相关药品:
碳酸锂、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卡马西平、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麦普替林、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苯乙肼、环苯丙胺
治疗-手术治疗:
该疾病一般无需手术治疗。
治疗-治疗周期:
受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治疗时机、年龄体质等因素影响,本病的治疗周期可存在个体差异。
治疗-治疗费用:
治疗费用可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具体费用与所选的医院、治疗方案、医保政策等有关。
预后-一般预后:
躁狂抑郁症是一类容易复发的疾病,轻症患者具有一定自限性,经过积极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较好。
预后-危害性:
1、有双相障碍的个体终生自杀风险至少是普通人群的15倍。
2、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
3、本病会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生活质量。
预后-治愈性:
通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多数患者可控制病情、缓解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
预后-治愈率:
暂无大样本数据研究。
预后-复发性:
多数研究发现,40%的躁狂抑郁症患者在一年内复发,60%的躁狂抑郁症患者在两年内复发,73%的躁狂抑郁症在五年内复发。
日常-总述:
躁狂抑郁症较易复发,需要长期的控制、治疗,患者和家属可以一起学习躁狂抑郁症相关疾病方面的知识,了解自己的疾病以及如何防止复发等。
日常-心理护理:
患者可表现为躁狂和抑郁交替反复发作,家属可以为患者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从而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平静的心态。家属还应该对患者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工作,及时了解现阶段患者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患者存在自杀倾向应该特别注意,及时对其进行疏导,必要时寻求专业医生帮助。患者可以多与康复良好的病人进行交流,相互鼓励。
日常-用药护理:
患者要明确服用抗躁狂抑郁药物的重要性,严格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药,并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例如头晕、恶心、腹泻等等,一旦出现相关情况要及时告知医生。
日常-生活管理:
1、家属尽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然后帮助患者恢复生活和工作的能力。
2、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
3、状态良好时,可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缓解心理压力。
日常-复诊须知:
患者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嘱托定期复查,复查时要携带相关的病历以及资料。
饮食调理:
本病对于饮食一般无特殊要求,注意营养均衡、合理膳食即可。
饮食建议:
1、按时用餐,不要过度节食。
2、不要挑食,荤素搭配,保证摄入各种营养物质。
饮食禁忌:
1、服药期间,忌食浓茶、咖啡等。
2、最好不要抽烟、喝酒。
预防措施:
躁狂抑郁症的病因未明,可通过以下措施降低发病风险:
1、与家人增强沟通,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2、劳逸结合,及时缓解工作压力。
3、有家族史者应定期体检。
如有错误请联系修改,谢谢。
疾病大全
发表评论